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田灌排耦合的水稻需水规律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彭世彰 艾丽坤 +2 位作者 张剑刚 杨士红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0-325,共6页
依据蒸渗仪试验资料,分析了稻田灌排耦合调控下水稻需水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灌排耦合模式的水稻全生育期需水量变化差异显著(p<0.05)。与浅湿灌溉+大田地下水埋深模式相比较,控制灌溉+适宜地下水埋深的水稻需水量减少25.3%,控制灌... 依据蒸渗仪试验资料,分析了稻田灌排耦合调控下水稻需水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灌排耦合模式的水稻全生育期需水量变化差异显著(p<0.05)。与浅湿灌溉+大田地下水埋深模式相比较,控制灌溉+适宜地下水埋深的水稻需水量减少25.3%,控制灌溉+控制地下水埋深模式的水稻需水量减少34.4%;灌排耦合模式的水稻阶段需水强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以拔节孕穗期和分蘖中期降低幅度较明显;需水量模比系数呈前期小、中期大、后期又小的变化规律。不同地下水埋深对水稻需水量变化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以控制灌溉+控制地下水埋深模式水稻全生育期需水量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排耦合 需水量 需水强度 需水量模比系数 水稻
原文传递
生态沟-湿地系统对稻田排水中氮素的去除效果 被引量:12
2
作者 彭世彰 +3 位作者 徐俊增 张剑刚 焦健 於家红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09-613,共5页
为研究灌排调控下生态沟-湿地系统对稻田排水中氮素的原位削减效果,探讨低碳氮比对于系统氮素去除效果的影响.依据大田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控制灌排模式下生态沟-湿地系统水体中氮素质量浓度变化规律和碳氮比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控制灌... 为研究灌排调控下生态沟-湿地系统对稻田排水中氮素的原位削减效果,探讨低碳氮比对于系统氮素去除效果的影响.依据大田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控制灌排模式下生态沟-湿地系统水体中氮素质量浓度变化规律和碳氮比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控制灌排模式下生态沟-湿地系统对稻田排水中氮素去除效果显著,施肥后排水中TN,NH4+-N和NO3--N质量浓度出现峰值,在农沟拦蓄后质量浓度大幅下降,氮素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3.9%,67.8%和83.2%.进入湿地再次净化后,氮素质量浓度进一步降低,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7.7%,44.3%和82.0%.控制灌排模式下系统水体中有机质对水环境影响较小,水体碳氮比水平总体偏低.控制灌排模式下生态沟-湿地系统很好地实现了对氮素的原位削减,低碳氮比对于系统氮素去除效果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沟-湿地系统 灌排调控 稻田 排水 氮素 碳氮比
下载PDF
灌溉排水耦合调控稻田水分转化关系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建云 +2 位作者 徐俊增 洪大林 杨士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4-149,共6页
该文利用装配有地下水位自动控制系统的蒸渗仪,分析节水灌溉与旱地控制排水技术耦合调控对于稻田水分转化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排耦合调控在小幅减少水稻产量的同时,显著减少了稻田灌溉水量、地下排水量及水稻蒸发蒸腾量,最终显著增... 该文利用装配有地下水位自动控制系统的蒸渗仪,分析节水灌溉与旱地控制排水技术耦合调控对于稻田水分转化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排耦合调控在小幅减少水稻产量的同时,显著减少了稻田灌溉水量、地下排水量及水稻蒸发蒸腾量,最终显著增加了水稻水分生产效率。与常规灌排稻田相比,灌排耦合调控稻田水稻产量减少1.9%,灌溉水量、地下排水量及水稻蒸发蒸腾量分别显著减少41.7%、49.9%及24.9%,水分生产效率增加30.5%。随着控灌稻田排水控制限的提高,稻田灌溉水量、地下排水量及水稻蒸发蒸腾量减少,水稻产量保持稳定,使得水稻水分生产效率进一步增加。提高控灌稻田的排水控制限,减缓了稻田土壤水分的衰退速度,并增加稻田地下水位低于排水控制限的比例,稻田灌溉次数与发生地下排水的时段均减少,使得控灌稻田灌溉水量与地下排水量下降,两者综合作用下控灌稻田水稻蒸发蒸腾量减少。在采用控制灌溉模式的基础上,适当提高稻田排水控制限,可以较好地实现水稻生产中水分的高效利用,研究结果可为优化稻田水管理模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排水 作物 稻田 水分转化 节水灌溉 控制排水
