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nd use transition and rural spatial governance: Mechanism, framework and perspectives 被引量:15
1
作者 GE Dazhuan ZHOU Guipeng +1 位作者 QIAO Weifeng YANG Mengq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0年第8期1325-1340,共16页
The pattern for utilization of rural spa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rural transformationdevelopment (RTD). The problem of rural space uti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uncoordin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 The pattern for utilization of rural spa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rural transformationdevelopment (RTD). The problem of rural space uti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uncoordin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patterns and rural development status during atransformation period. Considering the rural space utilization issue, this article seeks to analyze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s between land use transition (LUT) and rural spatial governanceand then build a rural spatial governance analysis framework based on LUT. Also, thepaper explore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spatial governance and rural vitalizationand discusses the research prospective of the interaction. The study found that: (1) Ruralspace utilization has systemic problems such as limited development space, ill-defined ownershipand poor organization, which have become important obstacles for rural development.(2) The uncoordin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LUT and RTD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dilemmasurrounding rural space utilization. (3) The LUT provides a basis for determining thetiming of rural spatial governance, specifying spatial governance objectives, and clarifyingrural spatial governance methods. (4)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frameworkof “matter-ownership-organization” of rural space based on the LUT has created conditionsfor the orderly promotion of rural spatial governance. (5) Rural spatial governance whichfacilitates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rural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rural vitalization.(6) Interaction analysis of LUT, RTD and rural spatial governance is conducive tofacilitating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rural regional systems and to expandingthe research field of rural geograp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spatial governance land use transition rural vitalization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原文传递
Ecological function transitions of land use in the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2
作者 ZHOU Guipeng LONG Hualou +1 位作者 JIANG Yanfeng TU Shuangshua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4年第11期2212-2238,共27页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of land use is the basis for developing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realiz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is paper may help guide the coordin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develo...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of land use is the basis for developing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realiz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is paper may help guide the coordin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in China’s coastal border areas.Based on theoretical analysis,this paper studies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functional spaces and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transitions of land use in the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BGEZ)by analyzing patterns,processes,and factors by applying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index,grid subdivision,kriging interpolation,barycenter model,and Geodetector.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cological function transitions of land use based on the research idea of“system-pattern-process-factor”,and carries out empirical research.Some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as follows:(1)The ecological space in the BGEZ has continuously decreased,converting mainly in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pace and industrial-mining production space.The production space has expanded slowly.The area of living space in the BGEZ has increased rapidly.