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泌尿系统先天异常的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诊断 被引量:70
1
作者 何亚奇 +4 位作者 李良才 吴任国 黄德成 梁健雄 董传乐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53-856,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MSCTU)在诊断泌尿系先天异常方面的特点、成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3年间临床资料完整的泌尿系先天异常患者33例,均行MSCTU成像,对全泌尿系扫描,排泄期图像进行最大强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MSCTU)在诊断泌尿系先天异常方面的特点、成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3年间临床资料完整的泌尿系先天异常患者33例,均行MSCTU成像,对全泌尿系扫描,排泄期图像进行最大强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重组(VR)、仿真膀胱镜(VC)检查,获得完整、立体的尿路影像。结果经MSCTU诊断泌尿系先天异常33例,包括异位肾、马蹄肾、肾盂旋转不良各1例,附加肾、输尿管瓣膜症、腔静脉后输尿管各2例,巨输尿管4例,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6例,双肾盂双输尿管9例,膀胱憩室5例。输尿管显示率91% (61/66侧),所有显影输尿管中上段腔内对比剂平均CT值520 HU,后处理图像显示泌尿系解剖结构清晰、立体感强,完全能满足诊断。结论MSCTU对显示泌尿系先天异常的整体解剖形态和细微病理变化能力强,能明显提高诊断率,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尿路造影术 泌尿生殖系统畸形
原文传递
多层面螺旋CT泌尿系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29
2
作者 李志坚 张学斌 +2 位作者 何亚奇 李新民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3年第10期613-614,共2页
目的 :探讨多层面螺旋CT泌尿系成像 (MSCTU)对泌尿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以肾绞痛、IVU不显影或血尿为主诉的 6 4例行CT平扫、肾脏增强双期扫描及尿路造影 ,将资料传至工作站 ,采用最大强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及容积重建等后处理技... 目的 :探讨多层面螺旋CT泌尿系成像 (MSCTU)对泌尿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以肾绞痛、IVU不显影或血尿为主诉的 6 4例行CT平扫、肾脏增强双期扫描及尿路造影 ,将资料传至工作站 ,采用最大强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及容积重建等后处理技术 ,重建泌尿系图像。结果 :6 4例肾盂和膀胱全部显示 (10 0 % ) ,输尿管全程显示者 6 4例 (110侧 )。其中泌尿系结石 16例 (2 5 % ) ;非结石病变 4 8例 (75 % ) ,对上尿路梗阻原因诊断正确率 10 0 % ,并可充分而直观地显示病变立体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 :MSCTU重建图像清晰 ,对泌尿系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面螺旋CT 尿路造影术 泌尿系疾病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在泌尿系统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6
3
作者 何亚奇 +3 位作者 李良才 李志坚 黄正林 林长銮 《放射学实践》 2002年第4期288-290,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MSCTU)对泌尿系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KUB、IVU检查单侧输尿管显示欠佳或不显影患者38例,健康志愿者4例,行CT平扫、肾脏增强双期扫描及尿路造影,将平扫及尿路造影资料传送至工作站,进行最大强度投...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MSCTU)对泌尿系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KUB、IVU检查单侧输尿管显示欠佳或不显影患者38例,健康志愿者4例,行CT平扫、肾脏增强双期扫描及尿路造影,将平扫及尿路造影资料传送至工作站,进行最大强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重建(volume-rendering),获得完整尿路影像。结果:所有病例在14~22s内完成全尿路扫描。24例输尿管结石,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结石位置及上段积水情况;2例肾肿瘤及1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后患者显示输尿管内多发血块;2例术后输尿管粘连及肿胀致输尿管梗阻;1例结肠癌淋巴结转移侵犯输尿管;3例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清晰显示输尿管汇合部位;1例尿瘘可见尿湖位于输尿管中段,肾盂瘘口与之相连;1例先天性巨输尿管和1例腔静脉后榆尿管完整显示其形态和走行。结论:多层螺旋CT具有超高速、大范围、薄层扫描能力,应用于尿路造影有其独特优势,可作为临床一种新的辅助诊断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尿路造影 泌尿系疾病 诊断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张晓东 +8 位作者 李芳云 李良才 黄晖 何亚奇 吴任国 黄德成 梁建雄 赖紫霞 杨建勇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35-840,共6页