下载PDF
南方低山丘陵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面源污染分布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纪仁婧 洪大林 +3 位作者 芮旭倩 吴七斤 邱娅柳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20年第4期181-185,192,共6页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经水土保持综合整治后,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但面源污染问题依然突出。研究小流域面源污染的空间分布规律,对面源污染的治理尤为重要。以松溪河小流域为南方低山丘陵区典型代表,结合实地调研,选择小流域内最具有代...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经水土保持综合整治后,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但面源污染问题依然突出。研究小流域面源污染的空间分布规律,对面源污染的治理尤为重要。以松溪河小流域为南方低山丘陵区典型代表,结合实地调研,选择小流域内最具有代表性的3种土地利用类型各自汇水范围内的水塘及松溪河下游和小流域出口处作为采样点,利用2016年6-11月采集的3次水样,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总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总磷(TP)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总氮是小流域水体主要污染物,小流域出口处总氮浓度最高,为0.90~3.15 mg/L;居民点和农田对小流域面源污染贡献最高,这是因为南方低山丘陵小流域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社会经济活动频繁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硝态氮浓度与总氮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较一致,硝态氮、铵态氮与总氮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相同;小流域氮素面源污染受到降雨的显著影响,磷素面源污染受到施肥习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面源污染 水土保持 南方低山丘陵区
下载PDF
裂隙影响下的微润灌水分运移和分布规律
5
作者 齐伟 +3 位作者 纪仁婧 麦紫君 王策 江晓星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69,共9页
为研究裂隙发育对微润灌水分运移和分布特征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室内土箱水分入渗试验.通过人造裂隙方式,设置不同裂隙间距(6,8 cm)和裂隙深度(5,10,15 cm)处理,同时以无裂隙处理(CK)为对照,测定了入渗过程中入渗量变化、湿润体形态演变... 为研究裂隙发育对微润灌水分运移和分布特征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室内土箱水分入渗试验.通过人造裂隙方式,设置不同裂隙间距(6,8 cm)和裂隙深度(5,10,15 cm)处理,同时以无裂隙处理(CK)为对照,测定了入渗过程中入渗量变化、湿润体形态演变和入渗结束时水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裂隙对微润灌水分入渗速率基本无影响,各处理之间累积入渗量随入渗时间变化趋势接近,最终累积入渗量差异不显著.裂隙改变湿润体形态演变和水分分布特征,湿润锋到达裂隙区域后,在裂隙毛管阻隔效应影响下,水分水平运动受到抑制,向上运动得到加强,最终导致湿润体上部呈近似矩形、下部呈近似椭圆,剖面水分分布呈指状特征.裂隙深度对湿润体规则度、湿润锋向上运移距离和灌后水分分布均匀度影响显著,而裂隙间距对其影响不显著.相比CK,裂隙深度15 cm时湿润体分散度约增加了34.5%,湿润锋最终向上运移距离约增加了12.9%,水分分布均匀度约降低27.5%.综合考虑,在微润灌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控制田间裂隙深度发育,以降低其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润灌 土壤裂隙 水分入渗 湿润体 水分分布
