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不同构造块体地壳结构及其对比研究 被引量:187
1
作者 张先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11-620,共10页
华北古大陆块体经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使地壳构造具有明显的分块特征.利用华北地区近30条、共约两万公里的深地震测深资料及成果,进一步研究华北各次级块体内部地壳细结构,对比分析各块体的结构差异.根据不同的地壳结构特征,华北地壳可... 华北古大陆块体经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使地壳构造具有明显的分块特征.利用华北地区近30条、共约两万公里的深地震测深资料及成果,进一步研究华北各次级块体内部地壳细结构,对比分析各块体的结构差异.根据不同的地壳结构特征,华北地壳可分为三大类:西部鄂尔多斯盆地地壳结构简单,基底结构完整,为稳定古大陆地壳;华北中部隆起区太行山及北部阴山、燕山隆起区地壳结构相对简单,中部地壳和下地壳局部区域轻微速度逆转,可能与该区域地壳增厚隆升的壳内介质解耦形变有关;华北东部裂陷盆地地壳结构复杂,基底下陷、破碎,壳内介质松散、速度低,Moho上隆、地壳减薄,横向结构差异明显,显示了新生地壳构造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研究、探讨了华北地壳分块构造以及与之相关的动力学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测深 地壳细结构 华北地壳分块构造 动力学演化
下载PDF
首都圈地壳网格化三维结构 被引量:79
2
作者 齐诚 +3 位作者 王夫运 陈棋福 张先康 陈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16-1324,共9页
通过对首都圈地区不同时期的18条深地震测深(DSS)测线资料的重新统一处理,形成采样网格密度为0.25°×0.25°×(2~5)km的速度网格化数字地壳;通过对三维数据的可视化,得到了首都圈地壳不同走向、不同圈层的截面图像;... 通过对首都圈地区不同时期的18条深地震测深(DSS)测线资料的重新统一处理,形成采样网格密度为0.25°×0.25°×(2~5)km的速度网格化数字地壳;通过对三维数据的可视化,得到了首都圈地壳不同走向、不同圈层的截面图像;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面探讨了控制首都圈地壳的北部燕山隆起、西南部太行隆起和东南部裂陷盆地等三大地质单元的构造特征以及接触带张家口-渤海断陷带的构造性质,进一步研究首都圈地壳内部结构构造与灾害性地震的孕发机制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圈 深地震测深 地壳三维结构
下载PDF
西秦岭—东昆仑及邻近地区地壳结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结果 被引量:73
3
作者 张先康 +7 位作者 赵金仁 张成科 杨健 王夫运 张建狮 刘宝峰 孙国伟 潘素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39-450,共12页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穿过阿尼玛卿缝合带东端完成了一条637km的近南北向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获得的地壳结构剖面表明,该地区Moho界面埋深48~51km,北浅南深,横向变化不大,而地壳内部构造在不同的地质构造块体差异明显.在下...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穿过阿尼玛卿缝合带东端完成了一条637km的近南北向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获得的地壳结构剖面表明,该地区Moho界面埋深48~51km,北浅南深,横向变化不大,而地壳内部构造在不同的地质构造块体差异明显.在下地壳内出现的两组能量较强的P3、P4波组,反映了研究区下地壳的反射性质和多层结构特征.阿坝弧形断裂以南和阿尼玛卿缝合带附近壳内界面变形强烈,壳内低速异常结构明显,特别是在缝合带下方20km以下的中下地壳异常的低速结构可以解释为存在延伸至中下地壳的破碎带构造特征.在剖面南段反映西秦岭褶皱带至松甘块体相应的地震记录出现复杂、强烈的中下地壳反射和相对较弱的Moho反射震相是该地区地壳结构的明显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一东昆仑 阿尼玛卿缝合带 深地震测深 地壳构造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深地震测深震相研究与地壳细结构 被引量:71