目的评价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并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对照分析。方法共200例患者纳入研究。100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的患者分为2组:(1)心率≤70次/min(bpm)50例,数据采集时间窗设在心动周期的75... 目的评价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并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对照分析。方法共200例患者纳入研究。100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的患者分为2组:(1)心率≤70次/min(bpm)50例,数据采集时间窗设在心动周期的75%期相(A组);(2)心率〉70bpm50例,数据采集时间窗设在心动周期的45%期相,包含5%宽容度(B组)。另外100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的患者亦分为2组:(3)心率≤70bpm50例,最大管电流输出设在75%期相(C组);(4)心率〉70bpm50例,最大管电流输出设在45%与75%期相(D组)。所有患者由数字表法随机分组。采用4分法半定量分析冠状动脉节段及整体评分。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比较组间图像质量,采用t检验比较组间的辐射剂量;并对100例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者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平均心率进行ROC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在共2338个冠状动脉节段中,图像质量优秀或良好(评分1或2分)者A组中达到96.5%(585/606),B组为77.7%(445/573),C组为96.1%(548/570),D组为85.7%(505/589),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51.P〉0.05);B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36,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ROC分析及相关分析显示,平均心率与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密切相关(r=0.577,P〈0.01),平均心率78bpm可做为满足诊断图像的最高临界点心率(ROC曲线下面积为0.827,P〈0.05)。A组[(2.6±0.5)mSv]相对C组[(10.6±2.3)mSv]平均辐射剂量减少75%,B组[(4.0±0.7)mSv]相对D组[(13.0±1.4)mSv]平均辐射剂量减少69%。结论256层CT低剂量前瞻性心电门控成像可获得与回顾性心电门控相似的满足诊断需要的图像质量,并可应用于高心率检查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 诊断显像 辐射剂量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在诊断结肠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5
作者 李良才 +4 位作者 何亚奇 黄德成 刘强 郑爱平 林长銮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 :研究MSCT结肠检查 4种后处理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MSCT对 3 7例患者行一次屏气全结肠段容积扫描 ,包括结肠癌 14例 ,结肠息肉 16例 ,慢性结肠炎 5例 ,结节型回盲瓣误诊息肉 1例 ,结肠多发憩室1例。除 1例憩室外 ... 目的 :研究MSCT结肠检查 4种后处理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MSCT对 3 7例患者行一次屏气全结肠段容积扫描 ,包括结肠癌 14例 ,结肠息肉 16例 ,慢性结肠炎 5例 ,结节型回盲瓣误诊息肉 1例 ,结肠多发憩室1例。除 1例憩室外 ,均经手术和 /或纤维结肠镜检查活检病理证实。在工作站获取多平面重建 (MPR)、CT仿真结肠镜(CTVC)、三维表面遮盖显示 ( 3D SSD)、四维透明显示 ( 4D Raysum) 4种后处理图像并进行比较。结果 :CTVC有利于息肉的检出 ,本组显示最小息肉直径为 3 .5mm ,与纤维内镜比较息肉的总检出率为 86.5 %。MPR能直观反映息肉和癌肿处肠壁及肠周侵犯情况 ,对癌肿肠周侵犯判断正确率达 10 0 % ,同时有助于结肠正常结构、粪块及肿瘤鉴别。 4D Raysum较 3D SSD、MPR及CTVC在显示癌肿长度上占优势 ,判断正确率可达 10 0 % ,亦优于钡灌肠检查。结论 :MPR、CTVC、3D SSD、4D Raysum检查结肠病变临床应用价值各有不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诊断 结肠病变 应用 图像处理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低剂量心脑血管联合成像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晓东 +7 位作者 李芳云 李良才 黄晖 何亚奇 吴任国 黄德成 梁健雄 赖紫霞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08-1012,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脑血管联合成像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患者CTA资料。组1:心脑血管联合CTA(n=17),应用大范围前瞻性心电门控行冠状动脉、颈动脉及脑血管一站式扫描;组2:冠状动脉CTA(n... 目的初步探讨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脑血管联合成像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患者CTA资料。组1:心脑血管联合CTA(n=17),应用大范围前瞻性心电门控行冠状动脉、颈动脉及脑血管一站式扫描;组2:冠状动脉CTA(n=20):前瞻性心电门控行常规冠状动脉成像;组3:常规颈脑血管CTA(n=20)。分别测量各组升主动脉根部、双侧颈总动脉起始部、椎动脉起始部、颈内动脉(蝶鞍层面)图像CT值与图像噪声;采用4分法评估冠状动脉图像质量,3分法评估颈脑血管图像质量;分别计算各组的辐射剂量。采用t检验比较组间的图像CT值与噪声;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比较组1与组2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组1与组3颈脑血管图像质量。