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动态研究 被引量:193
1
作者 朱守谦 +2 位作者 叶镜中 魏鲁明 陈正仁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7,共7页
研究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的动态特征。群落组成结构变化体现于不同适应等级种组的变化 ,不同恢复阶段各种组的优势地位不同 ,草本群落阶段与草灌过渡阶段 ,灌丛灌木阶段与灌乔过渡阶段 ,常绿落... 研究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的动态特征。群落组成结构变化体现于不同适应等级种组的变化 ,不同恢复阶段各种组的优势地位不同 ,草本群落阶段与草灌过渡阶段 ,灌丛灌木阶段与灌乔过渡阶段 ,常绿落叶阔叶林阶段与顶极群落阶段其居优势地位的种组分别为先锋种 ,次先锋种和过渡种 ,次顶极种和顶极种 ,种组替代规律是先锋种经次先锋种、过渡种最终被次顶极种和顶极种替代。随着退化喀斯特群落自然恢复 ,群落高度 (0 6~ 16 9m)、盖度 (0 2 9~ 0 79)、显著度 (0 872 0~2 1 8981cm2 ·m- 2 )逐渐提高 ,而密度早期增大之后逐渐降低 (36 32 8~ 5 6 116株·hm- 2 ,5 6 116~ 2 372株·hm- 2 ) ;物种数 (16~ 5 0 )、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 (0 99~ 4 72 )、均匀度 (0 77~ 0 83)升高而生态优势度 (0 16~ 0 0 5 )降低 ;群落生物量 (3 4 9~ 87 4 5t·hm- 2 )逐渐积累增大 ;萌生株数减少而实生株数增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森林 自然恢复 群落组成 群落结构 动态变化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评价研究 被引量:137
2
作者 朱守谦 +2 位作者 叶镜中 魏鲁明 陈正仁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2-19,共8页
在研究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组成、结构、功能的基础上 ,提出了退化群落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 3个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分析了退化群落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高度、盖度、实生株 /总株数、... 在研究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组成、结构、功能的基础上 ,提出了退化群落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 3个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分析了退化群落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高度、盖度、实生株 /总株数、组成结构、显著度、生物量等特征指标的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的变化 ,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低一级演替阶段群落向相邻更高一级演替阶段群落恢复的潜力度最高 ,群落自然恢复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顺序替代过程 ;早期阶段恢复潜力度较高、恢复度低、速度慢 ,中期阶段恢复潜力度高、恢复度中等、速度快 ,后期阶段恢复潜力度低、恢复度高、速度慢。群落整体恢复速度低于群落各特征指标恢复速度。在群落各特征指标中 ,群落高度、盖度、实生株 /总株数、组成结构、显著度的恢复速度高于生物量恢复速度 ,即群落结构恢复快于群落功能恢复。群落自然恢复对策的变化是由早期更新对策向中期结构调整对策至后期结构功能协调完善对策更替。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 4 0~ 50年可有较为正常的组成、外貌和结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森林 自然恢复 恢复潜力度 恢复度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评价和修复技术 被引量:112
3
作者 朱守谦 +1 位作者 祝小科 谢双喜 《贵州科学》 2002年第1期7-13,共7页
根据恢复生态学原理和当前喀斯特区植被恢复的目标 ,贵州喀斯特区植被恢复以生态修复为主 ,而退化喀斯特群落自然恢复过程和演替规律是其重要基础。采用退化群落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 3个评价指标对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 根据恢复生态学原理和当前喀斯特区植被恢复的目标 ,贵州喀斯特区植被恢复以生态修复为主 ,而退化喀斯特群落自然恢复过程和演替规律是其重要基础。采用退化群落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 3个评价指标对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 :低一级演替阶段群落向相邻更高一级演替阶段群落恢复的潜力度最高 ,群落自然恢复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顺序替代过程 ;早期阶段恢复潜力度较高、恢复度低、速度慢 ,中期阶段恢复潜力度高、恢复度中等、速度快 ,后期阶段恢复潜力度低、恢复度高、速度慢。