4
作者 张先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31-1443,共13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不同构造单元深地震测深资料震相的综合分析,利用反射率理论地震图方法对实际记录模拟计算,进一步研究东北缘区域内部不同构造单元地壳细结构.结果显示:西秦岭褶皱造山带分隔了南北不同性质的地壳结构,北侧为相对...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不同构造单元深地震测深资料震相的综合分析,利用反射率理论地震图方法对实际记录模拟计算,进一步研究东北缘区域内部不同构造单元地壳细结构.结果显示:西秦岭褶皱造山带分隔了南北不同性质的地壳结构,北侧为相对稳定的临夏—兰州新生代盆地、南侧为强烈改造的松潘—甘孜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演化过程中改造为萎缩的若尔盖高原盆地和盆地边缘褶皱造山两类不同的地壳结构;青藏高原东北缘中下地壳普遍存在以多层高低速相间、低速度结构为主的破碎松弛结构,这种特征在缝合带和造山带尤为明显,显示为地壳形变增厚、流变滑动的重要场所;结合二维速度结构及GPS研究结果,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形变及动力学过程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深地震测深 震相研究 地壳细结构
下载PDF
华北地区人工地震测深震相与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66
5
作者 刘昌铨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97-105,共9页
主要讨论了华北地区人工地震测深中的4个(P_g,P_c,P_m,P_n)常规震相以及它所反映的构造和物性特征,这些震相反映了地壳上地幔不同层位的构造形态以及速度和速度梯度结构在纵横向的变化。还重点研究了华北地区的奇异... 主要讨论了华北地区人工地震测深中的4个(P_g,P_c,P_m,P_n)常规震相以及它所反映的构造和物性特征,这些震相反映了地壳上地幔不同层位的构造形态以及速度和速度梯度结构在纵横向的变化。还重点研究了华北地区的奇异震相以及反映在构造上的特殊性和重要意义,一些剖面局部区域的某些震相显示在视速度、振幅和出现区间等方面的异常,反映了该区域在构造上的特殊性,而这些特殊性往往与地震的孕育、发生以及矿产资源的潜在构造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测深 震相 地壳结构 华北地区
下载PDF
华北裂陷盆地不同块体地壳结构及演化研究 被引量:42
6
作者 张先康 方盛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2期259-266,共8页
通过对华北裂陷盆地内不同块体的深地震测深资料处理 ,得到与构造演化过程相关的、不同性质块体的地壳结构特征。盆地隆起区块体地壳一般呈均匀成层 ,速度随深度逐层增加 ,保留了古大陆地壳块体的稳定结构特征 ;盆地坳陷区块体地壳松散... 通过对华北裂陷盆地内不同块体的深地震测深资料处理 ,得到与构造演化过程相关的、不同性质块体的地壳结构特征。盆地隆起区块体地壳一般呈均匀成层 ,速度随深度逐层增加 ,保留了古大陆地壳块体的稳定结构特征 ;盆地坳陷区块体地壳松散巨厚的表层沉积、通常低速占主导的壳内构造、强反射的下地壳和高低速相间的薄互层壳 幔过渡带 ,反映了上地幔物质上隆、侵入、地壳增温、张裂等塑、脆性变形改造的新生地壳构造。讨论了这两类截然不同块体地壳构造的地球动力学演化及形成。裂陷区内中强地震的孕发和深源矿产、油气生贮存等都与这两类块体地壳结构、构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陷盆地 深地震测深 地壳块体结构 动力学演化 DSS震相差异分析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和华北唐山震区的地壳结构差异——深地震测深的结果 被引量:43
7
作者 张先康 李松林 +2 位作者 王夫运 方盛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2-60,共9页
