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克苏地区近45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被引量:51
1
作者 刘卫平 魏文寿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7-202,共6页
根据阿克苏地区8个气象站近45年(1961-2005)逐月日照时数资料,建立阿克苏地区年日照时数序列,利用3年滑动平均、一元线性回归、Mann-Kendall、灰色预测等方法,全面分析阿克苏地区近45年来日照时数变化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年日照时数... 根据阿克苏地区8个气象站近45年(1961-2005)逐月日照时数资料,建立阿克苏地区年日照时数序列,利用3年滑动平均、一元线性回归、Mann-Kendall、灰色预测等方法,全面分析阿克苏地区近45年来日照时数变化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年日照时数呈现增加趋势,其变化的倾向率为3.9 h/10 a;年日照时数近45年来极低值出现在1985年,最高值出现在2005年;春季和夏季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但是夏季变化趋势不明显,未能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秋季、冬季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其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4 h/10 a和-11.0 h/10 a,秋季未能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年日照时数在1974年发生了突变,日照时数逐渐减少。建立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阿克苏地区2006-2010年的年日照数进行预测,发现在今后几年阿克苏地区的年日照时数将会有所增加,年日照时数在2010年达到2 923.2小时,但未能超过近45年来的极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 变化特征 灰色预测
下载PDF
1960-2010年中国天山山区气候变化区域差异及突变特征 被引量:32
2
作者 张正勇 刘琳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75-1484,共10页
利用天山山区32个气象站点1960-2010年的逐月平均气温、降水数据和DEM数据等,进行了气候时空变化趋势和突变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区近50年来年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1世纪以来年均温增加最明显,季节均温与年均温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利用天山山区32个气象站点1960-2010年的逐月平均气温、降水数据和DEM数据等,进行了气候时空变化趋势和突变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区近50年来年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1世纪以来年均温增加最明显,季节均温与年均温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冬季均温增加最明显,夏季均温变化最小;山区东段升温趋势最明显,北坡的变化趋势明显于南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降水量持续递增,其中80年代开始更加明显;夏季降水量增加最明显,春季变化最小,山区年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山区气候空间分布呈现"两中心"的特征,东段为"干热"中心,西北部为"暖湿"中心,这两个中心的气候反差有扩大的趋势;山区气温和降水突变不太明显,春夏季气温突变可能发生在20个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秋冬季气温突变在20世纪90年代可能发生过;南坡和东段年均温突变可能发生在1982年,北坡大致发生在1990年左右。秋季降水突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其他季节不明显,年降水突变发生在80年代末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空间差异 气候突变 天山山区
原文传递
新疆阿克苏河流域近40年来气温和降水变化 被引量:25
3
作者 刘卫平 魏文寿 +2 位作者 杨青 张同文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9-343,共5页
利用阿克苏河流域5个站1961-2000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对近40年阿克苏河流域气候变化及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阿克苏河流域近40年来气温逐渐上升,年平均气温的倾向率为0.2℃/10 a。②阿克苏河流域年降水量以10.8 mm/10 a趋势上升。... 利用阿克苏河流域5个站1961-2000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对近40年阿克苏河流域气候变化及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阿克苏河流域近40年来气温逐渐上升,年平均气温的倾向率为0.2℃/10 a。②阿克苏河流域年降水量以10.8 mm/10 a趋势上升。③对降水量、气温进行相关分析,发现降水与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年平均气温与四季的相关性均比较显著,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年降水与冬季降水的相关性不显著,春、夏、秋三季的降水与年降水均呈正相关,且通过了a=0.01显著性水平检验。④年平均气温在1993年发生了由低向高的突变,降水在1987年发生由低向高的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 阿克苏河 新疆
原文传递
基于生态足迹的新疆适度人口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吕新 薛峰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60-164,共5页
