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01名丧亲者哀伤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4
1
作者 何丽 王建平 +2 位作者 尉玮 谢秋媛 唐苏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32-936,共5页
目的:调查丧亲者的哀伤反应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延长哀伤障碍(prolonged grief disorder,PGD)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延长哀伤问卷(PG-13)、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PCL-C)、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 目的:调查丧亲者的哀伤反应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延长哀伤障碍(prolonged grief disorder,PGD)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延长哀伤问卷(PG-13)、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PCL-C)、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招募而来的301名丧亲者进行测查。结果:①丧亲者当中女性占多数(70.8%),已故者死因中身体疾病占多数(75.7%);②丧亲者在PG-13上的总分是19.04±9.00;③PTSD、抑郁症状、焦虑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8.6%、36.6%、21%;符合PGD诊断的有13人(5.01%),其中,84.6%的人同时检出PTSD、抑郁和焦虑症状;④哀伤反应的得分在婚姻状况及丧亲对象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已故者的享年、与已故者的亲密程度能够显著预测哀伤反应的得分(F(2,290)=62.947,R2=0.303,P<0.001)。结论:丧亲者普遍存在一些失功能的哀伤反应,其严重程度受婚姻状况、丧亲对象、已故者的年龄以及与已故者的亲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丧亲者中有一定的比例可能发展成延长哀伤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亲 哀伤反应 延长哀伤障碍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从认知行为治疗的发展看心理治疗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34
2
作者 王建平 王晓菁 唐苏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33-936,共4页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效果能否评估以及如何评估一直是学者们争议的话题,也是各心理咨询治疗流派努力的方向。在心理咨询与治疗各流派中,认知行为治疗(CBT)被认为是唯一循证的心理咨询治疗方法。本文作者是CBT治疗师,结合自己多年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效果能否评估以及如何评估一直是学者们争议的话题,也是各心理咨询治疗流派努力的方向。在心理咨询与治疗各流派中,认知行为治疗(CBT)被认为是唯一循证的心理咨询治疗方法。本文作者是CBT治疗师,结合自己多年心理咨询治疗的实践经验和回顾相关文献,从CBT的起源、发展和特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认为CBT是真正遵循和体现了"科学家-实践家"的模式,其效果是可以评价的,是有证据支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咨询与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疗效评价
下载PDF
复杂哀伤问卷修订版的信效度 被引量:23
3
作者 何丽 王建平 +2 位作者 唐苏 尉玮 谢秋媛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37-943,共7页
目的:引进复杂哀伤问卷修订版(ICG-R),评估其信效度及对延长哀伤障碍(prolonged grief disorder,PGD)的筛查价值。方法:采用经双盲翻译的ICG-R中文版对253名丧亲者进行测试,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考察量表的因素结构;用延长哀伤问卷(PG-13... 目的:引进复杂哀伤问卷修订版(ICG-R),评估其信效度及对延长哀伤障碍(prolonged grief disorder,PGD)的筛查价值。方法:采用经双盲翻译的ICG-R中文版对253名丧亲者进行测试,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考察量表的因素结构;用延长哀伤问卷(PG-13)检验量表的聚合效度;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PCL-C)、自评抑郁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检验区分效度。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ICG-R对PGD的筛查价值并确定临床分界点。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ICG-R中文版支持一因子结构;ICG-R总分与PG-13、PCL-C、SDS和SAS总分均呈正相关(r=0.88、0.74、0.54、0.59,均P<0.05);ICG-R全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8,重测信度(间隔4周)是0.83。ICG-R全量表的ROC曲线下面积为99.6%(P<0.01);最佳临床分界点为102分,此时敏感度是1,特异性是0.98,约登指数为0.98;ICG-R与PG-13的诊断一致性高(kappa值为0.85)。结论:中文版的ICG-R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评估丧亲人群失功能哀伤症状的严重程度,并具有一定的临床筛查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哀伤问卷修订版 丧亲 延长哀伤障碍 持续性复杂哀伤障碍 信度 效度
下载PDF
囤积量表修订版在中国大学生中的修订 被引量:20
