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字美学:一个新的学术世界——“汉字美学”研究综议 被引量:3
1
作者 闻君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5年第4期120-127,共8页
汉字并不仅仅是工具性的存在。作为中华民族的生命符号与情感载体,图象先在的地位决定了汉字本身即是审美的客体。以美学切入汉字,则是关注汉字字象本身的美学意蕴,追索承载于其上的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与精神源流。因而,"汉字美学&... 汉字并不仅仅是工具性的存在。作为中华民族的生命符号与情感载体,图象先在的地位决定了汉字本身即是审美的客体。以美学切入汉字,则是关注汉字字象本身的美学意蕴,追索承载于其上的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与精神源流。因而,"汉字美学"这一课题的设立,挣脱了书法美学与传统文字学研究的拘囿,开启了汉字、汉语研究朝向哲学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美学 研究综议
下载PDF
立象尽意:再论汉字的“图象先于声音” 被引量:3
2
作者 骆冬青 闻君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8-101,114,共5页
在逻辑上,汉字图象先于声音,并且凭借字形来发挥其能产性。汉字在历经形体上的抽象后并没有削弱其作为图象的根本特质,而是凝结了想象力的核心,对对象进行了本质上的把握。在汉语语境下的思维方式以"字"为核心,语音的概念并... 在逻辑上,汉字图象先于声音,并且凭借字形来发挥其能产性。汉字在历经形体上的抽象后并没有削弱其作为图象的根本特质,而是凝结了想象力的核心,对对象进行了本质上的把握。在汉语语境下的思维方式以"字"为核心,语音的概念并不是我们所寻求的中心的内在体验,在命名之前,我们已经通过汉字图象找到了抵达对象的方式,完成了认知的事实。承认汉字图象的先在地位,则显示了开辟一条打破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美学道路的可能性,实现中国美学的"汉字学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 图象 声音
下载PDF
1.4462双相不锈钢与S355ML碳钢焊接工艺研究
3
作者 汤世云 李振华 +3 位作者 胡毓超 罗文静 闻君 陈帅 《焊管》 2024年第1期47-52,共6页
基于某国外海上风电导管架建造项目的设计要求,开发了EN10088-21.4462双相不锈钢与EN10025-4S355ML碳钢的异种钢GTAW焊接工艺,并对该工艺焊接接头进行了组织和力学性能试验。结果显示,焊缝中心组织为粗大的奥氏体+铁素体,分布不均匀,但... 基于某国外海上风电导管架建造项目的设计要求,开发了EN10088-21.4462双相不锈钢与EN10025-4S355ML碳钢的异种钢GTAW焊接工艺,并对该工艺焊接接头进行了组织和力学性能试验。结果显示,焊缝中心组织为粗大的奥氏体+铁素体,分布不均匀,但未见其他中间相(金属间化合物或有害相)析出;接头双相不锈钢侧热影响区和母材区的组织为分布均匀的奥氏体+铁素体,未见其他中间相(金属间化合物或有害相)析出;焊缝区铁素体含量为12%~18%;拉伸断裂位置位于S355ML碳钢母材一侧,焊接接头各位置冲击功均值均大于项目规格书规定的最小冲击功接收值34J的要求。研究结果认为,采用此焊接工艺获得的焊接接头具有良好的强度、塑性、低温冲击韧性等力学性能,达到了DNVGL-OS-C401—2018标准及海上风电导管架建造项目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不锈钢 异种钢 焊接工艺 海上风电 导管架
下载PDF
浓墨重彩,音韵铿锵:张爱玲短篇小说中的状态形容词 被引量:1
4
作者 玛丽亚.戈塔尔多 闻君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6年第2期9-15,共7页
张爱玲以其超乎常人的敏感驾驭着令人眼花缭乱的状态形容词,用以作为她诠释这一特殊时代的方式之一,这一点在她的短篇小说作品中极为显见。她所选用的状态形容词既有浓重的色调,又具铿锵的音韵,从而以感官的体验来唤醒情感的体验。对张... 张爱玲以其超乎常人的敏感驾驭着令人眼花缭乱的状态形容词,用以作为她诠释这一特殊时代的方式之一,这一点在她的短篇小说作品中极为显见。她所选用的状态形容词既有浓重的色调,又具铿锵的音韵,从而以感官的体验来唤醒情感的体验。对张爱玲短篇小说中的状态形容词进行归类与分析,能帮助理解张爱玲作品的语言风格与情感倾向,体验其在荒凉的乱世中安置心灵的方式,同时也有助于不以汉语为母语的阅读者对中国文学传统与文化意境的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短篇小说 状态形容词
下载PDF
为“写”而“读” 被引量:1
5
作者 骆冬青 闻君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 2015年第4期24-26,共3页
阅读与写作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树立“为写而读”的观念,既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解决“读”的问题,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写作。只有改变既有的公共理解,不加预判地潜入作者的心灵,以“为作者立说”的姿态与作品进行对话,才有可能最大限... 阅读与写作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树立“为写而读”的观念,既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解决“读”的问题,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写作。只有改变既有的公共理解,不加预判地潜入作者的心灵,以“为作者立说”的姿态与作品进行对话,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获取作品的信息,并将“我”融入其中,实现对作品的理解与超越。所以,以平视的姿态、“零度”阅读和“超越”的态势进入阅读,则可融写作于阅读之中,实现“读”与“写”的境界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 写作 为“写”而“读” 代作者立说 零度阅读
