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磷灰石和石灰稳定化修复对污染土壤铜和镉垂直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范玉超 吴求刚 +3 位作者 崔红标 睿智 陈剑 周静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87-1194,共8页
大量改良材料被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稳定化修复,但是不同用量的改良材料长期田间修复后重金属总量和有效态在不同土层的垂直分布特征鲜有研究涉及。本研究采集不同剂量的磷灰石和石灰稳定化修复的0~13、13~30和30~50 cm土层污染土壤,... 大量改良材料被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稳定化修复,但是不同用量的改良材料长期田间修复后重金属总量和有效态在不同土层的垂直分布特征鲜有研究涉及。本研究采集不同剂量的磷灰石和石灰稳定化修复的0~13、13~30和30~50 cm土层污染土壤,考察铜和镉总量及有效态含量在不同土层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磷灰石和石灰用量的增加,显著降低了0~13 cm土层土壤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增加了土壤全钙的含量,且磷灰石处理提高了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0~13 cm土层土壤pH、总铜和总镉含量均随着磷灰石和石灰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但是降低了13~30和30~50 cm土层土壤总铜和总镉含量。3个土层中铜和镉有效态含量均随着磷灰石和石灰用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其中23.2 g/kg磷灰石处理和4 g/kg石灰处理土壤有效态铜含量降低85.1%和92.0%,有效态镉降低18.8%和23.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和铜镉总量是影响铜镉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可见,磷灰石和石灰的应用使铜和镉较好地固定在土壤表层,减少铜和镉向下层土壤的淋溶,降低了铜和镉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石灰 垂直迁移
下载PDF
模拟酸雨对磷基材料稳定化土壤Cu、Cd、Pb和P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范玉超 睿智 +3 位作者 刘薇 李如艳 吴求刚 张雪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41-447,共7页
为了研究酸雨淋溶前后不同磷基材料对土壤重金属稳定化的影响,通过室内土柱淋溶实验,考察不同pH值酸雨淋溶前后磷酸二氢钾(PDP)和羟基磷灰石(HAP)稳定化重金属污染土壤pH值、重金属和P有效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PDP和HAP增加了土壤pH值... 为了研究酸雨淋溶前后不同磷基材料对土壤重金属稳定化的影响,通过室内土柱淋溶实验,考察不同pH值酸雨淋溶前后磷酸二氢钾(PDP)和羟基磷灰石(HAP)稳定化重金属污染土壤pH值、重金属和P有效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PDP和HAP增加了土壤pH值和速效P含量,降低了土壤有效态Cu、Cd和Pb含量,促进了重金属由活性态向非活性态和潜在活性态转化,但pH=3.5的酸雨使PDP和HAP处理土壤pH值降低0.45和0.47,且酸雨淋溶降低了PDP处理速效P含量,提高了土壤有效态Cu和Cd含量;酸雨淋溶使HAP处理土壤总Cu含量和CK处理总Cd含量分别降低14.5%~15.9%和20.4%~26.5%,但增加了HAP和PDP处理离子交换态Cu和Pb含量;PDP和HAP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总P、树脂P、HCl结合态P和残渣态P含量,但酸雨淋溶降低了PDP处理总P和树脂P含量,显著增加了HAP和PDP处理土壤稳定态P含量(P<0.05)。模拟酸雨作用下HAP较PDP处理对Pb和Cd具有更好的稳定化效果和更低的P释放风险,具有更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酸雨 磷基材料 重金属 有效性
下载PDF
典型冶炼厂大气沉降区农田耕层土壤重金属(Cd、Cu、Pb)输入输出平衡研究
3
作者 米雅竹 梁家妮 +8 位作者 周俊 刘梦丽 寇乐勇 睿智 田瑞云 施颖 舒天才 舒伍星 周静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39-1348,共10页
为探究不同大气沉降区农田耕层土壤镉(Cd)、铜(Cu)、铅(Pb)的质量平衡特征,以距离贵溪冶炼厂34 km(背景区)、6 km(中沉降区)、1 km(高沉降区)的0~20 cm农田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化学质量平衡方法对土壤重金属的主要输入途径(大气沉... 为探究不同大气沉降区农田耕层土壤镉(Cd)、铜(Cu)、铅(Pb)的质量平衡特征,以距离贵溪冶炼厂34 km(背景区)、6 km(中沉降区)、1 km(高沉降区)的0~20 cm农田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化学质量平衡方法对土壤重金属的主要输入途径(大气沉降、灌溉水、农药肥料)和输出途径(地表径流、土壤淋溶、籽粒带走)开展为期三年的监测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背景区、中沉降区、高沉降区由大气沉降导致的Cd年均输入通量分别为0.84、2.26、9.01 mg·m^(-2)·a^(-1),分别占比43.18%、38.33%、100%;Cu年均输入通量分别为17.62、99.68、747.6 mg·m^(-2)·a^(-1),分别占比80.76%、86.24%、100%;Pb年均输入通量分别为13.93、27.43、73.17 mg·m^(-2)·a^(-1),分别占比97.75%、92.36%、100%。背景区和中沉降区由灌溉水导致的Cd年均输入通量分别为1.05、3.60 mg·m^(-2)·a^(-1),分别占比54.62%和60.82%;农药肥料带入的重金属年均输入量占比小于5%,可忽略不计。不同沉降区土壤的主要输出途径均为地表径流和土壤淋溶,输出占比介于86.66%~100%;籽粒带走的重金属输出占比介于2.88%~13.34%。2019—2021年,背景区、中沉降区、高沉降区土壤Cd、Cu、Pb的年均净输入通量均大于0,Cd年均净输入通量分别为1.54、1.96、4.38 mg·m^(-2)·a^(-1);Cu年均净输入通量分别为12.72、28.02、184.0 mg·m^(-2)·a^(-1);Pb年均净输入通量分别为13.03、21.31、55.04 mg·m^(-2)·a^(-1)。综上,建议加强研究区域大气污染源和灌溉水质的长期监测并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同时避免秸秆直接还田。本研究可为区域农田环境质量保护及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大气沉降 灌溉水 水稻 输入输出
下载PDF
皖北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建设现状调查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蔡超 睿智 +2 位作者 韩峰 汪建华 易齐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86-89,共4页
近年来,皖北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皖北农村人居生态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特别是伴随人口流动造成的家庭房屋利用率较低,其间接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阻碍因素。本研究从生态文明角度了解农村农村人口住房、环境等方面的现状。研... 近年来,皖北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皖北农村人居生态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特别是伴随人口流动造成的家庭房屋利用率较低,其间接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阻碍因素。本研究从生态文明角度了解农村农村人口住房、环境等方面的现状。研究采取实地考察与调查问卷的结合方式,分美丽乡村和普通农村两种类型,对皖北农村人口与房屋现状、能源结构、污水与固体废弃物处理、村民政策和相应技术认知程度等5个方面重点分析。结果表明:(1)皖北农村基本为自建房,房屋闲置情况不突出,住房满意度相对较好;(2)皖北农村基本无排水排污系统,环境现状总体相对较差,美丽乡村比自然村环境状况及规划较好,存在两极分化现象;(3)能源以电力为主,地区使用存在差异。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改善方案:(1)大力倡导人才引进农村,落实优惠政策;(2)实施排水排污实施责任主体制,发展绿色产业链带动当地经济及改善环境现状;(3)加大环保设施的投入力度,规范环保设施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住房 能源结构 人居生态环境 美丽乡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