一个区域生态适度人口的确定取决于区域生态承载能力与区域人口对生态资源的需求。首先介绍了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其次计算了新疆1998-2008年的生态足迹和实际利用的生态承载力,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新疆1998-2008年的生态适度... 一个区域生态适度人口的确定取决于区域生态承载能力与区域人口对生态资源的需求。首先介绍了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其次计算了新疆1998-2008年的生态足迹和实际利用的生态承载力,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新疆1998-2008年的生态适度人口。结果表明:在1998-2000年期间,新疆实际人口从1747.35万增加到1849.41万;新疆生态适度人口从841.272万一直增加到935.744万;过剩人口也是从906.078万一直增加到913.666万。在2001-2007年之间,新疆实际人口在逐步增加,从1876.19万增加到2095.19万;在此期间新疆生态适度人口反而呈现出不断下降趋势,从819.721万一直下降到574.94万;新疆过剩人口从1056.469万一直增加到1520.25万。2008年期间,新疆过剩人口比2007年减少了,主要原因是人均生态足迹下降,从而引起生态适度人口的上升。总之,新疆目前已经出现了过度人口和生态赤字,人口规模是非常不合理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仍在不可持续的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适度人口 新疆
原文传递
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被引量:22
5
作者 张正勇 刘琳 +1 位作者 徐丽萍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8-22,共5页
选取与城市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23个指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综合性协调度评价方法构建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两系统的协调度,并对各年份的协调度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1998-2002年间人居环境与经济... 选取与城市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23个指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综合性协调度评价方法构建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两系统的协调度,并对各年份的协调度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1998-2002年间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均处于低水平的协调阶段,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是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于2003年达到良好协调状态,而2004-2007年呈现明显的下降态势,且下降幅度不断增大,人居环境持续滞后;针对研究区城市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状况,分析其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关键所在,并提出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经济发展 协调发展 乌鲁木齐
原文传递
近50年玛纳斯河流域径流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吕新 李俊峰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4-129,共6页
玛纳斯河流域上游山区形成的径流是供给中下游平原区和玛纳斯绿洲的重要水源。文中利用玛纳斯河上游2个水文站和4个雨量站1956~2006年系列径流和降水资料,利用多种指标和小波分析法分析径流年内、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玛纳斯河上游... 玛纳斯河流域上游山区形成的径流是供给中下游平原区和玛纳斯绿洲的重要水源。文中利用玛纳斯河上游2个水文站和4个雨量站1956~2006年系列径流和降水资料,利用多种指标和小波分析法分析径流年内、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玛纳斯河上游流域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6~8月份,占多年平均流量的66.9%~70.3%;径流年际变化大,径流演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近50年来经历了几个显著的丰枯时期,并伴随30年、15年左右的主周期变化。近50年来,玛纳斯河径流量总体呈增多趋势,而且在1995年发生了一次显著的突变,降水量的增加、气温的升高和人类活动是造成径流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变化特征 玛纳斯河流域
原文传递
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化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被引量:22
7
作者 何毅 代俊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5214-5222,共9页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而生态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优化生态系统服务,使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达到最大化。选择典型生态脆弱区漓江流域为研究区,将整个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最大化作为研究目标,首先结合野外实验...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而生态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优化生态系统服务,使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达到最大化。选择典型生态脆弱区漓江流域为研究区,将整个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最大化作为研究目标,首先结合野外实验和五期Landsat高分遥感影像获取基础数据,对研究区1998—2018年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然后结合灰色线性模型对2018—2028年价值进行预测,借助Lingo软件提出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土地结构优化方案,进而对优化前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1)近20年间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一直以林地与耕地为主,所占比例保持在整个流域的95%。