(2)The ecological function of land use in the BGEZ has continued to weaken,especially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BGEZ.The“high-sub-high”quality zones of ecological function are retreating to the north.(3)There were more deterioration transition areas than optimization transition areas of ecological function in the BGEZ.The former were mostly located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urbanized areas of the BGEZ,whereas the latter were mostly located in the edge zones of district and county units.(4)As for the driving factors of the deterioration transitions of land use ecological function in the BGEZ,the significant trend of“de-ecologization”of the land cover/land use structure was the dominant driving factor;the interactions among the“natural-socioeconomic-managerial”systems were the main recessive factor.The natural system played a fundamental role,and the driving force of natural factors was the strongest.The industria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transitions ecological function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s dominant and recessive factors Beibu Gulf
原文传递
基于运营商客流大数据的乡村旅游点类型划分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丁鼎 葛军莲 +1 位作者 龙毅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6-121,共6页
基于运营商客流大数据,以南京市江宁区22个星级乡村旅游点为研究对象,从客流时间序列特征与客流空间结构特征视角出发,利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类型划分.结果显示:按照客流时间序列特征可分为客流单峰型、客流双峰型和客流多峰型3... 基于运营商客流大数据,以南京市江宁区22个星级乡村旅游点为研究对象,从客流时间序列特征与客流空间结构特征视角出发,利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类型划分.结果显示:按照客流时间序列特征可分为客流单峰型、客流双峰型和客流多峰型3类乡村旅游点,按照客流空间结构特征分为强市场吸引型、中市场吸引型和弱市场吸引型3类乡村旅游点,且这两种划分结果有高度的一致性,并探讨了产生一致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流大数据 乡村旅游点 类型划分 南京市江宁区
下载PDF
土地利用转型机理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基于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龙花楼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447-2463,共17页
土地利用转型是追求用地效益最大化的过程。运用理论分析、文献研究和案例实证法,从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视角,探讨土地利用及其转型机理、土地利用形态的“协调—冲突—协调”交替演化模式和用地转型对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作用等。结论... 土地利用转型是追求用地效益最大化的过程。运用理论分析、文献研究和案例实证法,从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视角,探讨土地利用及其转型机理、土地利用形态的“协调—冲突—协调”交替演化模式和用地转型对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作用等。结论如下:(1)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反映区域各地类的效益产出格局,并决定各地类的效益相对优势区。(2)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的机理可概括为“三维原始动力—隐性形态变化—效益函数变化—空间冲突协调—显性形态变化”。土地利用转型追求区域用地隐性形态和“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的最佳耦合,以及用地显性形态和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的最佳耦合,将各地类在空间上的强冲突化为弱冲突,并趋近实现最大效益总量。(3)土地利用形态“协调—冲突—协调”交替演化的上游和驱使环节是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的变化,其下游响应是土地利用的最终效益产出,土地利用转型是上述交替演化的长期结果。区域土地利用形态的效益产出量是特定土地利用形态与特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挂钩的纽带。(4)土地利用转型在较小区域与尺度上对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具有服务优势,且需与更大尺度的国土空间规划交互衔接进而协同实现优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利用形态 土地利用效益 经济社会发展 国土空间
原文传递
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三维测度及其耦合协调演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被引量:10
5
作者 龙花楼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82-1097,共16页
物质形态、效能形态和关联形态三维度是解析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良好视角。论文基于上述三维度构建相应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河南省2010—2020年间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时空格局、变化过程及其内... 物质形态、效能形态和关联形态三维度是解析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良好视角。论文基于上述三维度构建相应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河南省2010—2020年间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时空格局、变化过程及其内部耦合协调演化态势。结果表明:①物质形态在河南全域加速优化;效能形态总体恶化,其主因在于农村居民点的生态性和实际利用效率明显削弱;关联形态稳定优化至较高水平,省会周边及西北山区的关联形态累积优化最多,省会周边的优化代表关联形态的上限开拓,西北山区的优化反映地域短板的大力补齐。②至2020年,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综合隐性形态经有序优化后已有较佳的转型趋势,城乡深入互动的省会一带担任转型引领角色。“物质—关联”形态的优化缓解了效能形态恶化对综合隐性形态的损害。③三维隐性形态的耦合及耦合协调态势在时空上持续同步优化,“耦合—协调”组合状态呈现由较低水平分异转为中水平统合,再转为较高水平分异的螺旋上升转型态势。区域三维隐性形态的耦合协调发展并非均质推进,而是要先形成发展极和优势轴带,进而以“分异—统合”的交替格局及过程来带动全域发展。④未来研究区需警惕效能形态的恶化倾向,谋求乡村内生发展和生态建设,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和人口回流,优化农村居民点的使用效能、生态属性与空间结构,同时完善城乡空间体系、设施配置和生态保育等物质层面的关联组织,追求效能与关联形态的向好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形态 土地利用转型 耦合协调 乡村发展 乡村地域系统 河南省