下载PDF
灌排调控模式对稻田排水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徐俊增 +1 位作者 杨士红 洪大林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48-351,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分析控制灌排模式下"稻田-农沟"系统排水量的变化规律,并研究降雨和灌溉后系统排水过程。结果表明,控制灌排模式下农沟排水量较常规灌排模式大幅降低。水稻生育期,控制灌排模式下农沟排水量为8 041m3/hm2,较常... 通过田间试验,分析控制灌排模式下"稻田-农沟"系统排水量的变化规律,并研究降雨和灌溉后系统排水过程。结果表明,控制灌排模式下农沟排水量较常规灌排模式大幅降低。水稻生育期,控制灌排模式下农沟排水量为8 041m3/hm2,较常规灌排模式(16 373m3/hm2)减少50.6%。降雨和灌溉后,控制灌排模式改变了"稻田-农沟"系统的排水过程,减少了系统排水量,大幅降低了系统排水流量峰值,有利于控制由降雨和灌溉导致的稻田氮、磷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灌排调控 降雨 灌溉 排水
下载PDF
生物炭施用对节水灌溉稻田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纪仁婧 胡梦阳 +3 位作者 时元智 宋皓晨 冯政超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7-53,共7页
【目的】探究施用生物炭对节水灌溉条件下稻田土壤养分的影响,为提升稻田土壤肥力、制定稻田水碳调控策略提供技术指导。【方法】在控制灌溉条件下,设置0、10、20、40t/hm2共4个生物炭施用水平,分别记为CK、CL、CM、CH处理,分析不同生... 【目的】探究施用生物炭对节水灌溉条件下稻田土壤养分的影响,为提升稻田土壤肥力、制定稻田水碳调控策略提供技术指导。【方法】在控制灌溉条件下,设置0、10、20、40t/hm2共4个生物炭施用水平,分别记为CK、CL、CM、CH处理,分析不同生物炭施用水平对节水灌溉条件下稻田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结果】施用生物炭后,各处理稻田土壤有机质、有机碳量由大到小依次为:CH处理>CM处理>CL处理>CK。2018年,CH、CM、CL处理下的水稻生育期土壤平均铵态氮量分别比CK增加1.52、0.61、0.39 g/kg,2019年分别比CK处理减少2.01、1.71、0.99g/kg;施用分蘖肥后,CK条件下的稻田土壤铵态氮量上升速率最高,CH、CM、CL处理下的稻田土壤铵态氮量变化速率差异较小;施用穗肥后,2018年各处理土壤铵态氮量上升速率较为接近,2019年上升速率为CK>CL处理>CM处理>CH处理。综合2 a试验结果,CH、CM、CL处理下的稻田土壤硝态氮量的平均值比CK降低了32.34%、19.45%、9.21%。【结论】施用生物炭对节水灌溉条件下的稻田土壤有机质、有机碳量的提升效果与生物炭施用量呈正相关,且随水稻生育进程的推进而逐渐下降;新鲜生物炭可增加稻田土壤铵态氮量,而老化生物炭的作用效果则相反;施用生物炭可降低稻田土壤硝态氮量,且硝态氮量与生物炭施加量呈负相关;施用生物炭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施肥后稻田土壤铵态氮量的上升速度,对施肥后关键期内稻田氮素损失量的控制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灌溉 生物炭 稻田 土壤养分
下载PDF
基于遥感反演的南方丘陵灌区农田灌溉水量估算
8
作者 付静 +3 位作者 胡梦阳 孙浩 麦紫君 史一平 《江苏水利》 2023年第10期9-14,21,共7页
针对我国南方丘陵灌区水源广布、灌溉面积及用水量统计工作难度较大的问题,综合利用遥感影像和水量监测数据估算农田灌溉水量,分析灌溉前后水稻植被水分指数及其差值的变化特征,确定实际灌溉面积的临界阈值,进行稻田实际灌溉面积识别。... 针对我国南方丘陵灌区水源广布、灌溉面积及用水量统计工作难度较大的问题,综合利用遥感影像和水量监测数据估算农田灌溉水量,分析灌溉前后水稻植被水分指数及其差值的变化特征,确定实际灌溉面积的临界阈值,进行稻田实际灌溉面积识别。以江苏省淳东灌区为例进行应用,结果表明:验证区域内基于提取的种植结构估算的灌水量1400.80 m^(3)与实测灌水量1370.44 m^(3)相差仅30.36 m^(3),精度较高;MSI反演稻田实际灌溉面积精度整体较MSII高,最高可达93.42%;淳东灌区在水稻生育期内总灌溉用水量5108.84万m^(3),其中7月和8月的灌溉用水量占比较大,分别占总灌溉用水量的39.49%和30.59%,与实际情况相符。基于遥感影像反演的灌溉用水量可为农灌用水量统计数据合理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结构 灌区 植被指数 灌溉面积 灌溉用水量
下载PDF
基于DNDC模型的稻田氨挥发模拟及减排模式