群落整体恢复速度低于群落各特征指标恢复速度。群落结构恢复快于群落功能恢复。群落自然恢复对策的变化是由早期更新对策向中期结构调整对策至后期结构功能协调完善对策更替。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 4 0~5 0年可有较为正常的组成、外貌和结构 ,但要达到功能完全恢复则需时很长。以树种选择、小生境人工改造和利用为主的人工恢复技术 ,以结构调整、系统管理、抚育为主要措施的人工促进自然恢复技术 ,可提高退化植被恢复潜力和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森林 恢复评价 生态修复技术 恢复生态学 植被恢复
下载PDF
人为干扰与喀斯特森林群落退化及评价研究 被引量:96
4
作者 朱守谦 +2 位作者 叶镜中 魏鲁明 陈正仁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5期529-532,共4页
导致贵州喀斯特森林发生退化的原因是火烧、开垦、放牧和樵采 .选用群落高度、显著度、萌生株比例、生物量和耐荫树种比例 5个指标对群落退化进行定量评价 .结果表明 ,退化群落可分为A~F 6个退化等级 .在受自然力作用和人为干扰不明显... 导致贵州喀斯特森林发生退化的原因是火烧、开垦、放牧和樵采 .选用群落高度、显著度、萌生株比例、生物量和耐荫树种比例 5个指标对群落退化进行定量评价 .结果表明 ,退化群落可分为A~F 6个退化等级 .在受自然力作用和人为干扰不明显时 ,顶极群落发生正常的波动 (A) .在干扰力的作用大于波动的振幅时 ,顶极群落发生明显退化 (B~F) ,群落退化度逐渐增大 .群落退化等级与退化群落自然恢复的演替阶段基本一致 ,生物量的移出和耐荫树种消退是退化的关键因素 ,火烧、放牧、开垦干扰群落主要分布于退化等级C~F中 ,樵采干扰群落多发生于B~C中 .4种干扰对退化群落萌生株数影响较大 ,受火烧、樵采干扰群落多 ,而受开垦、放牧干扰群落较少 .各干扰群落退化度从小至大排序为樵采干扰群落、开垦干扰群落、放牧干扰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干扰 喀斯特森林 群落退化 评价 贵州
下载PDF
贵州石漠化退化土地及植被恢复模式 被引量:74
5
作者 周政贤 毛志忠 +4 位作者 丁贵杰 谢双喜 聂朝俊 陈则群 《贵州科学》 2002年第1期1-6,共6页
本文对贵州石漠化的形成、地质背景以及出现的地貌类型进行了分析 ,并对贵州的石漠化划分为喀斯特洼地石漠化区 ,纯质石灰岩、白云岩组成的峰林、峰丛石漠化区 ,纯质石灰岩、白云岩缓坡山地、坟丘石漠化区 ,白云岩组成的砂质丘陵石漠化... 本文对贵州石漠化的形成、地质背景以及出现的地貌类型进行了分析 ,并对贵州的石漠化划分为喀斯特洼地石漠化区 ,纯质石灰岩、白云岩组成的峰林、峰丛石漠化区 ,纯质石灰岩、白云岩缓坡山地、坟丘石漠化区 ,白云岩组成的砂质丘陵石漠化区与碳酸盐类岩层与非碳酸盐岩类岩层互层、间层石漠化 5种类型 ,对这 5种类型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植被恢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形区 石漠化 退化土地 植被恢复模式 贵州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群落自然恢复过程研究──自然恢复演替系列 被引量:63
6
作者 朱守谦 +2 位作者 魏鲁明 陈正仁 熊志斌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1998年第2期71-77,86,共8页
把退化喀斯特群落自然恢复演替过程视为群落结构、功能与顶极群落相比由低相似度向高相似度的发展过程。根据相似学原理,将茂兰地区演替系列各群落中所有的种划分为5个适应等级种组,并提出以适应等级种组为相似元,种组重要值为属性... 把退化喀斯特群落自然恢复演替过程视为群落结构、功能与顶极群落相比由低相似度向高相似度的发展过程。根据相似学原理,将茂兰地区演替系列各群落中所有的种划分为5个适应等级种组,并提出以适应等级种组为相似元,种组重要值为属性,顶极适应值为权重进行相似性分析。研究了依据群落间相似度重构自然恢复群落演替系列的方法。采用有序样本的最优分割法将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即草本群落阶段、灌草群落阶段、灌木灌丛阶段、灌乔过渡阶段、乔林阶段、顶极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阶段。分析了各适应等级种组在自然恢复各演替阶段中的变化。讨论了演替途径复杂多样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群落 自然恢复 演替系列 阶段划分
下载PDF
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产业技术与示范研究 被引量:61
7
作者 熊康宁 朱大运 +3 位作者 彭韬 薛建辉 李坡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7109-7113,共5页
