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地区断奶仔猪腹泻大肠杆菌种系类群、血清型和毒力基因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佟春玉 崔玉东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23-827,共5页
揭示黑龙江地区集约化猪场仔猪断奶腹泻(PWD)直肠棉拭子分离到的123株大肠埃希菌所属种系分类群、O血清型及其与毒力基因的特征。采用常规凝集试验进行测定,种系分类群标记的chuA、yjaA基因和TSPE4.C2DNA片段及肠毒素基因STa、STb、LT、... 揭示黑龙江地区集约化猪场仔猪断奶腹泻(PWD)直肠棉拭子分离到的123株大肠埃希菌所属种系分类群、O血清型及其与毒力基因的特征。采用常规凝集试验进行测定,种系分类群标记的chuA、yjaA基因和TSPE4.C2DNA片段及肠毒素基因STa、STb、LT、SLT2e采用PCR方法检测。在123株分离菌株中,除21株未定型、10株自凝外,测定出92株分离的血清型,覆盖18个血清型,其中以O 8、O 9、O 149 3种血清型为主,共57株,占定型菌株的61.96%。环境共生的种系进化A群113株占91.87%,肠外强致病D种系进化群2株占1.63%。肠毒素检出菌株74,占分离株的60.16%,其中以STa、STb为主,共占肠毒素检出株的94.59%。结果显示黑龙江省PWD病原性大肠埃希菌优势血清型为O 8、O 9、O 149,大肠埃希菌肠毒素主要毒力因子为STa、STb,种系进化群为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仔猪断奶腹泻(PWD) 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TEC) 血清型 种系分类群 肠毒素
原文传递
大肠杆菌外膜蛋白A在原核表达载体中的克隆表达 被引量:5
2
作者 佟春玉 崔玉东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1年第1期56-59,共4页
对大肠杆菌的外膜蛋白A基因进行克隆,鉴定,并在原核系统中表达,为大肠杆菌重组疫苗的构建奠定基础。以大肠杆菌分离株308-2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用PCR法对基因ompA进行扩增,产物与T载体连接,经测序鉴定正确后与表达载体pET32a(+)连接构... 对大肠杆菌的外膜蛋白A基因进行克隆,鉴定,并在原核系统中表达,为大肠杆菌重组疫苗的构建奠定基础。以大肠杆菌分离株308-2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用PCR法对基因ompA进行扩增,产物与T载体连接,经测序鉴定正确后与表达载体pET32a(+)连接构建表达ompA的重组质粒,将此重组质粒转化入表达宿主E coli Rosetta菌株内抽提质粒,酶切鉴定正确后对转化菌株以IPTG进行诱导后,离心,上清进行SDS-PAGE,将胶中蛋白转到硝酸纤维素薄膜上后进行western-blotting分析。测序结果显示,ompA为完整的编码区基因1 041 bp,编码347个氨基酸残基,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7 kDa。原核表达产物经SDS-PAGE分析表明,以37℃、1 mM的IPTG诱导3 h,该基因表达效果最好,诱导产物是与理论值相符的60 kDa的融合蛋白。经western-blotting检测,表达的重组蛋白OmpA可与His抗体反应得到清晰且分子量正确的条带,表明表达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成功进行了大肠杆菌外膜蛋白ompA基因的克隆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免疫保护作用及功能奠定了试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外膜蛋白 载体 克隆 表达与鉴定
下载PDF
微生态制剂对籽鹅盲肠菌群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馨 董巍 +1 位作者 张玉杰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8年第5期107-109,共3页
选用120只(公母各半)健康1日龄籽鹅,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每组4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Ⅱ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5,1.0mL/kg微生态制剂。结果表明,盲肠中双歧杆菌在60~90d、乳酸杆菌在30~90d的菌群... 选用120只(公母各半)健康1日龄籽鹅,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每组4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Ⅱ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5,1.0mL/kg微生态制剂。结果表明,盲肠中双歧杆菌在60~90d、乳酸杆菌在30~90d的菌群数量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大肠杆菌在30~90d、沙门氏菌在60~90d菌群数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日耗料量和料肉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提高27.8%。说明微生态制剂能够调节籽鹅盲肠主要微生态菌群,提高机体免疫力和生长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籽鹅 微生态制剂 肠道菌群 生长性能
下载PDF
分子倒置探针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4
作者 罗志梅 张永彪 +3 位作者 鄢纯 韩圆圆 刘继强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9-57,共9页
分子倒置探针技术是一项新发展起来的用于目标序列捕获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该技术通过设计特异的探针对已知的特定目的基因组序列进行捕获,将目标序列DNA富集后再利用芯片杂交或测序进行检测。此技术有助于研究人员对大样本中的基因组重... 分子倒置探针技术是一项新发展起来的用于目标序列捕获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该技术通过设计特异的探针对已知的特定目的基因组序列进行捕获,将目标序列DNA富集后再利用芯片杂交或测序进行检测。此技术有助于研究人员对大样本中的基因组重要区域进行研究,避免了全基因组研究费用高、分析困难等问题。并且,分子倒置探针技术弥补了杂交捕获技术、PCR捕获技术等分子捕获手段的不足,为动植物及病原菌重要DNA片段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分子倒置探针技术广泛应用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外显子测序、拷贝数变异、杂合性丢失、体细胞突变、DNA甲基化和可变剪接等方面的研究。由于其特异性强、重复性好、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并对DNA完整度要求不高,适用于福尔马林石蜡包埋样本分析等特点,分子倒置探针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分子倒置探针技术在探针设计及数据分析软件研发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完善。为促进相关领域学者全面了解该技术,综述了分子倒置探针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及在疾病研究领域的应用,讨论了分子倒置探针技术的价值及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倒置探针技术 目标序列捕获 疾病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