下载PDF
异质同构:汉字与中国艺术本原 被引量:2
6
作者 闻君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3-90,共8页
“取象”的构形原则使汉字不通过语音而与思维直接产生联系,在作为意象思维的典型物化形态之前,参与构建并强化了汉民族的意象思维特质。当这一思维模式向中国文学艺术创作渗透,中国艺术与汉字构形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某种同构关系。以... “取象”的构形原则使汉字不通过语音而与思维直接产生联系,在作为意象思维的典型物化形态之前,参与构建并强化了汉民族的意象思维特质。当这一思维模式向中国文学艺术创作渗透,中国艺术与汉字构形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某种同构关系。以形—象—道的层次深入辨析汉字所携带的文化密码,探索汉字与中国艺术相通的感官基础、意象思维及生存哲学,对于解开汉字思维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美学呈现特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我们进一步探索中华文化与民族心理的深层结构提供了另一种视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 中国艺术 异质同构 直觉体验 意象
下载PDF
“文”之为德:华夏文明的汉字美学特质——三论“图象先于声音”
7
作者 闻君 骆冬青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0-46,共7页
"文"不仅为汉字造字之根本,更是"文章"、"文化"与"文明"的内在依据。汉字作为经过升华与凝练的"图象",不仅是语言表达的工具,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表达。通过汉字"字象"可... "文"不仅为汉字造字之根本,更是"文章"、"文化"与"文明"的内在依据。汉字作为经过升华与凝练的"图象",不仅是语言表达的工具,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表达。通过汉字"字象"可以溯其上永久保留的华夏先民的历史文化图景与美学追求。以字形为先在条件的构字方式契合了汉民族的直觉思维而非逻辑思维。这一思维方式以视觉区别概念进行一种综合的判断,形成集形、音、义于一体的"象形"、"指事"、"会意"三种构字法通约的认知路径。由此,形成语言学与文字学的分立,揭示了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象 声音 文明
原文传递
不是历史不是诗——《荀子》审美态度简析
8
作者 闻君 《文教资料》 2014年第30期19-20,共2页
作为儒家现实主义气息浓郁的代表人物,荀子思想中的可能性未必就如“现实主义”四个字这般定位明确———重视荀子思想中的浪漫主义成分,从“审美”这一柔和的角度重新审视荀子,观照荀子的审美态度,可以探寻到荀子极度浪漫的审美理想。
关键词 荀子 道德 审美 浪漫主义
下载PDF
美丽的性别——“神话重述”系列作品折射出的当代女性身份认同危机
9
作者 闻君 《文教资料》 2013年第35期116-118,共3页
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著名出版人杰米&#183;拜恩发起了“重述神话”项目,邀请世界各国著名作家进行基于神话题材的小说创作,中国作家作品苏童、叶兆言、李锐分别以作品《碧奴》《后羿》《人间》加入,用当代人的思维道德来重述久远的神话... 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著名出版人杰米&#183;拜恩发起了“重述神话”项目,邀请世界各国著名作家进行基于神话题材的小说创作,中国作家作品苏童、叶兆言、李锐分别以作品《碧奴》《后羿》《人间》加入,用当代人的思维道德来重述久远的神话传说,由文学视角转向社会视角、从神话层面落至现实层面,从传统背景延伸到当下背景,结合当代女性生存现状,挖掘新世纪背景下女性获取身份认同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生存危机,并探讨其历史渊源以及传统文化对各种危机的推动力,解析当代女性在社会身份认同道路上所遭遇的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重述 女性 生存 危机 身份认同
下载PDF
论王逸对屈原“发愤抒情”思想的阐扬与发挥
10
作者 闻君 《文教资料》 2013年第29期7-8,共2页
汉代是经学昌盛的时代,受经学思想的浸染,王逸的《楚辞章句》也遵循经学的思维模式,采取依经而论的话语方式,具有为政治服务的品格。然而汉代文学走向自觉的发展趋势,也促使王逸在对屈骚的注释与品评中,不仅承继刘安、司马迁,阐... 汉代是经学昌盛的时代,受经学思想的浸染,王逸的《楚辞章句》也遵循经学的思维模式,采取依经而论的话语方式,具有为政治服务的品格。然而汉代文学走向自觉的发展趋势,也促使王逸在对屈骚的注释与品评中,不仅承继刘安、司马迁,阐扬屈原“发愤抒情”思想,而且更是刻意褒扬屈原的个体性情,为魏晋时期的文学自觉在理论上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逸 楚辞章句 屈原 发愤抒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