结果组1与组2升主动脉根部CT值[分别为(427±50)、(426±86)HU]、噪声[分别为(30±9)、(31±9)HU]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58、-0.325,P值均〉0.05);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组1与组2均满足诊断需要冠状动脉节段,优良分别达到98.1%(202/206)、99.6%(244/245);两组间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72,P〉0.05)。组1与组3颈总动脉起始部CT值[分别为(474±70)、(348±81)HU]、椎动脉起始部CT值[分别为(447±83)、(328±66)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043、4.869,P值均〈0.05);颈内动脉(蝶鞍层面)CT值[分别为(370±92)、(367±97)HU]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1,P〉0.05)。组1颈脑血管图像质量评分1分1例,2分14例,3分2例;组3颈脑血管图像质量评分2分7例,3分13例;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06,P〈0.05)。组1、组2、组3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7.0±0.8)、(3.1±0.4)、(5.0±0.3)mSv。结论256层螺旋CT大范围前瞻性心电门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 脑血管循环
原文传递
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的CT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丽萍 +6 位作者 李良才 何亚奇 吴任国 李芳云 黄晖 黄德成 林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27-831,共5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包括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在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中的意义。方法纳入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分析其人口统计学和影像学资料。根据血管造影...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包括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在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中的意义。方法纳入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分析其人口统计学和影像学资料。根据血管造影结果分为阳性和阴性组,进一步分析自发性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脑血管造影的意义。结果共纳入343例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年龄6~95岁,平均(56.3±14.2)岁,78例(22.7%)≤45岁,265例(77.3%)〉45岁;男性208例(60.6%),女性135例(39.4%)。在343例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中,血管造影阳性117例(CTA或DSA任意一项阳性),其中脑动脉瘤75例(64.1%),脑血管畸形(包括动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瘘)22例(18.8%),烟雾病20例(17.1%);血管造影阴性(CTA和DSA均阴性)226例。血管造影阳性组平均年龄显著性小于血管造影阴性组[(52.45±14.33)岁对(58.25±13.58)岁;t=-3.679,P=0.000]。血管造影阳性组≤45岁(46.15%对53.85%;χ^2=6.515,P=0.011)、男性(28.36%对71.63%;χ^2=7.762,P=0.005)、高血压(62.40%对83.20%;χ^2=18.321,P=0.000)、吸烟(15.40%对27.90%;χ^2=7.831,P=0.005)、饮酒(10.30%对21.20%χ^2=6.443,P=0.011)的患者构成比显著性低于血管造影阴性组。两组间出血部位存在显著性差异(χ^2=80.087,P=0.000),血管造影阳性组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49.60%),而血管造影阴性组以基底节出血(36.30%)多见。两组糖尿病(χ^2=0.391,P=0.532)和高脂血症(χ^2=0.387,P=0.534)患者的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ratio,OR)1.03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15~1.056;P=0.001]和出血部位(OR 0.690,95%CI 0.6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静脉畸形 烟雾病 脑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原文传递
Madelung病头颈部CT表现 被引量:17
8
作者 吴任国 +5 位作者 何亚奇 李良才 黄德成 孙世珺 鲜军舫 王振常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41-842,共2页
目的探讨Madelung病头颈部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7例经临床证实的Madelung病患者的头颈部CT表现,7例均行CT平扫,其中3例同时行CT增强扫描。结果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头颈部区域皮下和(或)颈阔肌深面及肌肉间隙弥漫性脂肪蓄积增厚,没... 目的探讨Madelung病头颈部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7例经临床证实的Madelung病患者的头颈部CT表现,7例均行CT平扫,其中3例同时行CT增强扫描。结果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头颈部区域皮下和(或)颈阔肌深面及肌肉间隙弥漫性脂肪蓄积增厚,没有包膜,边界不清,左右对称,病变较多分布于颈前舌骨上区、颈前舌骨下区、颌下、项部皮下及双侧胸锁乳突肌深面。结论Madelung病具有特征性CT表现,CT在定性、定量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瘤样病 多发性对称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小肝癌CT动脉期强化特征的相关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晓东 杨建勇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321-1323,共3页
