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走向同情的政治
1
作者 塞缪尔·韦伯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6-107,共12页
在新冠疫情期间所经历的孤单感和不确定性使我们回想起两个关于瘟疫的历史叙述:修昔底德在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关于古代雅典瘟疫的描绘,以及薄伽丘在他的杰作《十日谈》中提到的引发此书写作的背景,即1349年席卷佛罗伦萨的黑死... 在新冠疫情期间所经历的孤单感和不确定性使我们回想起两个关于瘟疫的历史叙述:修昔底德在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关于古代雅典瘟疫的描绘,以及薄伽丘在他的杰作《十日谈》中提到的引发此书写作的背景,即1349年席卷佛罗伦萨的黑死病。在这两种叙说中,一种由仓促的决定和自信的话语构成的政治模式与一种文学模式形成了对比,这种文学模式重视时间和空间在对事件的判断中所起的作用。本雅明对伪有效政治话语中的“扩张性倾向”的批判,以及德里达对动物的“感觉”的强调,为进一步理解薄伽丘的“摩擦”叙事提供了双重理论基础,并将情感和独异体验置于“同情的政治”的核心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瘟疫 摩擦性 同情 言不可达
下载PDF
意指过程和差异的感受
2
作者 塞缪尔·韦伯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0-81,共12页
维尔纳·哈马赫“多重语文学”的概念与索绪尔关于语言内部差异功能的观点有何共同之处?也许是语言本身的不确定而“慢慢地定义自己”的方式,这既是对过去已被使用、意义固定的语言的回应,也是对新所指的呼吁,其意义只能随着时间的... 维尔纳·哈马赫“多重语文学”的概念与索绪尔关于语言内部差异功能的观点有何共同之处?也许是语言本身的不确定而“慢慢地定义自己”的方式,这既是对过去已被使用、意义固定的语言的回应,也是对新所指的呼吁,其意义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捕捉和弃置。卡夫卡的几个短篇小说演示了文学作品如何在一种可以被称作“渐进式和离题式”的叙事中发挥同样的张力,这种叙事在继续要求结局和答案的同时,避开任何对作品内部意义的封闭或结论。而荷尔德林《对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的注释》为思考与传统(或祖国)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它不是彻底的“推翻”,而是一种诗意的、“倾斜”的态度,既承认自己在理解自己的历史处境时的局限,又允许对独异生命之间的差异有所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马赫 索绪尔 卡夫卡 荷尔德林 多重语文学 回应和呼吁
下载PDF
既存状态与瘟疫讲述
3
作者 塞缪尔·韦伯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1年第1期9-24,共16页
本文首先将流行性淋巴腺鼠疫(即黑死病)等传统鼠疫与当前的流行疾病区分开来,指出两者之间存在某些相似之处,但也不尽相同。作者随即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人们对疫情的体验是如何又是为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故事性的讲述的。本文认为,瓦尔... 本文首先将流行性淋巴腺鼠疫(即黑死病)等传统鼠疫与当前的流行疾病区分开来,指出两者之间存在某些相似之处,但也不尽相同。作者随即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人们对疫情的体验是如何又是为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故事性的讲述的。本文认为,瓦尔特·本雅明发表于1936年的文章《讲故事的人》为探讨该问题提供了一套有效的理论框架:此文得出一个结论,即讲故事是对极端困境(亦即德语中的"Ratlosigkeit")的一种回应。而这种回应并不是要解决困境,而是为了提供"建议"或者忠告(Rat),吁请人们创造更多的故事。简言之,即便是史诗中最宏伟的篇章《奥德赛》也倾向于佐证本雅明的观点:"任何一个故事都应当以这样一个问题收尾,亦即‘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呢?’"假如讲故事的人只能从死亡手中借用权威,那是因为死亡根本无法给予任何人永恒的权威。讲故事的人所拥有的时间,就像人的生命一样有限。话虽如此,前面总会有另一个故事在等着我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瘟疫 讲述 既存状态 回应
下载PDF
现代性的谱系——本雅明《德意志悲悼剧的起源》中的历史、神话与寄喻(下)
4
