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乃仁术思想构建当代医学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探讨 被引量:10
1
作者 熊益亮 王群 +5 位作者 张烁 于红 杨莉 段晓华 张其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第11期9-11,共3页
医乃仁术”是中华医德的核心内涵,其正式提出最早见于明代戴思恭所著的《推求师意》,这一概念贯穿于整个中国的医学历史之中,医学与“仁术”之间这种密切的关系,不仅仅在于二者共有的文化内涵,还在于中华文化中特有的“身国同治”思想... 医乃仁术”是中华医德的核心内涵,其正式提出最早见于明代戴思恭所著的《推求师意》,这一概念贯穿于整个中国的医学历史之中,医学与“仁术”之间这种密切的关系,不仅仅在于二者共有的文化内涵,还在于中华文化中特有的“身国同治”思想的外在影响,从而形成了以“医乃仁术”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医德文化,对当代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医学生的培养、医德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及医疗体制改革、“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均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提出以“医乃仁术”构建当代医学职业核心素养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乃仁术 文献溯源 医德 医学职业核心素养
下载PDF
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药王庙现状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熊益亮 +3 位作者 梁秋语 苑云童 马焰瑾 张其成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85-491,共7页
"药王"是道教和民间对古代名医的尊称和神化,不仅是宗教与民俗的结合,更是中医药文化的体现。著名的药王有春秋时期的扁鹊,东汉的邳彤、张仲景,三国的华佗,唐代的孙思邈、韦慈藏,明代的李时珍等。因时代变化、地区差异,药王... "药王"是道教和民间对古代名医的尊称和神化,不仅是宗教与民俗的结合,更是中医药文化的体现。著名的药王有春秋时期的扁鹊,东汉的邳彤、张仲景,三国的华佗,唐代的孙思邈、韦慈藏,明代的李时珍等。因时代变化、地区差异,药王庙供奉的药王有所区别。分别介绍东药王庙、南药王庙、西药王庙、北药王庙、平谷药王庙、丰台药王庙、昌平药王庙、密云药王庙等北京药王庙的历史沿革,并分析现存平谷、丰台、密云药王庙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药王人物及精神的文化内涵,并提出发展中医药文化旅游的建议。促进中医药、道教、旅游三者的结合,不仅可以丰富首都人民的文化生活,拉动首都旅游业的发展,更能传播中医药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 药王庙 孙思邈 医药信仰
原文传递
中医药文化的社会认知问卷调查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其成 《中医学报》 CAS 2020年第10期2153-2160,共8页
目的:了解公众对中医药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的认知情况,并将其反馈到中医药文化普及的建设之中。方法:本文采取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使用SAS Version 9.02完成统计分析。结果:3732份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公众最认可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表述是... 目的:了解公众对中医药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的认知情况,并将其反馈到中医药文化普及的建设之中。方法:本文采取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使用SAS Version 9.02完成统计分析。结果:3732份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公众最认可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表述是“仁和精诚”,其次为“阴阳中和”“医道自然”;公众最认可的3个中医药文化符号依次为太极图、针灸铜人像、杏林;公众最喜欢3个中医药品牌符号依次为同仁堂、云南白药、九芝堂;公众对中医药文化了解程度的自我评分的平均分是59.72分;对中医药未来的信心评分的平均分是76.96分。结论: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程度较低,但是对中医药的未来还抱有很大希望。中医药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的公众传播需要进一步加强,可从具体的器物和抽象的理念两个方面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 社会认识 核心价值 仁和精诚 中医药文化符号 中医药品牌符号 中医药发展 问卷调查
下载PDF
杨继洲学术思想来源探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刘珊 段晓华 +1 位作者 张其成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98-900,共3页
杨继洲为明代著名针灸学家,有著作《针灸大成》流传于世。《针灸大成》乃明以前中医针灸之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甚深。该书收录诸多著名针灸著作之内容,同时还有杨继洲针刺手法、医案、考卷等,形成了具有杨继洲学术思想特色的"杨继... 杨继洲为明代著名针灸学家,有著作《针灸大成》流传于世。《针灸大成》乃明以前中医针灸之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甚深。该书收录诸多著名针灸著作之内容,同时还有杨继洲针刺手法、医案、考卷等,形成了具有杨继洲学术思想特色的"杨继洲针灸"。杨继洲学术思想的形成主要受家族医学背景以及其学医经历和行医实践影响,同时还受易学、儒家思想及道教思想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继洲 针灸大成 易学 儒家思想