喀斯特石漠化是威胁我国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贵州师范大学/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漠化防治研究团队在国家科技计划的资助下,自"九五"以来一直从事石漠化防治的理... 喀斯特石漠化是威胁我国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贵州师范大学/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漠化防治研究团队在国家科技计划的资助下,自"九五"以来一直从事石漠化防治的理论与技术创新性研究,并取得一系列成果。此次"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16YFC0502600)将在石漠化成因、等级划分、治理模式与技术体系等存量研究基础上,围绕生态衍生产业这一主题,增量开展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混农林业复合经营、生态经济集约经营、生态产业规模经营、生物医药、生物能源、山地旅游等基础理论攻关、共性关键技术与技术体系研发,为国家石漠化治理工程和精准扶贫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高原 石漠化治理 生态产业 集成示范
下载PDF
花江喀斯特峡谷地区不同小生境土壤水分的动态研究 被引量:48
8
作者 李安定 卢永 +1 位作者 韦小丽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6-62,共7页
对花江流域喀斯特石质山地人工造林地不同小生境(土面、石槽、石沟)的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石沟的水分状况最好,土面的居中,石槽的最差;一年中不同小生境出现高墒期、低墒期的时段不一致;不同... 对花江流域喀斯特石质山地人工造林地不同小生境(土面、石槽、石沟)的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石沟的水分状况最好,土面的居中,石槽的最差;一年中不同小生境出现高墒期、低墒期的时段不一致;不同小生境水分胁迫频繁发生,但出现的次数、程度、持续时间各不相同;在持续干旱期,三种小生境中,失水最快的是石槽,其次是石沟,最后是土面,7天内损失水量分别为17.30%,14.49%,13.87%;土面、石槽、石沟出现轻度胁迫的时间分别为6d、6d、7d,土面、石槽在7天后出现中度胁迫。花江喀斯特峡谷地区不同小生境一般持续放晴7天就可能出现水分胁迫,这个数据可以作为生产上植物补水时间的依据。总体而言,石沟的土壤水分状况优于土面和石槽。针对不同小生境的水分动态特征,提出了树种选择、配置和林地土壤水分管理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江 小生境 土壤水分 日变化 年变化 持续变化
下载PDF
喀斯特环境生态脆弱性数量评价 被引量:37
9
作者 王德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3-26,共4页
以典型样地调查资料为依据,选择与喀斯特环境脆弱性紧密相关的6个因子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用欧氏距离公式建立了喀斯特环境生态脆弱度(SFD)计算模型.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显性和隐性两大喀斯特类型中各指标的权重值.6个因子中,植被因子和岩... 以典型样地调查资料为依据,选择与喀斯特环境脆弱性紧密相关的6个因子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用欧氏距离公式建立了喀斯特环境生态脆弱度(SFD)计算模型.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显性和隐性两大喀斯特类型中各指标的权重值.6个因子中,植被因子和岩石裸露率影响最大,权重最高.根据64个样地的脆弱度计算结果,对样地环境的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评价.将其划分为5个等级,即微度(≤0.2)、轻度(0.21~0.4)、中度(0.41~0.60)、强度(0.61~0.80)和极强度(>0.80).研究结果表明:地质背景是喀斯特环境脆弱性的根源,同等条件下,植被状态对其环境的脆弱程度起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环境脆弱性 评价 指标
下载PDF
喀斯特森林不同种组的耐旱适应性 被引量:34
10
作者 朱守谦 叶镜中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9-22,共4页
把土壤 -植物 -大气视为一个连续体 ,通过研究喀斯特森林树种不同适应等级种组的吸水潜能、耗水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 ,初步评价各种组的耐旱适应性。结果表明 ,水分平衡方式因种组而异 ,先锋种为高输入低输出高效率类型 ,次先锋种为中输... 把土壤 -植物 -大气视为一个连续体 ,通过研究喀斯特森林树种不同适应等级种组的吸水潜能、耗水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 ,初步评价各种组的耐旱适应性。结果表明 ,水分平衡方式因种组而异 ,先锋种为高输入低输出高效率类型 ,次先锋种为中输入中输出较高效率类型 ,过渡种为较低输入中输出较低效率类型 ,次顶极种和顶极种为中输入、中输出中效率类型。先锋种、次先锋种耐旱适应性强于次顶极种和顶极种。同一种组内落叶阔叶树种耐旱适应性弱于常绿阔叶树种 ,证实了“喀斯特森林中落叶成分是对干旱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森林 种组 耐旱适应性 贵州
下载PDF
几种常见喀斯特森林树种种子发芽对水分胁迫的反应 被引量:23
11
作者 刘伟玲 谢双喜 《贵州林业科技》 2003年第1期17-21,共5页