水域与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林地、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此外,未利用地面积发生的变化最为显著,增加了近30倍,主要由林地与耕地转变而来。(2)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约减少了19.55×10^(6)元,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并将长期处于下降趋势,至2028年时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将减少至8067.43×10^(6)元。在流域整体生态系统中,林地价值最高,在历年约占流域总价值的86%,其次是水域及耕地,分别占比8%、6%。(3)对研究区进行优化后,漓江流域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长了2%,其中主要来源于林地与水域面积的增加,提高了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的供给能力,耕地、建设用地面积略微增加,未利用地面积显著减少,基本与2008年水平持平。本研究通过优化喀斯特地区关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该区域生态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灰色线性规划 结构优化
下载PDF
石河子地区近48年来气候变化对棉花产量影响分析 被引量:19
8
作者 刘姣娣 吕新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324-329,共6页
利用新疆石河子地区3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10℃的积温、无霜期和日照时数资料,基于线性趋势分析、回归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该地区主要的热量资源变化趋势以及对当地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4... 利用新疆石河子地区3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10℃的积温、无霜期和日照时数资料,基于线性趋势分析、回归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该地区主要的热量资源变化趋势以及对当地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48年来石河子地区年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除年际间的微小波动外,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前者变化幅度小于后者,气温年较差呈减小趋势;(2)≥10℃的年积温呈现出显著增多趋势,其上升幅度为93.1℃/10年,相关系数为0.546,通过了置信度9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年平均积温主时间周期为16年,存在8年正负振荡;(3)无霜期及日照时数都呈增多趋势,但增多趋势不显著,而积温与日照时数呈显著的正相关。积温、日照时数的增多及无霜期延长都有利于当地棉花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棉花产量 影响 石河子地区
下载PDF
玛纳斯河流域气候变化对径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魏文寿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6期730-734,共5页
根据玛纳斯河流域5个基本气象台站建站以来的数据资料,利用1961~2003年的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及肯斯瓦特水文站径流量的观测记录,使用数理统计和时间序列方法分析了该流域气温、降水和径流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43年该河流域气温升高显... 根据玛纳斯河流域5个基本气象台站建站以来的数据资料,利用1961~2003年的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及肯斯瓦特水文站径流量的观测记录,使用数理统计和时间序列方法分析了该流域气温、降水和径流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43年该河流域气温升高显著,且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量偏多集中在4、5、6三个月.计算玛纳斯河地表径流与气候的相关性,建立二者的回归方程,定量分析该流域气候变化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得出:当该流域5~9月平均气温增加1℃时,年径流量会增加或减少1.3%;当该流域5~9月气温出现±2℃(或±3℃)的变化时,年径流量会做出±2.68%(或±4.0%)的正响应;当该流域水文年降水量偏多或偏少10%时,年径流量会偏多或偏少1.98%;当水文年降水量偏多或偏少20%(或30%)时,年径流量会做出偏多或偏少3.95%(或5.93%)的正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纳斯河流域 气候变化 径流变化 影响
下载PDF
玛纳斯河流域近14年多尺度粒度变化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韩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4-201,共8页
以2000年、2014年玛纳斯河流域30m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借助GIS和ENVI软件,制作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图,选取景观指数,在类型和整体景观的水平上,探讨了玛纳斯河流域景观格局指数随粒度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分析了各景观... 以2000年、2014年玛纳斯河流域30m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借助GIS和ENVI软件,制作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图,选取景观指数,在类型和整体景观的水平上,探讨了玛纳斯河流域景观格局指数随粒度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分析了各景观格局指数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00~3 000m粒度范围内,流域景观格局指数的"临界粒度""粗粒化"现象明显,总体而言,在400~800m,2 000~3 000m分辨率下玛纳斯河流域的景观格局指数的"临界粒度"为400m和2 000m,适宜计算的粒度范围为400~2 000m,所以在利用遥感影像对玛纳斯河流域景观进行分析研究时,需进行一定的粒度转换及注意粒度的影响。玛纳斯河流域景观形态具有分形特征,各类景观斑块的分维数对粒度变化的响应不同,分维数随粒度的增大呈逐渐下降趋势,表明景观类型边界趋于简单化。相关性分析定量反映了所选景观指数受粒度变化影响的相关性程度,可为玛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提供参考。2000年、2014年间玛河流域景观多样性由复杂逐渐变为简单,多样性指数逐步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多尺度 粒度变化 相关分析 玛纳斯河流域