原文传递
儒家“家”文化视域下的医院文化建设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群 +1 位作者 罗浩 张其成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2058-2060,共3页
在中国传统视域中,"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符号,儒家"家"文化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家庭不仅是全体家庭成员的情感所系,也是整个社会的最小单位。现今中国,虽然传统儒家家庭观念在普通家庭中支配力有所下降,但是... 在中国传统视域中,"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符号,儒家"家"文化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家庭不仅是全体家庭成员的情感所系,也是整个社会的最小单位。现今中国,虽然传统儒家家庭观念在普通家庭中支配力有所下降,但是适应了新形势,儒家"家"文化对大型组织的吸引力增加了。儒家"家"文化的实践地由传统家庭转向了组织文化,作用于组织的归属感、和谐人际关系等方面。以医院文化为例,儒家"家"文化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设新时代医院文化,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医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家”文化 医院文化 医患关系
原文传递
《道藏·洞玄部》中医药文献特点初探 被引量:2
6
作者 张青颖 沈艺 +4 位作者 段晓华 刘珊 王娟娟 张其成 《中医文献杂志》 2015年第4期9-11,共3页
中医药学的发展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自古中国就有"医者通仙道"的说法。陈寅恪先生曾说:"本草药物之学出于道家。"《道藏》是一部包罗万象的道教丛书,荟萃了诸子百家文集和医学经典。白云观藏明代《正统道藏》,这... 中医药学的发展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自古中国就有"医者通仙道"的说法。陈寅恪先生曾说:"本草药物之学出于道家。"《道藏》是一部包罗万象的道教丛书,荟萃了诸子百家文集和医学经典。白云观藏明代《正统道藏》,这是一部迄今能够见到的惟一保存较完好的《道藏》。本文以《正统道藏·洞玄部》为例,对《道藏》医药文献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分布广泛且各具特色,各类文献内容侧重点不同。《道藏》中的医药养生文献,一部分是与道教教义相吻合的医药著作,还有一部分是道教养生专著,许多道教的著作同时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典籍。因此,深入研究《道藏》对于现代医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藏 医药文献 医道同源
下载PDF
浅论曾懿《古欢室医书三种》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林云 段晓华 +1 位作者 刘珊 《中医文献杂志》 2017年第3期5-8,共4页
清末女医曾懿是我国中医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女医家之一,在历史上确有记载,而且有医学著作传世。她不仅悉心研读中医经典书籍,而且接受西方医学理论,将中医与西医融汇贯通,提出新的医学观点,如"节劳以保脑力","呼吸新鲜空... 清末女医曾懿是我国中医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女医家之一,在历史上确有记载,而且有医学著作传世。她不仅悉心研读中医经典书籍,而且接受西方医学理论,将中医与西医融汇贯通,提出新的医学观点,如"节劳以保脑力","呼吸新鲜空气和运动"等。作为晚清社会中的一位进步人士,她将治病救人上升到强国保种的高度。《医学篇》介绍了她的医学观念及临证经验,《女学篇》和《中馈录》从侧面反映并完善了她的医学观点以及体现了她的爱国思想。虽然《医学篇》主要是收录前代医学大家的医学思想,难成一家之说,但是她作为我国古代有著作传世和具有进步思想的爱国女医家,其医学观点和医学成就仍值得系统挖掘,因其不仅具有医学价值,更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史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懿 古欢室医书三种 女医 清末
下载PDF
刘沅“先后天”特色医学思想探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苑云童 邱浩 +3 位作者 梁爽 张庆林 张其成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1704-1707,共4页
刘沅,晚清四川大儒,精研医理,代表性学术思想为先天后天说。其以此为框架建立的医学观,不但重视人身元阳的理论基础,也成为后世扶阳派的理论来源。基于现有研究,从刘沅'先后天'的哲学内涵、'先后天'特色的医学理论,以... 刘沅,晚清四川大儒,精研医理,代表性学术思想为先天后天说。其以此为框架建立的医学观,不但重视人身元阳的理论基础,也成为后世扶阳派的理论来源。基于现有研究,从刘沅'先后天'的哲学内涵、'先后天'特色的医学理论,以及后天返先天的实践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丰富中医生命哲学的理论研究,并为'槐轩学'的拓展研究提供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沅 先后天 扶阳
原文传递
从《素问遗篇》佛道色彩探讨其成书时间 被引量:2
9