4
作者 唐谭 王建平 +1 位作者 唐苏 赵丽娜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在中国大学生中修订囤积量表修订版(Saving Inventory-Revised,SI-R)并检验该量表的信效度。方法:采用双盲翻译获得的中文版SI-R对2100名大学生施测,收回有效问卷1979份。进行因素分析以检验其结构效度,用帕多瓦量表、流调中心抑... 目的:在中国大学生中修订囤积量表修订版(Saving Inventory-Revised,SI-R)并检验该量表的信效度。方法:采用双盲翻译获得的中文版SI-R对2100名大学生施测,收回有效问卷1979份。进行因素分析以检验其结构效度,用帕多瓦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和Zung焦虑自评量表来检验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并检验其内部一致性。3-4周后随机抽取229名大学生进行重测,以检验其重测信度。结果:①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中文版SI-R不符合原三因素模型;②探索性因素分析后得到两个因子:过分获得-难以丢弃、堆积;③SI-R总量表的Cronabachα系数为0.893,过分获得-难以丢弃分量表和堆积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29和0.830;4周后的总量表重测信度为0.561,过分获得-难丢弃分量表和堆积分量表重测信度分别为0.533和0.545;④SI-R总量表与强迫症状、焦虑和抑郁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31、0.355和0.343(P<0.01)。结论:中文版SI-R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在中国文化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囤积量表中文版 信度 效度 大学生
原文传递
延长哀伤障碍的概念、流行病学和病理机制 被引量:17
5
作者 唐苏 何丽 +1 位作者 刘博 王建平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59-1169,共11页
延长哀伤障碍是一种由亲近的人去世引发的病理性哀伤反应,即死亡发生6个月后,个体对死者的想念影响到了生活各方面,且社会功能受损,其最近20年才开始受到临床心理学研究者关注和探讨。本文首先回顾了概念提出及后续发展,并讨论了其与持... 延长哀伤障碍是一种由亲近的人去世引发的病理性哀伤反应,即死亡发生6个月后,个体对死者的想念影响到了生活各方面,且社会功能受损,其最近20年才开始受到临床心理学研究者关注和探讨。本文首先回顾了概念提出及后续发展,并讨论了其与持续性复杂哀伤相关障碍的区别与联系。随后,本文综述了其独立的诊断标准、评估工具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与正常哀伤、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区别。接下来,本文对其病理机制的理论思考和实证研究进行了讨论。最后,本文指出未来可考察诊断标准的跨文化适用性、丰富病理机制的理论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哀伤障碍 诊断评估 流行病学 病理机制
下载PDF
强迫量表修订版在中国大学生中应用的信效度 被引量:13
6
作者 唐苏 王建平 +1 位作者 唐谭 赵丽娜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2011年第5期619-621,665,共4页
目的:引进强迫量表修订版(OCI—R)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采用经双盲翻译的严格程序获得的中文版OCI—R对21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收回有效问卷1937份。4周后随机抽取229名大学生进行重测。结果:①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中文版OCI—R符... 目的:引进强迫量表修订版(OCI—R)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采用经双盲翻译的严格程序获得的中文版OCI—R对21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收回有效问卷1937份。4周后随机抽取229名大学生进行重测。结果:①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中文版OCI—R符合原六因素模型(χ2/dr=-7.368,CFI=0.939,TLI=0.923,RMSEA=0.057,RMR-0.038);(2)OCI—R总量表的Cronabachd系数为0.895,各分量表的仅系数在0.593-0.826之间;4周间隔的重测信度在0.309~0.644之间;③OCI—R总分与强迫症状、抑郁和焦虑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7、0.426和0.456(均P〈0.01)。结论:中文版OCI—R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在中国文化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版OCI—R 强迫症状 信度 效度
原文传递
网络认知行为治疗干预大学生焦虑情绪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4
7
作者 刘志远 任学柱 +3 位作者 王工斌 唐苏 吴玉飞 章劲元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9-165,共7页