划分大陆活动地块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它们在地壳结构间的差异。大陆不同地块具有不同的地壳结构特征。这些结构和构造上的不同反映了它们在地壳内部的变形特征和动力过程的差异。文中利用深地震宽角反射 /折射剖面的结果 ,讨论了青藏高原... 划分大陆活动地块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它们在地壳结构间的差异。大陆不同地块具有不同的地壳结构特征。这些结构和构造上的不同反映了它们在地壳内部的变形特征和动力过程的差异。文中利用深地震宽角反射 /折射剖面的结果 ,讨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东昆仑巴颜喀拉地块、鄂尔多斯地块和华北地块唐山震区地壳结构的差异。它们分别是变形强烈的活动地块、内部变形小相对稳定的地块和现代发生过强震的活动地块。在地壳结构上它们之间的差别是明显的。这些差异表现在地壳的分层性质、上地壳和下地壳的结构、地壳结构的不均匀尺度、壳 /幔分界的性质、壳内低速层的分布、地壳界面、特别是莫霍面的构造形态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鄂尔多斯 华北唐山震区 地壳结构差异
下载PDF
华北东北部裂陷盆地与燕山隆起地壳结构 被引量:47
8
作者 张成科 +3 位作者 赵金仁 方盛明 刘志 赵俊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9-110,共12页
天津—北京—赤城深地震测深剖面采用密集炮点和接收点距设计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观测系统,利用该剖面地震测深资料研究华北东部裂陷盆地与燕山隆起地壳结构及构造耦合.结合该区域已有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了张渤地震带东段的地震构造环境.... 天津—北京—赤城深地震测深剖面采用密集炮点和接收点距设计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观测系统,利用该剖面地震测深资料研究华北东部裂陷盆地与燕山隆起地壳结构及构造耦合.结合该区域已有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了张渤地震带东段的地震构造环境.结果显示,华北克拉通东部裂陷盆地结晶基底构造形态和界面结构性质与新生代以来的地壳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北侧燕山隆起区高速稳定和南侧裂陷盆地低速松散截然不同的地壳结构,使宝坻-桐柏、宁河-昌黎断裂构造分区线和燕山隆起之间的中间过渡带为张渤地震带东部平原区地震的孕发提供了良好的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测深 燕山隆起 华北裂陷盆地 地壳结构与地震构造
下载PDF
龙门山中段及两侧地壳结构与汶川地震构造 被引量:36
9
作者 刘保金 +7 位作者 徐朝繁 刘志 酆少英 张建狮 林吉焱 田晓峰 刘巧霞 郭文斌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97-509,共13页
2010年完成了由四川盆地中部向西北方向、近垂直穿越龙门山中段5·12汶川特大地震极震区和川西北高原、总长500 km的深地震宽角反/折射测深野外工作,沿测线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震测深观测系统,取得了丰富观测记录.对反映不同构造单... 2010年完成了由四川盆地中部向西北方向、近垂直穿越龙门山中段5·12汶川特大地震极震区和川西北高原、总长500 km的深地震宽角反/折射测深野外工作,沿测线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震测深观测系统,取得了丰富观测记录.对反映不同构造单元的震相记录、特别是强震构造区复杂震相信息的详细分析和模拟追踪计算,得到龙门山中段褶皱造山带及两侧的二维非均匀地壳速度结构模型.揭示了稳定的四川盆地地壳结构与被改造增厚的川西北高原地壳结构性质差异;探测到高原壳内介质由上向下的岩性变化,特别是下地壳介质速度大幅降低、岩性强烈弱化的塑性流变性质;发现了四川盆地与川西北高原之间褶皱造山带下地壳存在由西向东、下缓上陡的巨型铲式上升流以及上升流与龙门山中段断裂构造体系的关系;上升流沿褶皱带东部边缘在龙门山中段上中地壳以陡倾角度向上逆冲,造成龙门山上地壳中央断裂带附近强烈上隆并使结晶基底突出地表大幅抬升.综合区域构造应力场和现有地质成果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中段盆山耦合与造山构造,壳内断裂体系与强震孕育环境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测深 龙门山中段 及两侧地壳结构 壳内介质的改造 及脆塑转化 5·12汶川地震 构造环境
原文传递
雷琼拗陷地壳结构特征 被引量:33
10
作者 李志雄 +5 位作者 徐朝繁 沈繁銮 赵文俊 杨卓欣 杨键 雷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85-1394,共10页