作者 梁秋语 +1 位作者 于红 张其成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774-3777,共4页
现行《素问遗篇》为《素问》所遗之文尚有疑存。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它的成书时间进行了考证,但从佛道术语角度考察其成书时间尚未涉及。一些具有明显时代性的佛、道术语,可以辅助确定古书的成书年代。《素问遗篇》特有佛道术语有"慈... 现行《素问遗篇》为《素问》所遗之文尚有疑存。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它的成书时间进行了考证,但从佛道术语角度考察其成书时间尚未涉及。一些具有明显时代性的佛、道术语,可以辅助确定古书的成书年代。《素问遗篇》特有佛道术语有"慈悯""上丹田""尸鬼""小金丹方""存想"等,通过对这些特有佛道术语的剖析,有助于推测其大致成书时间,亦可反映彼时佛、道对医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问遗篇 上丹田 尸鬼 慈悯 小金丹
原文传递
道教“丹”之雏形初探 被引量:2
10
作者 曹桢 +3 位作者 王群 刘珊 熊益亮 张其成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078-5081,共4页
外丹作为道教医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今之人的养生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外丹,多以丹砂、汞、铅之属炼制而成,常被命名为"还丹""九转丹""炼丹"等名。"丹"之名形成以前,它与哪些概念有着联... 外丹作为道教医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今之人的养生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外丹,多以丹砂、汞、铅之属炼制而成,常被命名为"还丹""九转丹""炼丹"等名。"丹"之名形成以前,它与哪些概念有着联系尚未清晰。文章发现"丹"的最初含义不是后世以铅汞为主材料炼制的"九转丹",也不等同于中医意义的丹剂,而是经历了一段相当长时间的演变过程。在"丹"的雏形初具的过程中,天人理论、科学技术、丹砂的药用价值等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道教的外丹存在一些异议,但也不可因此否认它的当代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丹药 丹砂 不死之药
原文传递
四象元素在清代医籍中的表达与内涵 被引量:2
11
作者 丁立维 齐磊 +2 位作者 王群 张其成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21-824,共4页
源于易学的四象元素在清代医籍中屡见不鲜,并被医家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通过对清代医籍进行系统地梳理,认为四象元素的表达形式可分为方药四象与人身四象两大类,包括药物四象、方剂四象,以及脏腑四象、经络四象、体质四象、丹功导引... 源于易学的四象元素在清代医籍中屡见不鲜,并被医家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通过对清代医籍进行系统地梳理,认为四象元素的表达形式可分为方药四象与人身四象两大类,包括药物四象、方剂四象,以及脏腑四象、经络四象、体质四象、丹功导引四象。四象元素在不同场景中所体现的思想同中有异且不可替代,对传统医学理论的优化与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象思维 四象元素 方药四象 人身四象 清代医籍
原文传递
《正统道藏·洞真部》方药文献探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娟娟 熊益亮 +6 位作者 张青颖 沈艺 王洪弘 刘珊 程小亚 张其成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12期1972-1975,共4页
《正统道藏·洞真部》共收道书326部,其中有35种道书涉及方剂和药物,独具特色。经统计,《洞真部》载有方剂16首,药物142种,方剂可分为治病类和养生类,药物可分为草木类、金石类、动物类和其他类。本文通过对《洞真部》方药文献的整... 《正统道藏·洞真部》共收道书326部,其中有35种道书涉及方剂和药物,独具特色。经统计,《洞真部》载有方剂16首,药物142种,方剂可分为治病类和养生类,药物可分为草木类、金石类、动物类和其他类。本文通过对《洞真部》方药文献的整理分析,总结了该部的方药文献特点,并阐述了这些文献的当代价值,以期为当代中医药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道藏 洞真部 医药
下载PDF
《正统道藏·太平部》药方概述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珊 +4 位作者 熊益亮 张青颖 张培初 王鸿弘 张其成 《世界中医药》 CAS 2018年第9期2327-2331,共5页
在我国,道教与佛教、基督教不同,它是唯一脱胎于中国文化的宗教。道教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道教徒长期医药实践的总结。《正统道藏》是道教经籍书文的集大成者,其中包括许多医药相关文献。虽然这些医药相关文献记载的... 在我国,道教与佛教、基督教不同,它是唯一脱胎于中国文化的宗教。道教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道教徒长期医药实践的总结。《正统道藏》是道教经籍书文的集大成者,其中包括许多医药相关文献。虽然这些医药相关文献记载的药物和药方中的一部分在功效方面有待商榷,但大部分药物和药方在当今依然具备一定理论价值或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统道藏 太平部 药方
下载PDF
中医大医人格探析
14
作者 张其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第22期134-137,共4页
