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PF/EPFL家族基因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聂天巡 +1 位作者 彭正松 杨在君 《生命科学》 CSCD 2024年第8期1012-1019,共8页
表皮模式建成因子EPF/EPFL(EPIDERMAL PATTERNING FACTOR/EPF-LIKE)家族是植物中特有的富含半胱氨酸的一类小分泌肽。EPF/EPFL家族通常作为配体与特定受体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途径,从而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及非生物胁迫响应等重要的生理过... 表皮模式建成因子EPF/EPFL(EPIDERMAL PATTERNING FACTOR/EPF-LIKE)家族是植物中特有的富含半胱氨酸的一类小分泌肽。EPF/EPFL家族通常作为配体与特定受体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途径,从而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及非生物胁迫响应等重要的生理过程。本文综述了EPF/EPFL家族成员的进化、结构特征,重点介绍了其对植物生长发育以及非生物胁迫响应的调控作用,讨论了相关研究的重要性并对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旨在为进一步研究EPF/EPFL家族基因的功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分泌肽 EPF/EPFL 生长发育 非生物胁迫
原文传递
三雌蕊小麦EMS诱变株系的农艺性状评价及SSR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玉豪 余周源 +5 位作者 佟·乌日娜 廖明莉 魏淑红 杨在君 彭正松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26-1333,共8页
为获得新的小麦雌蕊和雄蕊突变材料,并促进小麦遗传改良和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对三雌蕊小麦(TP)种子进行诱变处理,确定半致死浓度和时间,并对诱变的突变体进行SSR检测和农艺性状分析。结... 为获得新的小麦雌蕊和雄蕊突变材料,并促进小麦遗传改良和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对三雌蕊小麦(TP)种子进行诱变处理,确定半致死浓度和时间,并对诱变的突变体进行SSR检测和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TP种子适宜的EMS诱变条件为0.8%的EMS处理8 h。利用EMS诱变处理5000粒TP种子,结果在其M3单粒传群体中共发现20个能稳定遗传的雌蕊和雄蕊突变株系。农艺性状分析表明,与TP相比,20个突变株系的穗粒数明显减少,部分突变株系的株高、穗长等性状与TP之间具有显著差异。SSR分析结果表明,22个SSR标记共扩增得到61个等位基因位点,平均每个标记可以检测到2.77个等位基因。获得42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为68.85%。20个突变株系和对照TP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3529~0.9565,说明这些突变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结果表明,不同突变性状之间可以较好地被区分开,相同突变性状(尤其是单雌蕊性状)可以被较好地聚在同一簇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EMS诱变 突变体 SSR分析
下载PDF
秦艽内生真菌Alternaria alternata QJ15的生长特性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罗琴 李水琴 +3 位作者 赵欢 魏超 彭正松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2期157-160,共4页
目的 研究秦艽内生真菌Alternaria alternata QJ15的生长特性和抗氧化活性。方法 以菌丝生长速率为指标,评价菌株生长的最适培养基、碳氮源、pH、温度及菌株对NaCl、重铬酸钾的耐受性分别用石油醚、环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甲醇等5... 目的 研究秦艽内生真菌Alternaria alternata QJ15的生长特性和抗氧化活性。方法 以菌丝生长速率为指标,评价菌株生长的最适培养基、碳氮源、pH、温度及菌株对NaCl、重铬酸钾的耐受性分别用石油醚、环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甲醇等5种有机溶剂提取A.alternata QJ15菌丝体中的活性物质,采用DPPH法测定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 秦艽内生真菌A.alternata QJ15菌株可在多种培养基中生长,最适固体培养基为燕麦培养基,最适生长的碳源和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酵母提取物,菌株生长pH为4.011.0,最适生长pH为8.0,菌株生长温度为1637℃,最适生长温度为28℃,菌株对NaCl、重铬酸钾具有一定的耐受性。A.alternata QJ15菌丝体在不同极性溶剂的提取物均有抗氧化活性,其中,甲醇提取物优于其他溶剂的提取物,当3 mg·mL^(-1)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46.2%。结论 秦艽内生真菌A.alternata QJ15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艽 内生真菌 交链格孢 生长特性 抗氧化活性 耐受性 生长速率
原文传递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三雌蕊小麦中SNP/InDel位点的挖掘 被引量:2
4
作者 YAMAMOTO Naoki +4 位作者 彭正松 廖明莉 魏淑红 吴一超 杨在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5-42,共8页
为了进一步定位Pis1基因,加快小麦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工作,获得高质、高产、稳产的小麦品种。以川麦28(CM28)与其三雌蕊近等基因系CM28TP为研究材料,对CM28和CM28TP幼穗的3个阶段(幼穗长度为0.2~0.5 cm,0.5~0.7 cm,0.7~1.0 cm)进行转录... 为了进一步定位Pis1基因,加快小麦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工作,获得高质、高产、稳产的小麦品种。以川麦28(CM28)与其三雌蕊近等基因系CM28TP为研究材料,对CM28和CM28TP幼穗的3个阶段(幼穗长度为0.2~0.5 cm,0.5~0.7 cm,0.7~1.0 cm)进行转录组测序,然后通过GO数据库对变异位点所在的基因进行分类分析,并选取4个位于Pis1基因附近的SNP标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CM28TP和CM28幼穗3个阶段共有的SNP/InDel位点为5310个,其中SNP位点5024个,InDel位点286个。SNP位点中转换类型(63.33%)多于颠换类型(31.28%),两者的比值达到了2.02;InDel位点中插入类型(152个)多于缺失类型(134个);SNP/InDel位点在A基因组上分布最多、其次是B基因组、D基因组上最少。对SNP/InDel所在的基因进行GO分类注释表明,生物学进程中基因的占比最高,其次是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SNP/InDel位点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预测表明,有36个变异位点会严重影响蛋白质功能,中度影响蛋白质功能的位点有1279个。从Pis1基因的定位区间附近筛选了4个SNP位点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验证,发现这4个位点与RNA-Seq分析结果一致,这表明挖掘出的SNP/InDel位点是准确的。本研究丰富了小麦中的SNP/InDel标记,为小麦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了基础,同时开发出的4个位于Pis1基因附近的SNP标记,为图位克隆该基因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雌蕊小麦 转录组 SNP标记 INDEL标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