目的:开发干预大学生焦虑情绪的网络认知行为治疗(ICBT)系统,并考察ICBT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干预效果。方法:在建立的干预网站,招募受焦虑情绪困扰的在校大学生54名,按照3∶1非等组随机分配到干预组(n=40)与对照组(n=14),干预组接受为期4... 目的:开发干预大学生焦虑情绪的网络认知行为治疗(ICBT)系统,并考察ICBT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干预效果。方法:在建立的干预网站,招募受焦虑情绪困扰的在校大学生54名,按照3∶1非等组随机分配到干预组(n=40)与对照组(n=14),干预组接受为期4周,持续8次的ICBT干预,对照组处于等待状态(等待干预组4周干预结束后再接受干预)。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于基线和干预4周后进行测量。结果:基线期,干预组与对照组在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分量表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周干预后,干预组状态焦虑分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P<0.001),具有大的效应量(g=1.44),干预组特质焦虑分量表得分(单侧检验)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中等效应量(g=0.67)。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4周干预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分量表得分均低于基线期(均P<0.001)。结论:网络认知行为治疗对大学生的状态焦虑、特质焦虑的干预具有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认知行为治疗 焦虑 大学生
下载PDF
延长哀伤障碍是独立的诊断吗?——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焦虑的关系 被引量:12
8
作者 谢秋媛 王建平 +3 位作者 何丽 尉玮 唐苏 徐慰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42-446,共5页
目的:探究延长哀伤障碍(PGD)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和焦虑的区别与联系。方法:测查482名丧亲者的PGD、PTSD、抑郁和焦虑症状,测查工具包括延长哀伤问卷(PG-13)、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PCL-C)、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 目的:探究延长哀伤障碍(PGD)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和焦虑的区别与联系。方法:测查482名丧亲者的PGD、PTSD、抑郁和焦虑症状,测查工具包括延长哀伤问卷(PG-13)、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PCL-C)、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从四个量表中分别选出题总相关最高的6个条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结果:PG-13的总分和PCL-C、SDS、SAS得分呈中至高度相关,分别为r=0.72(P<0.01),r=0.46(P<0.01)和r=0.55(P<0.01)。经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四个因素,分别为:PTSD、焦虑、抑郁和PGD。验证性因素分析中四因素模型拟合良好(χ2/df=2.37,RMSEA=0.076,CFI=0.96,NFI=0.93,NNFI=0.95)。结论:PGD和PTSD、抑郁、焦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然而四种症候群相互独立表明PGD是独立于PTSD、焦虑、抑郁的诊断。在临床实践中应考虑鉴别PGD和PTSD、抑郁、焦虑,并探索专门针对PGD进行干预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哀伤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抑郁 焦虑
原文传递
哀伤认知问卷在中国丧亲者样本中的修订 被引量:11
9
作者 尉玮 王建平 +2 位作者 何丽 谢秋媛 唐苏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6-250,255,共6页
目的:将哀伤认知问卷(GCQ)引入中国,检验其在中国丧亲者样本中的信效度。方法:严格按照双盲方法对GCQ进行翻译;招募450名自愿参与的丧亲者接受测查;选用延长哀伤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作为效度量表... 目的:将哀伤认知问卷(GCQ)引入中国,检验其在中国丧亲者样本中的信效度。方法:严格按照双盲方法对GCQ进行翻译;招募450名自愿参与的丧亲者接受测查;选用延长哀伤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作为效度量表。结果:丧亲者样本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支持GCQ的九因素模型(因素间相关)。总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7,重测信度为0.76,聚合效度较好(0.45-0.73),区分效度可接受(0.28-0.53)。在控制基本信息后,哀伤组的GCQ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F(1,435)=129.40,P=0.000]。结论:中文版GCQ在中国丧亲者样本中表现出了良好的信效度和稳定的因素结构,可以在中国文化下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版GCQ 丧亲者样本 信度 效度
原文传递
大学生的强迫特征与自闭特征 被引量:5
10
作者 唐苏 王建平 +2 位作者 刘君 孙宏伟 唐谭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3-355,共3页
目的:考察大学生群体中强迫特征与自闭特征的关系,为深入探讨强迫症与自闭谱系障碍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大学生1918名;用帕多瓦量表(Padua Inventory,PI)和自闭症量表(Autism-SpectrumQuotient,AQ)进行测查。结果:①... 目的:考察大学生群体中强迫特征与自闭特征的关系,为深入探讨强迫症与自闭谱系障碍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大学生1918名;用帕多瓦量表(Padua Inventory,PI)和自闭症量表(Autism-SpectrumQuotient,AQ)进行测查。结果:①男生在受驱使与行为失控感、检查、强迫症状总分、对细节的注意、沟通能力、想象能力和自闭症状总分上的得分均高于女生;②强迫症状总分及各因素均与自闭症状总分及各因素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强迫症状总分与自闭症状总分的相关为0.310(P<0.01);③强迫特征高低分组(前后27%)和自闭特征高低分组(前后27%)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531,P<0.001)。结论:大学生强迫特征与自闭特征存在部分重叠,提示强迫症和自闭谱系障碍可能在病理机制等更深层的方面存在相似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特征 自闭特征 重叠 大学生