塑造中医药学子的健全人格是当代中医药教育的一个重点。中医药文化有许多关于中医人格的精辟论述,“上医”“大医”“仁医”等。“大医”是中医药从业者的理想人格代表,有丰富的内涵,由唐代药王孙思邈提出。“大医”人格具有道德和技艺... 塑造中医药学子的健全人格是当代中医药教育的一个重点。中医药文化有许多关于中医人格的精辟论述,“上医”“大医”“仁医”等。“大医”是中医药从业者的理想人格代表,有丰富的内涵,由唐代药王孙思邈提出。“大医”人格具有道德和技艺2方面的要求,不仅重视医技的精进,更重视个人品德修养,以实现“真善美”宗旨,对当代中医药学子的人格塑造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医 理想人格 中医药文化
下载PDF
《道藏》药枕方举隅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珊 朱佳杰 +3 位作者 段晓华 张青颖 张其成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第2期6-8,共3页
药枕法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外治法,道教经典总集《道藏》中收录的大量医药文献中就包括药枕方文献。《道藏》医方文献中的药枕方可分为单味药物药枕方和多味药物药枕方,前者特点为所使用药物皆属寒性药物,而后者特点为所含药味多,... 药枕法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外治法,道教经典总集《道藏》中收录的大量医药文献中就包括药枕方文献。《道藏》医方文献中的药枕方可分为单味药物药枕方和多味药物药枕方,前者特点为所使用药物皆属寒性药物,而后者特点为所含药味多,且多为文献的重复收录。《道藏》药枕方内容不但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同时对养生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藏 外治法 药枕方
下载PDF
《道藏·太平部》本草文献整理
16
作者 张青颖 +5 位作者 王娟娟 熊益亮 刘珊 王鸿弘 段晓华 张其成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7期1334-1336,共3页
中药是方剂的基本单位,是中医辨证论治实施的体现。对中药功效的认识全面与否,决定了中医临床疗效的高低。加强对中国古籍中的本草整理和挖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学界对中医药古籍、少数民族中医药典籍及佛家经典中的医药知识均... 中药是方剂的基本单位,是中医辨证论治实施的体现。对中药功效的认识全面与否,决定了中医临床疗效的高低。加强对中国古籍中的本草整理和挖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学界对中医药古籍、少数民族中医药典籍及佛家经典中的医药知识均有较为深入的整理和研究,然而对于道家经典丛书《道藏》的本草整理与研究缺乏。本文立足于明《道藏》四辅之《太平部》有关本草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以期为现代药物研究和运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藏 太平部 中药
下载PDF
“卧”的姿势、时位与禁忌文献研究
17
作者 马焰瑾 李锦江 +3 位作者 熊益亮 尉万春 张其成 《中医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218-222,共5页
养生之诀,以卧为先。通过从"卧"的姿势、时位以及禁忌归纳整理古代养生文献,发现古人所言睡方,应以侧卧为宜,面生气之位而居,四时应晨起于寅卯时,夜卧于戌亥时;卧须有向包括:恒东而卧——万物以生,东西而卧——调补阴阳,四向... 养生之诀,以卧为先。通过从"卧"的姿势、时位以及禁忌归纳整理古代养生文献,发现古人所言睡方,应以侧卧为宜,面生气之位而居,四时应晨起于寅卯时,夜卧于戌亥时;卧须有向包括:恒东而卧——万物以生,东西而卧——调补阴阳,四向而卧——以应四季,依季而卧——顺时针卧;卧的禁忌包括:趋避不良环境(勿卧窗脊下,卧处勿当风,卧勿对炉灯),趋避不当行为(卧须闭口,不可言语;卧勿覆首,旦须暖腹;卧勿饱食,亦不可久;卧勿湿头,脚踏勿高)。以此为方,才能获得健康的睡眠,达到养生延寿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 卧姿 卧之时位 睡眠 养生 卧须有向 卧的禁忌
下载PDF
道教药物采集和丹方制备的“和时”观念探析
18
作者 乔宝华 +2 位作者 马焰瑾 苑云童 张其成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4804-4807,共4页
道教的修行核心是与'道'和,其实质是阴阳五行的调和。道教'和于道'体现在天时、地理、人文3个方面,其中天时之和为首。道教药物采集和丹方制备的时间选择集中体现了道教所倡'和时'大旨。一年之内不同时间节点... 道教的修行核心是与'道'和,其实质是阴阳五行的调和。道教'和于道'体现在天时、地理、人文3个方面,其中天时之和为首。道教药物采集和丹方制备的时间选择集中体现了道教所倡'和时'大旨。一年之内不同时间节点所得的阴阳五行之气不同,常根据此规律来炮制药味和调和药方,实现提高药味质量和药方疗效的目的。对于中医药来说,道教医药实践经验需要辩证吸收,而其与时谐和观念可促进人思考人如何顺时而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藏 “和时”思想 道教医药
原文传递
“三尸九虫”文献概述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其成 熊益亮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512-5517,共6页
"三尸九虫"这一道医概念的源头可追溯至西汉。从东汉至隋代的几百年是道医学对"三尸九虫"的早期探索期。及至唐代,《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首次描绘了"三尸神"的形态,并记载了多种祛除"三尸九虫&qu... "三尸九虫"这一道医概念的源头可追溯至西汉。从东汉至隋代的几百年是道医学对"三尸九虫"的早期探索期。及至唐代,《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首次描绘了"三尸神"的形态,并记载了多种祛除"三尸九虫"方法。文章试以《道藏》所载文献为主,探索道医学对"三尸九虫"的认识过程,分析其治疗手段,以期丰富道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藏 道医药 三尸九虫 太平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