根据1984-1985年在雷琼地区完成、长约210km的白延-江洪深地震测深资料,应用有限差分法、时间项法反演和二维非均匀动力学射线追踪等方法,得到白延-江洪地壳剖面的二维非均匀构造图像.结果显示:琼北及雷州半岛地壳厚约25~26km,地... 根据1984-1985年在雷琼地区完成、长约210km的白延-江洪深地震测深资料,应用有限差分法、时间项法反演和二维非均匀动力学射线追踪等方法,得到白延-江洪地壳剖面的二维非均匀构造图像.结果显示:琼北及雷州半岛地壳厚约25~26km,地壳平均速度在琼州海峡南段琼北凸起约6.16km·s^-1,海峡北段雷琼拗陷区约5.70km·s^-1;地壳速度偏低,下地壳尤为明显,仅约6.3~6.5km·s^-1;结晶基底显示为厚约2~4km、速度5.5~6.0km·s^-1的速度梯度带,Moho界面上、下界面速度分别是6.5km·s^-1和8.05km·s^-1的一级速度间断面,没有发现明显的壳幔过渡带.白延-江洪剖面位于雷琼拗陷更新世玄武岩覆盖区,推测地壳厚度减薄以及低速度构造主要反映了该区域自新生代以来一直延续至第四系晚期的多期火山岩浆喷发,热地幔对地壳底部的底浸、拆层与地壳仍处于相对温热状态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琼拗陷 深地震测深 地壳构造 低速结构
下载PDF
江苏响水—内蒙古满都拉地学断面地震折射测深结果 被引量:33
11
作者 刘昌铨 杜官恒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93-204,共12页
江苏响水—内蒙古满都拉地学断面呈东南—西北向斜跨中朝地台及其南北两缘。本文是论述断面的地震折射测深结果,结合部分大地电磁测深和重、磁资料,对断面通过的八个地质构造单元,分别阐述它们的地壳结构、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演化过程... 江苏响水—内蒙古满都拉地学断面呈东南—西北向斜跨中朝地台及其南北两缘。本文是论述断面的地震折射测深结果,结合部分大地电磁测深和重、磁资料,对断面通过的八个地质构造单元,分别阐述它们的地壳结构、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演化过程。并同时探讨了沿断面区域的地震活动的深部结构、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勘探 折射 测深 地学断面
下载PDF
华北地区布格重力异常的多尺度分解特征与地震活动性 被引量:30
12
作者 方盛明 张先康 +3 位作者 段永红 杨卓欣 邱淑燕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2年第1期34-39,共6页
采用小波变换多尺度分解技术 ,对华北地区布格重力异常进行分解 ,获得自地表至 Moho界面深度范围内不同尺度的密度异常体产生的重力异常。讨论了各阶变换异常细节特性及相应地质构造特征 ,认为各阶小波变换细节分别反映了地壳不同深度... 采用小波变换多尺度分解技术 ,对华北地区布格重力异常进行分解 ,获得自地表至 Moho界面深度范围内不同尺度的密度异常体产生的重力异常。讨论了各阶变换异常细节特性及相应地质构造特征 ,认为各阶小波变换细节分别反映了地壳不同深度在一定尺度意义上的介质密度的分布特性 ,表明华北地区很多断裂 ,特别是深大断裂两侧的岩性密度确实存在着较大差异 ,记录了地壳形成演化的历史。还对该区 MS≥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多尺度分解 布格重力异常 介质密度 地震活动 华北地区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岩石圈二维P波速度结构特征——文登-阿拉善左旗深地震测深剖面结果 被引量:32
13
作者 王帅军 王夫运 +4 位作者 张建狮 张成科 赵金仁 刘宝峰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697-2708,共12页
利用超长观测距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探测技术,获得了近东西向横穿华北克拉通不同块体的反映地壳.上地幔岩石圈结构的不同深度、不同属性地震波震相特征数据.通过对各个块体内的地震波震相特征对比分析研究,除识别出地壳内常规的P... 利用超长观测距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探测技术,获得了近东西向横穿华北克拉通不同块体的反映地壳.上地幔岩石圈结构的不同深度、不同属性地震波震相特征数据.通过对各个块体内的地震波震相特征对比分析研究,除识别出地壳内常规的Pg波、PCi波、PmP波和Pn波外,还清楚的对比出了岩石圈尺度的两组震相PL1和PL2波.