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元学科视角下强制执行赔礼道歉的合宪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唐芒 胡平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7-102,共6页
《民法典》时代,赔礼道歉违宪的学术质疑声再起。依民法价值判断问题的研究方法,在社会学、文化心理学、法哲学、宪法学和民法学等多元学科视角下,一方面,“合宪说”添加了“新”的论证理由:“合宪说”与中国的社会构造、规范基础、文... 《民法典》时代,赔礼道歉违宪的学术质疑声再起。依民法价值判断问题的研究方法,在社会学、文化心理学、法哲学、宪法学和民法学等多元学科视角下,一方面,“合宪说”添加了“新”的论证理由:“合宪说”与中国的社会构造、规范基础、文化价值观和国民性格相符,“合宪说”真实反映了现代民法中的人学形象及民法的性质,“合宪说”有足够充分且正当的理由坚持弱势意义上的平等对待及限制民事主体的自由,“合宪说”符合利益衡量原则,“合宪说”遵循了中国法律共同体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基于强制执行赔礼道歉违背良心自由和言论自由、损害道歉者人格尊严的“违宪说”并不科学。经充分论证,在中国语境下,“合宪说”是拥有最大价值共识的科学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学科 民法典 赔礼道歉 强制执行 合宪性
下载PDF
赔礼道歉在环境侵权责任纠纷中的适用 被引量:3
2
作者 唐芒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40-144,共5页
环境侵权所保护的物质性人格权和环境权益,都能够纳入赔礼道歉的适用范围,因此,赔礼道歉作为环境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并在环境侵权责任纠纷中得以适用具有合理性。在具体适用时,应考虑民法学界和环境法学界的通说以及环境侵权的特殊性,并... 环境侵权所保护的物质性人格权和环境权益,都能够纳入赔礼道歉的适用范围,因此,赔礼道歉作为环境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并在环境侵权责任纠纷中得以适用具有合理性。在具体适用时,应考虑民法学界和环境法学界的通说以及环境侵权的特殊性,并明确以下三点:请求主体可以是自然人、社会组织和人民检察院;侵权人主观上应具有故意;应坚持公开适用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赔礼道歉 环境侵权 侵权责任承担方式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下载PDF
民事公益诉讼中赔礼道歉的适用方式 被引量:3
3
作者 唐芒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0-103,共4页
环境和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都应适用公开方式的赔礼道歉。鉴于中国的社会文化心理状况、道歉本身的性质及生活常识,公开赔礼道歉在适用时不必要求真诚。公开赔礼道歉适用于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个人价值在于满足不特定受害人的多种心理需... 环境和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都应适用公开方式的赔礼道歉。鉴于中国的社会文化心理状况、道歉本身的性质及生活常识,公开赔礼道歉在适用时不必要求真诚。公开赔礼道歉适用于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个人价值在于满足不特定受害人的多种心理需求,其社会价值在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公益诉讼 赔礼道歉 和谐社会 羞耻感 良知
下载PDF
赔礼道歉民事责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路径研究
4
作者 唐芒 胡平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9-65,共7页
基于法学、民族学和心理学等多元学科视角,《民法典》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律标杆。以赔礼道歉民事责任为例,其在司法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路径主要包括:通过传承和谐文化来铸牢中华民族... 基于法学、民族学和心理学等多元学科视角,《民法典》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律标杆。以赔礼道歉民事责任为例,其在司法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路径主要包括:通过传承和谐文化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潜意识;通过保护英烈人格利益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性意识;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聚合性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赔礼道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和谐文化 英烈人格利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下载PDF
试论多元合作与互补的法教义学 被引量:1
5
作者 唐芒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69-174,共6页
在法学方法 "流派化之争"的背景下,中国民法学者应坚守法教义学这一重要的法学方法。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并非此兴彼灭的关系,而是相互包容、合作与借鉴的关系。法律实证研究方法也不是对法教义学的排斥,而是丰富。编纂具有科... 在法学方法 "流派化之争"的背景下,中国民法学者应坚守法教义学这一重要的法学方法。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并非此兴彼灭的关系,而是相互包容、合作与借鉴的关系。法律实证研究方法也不是对法教义学的排斥,而是丰富。编纂具有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的中国民法典,既需要法教义学,也需要社科法学。"多元化"法学方法的践行,是编纂中国民法典的明智之举和当务之急。为此,中国民法应走向"多元合作与互补"的法教义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方法 法教义学 社科法学 实证研究 民法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