本文采用不同浓度的 PEG对 16个不同喀斯特森林树种种子萌发进行人工水分胁迫处理 ,结果表明 ,随着水势的下降 ,除少数树种发芽率在轻度胁迫下有所上升外 ,总体呈下降趋势 ,发芽速度、胚轴、胚根长下降 ,不同喀斯特森林树种种间变化趋... 本文采用不同浓度的 PEG对 16个不同喀斯特森林树种种子萌发进行人工水分胁迫处理 ,结果表明 ,随着水势的下降 ,除少数树种发芽率在轻度胁迫下有所上升外 ,总体呈下降趋势 ,发芽速度、胚轴、胚根长下降 ,不同喀斯特森林树种种间变化趋势相似 ,但变化幅度差异显著。樟树、香椿、女贞、刺槐和火棘等在 - 0 .6 Mpa下仍有较高的发芽率 ,且胚根长、胚轴长下降幅度较小 ,综合评价初步认为耐旱性较强 ;而细叶榕、鹅掌柴、盐肤木、朴树等发芽率、胚根长、胚轴长下降幅度显著 ,综合评价初步认为耐旱性较弱 ;荆节花、槭树、粗叶木、小果蔷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森林树种 种子发芽 水分胁迫 耐旱性
下载PDF
喀斯特退化森林不同恢复阶段土壤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29
12
作者 兰雪 戴全厚 +1 位作者 杨智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20-624,共5页
本文以典型喀斯特退化森林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选取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草坡、灌草、灌木、乔灌、乔木和顶级六个植被恢复阶段,并以坡耕地为对照,通过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探索了退化森林不同恢复阶... 本文以典型喀斯特退化森林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选取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草坡、灌草、灌木、乔灌、乔木和顶级六个植被恢复阶段,并以坡耕地为对照,通过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探索了退化森林不同恢复阶段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显著,随着植被由低级向高级演替,养分也随之增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与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显著相关。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对土壤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对于土壤脲酶活性而言,石缝与土面、石缝和石土面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而小生境对于土壤蛋白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退化森林 不同恢复阶段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效果的初步评价——以花江为例 被引量:26
13
作者 王德炉 熊康宁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5年第3期233-238,共6页
对花江石漠化治理示范区3年来综合治理前后数据的调查结果表明,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措施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效果.根据石漠化的成因和治理目标,选择了8个主导因子,与其理想状态相比较,赋予因子不同的得分等级和权重,用... 对花江石漠化治理示范区3年来综合治理前后数据的调查结果表明,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措施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效果.根据石漠化的成因和治理目标,选择了8个主导因子,与其理想状态相比较,赋予因子不同的得分等级和权重,用因子评分法,对治理效果进行数量评价,按照因子的得分范围(<20,20~40,40~60,60~90,≥90),将评价结果分为很差、差、一般、较好和很好5个等级.据此看出,治理前花江示范区评价为'差'等级,治理后上升为'一般'等级.分析认为,治理措施在短期经济效益有较好的效果,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总体而言,综合治理措施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 综合治理 评价指标 花江
下载PDF
赤水河上游主要森林类型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被引量:28
14
作者 阳华 李光容 +3 位作者 皮发剑 严令斌 黄宗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0-156,共7页