经过一维、二维地震走时及波形拟合,获得了沿剖面长约1500km的不同块体的壳幔二维速度结构与构造特征.结果表明:沿剖面地壳及岩石圈自东向西加厚趋势的明显,但各组地震波反、折射界面在各个块体内又显示出局部变化明显等特征.结晶基底在各个块体内变化较大,在华北凹陷盆地内最深达到7.8km,在胶东半岛及太行吕梁地块较浅约2.0km;莫霍界面形态整体显示出东浅西深,在鄂尔多斯块体内最深达到46km,而在华北断陷盆地内显示隆起特征;L1界面仅在太行山以西区域显示,深度约为80km,变化较缓.岩石圈L2界面东浅西深在75~160km范围内变化,在太行山以西有一急剧加深趋势,形成一个陡变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速度结构 长观测距 不同块体 华北克拉通
原文传递
云南西部地壳深部结构特征 被引量:28
14
作者 张恩会 楼海 +1 位作者 李永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15-1927,共13页
在云南西部,穿过红河、小江断裂带完成了一条长360km、呈北东向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通过对该测线的观测资料进行一维、二维模拟解释,得到了沿剖面的二维地壳速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沿测线Moho界面埋深横线变化大,其西南侧Moho埋... 在云南西部,穿过红河、小江断裂带完成了一条长360km、呈北东向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通过对该测线的观测资料进行一维、二维模拟解释,得到了沿剖面的二维地壳速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沿测线Moho界面埋深横线变化大,其西南侧Moho埋深约35km,东北侧Moho最大埋深可达43km.沿剖面从西南到北东方向,地壳平均P波速度从5.9km/s逐渐增加到6.13km/s,但显著低于全球大陆平均值.结合以往的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结果,我们推算沿测线从西南到东北,其下方地壳泊松比介于0.23~0.25之间.剖面西南侧上地壳具有异常低的P波速度和泊松比,暗示其下方上地壳以α-相长英质组分为主;而剖面东北上地壳相对较高的P波速度和泊松比则暗示其物质组成以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为主.研究区下地壳的P波速度和泊松比分别介于6.25~6.75km/s和0.24~0.26km/s之间,暗示其上部组成以花岗岩相的片麻岩为主,而下部组成则以角闪石类岩石为主.红河断裂两侧地壳速度显著不同,从浅到深其速度差异逐渐变弱,但红河断裂两侧地壳厚度变化较大.而小江断裂下方两侧地壳速度和地壳厚度变化并没有红河断裂那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角反射 折射 二维地壳速度模型 红河断裂 小江断裂 云南西部
下载PDF
华北裂谷盆地南部菏泽—长治地震测深剖面结果解释 被引量:28
15
作者 刘昌铨 《华北地震科学》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1-20,共10页
菏泽一长治地震测深剖面探测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菏泽地震区、东明坳陷、汤阴地堑、林县微震区、太行山和山西高原南部等构造的地壳结构特征及其与矿产资源、地震活动的关系。该剖面测深资料以往已作过分析处理,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菏泽一长治地震测深剖面探测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菏泽地震区、东明坳陷、汤阴地堑、林县微震区、太行山和山西高原南部等构造的地壳结构特征及其与矿产资源、地震活动的关系。该剖面测深资料以往已作过分析处理,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本文是在原解释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收集沿剖面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采用任意非均匀二维模型设计,运用动力学射线追踪原理编制的“SEIS83”程序进行走时和振幅计算,并对某些波组震相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计算,取得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裂谷 盆地 菏泽-长治