目的探讨小肝癌(sHCC)动脉期强化特征的相关生物学特性及意义。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T动脉期明显强化和不强化sHCC各11例,对照分析其病理学特点、CD34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所有结果行统计学... 目的探讨小肝癌(sHCC)动脉期强化特征的相关生物学特性及意义。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T动脉期明显强化和不强化sHCC各11例,对照分析其病理学特点、CD34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所有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HCC CT动脉期明显强化和不强化两组间肿瘤分化程度、脂肪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细胞透明变差异接近有统计学意义(P=0.074),坏死、MV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HCC CT动脉期强化特征与其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为其预后评价提供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肝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心率对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张晓东 +7 位作者 李芳云 李良才 黄晖 何亚奇 吴任国 黄德成 梁建雄 赖紫霞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21-725,共5页
目的:探讨心率对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并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进行对照分析。方法:156例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73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所有病例按心率分为<60次/分,60~69次/分,70... 目的:探讨心率对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并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进行对照分析。方法:156例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73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所有病例按心率分为<60次/分,60~69次/分,70~79次/分,80~89次/分,90~99次/分及≥100次/分共6组。对所有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进行评分(4分法)。比较不同心率组间的图像质量;比较各心率组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图像质量。记录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每例图像是否出现运动伪影,并对平均心率与运动伪影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冠状动脉节段评分优良(1~2分)者在各心率组分别达96%、93%、80%、62%、45%和54%,不同心率组冠状动脉分段评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回顾性心电门控检查,各心率组评分为优良者分别达100%、95%、90%、88%、92%和49%,不同心率组冠状动脉分段评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的,在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时分别为100%、99%、98%、98%、98%和100%;回顾性心电门控检查时分别为100%、100%、99%、100%、100%和96%;除心率80~89次/分之外,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检查能满足诊断图像质量者在各心率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ROC分析表明平均心率与运动伪影密切相关(AUC=0.783;95%CI:0.709~0.856;P<0.01)。结论: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时心率对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无明显影响;前瞻性心电门控能获得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检查相似的能满足诊断需要的图像质量。平均心率影响冠状动脉运动伪影的出现,心率65.5次/分可作为冠状动脉出现运动伪影的临界点。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 心率 图像质量 前瞻性心电门控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肿块和肝脏螺旋CT三维体积测量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0
11
作者 余元龙 李良才 +1 位作者 胡泽民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36-639,共4页