原文传递
新冠肺炎疫情丧亲者的求助行为及影响因素
11
作者 唐苏 范旖旎 曾桢 《社区心理学研究》 2022年第1期167-182,共16页
本研究考察新冠肺炎疫情丧亲者的求助行为、求助有用性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网络问卷调查408名疫情丧亲者,内容包括求助行为及求助有用性、延长哀伤症状、创伤后应激症状、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结果发现,疫情丧亲者多向朋友、父母或伴侣求... 本研究考察新冠肺炎疫情丧亲者的求助行为、求助有用性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网络问卷调查408名疫情丧亲者,内容包括求助行为及求助有用性、延长哀伤症状、创伤后应激症状、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结果发现,疫情丧亲者多向朋友、父母或伴侣求助,他们认为向朋友、伴侣、父母、子女或有同样经历的人求助更有用;父母或朋友逝世的丧亲者更可能求助,男性感知到的求助有用性更低,有工作者更高;创伤后应激高分丧亲者更倾向于求助,但感知到的求助有用性更低;抑郁高分丧亲者求助对象类型更单一;延长哀伤高分丧亲者感知到的求助有用性更高。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应根据丧亲者具体特征提供恰当的社会支持与专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 丧亲 求助行为 心理健康
原文传递
寻找夜晚中的银河:网络中的丧亲者
12
作者 彭闻捷 唐苏 《心理与健康》 2021年第3期68-69,共2页
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种认知:对于失去至亲的人,安慰是很苍白的。在网络上这样的感觉更明显。与丧亲者素不相识,更隔着一个冷冰冰的屏幕,我们很想表达支持和鼓励,可是我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选择将自己的伤痛揭开,也不确定自己的安慰是不... 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种认知:对于失去至亲的人,安慰是很苍白的。在网络上这样的感觉更明显。与丧亲者素不相识,更隔着一个冷冰冰的屏幕,我们很想表达支持和鼓励,可是我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选择将自己的伤痛揭开,也不确定自己的安慰是不是一种多余的打扰,我们更不知道怎样的关怀对于这样一个陌生人是合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陌生人 安慰
原文传递
青少年单双相抑郁患者欺凌受害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功能的关系:孤独感的作用路径
13
作者 王琪 周勇杰 +2 位作者 陈蕴哲 张薇 唐苏 《四川精神卫生》 2024年第4期341-347,共7页
背景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欺凌受害是青少年出现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探索欺凌受害与NSSI行为功能的关系及作用机制对预防NSSI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欺凌受害与青少年单双相抑... 背景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欺凌受害是青少年出现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探索欺凌受害与NSSI行为功能的关系及作用机制对预防NSSI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欺凌受害与青少年单双相抑郁患者NSSI行为功能的关系,以期为对青少年单双相抑郁患者NSSI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选取全国14家精神专科医院收治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或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940例。采用自伤功能评估量表中文版(C-FASM)、多维同伴受害量表(MPVS)、UCLA孤独感量表(UCLA-LS)、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查各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SS宏程序Process 4.0的模型4进行中介模型拟合与作用路径分析。结果共698例(74.26%)青少年单双相抑郁患者完成有效问卷调查,检出374例(53.58%)患者存在NSSI行为。伴NSSI行为的青少年单双相抑郁患者MPVS总评分与C-FASM功能问卷分量表中的情绪调节功能评分、寻求注意功能评分和社交回避功能评分均呈正相关(r=0.104、0.130、0.266,P<0.05或0.01),UCLA-LS评分与C-FASM功能问卷分量表中的情绪调节功能评分、寻求注意功能评分和社交回避功能评分均呈正相关(r=0.321、0.112、0.246,P<0.05或0.01);UCLA-LS评分与MPVS总评分呈正相关(r=0.241,P<0.01)。孤独感在欺凌受害与NSSI行为的情绪调节功能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间接效应值为0.033(95%CI:0.019~0.050),效应量为73.33%;孤独感在欺凌受害与NSSI行为的社交回避功能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值为0.016(95%CI:0.007~0.025),效应量为17.98%。结论孤独感可能是伴NSSI行为的青少年单双相抑郁患者欺凌受害与NSSI行为情绪调节功能及社交回避功能之间的作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欺凌受害 孤独感 青少年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抑郁
下载PDF
如何建立社交自信
14
作者 唐苏 《才智(智慧版)》 2015年第10期41-41,共1页
建立社交自信,可以从想法、情绪和行为三方面入手。 一、改写内心对话 在行动之前,通过改写自己对自己说的话,改变期望,增加弹性。
关键词 自信 社交 改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