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自由到死亡——鱼服母题书写的嬗变
1
作者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9-24,共6页
“鱼服”母题在跨时代、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嬗变,总体呈现从乐生到厌世的趋势。在唐以前的诗歌和叙事文学中,鱼服通常是劝诫高位者谨慎行事的政治隐喻;在唐代《酉阳杂俎》《续玄怪录》等志怪小说中,鱼服故事的主旨转为因果报... “鱼服”母题在跨时代、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嬗变,总体呈现从乐生到厌世的趋势。在唐以前的诗歌和叙事文学中,鱼服通常是劝诫高位者谨慎行事的政治隐喻;在唐代《酉阳杂俎》《续玄怪录》等志怪小说中,鱼服故事的主旨转为因果报应和爱惜生灵;在明代世情小说以及受到其影响的日本翻案小说中,鱼服主题融入了对人生困境的反思和超越尘世的愿望。20世纪小说中的鱼服母题开始与死亡、幻灭的主旨缝合在一起。21世纪,与化身为鱼相关的话语作为自我毁灭的暗喻,仍在“蓝鲸游戏”等网络活动中起诱导少年儿童自杀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服 梦应鲤鱼 白轮船 蓝鲸游戏
下载PDF
画作题咏与形象建构:马守真画作的自题、伪作与他题
2
作者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6-60,共15页
晚明秦淮名妓马守真自题的题画诗秉持自觉的“比德”意识,围绕“兰”意象为自己建构起高洁孤傲的理想艺术人格。伪作者在模仿这种建构表象的同时却忽略了其内核,无意中消解了原作者的主体性。后世题咏者或认同并延续着这种建构,或在情... 晚明秦淮名妓马守真自题的题画诗秉持自觉的“比德”意识,围绕“兰”意象为自己建构起高洁孤傲的理想艺术人格。伪作者在模仿这种建构表象的同时却忽略了其内核,无意中消解了原作者的主体性。后世题咏者或认同并延续着这种建构,或在情欲眼光的支配下将女画家的作品与其色相、性情、事迹一同视为审美对象,或在题咏中寄寓幽思伤怀、家国忧愤等不同思想情感。马守真画作众多的题咏诗反映了女性艺术家在接受史上的复杂性,其艺术形象随着历史情境的变化被不断生成和重塑,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格 题画诗 女性艺术家 马守真 女画家 历史情境 艺术形象 形象建构
原文传递
情爱与信仰的交融——《楚辞·九歌》与《圣经·雅歌》之比较阅读 被引量:1
3
作者 《镇江高专学报》 2016年第1期18-21,25,共5页
《楚辞·九歌》是屈原所作的降神祭歌,通过描写幻想中的人神恋爱,寄托作者的理想和情感;《圣经·雅歌》相传出于古代犹太人国王所罗门之手,记述了一对恋人甜蜜而曲折的恋爱经历。从人物塑造、意象运用和情节设置等方面对两部作... 《楚辞·九歌》是屈原所作的降神祭歌,通过描写幻想中的人神恋爱,寄托作者的理想和情感;《圣经·雅歌》相传出于古代犹太人国王所罗门之手,记述了一对恋人甜蜜而曲折的恋爱经历。从人物塑造、意象运用和情节设置等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发现此类作品在宗教性与艺术性的双重塑造下、在作者创作心理的影响下所呈现的某些共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 《圣经》 《九歌》 《雅歌》 祭祀歌曲
下载PDF
千古“国士”辩:历代文人对豫让的负面言说
4
作者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111-116,共6页
豫让是《史记·刺客列传》所在的五名刺客之一,其事迹流传后世,在不同时代得到的评价也不尽相同,其中以负面的言说居多。汉末至唐、宋元、明清等时期文人对豫让行迹的负面言说,因历史、社会背景、人物际遇等因素而呈现不同的面貌,... 豫让是《史记·刺客列传》所在的五名刺客之一,其事迹流传后世,在不同时代得到的评价也不尽相同,其中以负面的言说居多。汉末至唐、宋元、明清等时期文人对豫让行迹的负面言说,因历史、社会背景、人物际遇等因素而呈现不同的面貌,分别侧重于实用主义的批判、大义观念下的评判和忠君思想主导下的道德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客 豫让 国士
下载PDF
歐陽修《易童子問》經解平議
5
作者 武道房 《古籍研究》 2022年第2期185-197,共13页
歐陽修《易童子問》開北宋疑經思潮之風氣,在學術史上有一定影響。此書解易卦四十,目的在於正王弼易注之失而求孔子之意。通過考量歐氏與先儒注疏立異的十個卦義,可知歐氏新解雖不乏可取之處,但有不少是過度闡釋或偏離易卦本義,是典型... 歐陽修《易童子問》開北宋疑經思潮之風氣,在學術史上有一定影響。此書解易卦四十,目的在於正王弼易注之失而求孔子之意。通過考量歐氏與先儒注疏立異的十個卦義,可知歐氏新解雖不乏可取之處,但有不少是過度闡釋或偏離易卦本義,是典型的“六經注我”式的説經方式。從求《周易》之真的標準看,歐書學術價值不大,但在學術史上却另有意義。一是打破了以往儒者不敢背離傳注、更不敢疑經的僵化學風,爲配合科舉改革、推行慶曆新政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二是《易童子問》雖不免失之臆説,甚至借《易》附著自己的思想,但却開啓了一種新型學風,成爲理學的先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歐陽修 《易童子問》 經解 平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