原文传递
传统农区粮食生产转型机制及其安全效应——基于乡村空间治理视角 被引量:11
6
作者 戈大专 孙攀 +1 位作者 卢小雪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88-1601,共14页
转型期乡村空间利用问题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开展乡村空间综合治理成为推动粮食生产有序转型的重要动力。系统分析乡村空间治理导向的粮食生产转型机制及其安全效应,有益于完善粮食安全的理论和实践分析。本文以乡村空间治理导... 转型期乡村空间利用问题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开展乡村空间综合治理成为推动粮食生产有序转型的重要动力。系统分析乡村空间治理导向的粮食生产转型机制及其安全效应,有益于完善粮食安全的理论和实践分析。本文以乡村空间治理导向的粮食生产转型内在机制分析为突破,结合平原农区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并探讨了乡村空间治理与粮食安全的内在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乡村空间的不合理利用是限制粮食生产高效运转的重要因素。(2)乡村空间"物质—权属—组织"治理,通过改变粮食生产所需的基础条件达到优化粮食生产的目的,推动粮食生产朝着规模化、高效化、绿色化和公正化转型。(3)香埠村空间治理显著改善了该村粮食生产条件,有效协调粮食安全保障与乡村转型发展的交互作用关系。(4)乡村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传统农区开展乡村空间"物质—权属—组织"的综合治理,有利于保障转型期粮食安全,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乡村空间治理 粮食生产转型 乡村振兴 传统农区
原文传递
耕地利用隐性形态三维测度及其地域类型研究——以黄淮海地区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龙花楼 +2 位作者 戈大专 徐林增 李思捷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0-199,共20页
基于耕地利用隐性形态视角,聚焦探索快速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区域农业发展态势。从投入形态、产出形态和规模潜力形态入手,创新耕地利用隐性形态的理论解析视角和解析框架,提出理论假设,并尝试量化隐性形态。以黄淮海地区为研究区,开... 基于耕地利用隐性形态视角,聚焦探索快速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区域农业发展态势。从投入形态、产出形态和规模潜力形态入手,创新耕地利用隐性形态的理论解析视角和解析框架,提出理论假设,并尝试量化隐性形态。以黄淮海地区为研究区,开展耕地利用隐性形态的定量测度、时空解析和地域类型划分,并证实了理论假设。结论如下:①2000—2020年研究区耕地利用隐性形态的综合水平不断优化,呈现“南高北低”格局,且南北分化不断拉大。投入形态值的“南高北低”是分异的主因。北部地区投入形态恶化以及南部地区产出形态和规模潜力形态的加速优化,导致了南北分化拉大。②研究区各单元的投入形态和规模潜力形态缓慢分化,产出形态快速分化,最终三维隐性形态均显著分化。③理论假设基本被证实:研究区整体的投入形态先优化后遭遇不利因素,后期不利因素在于大量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农业机械化缓慢和化肥的控制施用;产出形态大幅稳步优化,规模潜力形态加速优化。④研究区的耕地利用隐性形态存在8种地域类型,至2020年已形成较明显的空间分异:投入显著型、产出显著型和投产显著型多聚集于南部的苏皖豫境内,归因于南部耕地“投入-产出”的结构和数量更丰富;规模显著型多聚集于北部的渤海沿岸平原地市,归因于当地地势平坦、耕地丰富,较高的城镇化率缓解了农民对耕地的矛盾和依赖;综合弱势型局限于边缘地带,一般发展型则填充剩余的大量地区。⑤未来研究区应加快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建设,及时应对劳动力投入空缺;警惕对化肥的依赖与生态风险;关注耕地“非粮化”对社会保障功能的削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一步解除小农式耕地依赖,缓解人地矛盾,促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三维隐性形态的空间耦合协调与耕地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投入产出 经营规模 土地利用形态 土地利用转型 黄淮海地区
原文传递
旅游开发与乡村转型发展关系研究--以江苏省盐城市泾口村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戈大专 +1 位作者 龙花楼 曲艺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3-129,共7页
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空间可视化等方法,基于江苏省盐城市泾口村案例地发展状况,揭示旅游开发与乡村转型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与机制。结果表明:旅游开发与乡村转型发展间的互动作用路径为“初始动力-正负效应-状态塑造-正负响应”,... 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空间可视化等方法,基于江苏省盐城市泾口村案例地发展状况,揭示旅游开发与乡村转型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与机制。结果表明:旅游开发与乡村转型发展间的互动作用路径为“初始动力-正负效应-状态塑造-正负响应”,“外援动力-本底支撑-效应呈现”是影响旅游开发驱动力分向异化的关键因素。旅游开发对乡村转型发展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相互渗透并反映于“空间-经济-社会”三维度,对乡村人口、土地、产业转型发展的作用也是正负两面相交融的。旅游开发与乡村转型发展间存在良性与恶性互动的交织统一,两类互动力在博弈中共同决定乡村转型发展的最终格局。泾口村旅游开发总体表现不佳,凭借现有旅游开发路径难以获得可靠的乡村转型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开发 乡村转型发展 乡村多维影响 正负作用 互动机制 盐城市泾口村
下载PDF
中国农业地理学研究进程与展望 被引量:1
9
作者 汤礼莎 龙花楼 +2 位作者 戈大专 杨嘉艺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853-1868,共16页
梳理中国农业地理学的研究进程,明晰农业地理学研究的主题变化,探讨各时期农业地理学研究发展的特征,总结其取得的经验和成就,对于推动中国农业地理学研究发展、满足农业生产与乡村现代化需求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论文运用文献综... 梳理中国农业地理学的研究进程,明晰农业地理学研究的主题变化,探讨各时期农业地理学研究发展的特征,总结其取得的经验和成就,对于推动中国农业地理学研究发展、满足农业生产与乡村现代化需求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论文运用文献综述法、对比分析法分析中国农业地理学研究的阶段特征。研究发现:(1)从农业地理学研究历程看,大致可以将农业地理学研究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历史记述时期、农业集体化时期、改革发展时期和现代变革时期;(2)从中国现代农业地理学研究的领域来看,主要涉及4个研究领域,分别是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农业与乡村地理综合研究;(3)未来农业地理学研究将围绕气候变化、城乡融合、自适应韧性和数字化技术等主题展开,并运用到发展决策实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业地理学 农业现代化 乡村振兴 乡村可持续发展 进程与展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