以赤水河上游10种主要森林类型为对象,定量评价其土壤层、枯落物层和林冠层的水源涵养能力。结果表明,枯落物储量为3.24~16.13t/hm^2,有效拦蓄深为0.66~2.38mm,最大失水深为0.14~0.88mm,分解越彻底则蓄水能力越强。土壤层有效持水深为14... 以赤水河上游10种主要森林类型为对象,定量评价其土壤层、枯落物层和林冠层的水源涵养能力。结果表明,枯落物储量为3.24~16.13t/hm^2,有效拦蓄深为0.66~2.38mm,最大失水深为0.14~0.88mm,分解越彻底则蓄水能力越强。土壤层有效持水深为14.35~54.41mm,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优于针叶林,并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土壤层与枯落物层的持水速率均大于失水速率,在1~2h下降快,后期下降慢,与时间呈幂函数关系。阔叶林林冠截留率高于针叶林,可用林外降雨量和林内穿透雨量预测林冠截留量。水源涵养能力主要受枯落物储量、有效拦蓄深、最大失水深和土壤容重、饱和持水量影响,据此将10种森林类型划分为低持水(柏木林、撑绿竹林和火棘+荚蒾林)、中低持水(杉木林、马尾松+杉木林)、中持水(马尾松+柏木林、马尾松-白栎林)和高持水(丝栗栲林、白栎林和马尾松林)4种类型。综合分析表明恢复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核心是调整林冠组成和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类型 水源涵养功能 持水 失水 林冠截留 赤水河上游
下载PDF
几种喀斯特森林树种幼苗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22
15
作者 刘伟玲 谢双喜 《贵州科学》 2003年第3期51-55,共5页
 本文采用人工模拟水分胁迫的方法研究了16个喀斯特森林常见树种幼苗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反应过程。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加剧,各种幼苗叶绿素含量均下降;质膜相对透性上升;P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上升;...  本文采用人工模拟水分胁迫的方法研究了16个喀斯特森林常见树种幼苗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反应过程。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加剧,各种幼苗叶绿素含量均下降;质膜相对透性上升;P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上升;硝酸还原酶活性下降;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森林 树种 幼苗 水分胁迫 生理响应 质膜相对透性 POD 可溶性糖 硝酸还原酶 游离脯氨酸
下载PDF
喀斯特区小生境特征现状分析:以茂兰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29
16
作者 杨瑞 安明态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8年第6期168-169,192,共3页
根据茂兰喀斯特区发育的复杂多样的生境现状,划分了石面、石沟、石缝、石洞、石台、石槽和土面7种小生境类型,并解释了不同小生境的特征。根据生境所占面积结合相似性系数划分了4种生境组合类型,即土面—石面—石台型,石面—石沟—石台... 根据茂兰喀斯特区发育的复杂多样的生境现状,划分了石面、石沟、石缝、石洞、石台、石槽和土面7种小生境类型,并解释了不同小生境的特征。根据生境所占面积结合相似性系数划分了4种生境组合类型,即土面—石面—石台型,石面—石沟—石台型,石面型和石面—石台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小生境 特征 茂兰自然保护区 贵州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26
17
作者 邹军 李媛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94-898,共5页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贵州西南部花江典型喀斯特峡谷区选择裸地、草本、灌木、乔林四个植被恢复阶段作为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恢复阶段。然后在一年中四个季节的每一季节分别对四个阶段样地进行取土,带回实验室风干磨细。分别用...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贵州西南部花江典型喀斯特峡谷区选择裸地、草本、灌木、乔林四个植被恢复阶段作为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恢复阶段。然后在一年中四个季节的每一季节分别对四个阶段样地进行取土,带回实验室风干磨细。分别用比色法测定脲酶活性,用比色法测定淀粉酶活性,用碘量滴定法测定多酚氧化酶活性。通过一年的实验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随植被恢复过程逐渐提高,即裸地阶段<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林阶段。土壤酶在土壤中分布是根际土大于非根际土,垂直剖面上,A层总是大于B层。脲酶、淀粉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在一年中总体表现为春夏季高,冬季低的特点,具体的酶表现不尽相同。各层次酶活性季节性变化趋势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植被恢复过程 季节变化 喀斯特
下载PDF
黔中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过程中早期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24
18
作者 杨瑞 《贵州科学》 2004年第3期44-47,64,共5页