作者 赵天舒(译)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9-168,共10页
本雅明在《德意志悲悼剧的起源》中,将悲悼剧同悲剧加以区分。古希腊悲剧通过克服神话世界的多神之力,宣告上帝、人类与共同体的到来,从而超越神话以指向历史;巴洛克悲悼剧则唤起了悲剧诞生前的神秘力量,通过寄喻的戏剧语言,将人与物置... 本雅明在《德意志悲悼剧的起源》中,将悲悼剧同悲剧加以区分。古希腊悲剧通过克服神话世界的多神之力,宣告上帝、人类与共同体的到来,从而超越神话以指向历史;巴洛克悲悼剧则唤起了悲剧诞生前的神秘力量,通过寄喻的戏剧语言,将人与物置于星丛布局之中,抽离其本质,只保留其多义形式,从而创造出一个空洞无意义的世界,将历史世俗化为自然。因此悲悼剧所悲悼者,不仅是悲剧之死,也是死亡之超验性的遗失与救赎的不可能性。它的出现,恰恰标志着悲剧的死亡本应战胜的那种神话的歧义性和矛盾性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 《德意志悲悼剧的起源》 悲剧 巴洛克悲悼剧国 神话 寄喻
原文传递
现代性的谱系——本雅明《德意志悲悼剧的起源》中的历史、神话与寄喻(上)
5
作者 赵天舒(译)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8-89,共12页
本雅明在《德意志悲悼剧的起源》的“认识论批判序言”中,将起源诠释为以跳跃的方式,从诞生与消逝之中“踊现”之物,但同时它又会自我消解,并将诸种实体一并拉扯进自己生成的节奏之中。因此,起源包含着各元素之间所维持的关系,而不是它... 本雅明在《德意志悲悼剧的起源》的“认识论批判序言”中,将起源诠释为以跳跃的方式,从诞生与消逝之中“踊现”之物,但同时它又会自我消解,并将诸种实体一并拉扯进自己生成的节奏之中。因此,起源包含着各元素之间所维持的关系,而不是它们单纯的事实存在,它实际上是一种永远无法达成目标的修复或复原的努力,正是这种不可修复的裂痕削弱了以完整和真实的方式思考历史的可能性。巴洛克戏剧的核心特点正是如此,它缺乏历史共振,缺少自主与主权的主体,它呈现的世界是阴谋策划者横行、没有任何神恩迹象的堕落世界。因此,它不同于古希腊悲剧,在后者中,悲剧英雄的抗争挑战了神话世界的多神之力,并以他的牺牲换取共同体的未来,从而开启了普遍的个体或上帝的单一统治时代,即同一性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 《德意志悲悼剧的起源》 起源 历史 巴洛克悲悼剧 悲剧
原文传递
独异问题导论——兼致中国听众 被引量:2
6
作者 塞缪尔·韦伯 赵天舒 李莎 《文化与诗学》 CSSCI 2016年第2期186-200,共15页
我想感谢大家来和我见面,并给予我这个机会试着阐述过去这些年我一直在思索的一些观点。我的兴趣以及近来研究的核心,都涉及重新思考'独异'(singularity)[4]这一观念,并思考其与普遍性(generality)或者'普世性'(un... 我想感谢大家来和我见面,并给予我这个机会试着阐述过去这些年我一直在思索的一些观点。我的兴趣以及近来研究的核心,都涉及重新思考'独异'(singularity)[4]这一观念,并思考其与普遍性(generality)或者'普世性'(universality)的关系。需要补充一句,我更倾向于使用第一个术语'普遍性',而非第二个:对我而言,将任意一个事物定义为'普世的',这种论断预先假定存在一种任何有限的人类个体都不能。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亲历法兰克福学派:从“非同一”到“独异”——塞缪尔·韦伯访谈录 被引量:2
7
作者 赵勇 塞缪尔·韦伯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0-47,共8页
通过这一访谈,塞缪尔·韦伯生动地回顾了1960年代跟随阿多诺学习的经历,呈现了阿多诺思想中目的论倾向和"非同一"观念交织的特征。结合阿多诺的真实处境和"非同一"思想的局限,访谈探讨了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 通过这一访谈,塞缪尔·韦伯生动地回顾了1960年代跟随阿多诺学习的经历,呈现了阿多诺思想中目的论倾向和"非同一"观念交织的特征。结合阿多诺的真实处境和"非同一"思想的局限,访谈探讨了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和政治行动规划之间难以逾越的间隙。在"非同一"观念的基础上,韦伯汲取了克尔凯郭尔、本雅明、德里达等人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重复""独异"这些聚焦于具体事物的观念。访谈还从"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引出了"异域词语"问题和阿多诺的身份问题。此外,韦伯从词源和义理的角度出发为汉语译介"Essay"提供了参考,并风趣地评点了阿多诺的爵士乐批判和鲍伯·迪伦的获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兰克福学派 阿多诺 社会批判理论 非同一 独异
下载PDF
文学认知的独异 被引量:1