9
作者 毕文通 纪仁婧 +2 位作者 付静 尚明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6-33,共8页
【目的】优化稻田氨挥发减排的水炭调控模式。【方法】基于田间实测数据,利用DNDC模型构建并验证了水炭调控稻田氨挥发过程模拟模型,分析不同灌溉模式及生物炭添加水平对稻田氨挥发损失量的影响特征,最终优选出稻田氨挥发减排的水炭调... 【目的】优化稻田氨挥发减排的水炭调控模式。【方法】基于田间实测数据,利用DNDC模型构建并验证了水炭调控稻田氨挥发过程模拟模型,分析不同灌溉模式及生物炭添加水平对稻田氨挥发损失量的影响特征,最终优选出稻田氨挥发减排的水炭调控模式。【结果】基于DNDC模型构建的水炭调控稻田氨挥发过程模拟模型在稻田分蘖肥后1周、穗肥后1周、整个稻季的氨挥发量模拟值和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均在±8%以内,能够较好地模拟控制灌溉稻田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后土壤氨挥发损失特征。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相同灌溉处理稻田氨挥发损失量呈小幅递减趋势;相同生物炭添加水平下,稻田氨挥发损失量随灌水下限的降低出现小幅下降。灌水和添加生物炭均显著影响稻田氨挥发损失量,灌水处理是主要影响因素,对稻田氨挥发的作用明显强于添加生物炭。【结论】I3B11处理为稻田水炭调控最优模式,在降低稻田灌溉下限的基础上适当增施生物炭可以有效降低稻田氨挥发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DC 氨挥发 生物炭 控制灌溉 稻田
下载PDF
水氮调控对水稻叶片荧光参数影响的正交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彭世彰 +3 位作者 豆沿斌 杨士红 张剑刚 赵忠福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5-79,共5页
为揭示水氮调控对水稻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实现节水灌溉条件下水肥的高效利用,以盆栽水稻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水氮调控对水稻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a)施氮量N对水稻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最大;土壤水分W和控水阶段S... 为揭示水氮调控对水稻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实现节水灌溉条件下水肥的高效利用,以盆栽水稻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水氮调控对水稻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a)施氮量N对水稻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最大;土壤水分W和控水阶段S的重要性相当,并列第2位。(b)以水稻叶片荧光参数最优为目标,确定各因素最佳水平,得出最佳试验组合为N3W2S2和N3S2W2,即高施氮量(300 kg/hm2),控制灌溉标准,拔节孕穗前期进行土壤水分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联合调控 水稻栽培 叶片荧光参数 正交试验
下载PDF
基于生态混凝土的农田生态排水沟构建与环境效应 被引量:3
11
作者 洪大林 +4 位作者 徐烁 芮旭倩 杨幸福 芮卫国 芮伟宏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16,21,共4页
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面源污染严重的问题,以多孔生态混凝土为基质构建农田生态排水沟,研究新型农田生态排水沟对稻田排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及机制。结果表明,基于多孔生态混凝土技术构建的生态排水沟对稻田排水中TN、TP的去除率大于土质... 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面源污染严重的问题,以多孔生态混凝土为基质构建农田生态排水沟,研究新型农田生态排水沟对稻田排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及机制。结果表明,基于多孔生态混凝土技术构建的生态排水沟对稻田排水中TN、TP的去除率大于土质及混凝土排水沟,有效增强了对稻田排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稻田施肥后10 d,生态排水沟对稻田排水中TN的去除率均值为86.57%,分别较土质(82.05%)及混凝土排水沟(83.55%)增加4.52%及3.02%;对稻田排水中TP的去除率均值为37.86%,分别较土质(25.62%)及混凝土排水沟(33.53%)增加12.24%及4.33%。研究结果完善了农田生态排水沟的构建技术,可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生态排水沟 农业面源污染
