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大别山一次强雨雪天气过程降水粒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蒋年冲 胡雯 +1 位作者 邵洋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9-84,共6页
通过对降水粒子特征研究,以便探讨云、降水的形成机制。利用一台安装在安徽大别山区潜山县气象局楼顶无障碍平台上,德国OTT公司生产的Parsivel激光降水粒子测量系统所获取的2008年1月26—28日强雨雪天气过程的2540份资料,对不同降水类... 通过对降水粒子特征研究,以便探讨云、降水的形成机制。利用一台安装在安徽大别山区潜山县气象局楼顶无障碍平台上,德国OTT公司生产的Parsivel激光降水粒子测量系统所获取的2008年1月26—28日强雨雪天气过程的2540份资料,对不同降水类型的粒子数浓度及其谱分布、下落速度及其谱分布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强雨雪天气过程中不同降水类型降水粒子中雨夹雪平均数浓度最大,每分钟可达589个;雨最小,为每分钟255个。(2)雪与冻雨的数浓度是双峰型,其他降水的数浓度都是单峰型。(3)不同类型降水粒子尺度谱主要出现在直径为0.125~1.00 mm之间。谱最宽的是雪,最窄的是毛毛雨。整个过程的平均谱分布都是单峰型,但峰值却有所不同。(4)整个过程不同降水类型降水粒子的最大下落速度主要集中在1.0~4.8 m·s^(-1)段。在此段中毛毛雨、毛毛雨与雨、雨、雨夹雪、冻雨和雪的粒子数分别占各自粒子总数的98.68%、98.46%、97.72%、94.79%、93.69%,和85.83%。(5)不同类型降水粒子平均速度谱中雨和雨夹雪的谱最宽,最大落速可达9.6 m·s^(-1),毛毛雨最窄,最大落速只有5.6 m·s^(-1);其他大体相当。在整个过程中不同类型降水粒子平均速度谱都是单峰型,但峰值所处的位置却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雨雪过程 降水粒子 谱分布
下载PDF
合肥市酸雨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9
2
作者 邱明燕 石春娥 +2 位作者 张浩 张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29-1338,共10页
利用合肥市气象局酸雨监测站1992~2007年资料,分析了该市酸雨年、季变化特征,及其与地面气象条件、地面污染物(SO2、NO2、PM10)浓度的关系;同时,应用轨迹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酸雨发生率与不同高度输送形势的关系.结果表明,合肥... 利用合肥市气象局酸雨监测站1992~2007年资料,分析了该市酸雨年、季变化特征,及其与地面气象条件、地面污染物(SO2、NO2、PM10)浓度的关系;同时,应用轨迹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酸雨发生率与不同高度输送形势的关系.结果表明,合肥市酸雨发生率秋季最高、夏季最低;年平均降水pH值呈下降趋势,酸雨频率呈增加趋势,尤其是pH值低于4.5的强酸雨在2001年之后出现频率增加显著,与近年来地面SO2浓度的快速增加趋势一致;中度以上强度酸雨出现频率随降水强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化特点,中雨和大雨时最高,毛毛雨时最低;地面污染物浓度,尤其是SO2与降水酸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当地面SO2浓度高于40μg.m-3时,酸雨发生率接近90%;轨迹分析结果显示,合肥降雨酸度与输送形势关系密切,酸性降水发生率在低层以偏东北方向的轨迹最高,在中空(1500m)以偏东轨迹和西南轨迹最高,在高空(3000m)以偏西南轨迹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降水PH值 气象条件 后向轨迹 聚类分析 合肥
原文传递
人工增雨作业条件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袁野 李爱华 +1 位作者 邵洋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21-626,共6页
从国家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指导产品的卫星资料反演产品和模式产品中选择与安徽省自动雨量站1 h雨量和3 h雨量显著相关的产品作为因子,利用Fisher方法分别建立了安徽省各个季节各自动雨量站1 h和3 h的人工增雨作业条件二级判别方程,定量... 从国家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指导产品的卫星资料反演产品和模式产品中选择与安徽省自动雨量站1 h雨量和3 h雨量显著相关的产品作为因子,利用Fisher方法分别建立了安徽省各个季节各自动雨量站1 h和3 h的人工增雨作业条件二级判别方程,定量给出是否具备可作业条件的判断方法。回报试验表明,1 h作业条件判别方程的准确率可达到70%左右,3 h作业条件判别方程的判别准确率在50%以上,方程均有较好的预报准确率,可以用于人工增雨作业条件预测业务,但春秋季和夏季的空报率相对较高,需要在业务应用中引起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指导产品 Fisher方法 人工增雨 作业条件 预测
下载PDF
安徽省人工影响天气信息管理与作业指挥系统设计与开发 被引量:10
4
作者 袁野 杨光 +1 位作者 李爱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459-1465,共7页