8
作者 塞缪尔·韦伯 苏岩 郭佳 《文化与诗学》 CSSCI 2016年第2期201-221,共21页
回顾一下过去几十年里美国文学研究的变化发展,可以发现两种相互关联但在某种程度上又相互对立的倾向。一方面,从研究领域和方法论来看,文学研究扩展了自己的视野: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理论、性别研究、酷儿理论、... 回顾一下过去几十年里美国文学研究的变化发展,可以发现两种相互关联但在某种程度上又相互对立的倾向。一方面,从研究领域和方法论来看,文学研究扩展了自己的视野: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理论、性别研究、酷儿理论、族裔和跨民族研究,现在还要加上世界文学,这些都堪称文学研究新进展。另一方面,文学研究在扩界的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里斯 意指过程 现在分词 动名词 个体生命 海森伯格
原文传递
从冥府到故乡“还要多久”:批判理论的旅行和苦难-纪念特奥多尔•W.阿多诺逝世50周年 被引量:1
9
作者 塞缪尔韦伯(著) 高竞闻(译) 姜皓月(校)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19-27,共9页
批判理论可被更历史具体地界定,其任务取决于对普遍化的“启蒙”的批判,以及对普遍主义范畴的依赖二者之间的张力。借助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启蒙辩证法》以及《奥德赛》,可阐述并拓展法兰克福学派对启蒙的批判方式,以期引入能抵抗其普... 批判理论可被更历史具体地界定,其任务取决于对普遍化的“启蒙”的批判,以及对普遍主义范畴的依赖二者之间的张力。借助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启蒙辩证法》以及《奥德赛》,可阐述并拓展法兰克福学派对启蒙的批判方式,以期引入能抵抗其普遍化倾向的范畴。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将奥德修斯视为典范性的西方形象,而奥德修斯的游历和苦旅可以看作是法兰克福学派流亡经历的反映。因此,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提出了一个极不寻常的“故乡”概念,它被理解为避难所,但并不是旅途的终点。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强调了特勒马科斯处死女奴、屠杀羊倌的场景,以表明叙述残酷处决的方式意味着对暴力的批判,且最终意味着对“废除死亡”本身的希望。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也由此关注到一个凡间生命及其消亡之间彻底的异质性和时间矛盾。因此,“荷马史诗中的逃离法则”暗示了逃离、叙述和暴行永远是未完成的、开放的、进行中的过程。叙事者的反问:“还要多久?”及其回答“不是太久”,揭示出“垂死”和“死亡”之间彻底的不可通约性无穷无尽。奥德修斯未竟的“旅行”正是他可能善终的条件。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像许多读者一样忽略了史诗这一“结尾”,他们认为只有童话中的“很久以前”才能战胜原初故乡的神话,而这种“结尾”为此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补充:即“很久以前”必须与独异而不可重现的“只此一次”联系起来,才有望使生活“逃离”总体化,而不因此成为永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多诺 霍克海默 启蒙辩证法 批判理论 奥德赛 奥德修斯
下载PDF
感觉军事化:进行一场“反恐战争”意味着什么?
10
作者 塞缪尔·韦伯 党文亭 曾子涵 《文化与诗学》 CSSCI 2016年第2期222-242,共21页
一、难以捉摸但却必要的切入点:'暴力'问题军事化问题,更普遍地来说,不能同暴力问题分离。在所谓的'自由民主'社会,暴力在社会组织结构中无所不在,虽然通常是以隐蔽而丧失个性的形式出现。暴力首先存在于形塑了统治制... 一、难以捉摸但却必要的切入点:'暴力'问题军事化问题,更普遍地来说,不能同暴力问题分离。在所谓的'自由民主'社会,暴力在社会组织结构中无所不在,虽然通常是以隐蔽而丧失个性的形式出现。暴力首先存在于形塑了统治制度和实践的意识形态中。作为意识形态基石的自主个体观念在今天仍然存在,它被看作是包括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在内的一切价值的源泉,因此也是一切财富和权力的源泉,其影响力并不亚于过去。这反过来又源于(derives fr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恐战争 暴力问题 无人机 特里斯 《项狄传》 自由民主社会 强制行为 军国主义 政治理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