下载PDF
利用华北北部深部地球物理资料数值模拟地壳应力场 被引量:20
16
作者 刘昌铨 刘明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40-249,共10页
利用华北北部近20多年的地震测深资料进一步深化分析解释,结合其它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给出地壳分层结构,求得弹性力学参数,得到三维有限单元的地壳模型.参考区域构造应力场,在考虑重力影响的情况下,对模型边界作适当约束,利... 利用华北北部近20多年的地震测深资料进一步深化分析解释,结合其它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给出地壳分层结构,求得弹性力学参数,得到三维有限单元的地壳模型.参考区域构造应力场,在考虑重力影响的情况下,对模型边界作适当约束,利用线弹性三维有限单元程序进行各节点位移和各单元应变、应力计算.通过分析上、中、下地壳各层的最大主压应力等值线图,探讨地壳应力场的分布特征与地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测深 地壳应力 地球物理数据 数值模拟 华北
下载PDF
阿尼玛卿缝合带东段上地壳结构——马尔康—碌曲—古浪深地震测深剖面结果 被引量:21
17
作者 张先康 杨卓欣 +7 位作者 徐朝繁 潘纪顺 刘志 王夫运 赵金仁 张成科 孙国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92-604,共13页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川北甘南地区的马尔康—碌曲—古浪深地震测深剖面穿越阿尼玛卿缝合带东段,利用该剖面获得的Pg,Sg初至折射波资料,采用有限差分成像、射线追踪反演、时间项反演和走时曲线分析等方法,对阿尼玛卿缝合带东段及其两侧的...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川北甘南地区的马尔康—碌曲—古浪深地震测深剖面穿越阿尼玛卿缝合带东段,利用该剖面获得的Pg,Sg初至折射波资料,采用有限差分成像、射线追踪反演、时间项反演和走时曲线分析等方法,对阿尼玛卿缝合带东段及其两侧的上地壳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基底变化较大.由南向北,基底在若尔盖盆地呈稳定的上隆状态,在阿尼玛卿缝合带内强烈下陷,在缝合带北侧一定范围内隆升之后,向北呈下陷趋势.阿尼玛卿缝合带相对两侧整体表现为南倾的低速带结构,且内部速度存在非均匀性.库赛湖—玛沁断裂、武都—迭部断裂和舟曲—两当断裂均表现为不同规模的低速带.库赛湖-玛沁断裂和舟曲—两当断裂位置处基底界面埋深有明显变化,是区隔阿尼玛卿缝合带南北两侧的主要断裂.武都—迭部断裂发生在基底界面深度变化带上,它与舟曲—两当断裂可能具有同一深部构造背景.阿尼玛卿缝合带所呈现的强烈下陷的基底低速结构和非均匀性体现了上地壳受挤压的破碎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尼玛卿缝合带东段 深地震折射 上地壳结构
下载PDF
伽师强震群区震源细结构的深地震反射探测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杨卓欣 张先康 +4 位作者 刘保金 酆少英 赵成斌 潘纪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01-1708,共8页
穿过伽师强震群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提供了研究区从地表直至莫霍界面的地壳细结构图像.探测结果表明:研究区上、下地壳分界面埋深约20-30km,莫霍界面埋深约52~58km.上地壳内部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射图像.上地壳上部为沉积盖层,... 穿过伽师强震群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提供了研究区从地表直至莫霍界面的地壳细结构图像.探测结果表明:研究区上、下地壳分界面埋深约20-30km,莫霍界面埋深约52~58km.上地壳内部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射图像.上地壳上部为沉积盖层,厚度约8-9km,盖层内部反射成层分布,显示了稳定而连续的沉积特点;上地壳下部则为“反射透明”背景下存在的叠层状反射带.下地壳内部呈现明显的反射性质,具体体现在上、下地壳分界面和莫霍间断面都表现为具有一定持续时间的多循环反射叠层结构特征.时间剖面上所有反射事件由北东向南西下倾的整体图像直观地反映了塔里木盆地地壳变形而向西昆仑下插入的事实.剖面47km桩号附近,上地壳下部至壳幔过渡带以上地壳范围内存在一条高倾角的深断裂,具有走滑性质,本研究认为该深断裂与1997年伽师强震群的发生密切相关,推断它为伽师强震群的发震构造.而时间剖面上壳幔过渡带反射的连续性则说明该断裂没有向下穿过莫霍面.存在于上地壳上部的两条高倾角的浅部断层可能对应于地质推测的麦盖提一下苏洪断裂带,它们与位于其下方的地壳深断裂构成了伽师强震群可能的深、浅构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强震群 深地震反射 震源细结构