为了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信息管理和作业指挥能力,设计开发了针对省级人工影响天气信息管理与作业指挥的业务系统。系统应用数据库和网络技术,设计开发了人工影响大气信息数据库,并采用角色和极限双重管理模式,对人工影响天气信息数据库进... 为了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信息管理和作业指挥能力,设计开发了针对省级人工影响天气信息管理与作业指挥的业务系统。系统应用数据库和网络技术,设计开发了人工影响大气信息数据库,并采用角色和极限双重管理模式,对人工影响天气信息数据库进行管理。系统针对安徽实际设计了合理的地面作业指挥流程,开发了地面作业指挥平台,提供了省级人工影响天气指导产品,并对作业流程中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控制,为安徽全省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安全提供了保障平台,在实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影响天气 安全管理 系统设计 信息管理 作业指挥
下载PDF
物联网在安徽省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中的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李建邦 +1 位作者 李爱华 袁野 《气象科技》 2014年第6期1143-1146,共4页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管理中,开发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安徽省人工影响天气智能管理系统"。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中的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集合GPRS、GPS和GIS技术,通过作业现场与指挥中心的实时交互,构建人影...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管理中,开发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安徽省人工影响天气智能管理系统"。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中的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集合GPRS、GPS和GIS技术,通过作业现场与指挥中心的实时交互,构建人影业务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了对人影信息(人员、装备、弹药、气象信息等)的采集、传输、数据管理及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提高了安全效率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在实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影响天气 物联网技术 信息管理 作业指挥
下载PDF
人工影响天气新型冷云催化剂
6
作者 王广河 房文 +3 位作者 苏正军 党娟 刘伟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2023年第5期74-75,共2页
燃烧型催化剂是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使用的最主要的催化剂之一,主要用于人工增雨和人工防,提高催化剂的成核率是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为提高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催化作业的科学技术水平,需要研制新型、高效的冷云催化剂配方。鉴于此,中... 燃烧型催化剂是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使用的最主要的催化剂之一,主要用于人工增雨和人工防,提高催化剂的成核率是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为提高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催化作业的科学技术水平,需要研制新型、高效的冷云催化剂配方。鉴于此,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联合中国气象局上海物资管理处、吉林省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内蒙古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所共同承担了2011年度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项目“人工增雨(雪)催化剂定量检测、改进与业务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益性行业 人工影响天气 冷云催化剂 中国气象局 科研项目 气象科学 吉林省气象局 人工增雨(雪)
原文传递
CINRAD/SA雷达对Parsivel激光粒子谱仪的干扰及处理技术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爱华 +2 位作者 陈魁 纪雷 洪杰 《气象科技》 2013年第4期626-629,共4页
针对黄山光明顶的Parsivel激光降水粒子谱仪在实际观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法。仪器自动连续观测以来每天09:00—16:00采样数据均出现异常谱,经排查发现这个时段恰好是CINRAD/SA雷达观测时段,所以考虑异常数据由雷达电磁辐... 针对黄山光明顶的Parsivel激光降水粒子谱仪在实际观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法。仪器自动连续观测以来每天09:00—16:00采样数据均出现异常谱,经排查发现这个时段恰好是CINRAD/SA雷达观测时段,所以考虑异常数据由雷达电磁辐射或周围电磁场的影响造成,并简要探索了其影响原因。根据金属可以屏蔽电磁波的性质,在确保钢丝网完全屏蔽雷达的电磁辐射下,考虑尽量不影响仪器周围的流场结构且易于固定等因素,经过多次试验,最终选定在雷达方向靠近雨滴谱仪器约3m处安放钢丝网,完全屏蔽了雷达观测时对仪器的辐射,保障了观测资料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NRAD SA雷达 Parsivel激光降水粒子谱仪 电磁波 钢丝网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的淮北地区云特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曹亚楠 袁野 +1 位作者 郑小艺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49-358,共10页