下载PDF
基于Hydrus-1D模型模拟灌排调控稻田地下水补给过程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锋 +2 位作者 洪大林 纪仁婧 夏超凡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0-97,共8页
【目的】探究灌排调控稻田地下水补给特征及其响应机制。【方法】设置灌水下限分别为50%、60%、70%、80%饱和含水率的4种灌溉处理(分别记为I1、I2、I3、I4)和地下水埋深分别为30、50、70 cm的3种排水处理(分别记为D1、D2、D3)进行灌排组... 【目的】探究灌排调控稻田地下水补给特征及其响应机制。【方法】设置灌水下限分别为50%、60%、70%、80%饱和含水率的4种灌溉处理(分别记为I1、I2、I3、I4)和地下水埋深分别为30、50、70 cm的3种排水处理(分别记为D1、D2、D3)进行灌排组合,基于Hydrus-1D模型开展细化灌排情景下稻田土壤水分通量模拟。【结果】模型对稻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模拟结果的RMSE在0.0104~0.0884之间、NSE为0.0415~0.7612,稻季稻田土壤水-地下水转化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为4.6%,取得了良好的模拟精度,结合实测数据率定后的Hydrus-1D模型能够分析灌排调控稻田地下水补给特征。稻田地下水补给峰值及总量随灌水下限降低而升高,I1处理下,典型时段内稻田地下水补给峰值的平均值分别较灌水下限为I2、I3、I4稻田提高50.42%、50.42%和92.93%,而稻田地下水补给总量分别平均提高了2.15、1.78、4.82 mm。稻田地下水补给峰值及总量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而降低,典型时段内D1处理稻田地下水补给峰值的平均值分别是D2、D3处理稻田的2.30倍、4.73倍,D3处理稻田地下水补给总量分别平均较D1、D2处理稻田降低了48.47、34.22 mm。【结论】地下水埋深、灌水下限均显著影响了稻田地下水补给总量,且地下水埋深的影响强于灌水下限。在现行的节水灌溉水分管理模式下,通过设置减小地下水埋深的排水措施,可增强农田地下水补给过程,进一步调控作物需水以提高水稻水分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节水灌溉 地下水补给 HYDRUS-1D 地下水埋深
下载PDF
排水沟水位控制闸—过水堰系统对于稻田排水中氮素的去除效果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洁 +3 位作者 洪大林 夏超凡 车力 张建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共4页
为研究明沟水位控制闸-过水堰系统对于稻田排水中氮素的去除效果与作用机制,依据水稻黄熟期排水后的观测数据,分析了水位控制闸-过水堰系统作用下农沟水体氮素变化过程,研究了系统对于氮素的去除机制。结果表明,水位控制闸-过水堰系统... 为研究明沟水位控制闸-过水堰系统对于稻田排水中氮素的去除效果与作用机制,依据水稻黄熟期排水后的观测数据,分析了水位控制闸-过水堰系统作用下农沟水体氮素变化过程,研究了系统对于氮素的去除机制。结果表明,水位控制闸-过水堰系统对稻田排水氮素的去除率达到58.20%,环境效应显著。有机氮是黄熟期农沟水体氮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水位控制闸-过水堰系统主要通过去除有机氮大幅降低了农沟水体氮素浓度。农沟水体中有机氮占总氮的平均占比为78.14%,系统对于农沟排水中无机氮的去除率为11.89%,明显低于总氮及有机氮的去除率。排水沟控制排水技术对于氮素的去除是系统净化能力的主要贡献者。水位控制闸对于农沟排水中氮素的去除率为46.24%,远大于过水堰的去除率8.19%。研究提出的排水沟水位控制闸-过水堰系统可用于构建生态沟渠,实现稻作区面源污染的过程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控制排水 过水堰 氮素流失 有机氮
下载PDF
干湿循环作用下稻田地下水补给过程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夏超凡 洪大林 +2 位作者 纪仁婧 芮旭倩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9-95,共7页