下载PDF
新疆南疆地区近50年来极端气候事件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小英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2期230-238,共9页
为探讨新疆南疆地区近50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采用1961-2008年新疆南疆地区22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量、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数据,计算了20个极端气候指标,采用线性拟合方法分析了该地区近50年来极端气候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疆... 为探讨新疆南疆地区近50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采用1961-2008年新疆南疆地区22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量、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数据,计算了20个极端气候指标,采用线性拟合方法分析了该地区近50年来极端气候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疆地区极端降水和极端气温事件整体上都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简单降水强度指数、年湿期降水总量、月最大1日降水量、月最大5日降水量及强降水量分别以0.79、59.9、4.52、7.56和23.32mm/10a的趋势增加,连续干日以-2.39 d/10a减小;南疆地区北部(天山山脉以南的带状区域)极端降水指数增长最快,南部和东部次之,塔里木盆地也显示出了微弱的上升趋势,西部部分站点则呈现较微弱的下降趋势;日最高温度的月极小值、日最低温度的月极小值、日最高温度的月极大值、日最低温度的月极大值、暖夜指数、暖日指数、夏日数、逐日温度差等都显示出上升趋势,而霜冻日数、结冰日数、冷夜指数、冷日指数和冷期长度指数都呈下降趋势,其中,逐日温度差和冷夜指数都呈波动减小的趋势,冷日指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暖夜和暖日指数则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冷期长度指数呈先下降再上升达到峰值而后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疆地区 极端降水 极端气温 变化趋势
下载PDF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菊荣 王延华 +1 位作者 杨浩 《土壤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1-68,共8页
以2000、2005、2010和2015年四期遥感影像解译为基础,从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变化速率、转移方向及利用程度等方面,分析了玛纳斯河流域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保护对策。结果表明:(1)2000~2015年,玛纳斯河流域以未利... 以2000、2005、2010和2015年四期遥感影像解译为基础,从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变化速率、转移方向及利用程度等方面,分析了玛纳斯河流域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保护对策。结果表明:(1)2000~2015年,玛纳斯河流域以未利用地、草地和耕地为主。耕地面积扩张较为明显,但增加速度在2010~2015年有所下降;未利用地和草地面积以减少为主,其中草地的减少速率不断提升,未利用地在2010~2015年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0.17%)为正值,有增加趋势;建设用地面积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先下降再上升;(2)耕地呈内外双向扩张,新增面积主要来自草地和未利用地;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自耕地和草地;草地和未利用地以转出为主,草地的主要转出方向是耕地,未利用地向耕地和草地转移。随着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玛纳斯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综合指数逐渐增加,土地利用程度处于稳步发展阶段;(3)在人口、经济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下,耕地和建设用地等生产、生活用地面积增加,草地、未利用地等生态用地面积减少,因此对流域内"三生用地"的保护应着重加强生态用地的恢复和管控,合理划定生态用地红线,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集约利用已开发的存量建设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时空特征 影响机制 玛纳斯河流域
原文传递
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区气候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13
作者 薛峰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2期141-144,共4页