利用2006年—2015年MODIS云产品数据(MYD06),对淮北地区不同云相态、不同相态云粒子有效半径和云顶温度逐月概率分布进行了统计对比分析,同时对四季云水路径逐年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淮北地区夏秋冬季水云出现的概率较高,春夏季冰... 利用2006年—2015年MODIS云产品数据(MYD06),对淮北地区不同云相态、不同相态云粒子有效半径和云顶温度逐月概率分布进行了统计对比分析,同时对四季云水路径逐年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淮北地区夏秋冬季水云出现的概率较高,春夏季冰云出现的概率较高。水云年均发生概率是冰云的近2倍,晴空和冰云相当,混合相态云较少。除7月份,水云有效半径概率逐月分布逐年有所变化,主要分布在5—30μm。冰云有效半径主要分布在15—35μm,且10年间4、5和8月份概率分布较为一致。混和相云有效半径主要分布在10—40μm,逐月发生概率在10—20μm和25—35μm出现两个峰值,这与水云和冰云不同,且在春秋冬较为明显。10年间淮北地区上空云水路径年均值低于300 g/m^2。冬季年均云水路径相对较低且逐年呈现减少的趋势。春秋冬季云顶温度逐月概率分布逐年变化较大。春冬季冷云发生的概率较大,夏秋季暖云出现的概率要高于冷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特性 云相态 有效半径 云顶温度 云水路径 淮北地区 人工影响天气
原文传递
利用MODIS云产品对安徽不同地区云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曹亚楠 +1 位作者 袁野 吴林林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3-63,共11页
针对不同区域云特性的差异,利用2006—2015年MODIS云产品MYD06_L2,对安徽淮北和江淮地区云相态、云粒子有效半径、云光学厚度和云顶高度发生概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两地区云特性进行对比研究。研究表明,两地区夏季水云发生概率>冰云&... 针对不同区域云特性的差异,利用2006—2015年MODIS云产品MYD06_L2,对安徽淮北和江淮地区云相态、云粒子有效半径、云光学厚度和云顶高度发生概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两地区云特性进行对比研究。研究表明,两地区夏季水云发生概率>冰云>晴空>混合相云,秋冬季则水云>晴空>冰云>混合相云。夏季两地区水云粒子有效半径相当,在14μm左右。淮北地区四季冰云粒子有效半径略高,夏季年际变化小,两地区逐年在24μm左右。春冬季江淮地区云光学厚度相对淮北地区较高。夏季冰云和混合相云云顶高度相对较高。研究结果为安徽省不同地区合理科学的规划和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相态 云粒子有效半径 云光学厚度 云顶高度 江淮地区 淮北地区
下载PDF
皖江中东部雾的客观预报自动化业务系统 被引量:1
10
作者 叶金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1期37-39,共3页
介绍了一种雾的客现预报方法,并研制了一个与STYS接口的雾的客观预报自动化业务系统,对雾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关键词 客观预报 自动化系统
下载PDF
姚镇长心系教育
11
作者 《四川教育》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1期13-14,共2页
他叫姚新政,1992年秋调入梁平县明达镇分管教育工作。两年中,他致力于全镇教育事业的发展,明达镇教育面貌焕然一新。 “我是你们的学生,我要尽一个学生的尊师之情” 在一次教师会上,他说出了这句话。从那至今。
关键词 明达镇 教育工作 村校 梁平 教育事业 教育规划 学村 榜样作用 教学质量 会议材料
下载PDF
华东2018年冬季一次典型雾霾过程的气象成因分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3 位作者 王传辉 姚叶青 丁鹤鸣 杨开围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10-1121,共12页
针对2018年11月23日至12月3日华东地区一次持续性、大范围的雾霾过程,利用地面污染物观测、再分析资料、地面气象观测以及气象探空等,从环流异常、地面气象条件以及边界层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本次雾霾过程的气象成因。研究发现:(1)2018年... 针对2018年11月23日至12月3日华东地区一次持续性、大范围的雾霾过程,利用地面污染物观测、再分析资料、地面气象观测以及气象探空等,从环流异常、地面气象条件以及边界层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本次雾霾过程的气象成因。研究发现:(1)2018年冬季500 hPa亚欧中高纬以纬向环流为主,华北、黄淮位势偏高,冷空气影响偏北。700 hPa孟加拉湾北侧和四川盆地位势偏高,中纬度环流较平,没有形成西低东高有利于水汽输送形势。850 hPa和925 hPa存在偏南风异常,冬季风偏弱,阻碍冷空气南下。环流异常造成气温和湿度偏高、风速和能见度偏低,为污染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气候背景。(2)冷空气带来的区域输送叠加局地静稳积累是本次雾霾过程的显著特点,不同强度的冷空气对于污染程度和区域的影响具有差异。11月24日和27日两次冷空气较弱,淮河以北受到输送影响,之后均压场控制,地面条件趋于静稳,加剧了污染程度;11月29日冷空气稍强,污染物输送南压至长江以南,后期地面受鞍型场控制,表现出风速小、湿度高、能见度低的特征,污染范围和程度都达到峰值。(3)在污染发展和高峰阶段,边界层均为逆温或等温层结,整层均受到高湿和小风的控制,不利于污染物垂直扩散,加剧污染事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东地区 雾霾 气象条件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西部地区PM2.5输送轨迹分类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王兴 +1 位作者 弓中强 石春娥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96-1010,共15页