目的 以水浸法为标准检验原发性肝癌肿块和肝脏螺旋CT(MSCT)三维、(3D)体积测量方法的精确性。方法  (1)体外实验组选择新鲜完整不同大小猪肝 2 5只煮熟成形 ,以水浸法测量实际猪肝体积 ;然后参考Matsumoto等的模型制作法建立模型 ,C... 目的 以水浸法为标准检验原发性肝癌肿块和肝脏螺旋CT(MSCT)三维、(3D)体积测量方法的精确性。方法  (1)体外实验组选择新鲜完整不同大小猪肝 2 5只煮熟成形 ,以水浸法测量实际猪肝体积 ;然后参考Matsumoto等的模型制作法建立模型 ,CT扫描后采用三维表面阴影成像法(3D SSD)扫描整个猪肝 ,利用专门体积测量软件测量猪肝体积。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 (2 )选择 2 5例块状型肝癌病例 ,分别采用径线法及 3D体积测量法测量肿块体积 ,对其中 2例手术切除病例分别进行术前肿块体积 3D测量、径线测量和术后肿块水浸法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1)水浸法测量 2 5只猪肝实际肝体积范围 6 8 5 0~ 115 0 10ml,3D体积测量肝体积范围 6 9 78~10 6 9 97ml;统计学分析体外实验组二种测量方法均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t=1 4 2 7,P >0 0 5 )。 (2 )2 5例块状型肝癌患者术前CT径线法测量肿块体积范围 395 16~ 2 74 7 70ml,3D体积测量肿块体积范围 2 0 3 10~ 14 6 3 19ml,统计学分析二组数据均值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t=7 6 89,P <0 0 0 1)。 2例手术切除病例 ,1例术前肿块体积 3D测量为 (2 1 75± 0 6 0 )ml、径线法测量为 33 73ml,术后肿块水浸法测量为 2 1 5 0ml;另 1例术前肿块体积 3D测量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肝脏螺旋CT 三维体积测量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脑皮质层状坏死的影像诊断 被引量:12
12
作者 何亚奇 杨昂 《放射学实践》 2013年第7期755-758,共4页
目的:探讨脑皮质层状坏死(CLN)的影像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12年6月在本院诊治的32例CLN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发病机制、影像特点。患者年龄1个月~77岁,平均38.9岁;病因包括重度颅脑损伤15例、脑血管... 目的:探讨脑皮质层状坏死(CLN)的影像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12年6月在本院诊治的32例CLN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发病机制、影像特点。患者年龄1个月~77岁,平均38.9岁;病因包括重度颅脑损伤15例、脑血管意外13例、缺血缺氧性脑病2例、烟雾病1例、脑肿瘤切除术后1例。2例仅行MRI检查,17例仅行CT检查,13例同时行2种检查。追踪复查时间最长2年。结果:本组中CLN检出时间为就诊后9~98天,平均21.8天。CT平扫均为脑皮质脑回状高密度影,平均CT值55.3HU;复查最短10天消失,最长23个月尚未消失。病变于MR T1WI上均表现为脑回状高信号,FLAIR像上呈高信号,DWI上11例(73.3%)呈高信号,T2WI上病变区信号杂乱。结论:CLN具有典型的影像特征,即脑皮质CT平扫脑回状高密度影和T1WI脑回状高信号,结合临床病史不难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皮质层状坏死 脑疾病
下载PDF
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病因及治疗方法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严振辉 洪居陆 +3 位作者 柳学国 师天雄 李晓群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目的探讨股动脉假性动脉瘤(FPA)病因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的137例FP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医源性FPA占63.5%(87/137),注射毒品性FPA占25.5%(35/137),外伤性FPA占9.5%(13/... 目的探讨股动脉假性动脉瘤(FPA)病因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的137例FP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医源性FPA占63.5%(87/137),注射毒品性FPA占25.5%(35/137),外伤性FPA占9.5%(13/137),自发性FPA占1.5%(2/137)。保守治疗占54.0%(74/137),外科手术治疗43.8%(60/137),介入治疗占2.2%(3/137)。医源性与注射毒品性/外伤性FPA患者年龄分别为(67.6±11.7)岁和(39.2±10.9)岁,保守治疗与外科手术的FPA患者年龄分别为(64.3±14.6)岁和(48.1±17.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源性FPA与注射毒品性/外伤性FPA的患者选择保守治疗概率分别为73.6%(64/87)和16.7%(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症状后与影像学检查时间间隔15天内,医源性FPA与注射毒品性/外伤性FPA选择外科手术概率分别为24.7%(21/85)和81.8%(3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PA治疗方法选择,需结合病因、患者年龄、FPA的位置、破口等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动脉瘤 股动脉 病因学 治疗
下载PDF
头颈部夹层动脉瘤致急性脑卒中的CT血管造影特征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丽萍 +2 位作者 何亚奇 李良才 吴任国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7-320,共4页