利用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区5个气象台站1961-2003年气温、降水和蒸发量资料,分析了该绿洲区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情况。结果表明:近43年来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区年平均气温及四季气温均普遍升高,其中以春、冬两季最为明显;降水量的变化呈现... 利用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区5个气象台站1961-2003年气温、降水和蒸发量资料,分析了该绿洲区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情况。结果表明:近43年来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区年平均气温及四季气温均普遍升高,其中以春、冬两季最为明显;降水量的变化呈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1987-2000年比1961-1986年平均降水量增多24.8%。降水偏多主要是在冬季和夏季,分别偏多了24.3%和16.2%;四季和年蒸发量都是呈现下降趋势,四季中以夏季和春季下降趋势最为明显,趋势系数分别为-0.25和-0.37通过了置信度α=95%的置信检验;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区降水,用Mann-kendall方法检验在1983年发生了由低向高的突变,温度在1995年发生了由低向高的突变。这些气候趋势和突变现象的发生,都能明显地反映在荒漠生态与环境变化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纳斯河流域 气候变化特征 气候突变
下载PDF
1978-2014年新疆农作物受极端气候事件影响的灾情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吕新 +1 位作者 欧阳异能 何瑛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3期143-148,共6页
为了减少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作物产量带来的损失,笔者基于灾害学理论,借助数理统计的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多元回归等方法,分析1978—2014年旱灾、洪灾、风雹及低温冷害等极端气候事件对新疆农作物成灾、受灾面积的影响。并用1978—2014... 为了减少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作物产量带来的损失,笔者基于灾害学理论,借助数理统计的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多元回归等方法,分析1978—2014年旱灾、洪灾、风雹及低温冷害等极端气候事件对新疆农作物成灾、受灾面积的影响。并用1978—2014年间新疆农作物生产投入产出的相关数据和扩展的柯布-道哥拉斯生产函数(C-D)构建非线性模型,揭示不同投入因素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37年来,旱灾、洪灾、风雹及低温冷害等极端气候事件对新疆农作物的受灾面积及成灾面积均以不同幅度大小呈现出上升趋势;(2)1978—2014年各种气象灾害导致新疆农作物直接经济损失为93.772亿元,其中旱灾导致的农作物经济损失占总气象灾害损失的29.7%,冷冻占14.64%,其他灾害占28.4%;(3)在影响新疆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的诸多因素当中,成灾率是对该区域农作物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当成灾率每增加1%时,而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将减产3.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农作物 极端气候事件 灾情
下载PDF
基于生态绿当量的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胡蒙蒙 张军民 +2 位作者 徐丽萍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96-1002,共7页
基于生态绿当量原理及方法,设计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评分标准,构建生态绿当量计算模型,通过计算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测算典型年份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当量分值,并依此构建生态效益评价模型。结果表明:近37 a... 基于生态绿当量原理及方法,设计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评分标准,构建生态绿当量计算模型,通过计算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测算典型年份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当量分值,并依此构建生态效益评价模型。结果表明:近37 a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当量面积净增加150.71 km2,呈小幅波动增量变化趋势。其中,增量最大的是农田、水域,分别增加456.63 km2和181.7 km2,约占2013年当量面积的29.25%和77.32%;减量最大的是天然牧草地、未利用地、荒草地,分别减少129.12 km2、132.98 km2和230.36 km2,约占2013年当量面积的29.48%、11.32%和17.49%,人类土地经营总体上增加了景观的生态效益,但土地垦殖和草地退化处于脆弱的平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当量 土地利用 生态效益 玛纳斯河流域 新疆
原文传递
石河子地区近46年来积温变化趋势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月兰 魏文寿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3-87,共5页
选取石河子地区3个气象台站的1961-2006年的气象资料,经过处理分析了石河子地区积温的变化趋势。选取了≥10℃活动积温∑T10及≥10℃持续日数D10来表示石河子地区积温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6年来石河子地区的积温变化是明显的,... 选取石河子地区3个气象台站的1961-2006年的气象资料,经过处理分析了石河子地区积温的变化趋势。选取了≥10℃活动积温∑T10及≥10℃持续日数D10来表示石河子地区积温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6年来石河子地区的积温变化是明显的,日平均气温≥10℃界限温度初日普遍提前,积温显著增多,生长季明显延长。通过灰色预测,预测结果显示今后10年石河子地区≥10℃积温逐渐升高,到2015年可能达到3994.6℃。还得出了积温与持续期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得出积温变化对石河子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的利弊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河子 积温 持续期 灰色预测
原文传递
高尿酸血症是狼疮性肾炎患者肾病理损伤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英文) 被引量:10
17