长三角4个省会(直辖市)城市(上海、南京、合肥、杭州)中,合肥与南京的PM_(2.5)浓度演变有较高的一致性。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2013—2015年合肥非降水日(日降水量低于10 mm)100 m高度(代表近地层)和1000 m高度(代表边界层中上部)的72 h... 长三角4个省会(直辖市)城市(上海、南京、合肥、杭州)中,合肥与南京的PM_(2.5)浓度演变有较高的一致性。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2013—2015年合肥非降水日(日降水量低于10 mm)100 m高度(代表近地层)和1000 m高度(代表边界层中上部)的72 h后向轨迹进行分类,结合合肥2013—2015年PM_(2.5)日均浓度资料,探讨近地层和边界层中上部输送轨迹与长三角西部PM_(2.5)浓度的关系。近地层和边界层中上部分别得到7组和6组不同的后向轨迹;不同输送轨迹对应的PM_(2.5)浓度、重污染(重度以上污染,PM_(2.5)日均浓度大于150μg/m3)天数、能见度、地面风速、相对湿度等都有显著不同,尤其是在近地层。100 m高度,平均长度最短、来向偏东的轨迹组对应的PM_(2.5)浓度均值最高(约是组内均值最低值的2倍)、重污染天数最多,且占比最高(30%),重污染日对应的气流在过去72 h下降高度均值仅28 m,明显低于其他PM_(2.5)污染等级日;来向偏西北、长度较短的轨迹组,PM_(2.5)浓度均值和重污染天数为第2高,这一类轨迹占比14%,气流到达本地前存在明显的下沉运动,反映了远距离输送加剧本地PM_(2.5)重污染的特征。这两类轨迹常对应PM_(2.5)日均浓度的上升。PM_(2.5)平均浓度最低的2个轨迹组分别是来自东北和西南的较长轨迹组,所占比例分别为6.4%和10.3%,这2类轨迹往往对应着PM_(2.5)日均浓度下降。1000 m高度的结果与100 m高度结果类似,但PM_(2.5)平均浓度的组间差异不及100 m高度,与2001—2005年PM10浓度与输送轨迹的关系不同。对3 a中84个重污染日两个高度的后向轨迹进行聚类,近地层和边界层中上部各得到7类和6类PM_(2.5)重污染日的天气形势。近地层92%的重污染日对应的海平面气压形势场上,从华北到华东属于均压区,气压梯度小,轨迹来向以偏东到偏北方向为主,垂直方向延伸高度在950 hPa以下。1000 m高度,77%的重污染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西部 后向轨迹 聚类分析 天气形势 PM2.5浓度
下载PDF
2008年冬季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对策 被引量:8
14
作者 马玲 田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3期14683-14684,14743,共3页
重点分析了2008年冬季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并对如何减少灾害损失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 极端天气 农业生产 影响 对策
下载PDF
温度客观预报自动化业务系统 被引量:4
15
作者 朱正心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4-37,共4页
介绍了一个以T63数值预报产品为因子,用卡尔曼滤波方法作48小时最高、最低温度客观预报方法及其自动化业务系统,能补充目前地市台温度预报主要依靠主观预报的不足。
关键词 卡尔曼滤波 温度 客观预报 自动化业务系统
下载PDF
淮河流域2007年雨季环流、影响系统及天气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春生 +1 位作者 张晓红 彭余海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12期56-63,共8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分析淮河流域2007年雨季洪水期间大气环流及影响系统的时空分布,对雨季偏长及致洪暴雨气象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淮河流域雨季偏长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伸入大陆稳定脊线位置以及中高纬度建...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分析淮河流域2007年雨季洪水期间大气环流及影响系统的时空分布,对雨季偏长及致洪暴雨气象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淮河流域雨季偏长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伸入大陆稳定脊线位置以及中高纬度建立稳定的阻塞高压有密切的关系;出现的持续性暴雨都与中纬度附近稳定的横槽或低压带有关;暴雨都是多个影响系统叠加的结果,与它们的位置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影响系统主要有低层切变线、西南涡和急流。2007年淮河雨季期间来自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东南气流和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气流对淮河流域降水区水汽的输送起主要作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增强了上升运动,为持续强降雨提供了动力条件,并触发能量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洪暴雨 天气成因 天气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