目的总结引起急性脑卒中的头颈部夹层动脉瘤(CDA)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证实为CDA患者的MSCTA表现,观察夹层“双腔征”、内膜线、瘤样扩张、锥状狭窄/闭塞、“珠线... 目的总结引起急性脑卒中的头颈部夹层动脉瘤(CDA)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证实为CDA患者的MSCTA表现,观察夹层“双腔征”、内膜线、瘤样扩张、锥状狭窄/闭塞、“珠线征”的出现率。结果28例CDA患者中,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其中6例伴脑室出血;表现为急性脑梗死13例。本组CDA患者共发现夹层29处,累及前循环11处、后循环18处,其中1例同时发生在双侧颈内动脉颈段;34.5%(10/29)出现“双腔征”,24.1%(7/29)出现内膜线,58.6%(17/29)出现瘤样扩张,37.9%(11/29)出现锥状狭窄/闭塞,13.8%(4/29)出现“珠线征”。以DSA为“金标准”,MSCTA的诊断敏感度为93.1%、特异度为99.8%、诊断符合率为99.5%。急性出血患者中,13例出现瘤样扩张;急性脑梗死患者中,9例出现病变处血管狭窄、闭塞。结论MSCTA对CDA具有较好的诊断能力。头颈部夹层的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急性出血患者责任血管多表现为瘤样扩张;急性梗死患者责任血管多表现为狭窄、闭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夹层 卒中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CT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芳云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3期507-509,共3页
目的探讨CT对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至今发现的5例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 5例病变均位于前中上纵隔,肿块形态均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均呈囊实性;体积较大,其中4例肿瘤最大径大于10cm... 目的探讨CT对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至今发现的5例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 5例病变均位于前中上纵隔,肿块形态均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均呈囊实性;体积较大,其中4例肿瘤最大径大于10cm,另外1例最大径约9cm。4例出现胸膜及肺转移,其中1例并发肝转移。结论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是一种比较罕见且恶性程度比较高的生殖细胞肿瘤,CT增强检查结合实验室检查对其有重要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黄囊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SARS的胸部CT表现 被引量:10
16
作者 陈金城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698-700,共3页
目的 探讨SARS的胸部CT表现。方法 搜集 6例临床确诊为SARS的患者共 9次胸部CT扫描 (复查 3例 )资料 ,采用标准肺窗、纵隔窗、宽窗宽条件分别摄片。分析胸部CT影像。结果  6例中双肺多叶、多段实变灶 5例 ,无明显肺叶、肺段或特定体... 目的 探讨SARS的胸部CT表现。方法 搜集 6例临床确诊为SARS的患者共 9次胸部CT扫描 (复查 3例 )资料 ,采用标准肺窗、纵隔窗、宽窗宽条件分别摄片。分析胸部CT影像。结果  6例中双肺多叶、多段实变灶 5例 ,无明显肺叶、肺段或特定体位分布趋势 ;双肺病变均为大片肺实变与多发小实变灶并存 ;大片肺实变表现为一侧或双侧 2~ 4片沿支气管树分布的肺段实变 ;内有明显的空气支气管征 ;相邻肺段实变融合或在叶间裂处相邻的肺叶实变扩展 ,于影像接触部位融合 ,形成更大片实变影 ,未观察到病变越过叶间裂蔓延至邻近肺叶的现象 ;肺内小病灶均为双肺多发 ,呈类圆形或棉球状 ,沿肺纹理分布最多见 ;大片肺实变可呈均匀致密实变、磨玻璃样变、蜂窝状实变 ,小病灶与大片实变灶一致 ,磨玻璃样变可出现在初诊和吸收期病例 ;胸膜反应性增厚常见 ,胸腔积液罕见 ;无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 CT改变提示 :SARS在病程发展阶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传染性非典肺炎 胸部CT表现 诊断
原文传递
256层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与CCA对照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晓东 +3 位作者 李良才 李芳云 黄晖 黄德成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80-1184,共5页
目的:评价256层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并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对照分析。方法:80例行256层CT冠状动脉造影(CCTA)及CCA检查者纳入研究。半定量分析C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以CCA结果为参考标准,评估256层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 目的:评价256层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并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对照分析。方法:80例行256层CT冠状动脉造影(CCTA)及CCA检查者纳入研究。半定量分析C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以CCA结果为参考标准,评估256层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同时分析256层CT误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原因。结果:80例可评估冠状动脉312支,256层CT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符合率:轻度狭窄分别为59.1%、99.0%、81.3%、97.0%和81.3%;中度狭窄分别为80.0%、97.0%、81.8%、96.6%和81.8%;重度狭窄分别为91.3%、96.4%、91.3%、96.4%和91.3%。与CCA对照,256层CT误诊冠状动脉狭窄共31支。结论:256层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在冠心病的早期筛查及危险评估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及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诊断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技术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0