作者 谢婷婷 陈梦颖 +6 位作者 尹红 王萱 李国立 李佳容 左晓霞 张卫茹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52-1057,共6页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高尿酸血症与肾损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肾病理活检证实的177例LN患者,比较正常尿酸组和高尿酸血症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肾病理的差别,分析血清尿酸水平与肾损伤相关指标...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高尿酸血症与肾损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肾病理活检证实的177例LN患者,比较正常尿酸组和高尿酸血症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肾病理的差别,分析血清尿酸水平与肾损伤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LN合并高尿酸血症组的高血压发生率、血清尿素氮及血清肌酐水平较正常尿酸组显著升高(P<0.01),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抗U1RNP抗体阳性率较正常尿酸组显著降低(P<0.01);高尿酸血症组患者的肾病理损伤评分(活动性指数、慢性化指数、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尿酸组(P<0.05);LN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血清肌酐、肾病理分型和肾病理损伤评分均呈正相关,与e GFR呈负相关(P<0.01)。结论:合并高尿酸血症的LN患者肾损伤较重,高尿酸血症是狼疮性肾炎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尿酸 狼疮性肾炎 肾病理
下载PDF
不同氮肥水平与棉花生育期所需日度的关系 被引量:7
18
作者 田长彦 吕昭智 《干旱区研究》 CSCD 2003年第3期226-229,共4页
采用物候学生物中日度累积的方法 ,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对棉花各生育期所需日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棉花各个生育期在施用 0~ 2 2 5kg/hm2 氮肥水平时 ,日度呈现增加趋势 :在 2 2 5~ 5 2 5kg/hm2 氮肥水平时 ,日度呈现减少趋势。... 采用物候学生物中日度累积的方法 ,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对棉花各生育期所需日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棉花各个生育期在施用 0~ 2 2 5kg/hm2 氮肥水平时 ,日度呈现增加趋势 :在 2 2 5~ 5 2 5kg/hm2 氮肥水平时 ,日度呈现减少趋势。蕾期、铃期、吐絮期均在 2 2 5kg/hm2 氮肥水平时 ,所需日度达到最大值 :5 16 .5 5 8日度、76 8.6 8日度、130 9.0 2日度 ,分别较对照上升了 2 2 .5 3%、12 .8%、3.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施用量 棉花 生育期 日度
原文传递
玛纳斯河流域降水与径流变化及其人类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龙海丽 邢永建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45-148,152,共5页
玛纳斯河流域发源于北天山中段,消失于准噶尔盆地西缘,是天山北麓流量最大的内流河。河流贯穿于山地-绿洲-荒漠系统,地表过程复杂。其绿洲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高山区的冰雪融水和玛纳斯河上游的降水是该流域的主要径流水源。文章根据... 玛纳斯河流域发源于北天山中段,消失于准噶尔盆地西缘,是天山北麓流量最大的内流河。河流贯穿于山地-绿洲-荒漠系统,地表过程复杂。其绿洲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高山区的冰雪融水和玛纳斯河上游的降水是该流域的主要径流水源。文章根据玛纳斯河流域基本气象台站建站以来的月平均气温、降水和年平均气温、降水和流量的资料,使用概率统计时间序列方法分析了流域气温、降水和径流的年内、年际变化特点并对突变年代做了检测,就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做进一步的探讨。结果表明:玛纳斯河流域升温趋势显著,50年温度序列M ann-K enda ll方法突变检验,通过了α=0.05的置信检验,表明气温在1995年发生了由低到高的突变,气候变暖主要在冬季。降水1983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降水增加主要在春季和夏季。进一步分析表明玛纳斯河流域径流变化与降水变化有密切的正相关性,与气温变化的关系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纳斯河 降水量 径流量 气温
下载PDF
近50年我国天山山区降水变化区域差异及突变特征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正勇 刘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5-90,共6页
利用天山山区32个气象站点1960-2010年的逐月平均降水数据和DEM数据等,进行了降水量时空变化趋势分析和突变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区降水量持续递增,年均降水倾斜率达9.5mm/10a,1980s后递增趋势明显增强;降水主要... 利用天山山区32个气象站点1960-2010年的逐月平均降水数据和DEM数据等,进行了降水量时空变化趋势分析和突变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区降水量持续递增,年均降水倾斜率达9.5mm/10a,1980s后递增趋势明显增强;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春、夏、秋和冬四季的降水倾向率分别为1.6mm/10a、3.7mm/10a、2.1mm/10a、1.8mm/10a,表明季节降水量也呈递增趋势,且以夏季降水增幅最大;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呈现显著的"两中心",即吐哈盆地"低中心"和伊犁河谷"高中心",二者年降水量相差约450mm;山区各区域的降水亦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北坡降水倾向率达40-50mm/10a,递增趋势最显著,降水量亦多于其它区域;研究区年降水突变不明显,不同区域的季节降水突变具有一定的时期差异,秋季降水突变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其它季节不明显,年降水突变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空间差异 气候突变 天山山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