 通过对黔中退化喀斯特森林结构分析表明,退化群落属于自然恢复的早期,从草本群落阶段到灌乔林过渡阶段,种组重要地位发生变化,先锋种组重要地位由大变小,顶级种组变化与先锋种组的相反,次先锋种组和过渡种组则先增大后降低;群落层次增...  通过对黔中退化喀斯特森林结构分析表明,退化群落属于自然恢复的早期,从草本群落阶段到灌乔林过渡阶段,种组重要地位发生变化,先锋种组重要地位由大变小,顶级种组变化与先锋种组的相反,次先锋种组和过渡种组则先增大后降低;群落层次增加,主要层由灌木层发展到乔木层,高度逐渐增高,径级增大,个体数量从灌草阶段到灌木林阶段增加,之后减少;灌乔林过渡阶段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低,而灌木层多样性指数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森林群落 自然恢复 早期阶段 结构动态 黔中
下载PDF
草海湿地小流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对氮、磷输出的影响 被引量:26
19
作者 夏品华 孔祥量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983-2989,共7页
识别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对草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12年5—10月6个小流域的水质观测数据、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指数,研究了草海湿地入湖小流域氮、磷输出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景观格局的关系,以期为... 识别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对草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12年5—10月6个小流域的水质观测数据、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指数,研究了草海湿地入湖小流域氮、磷输出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景观格局的关系,以期为草海湿地综合治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草海湿地北面建设用地面积比例呈西北、东南方向逐渐降低和景观破碎度逐渐减小的趋势,具有明显的城市-城郊-农村的景观格局梯度,景观格局影响流域水质.多元统计分析表明,小流域氮磷输出受景观组成属性和空间属性综合影响,城镇建设用地百分比与TN、TP和COD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995、0.978和0.996,p<0.01),景观破碎度(CONTAG、ED、MPS)和多样性(SHDI)与水质(TN、TP、COD)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CCA的第一排序轴解释了建设用地面积比例、景观指数与水质指标相关性的96.0%.可见,威宁城镇化快速发展威胁了草海湿地生态安全,需进行草海周边城镇化进程的调整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氮、磷输出 草海湿地
原文传递
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可矿化碳库特征 被引量:25
20
作者 黄宗胜 符裕红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165-2170,共6页
2011年9月,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研究了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可矿化碳库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深度土壤的总有机碳含量、可矿化碳含量和矿化速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随恢复的进... 2011年9月,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研究了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可矿化碳库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深度土壤的总有机碳含量、可矿化碳含量和矿化速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随恢复的进程而增加;累积矿化排放量及其速率随恢复的进程增加,其速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减小;矿化率随恢复的进程增加,而随土层加深的变化不明显;qCO2值随恢复的进程和土层加深而递减;土壤可矿化碳与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分解质量损失率分别呈负相关(r=-0.796)和正相关(r=0.924);土壤生境由早期干扰强烈转向中后期日趋稳定,土壤的固碳能力由早期差、潜力大转向中后期强、潜力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库特征 土壤可矿化碳 自然恢复 退化喀斯特森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