18
作者 何亚奇 +3 位作者 李良才 吴任国 黄德成 张学斌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968-971,共4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 (CTVE)成像技术及其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血尿 ,B超发现膀胱内占位者 2 8例行多层螺旋CT仿真膀胱内镜 (MSCTVE)和常规膀胱内镜检查。其中 2 3例采用导入法 ,通过导尿管将 4 .8%泛影葡胺 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 (CTVE)成像技术及其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血尿 ,B超发现膀胱内占位者 2 8例行多层螺旋CT仿真膀胱内镜 (MSCTVE)和常规膀胱内镜检查。其中 2 3例采用导入法 ,通过导尿管将 4 .8%泛影葡胺 30 0~ 5 0 0ml注入膀胱 ,行膀胱及后尿道扫描 ;5例采用排泄法 ,经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 90ml,延迟 30min行全尿路扫描 ;将膀胱原始资料传至工作站 ,采用Voyager软件行CTVE影像重建 ,对膀胱癌进行评价。结果 常规膀胱镜证实的 38枚膀胱肿瘤MSCTVE显示 35枚 ,准确率 92 .1% ,其中膀胱移行细胞癌 2 5例 ,鳞状上皮细胞癌、壁内段输尿管癌、膀胱癌术后复发各 1例 ,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显示率分别为 75 %和10 0 %。结论 MSCTVE具有图像清晰逼真、大视野、无盲区等特点 ,能较准确地反映膀胱内占位性病变 ,是常规膀胱镜及外科手术的有益补充 ,也可作为尿道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技术 膀胱癌 诊断 鳞状上皮细胞癌
下载PDF
成人肠套叠MSCT病因学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19
作者 洪居陆 +3 位作者 李良才 张丽萍 张雪林 许开元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37-440,共4页
目的探讨MSCT对成人肠套叠病因学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MSCT诊断成人肠套叠并经手术治疗患者的CT、手术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肠套叠12例,结肠套叠18例,回盲部肠套叠10例,手术均发现有原发病变。良性病变14例(35.0%),恶性病... 目的探讨MSCT对成人肠套叠病因学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MSCT诊断成人肠套叠并经手术治疗患者的CT、手术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肠套叠12例,结肠套叠18例,回盲部肠套叠10例,手术均发现有原发病变。良性病变14例(35.0%),恶性病变26例(65.0%),小肠套叠主要为良性病变(58.3%),结肠套叠主要为恶性肿瘤(88.9%),回盲部肠套叠良恶性病变各占一半。良性病变以息肉、腺瘤和脂肪瘤多见(71.4%),恶性病变以结肠癌和淋巴瘤多见(88.5%)。原发病术前CT检出率77.5%(31/40),术后回顾CT检出率87.5%(35/40)。回顾性分析,CT平扫和增强的原发病检出率分别为73.3%(22/30)和90.9%(20/22)。术后判断CT检出的35例原发病性质,正确31例,错误3例,1例未能判断,准确率88.6%(31/35)。结论 MSCT对成人肠套叠及其病因学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 成年人 肠套叠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肺腺癌浸润前病变的CT诊断 被引量:9
20
作者 何亚奇 +2 位作者 林乐 全勇 黄德成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35-838,共4页
目的:探讨肺腺癌浸润前病变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6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肺腺癌浸润前病变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其中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10例、原位癌(AIS)35例,主要分析指标包括病灶分布、大小、密度、分叶征... 目的:探讨肺腺癌浸润前病变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6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肺腺癌浸润前病变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其中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10例、原位癌(AIS)35例,主要分析指标包括病灶分布、大小、密度、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充气支气管征、肿瘤微血管成像征和胸膜凹陷征。结果:35例表现为纯磨玻璃密度结节、10例为部分实性成分磨玻璃密度结节;AAH组和AIS组中病灶直径分别为(10.15±3.72)和(11.73±4.58)mm,平均CT值分别为(-514±70.66)和(-477.2±168.08)HU,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征象中以肿瘤微血管成像征最多见(出现率为68.9%),其次是分叶征、空泡征(均为26.7%),充气支气管征最少见(4.4%);两组间各征象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腺癌浸润前病变的CT征象中肿瘤微血管成像征具有一定特异性,CT形态学征象并不能准确鉴别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和原位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肺腺癌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