下载PDF
巴颜喀拉块体地壳结构多样性探测 被引量:20
19
作者 林吉焱 +2 位作者 郭文斌 赵楠 邱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26-2238,共13页
青藏高原内部地壳岩性的改造、岩性随深度变化及形变构造是探索研究地壳增厚、物质运动问题的关键.巴颜喀拉块体位于青藏高原中北部,地域广袤,通过对块体内中、东部不同区域的深地震广角反射/折射震相的综合分析,利用反射率理论地震图... 青藏高原内部地壳岩性的改造、岩性随深度变化及形变构造是探索研究地壳增厚、物质运动问题的关键.巴颜喀拉块体位于青藏高原中北部,地域广袤,通过对块体内中、东部不同区域的深地震广角反射/折射震相的综合分析,利用反射率理论地震图方法对不同性质震相走时及振幅特征进行细致的模拟计算,进一步研究巴颜喀拉块体内部不同区域地壳精细结构.结果显示:巴颜喀拉块体地壳厚度50~60 km、整体向西逐渐增厚,结晶地壳平均速度6.07~6.18 km·s^(-1)、岩层速度大幅降低,壳内多强反射界面结构、但不同区域差异明显;东部若尔盖盆地地壳介质速度整体低速、壳幔边界较为清晰;中部玉树一玛多段下部地壳发现约6.8 km·s^(-1)的"高速度"介质结构,壳幔边界不清、被改造为2~4 km厚的高速度梯度层,显示了巴颜喀拉块体内部地壳增厚、介质岩性结构被改造的差异性.地壳内部多组强反射、低视速度走时震相揭示了介质岩性的低速破碎、弱化蠕变以及可能的壳内解耦构造.局部地区下地壳的高视速度震相特征显示了青藏高原地壳改造增厚大背景下可能存在稳定的"原始地壳"结构残留或是与上地幔物质的浸入交流.巴颜喀拉块体内不同区域地壳增厚、岩性结构、结晶基底及壳幔边界性质被改造的多样性为深入认识青藏高原地壳形变及动力学过程带来新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颜喀拉块体 深地震测深 地壳精细结构 壳内介质低速弱化 地壳结构多样性
下载PDF
若尔盖盆地及周缘褶皱造山带地壳结构——深地震测深结果 被引量:20
20
作者 张先康 +8 位作者 赵金仁 王夫运 张成科 徐朝繁 杨卓欣 潘纪顺 刘志 潘素珍 孙国伟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200-1208,共9页
松潘-甘孜地块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由近东西向构造向近南北向构造转折的部位,若尔盖盆地位于该地块核心。利用近期在该区域完成的深地震测深结果,建立了若尔盖盆地及周缘褶皱造山带地壳结构模型,对若尔盖盆地基底结构、性质,若尔... 松潘-甘孜地块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由近东西向构造向近南北向构造转折的部位,若尔盖盆地位于该地块核心。利用近期在该区域完成的深地震测深结果,建立了若尔盖盆地及周缘褶皱造山带地壳结构模型,对若尔盖盆地基底结构、性质,若尔盖高原盆地与周缘褶皱造山带构造关系,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形变增厚、壳内解耦松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若尔盖盆地近地表三叠纪岩层为高致密(2.65-2.75g·cm^-3)和高速度(约5.6km·s^-1)介质岩性,形成了特殊的“中生代基底”构造;松潘。甘孜地块在青藏高原隆升、物质东流以及周缘稳定地块的阻挡过程中被改造为相对稳定的若尔盖高原盆地和盆地周缘更为活动的褶皱造山两类不同地壳结构性质的构造单元;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地壳增厚、壳内解耦主要发生中下地壳,这种壳内以低速为主、多反射界面结构特征在若尔盖盆地周缘褶皱带造山带更为明显,突出了褶皱造山构造区域中下地壳内部经历了更为强烈的构造形变;若尔盖盆地及南北两侧褶皱造山带地壳厚度约50km,未发现“山根”构造,推测在褶皱造山后期,青藏高原地壳东流物质在周边刚性地块阻挡下围绕东构造结、沿着相对松弛的南侧方向顺时针转向流出,其结果使若尔盖盆地周缘褶皱造山带经历了强烈的伸展构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盆地 褶皱造山带 深地震测深 基底结构性质 地壳结构与构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