[目的]探究节水灌溉模式条件下稻田地下水补给特征。[方法]采用定地下水埋深的蒸渗仪开展试验,分析节水灌溉干湿循环下稻田地下水补给量变化过程,研究地下水补给对节水灌溉稻田作物需水的贡献及对土壤水分的调节作用。[结果]控制灌溉稻... [目的]探究节水灌溉模式条件下稻田地下水补给特征。[方法]采用定地下水埋深的蒸渗仪开展试验,分析节水灌溉干湿循环下稻田地下水补给量变化过程,研究地下水补给对节水灌溉稻田作物需水的贡献及对土壤水分的调节作用。[结果]控制灌溉稻田地下水补给过程频繁,当稻田干湿循环过程中土壤水分降至一定限度时,稻田地下水补给量在复水后(灌水或降雨)1 d内出现峰值,稻季共出现16次峰值。控制灌溉稻田稻季地下水补给量达253.98mm,约占水稻需水量的51.1%。稻田干湿循环中,在稻田地下水补给与土壤水入渗的综合作用下,30 cm深度以下土壤含水率保持稳定,0~30 cm深度土壤含水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节水灌溉干湿循环下稻田地下水补给量显著增加,有效补给了水稻需水。浅地下水埋深条件下,稻田地下水补给过程直接影响水稻根区土壤水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灌溉 稻田 地下水补给 干湿循环
下载PDF
控制地下水位减少节水灌溉稻田氮素淋失 被引量:17
15
作者 张展羽 +2 位作者 徐俊增 杨士红 洪大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121-127,共7页
为探讨高效的稻田灌排管理模式,降低稻田氮素淋失风险,该文利用装配有地下水位自动控制系统的蒸渗仪,研究地下水位调控对节水灌溉稻田氮素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排水控制限的提高可减少控制灌溉稻田地下排水量,控制地下水位处理1稻... 为探讨高效的稻田灌排管理模式,降低稻田氮素淋失风险,该文利用装配有地下水位自动控制系统的蒸渗仪,研究地下水位调控对节水灌溉稻田氮素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排水控制限的提高可减少控制灌溉稻田地下排水量,控制地下水位处理1稻田地下排水量为179.4mm,分别较控制地下水位处理2(195.9mm)和控制地下水位处理3(285.8mm)稻田减少8.4%和37.2%。随稻田排水控制限的提高,控制灌溉稻田地下排水中铵态氮(NH4+–N)浓度增加,硝态氮(NO3-–N)浓度下降。与控制地下水位处理2和控制地下水位处理3稻田相比,控制地下水位处理1稻田地下排水中NH4+–N质量浓度均值分别增加9.3%和27.3%,地下排水中NO3-–N质量浓度均值分别减少32.6%和1.8%。稻田排水控制限的提高显著减少了控制灌溉稻田NO3-–N淋失量(P<0.05),控制地下水位处理1稻田NO3-–N淋失量为0.27kg/hm2,分别较控制地下水位处理2(0.43kg/hm2)和控制地下水位处理3(0.88kg/hm2)稻田显著减少0.16和0.61kg/hm2(P<0.05),控制地下水位处理2稻田NO3-–N淋失量较控制地下水位处理3稻田显著减少0.45kg/hm2(P<0.05)。采用控制排水技术,适当提高控制灌溉稻田的排水控制限,可有效降低稻田NO3-–N淋失对地下水污染的风险。该研究可为制定满足控污减排需求的稻田灌排管理模式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 灌溉 稻田 控制排水 氮素淋失
下载PDF
控制灌溉稻田的甲烷减排效果 被引量:16
16
作者 彭世彰 +2 位作者 杨士红 徐俊增 侯会静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0-107,共8页
为探讨节水灌溉水分调控对稻田甲烷(CH4)排放的影响,寻找节水减排的稻田灌溉模式,依据5a田间原位观测资料,分析控制灌溉稻田CH4排放规律及其减排效果。结果表明,控制灌溉稻田稻季CH4排放量为1.07±0.17g/m2,较淹水灌溉稻田(6.49... 为探讨节水灌溉水分调控对稻田甲烷(CH4)排放的影响,寻找节水减排的稻田灌溉模式,依据5a田间原位观测资料,分析控制灌溉稻田CH4排放规律及其减排效果。结果表明,控制灌溉稻田稻季CH4排放量为1.07±0.17g/m2,较淹水灌溉稻田(6.49±0.17g/m2)降低83.5%,差别极显著。本研究得到的中国东南部稻田稻季和全年CH4排放量均低于已有报道中的中国稻田CH4排放量,其中控制灌溉稻田全年CH4排放量低于世界大部分地区稻田。根据本研究结果估算中国稻田CH4排放总量为2.06Tg/a,大面积推广控制灌溉后,中国稻田CH4排放量还将进一步下降。控制灌溉模式显著影响水稻全生育期稻田CH4排放通量的变化,削峰效果显著。控制灌溉稻田CH4排放通量在返青期至分蘖中期(移栽后18d内)逐渐上升至最大值,然后逐渐减小,从水稻分蘖后期(移栽后21d)开始至生育期结束均维持在较低水平。控制灌溉稻田CH4排放通量峰值为3.69mg/m2·h,较淹水灌溉稻田降低69.0%。在持续降雨的作用下,控制灌溉和淹水灌溉模式下稻田CH4排放通量均呈现下降趋势。控制灌溉模式的土壤水分调控,使稻田经历一系列的脱水过程,改变了根层土壤的水气状况,减小了稻田CH4排放。控制灌溉模式在水稻全生育期的应用可显著地减少稻田CH4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土壤 水分 稻田 甲烷 降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