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我国华北沙尘天气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被引量:461
1
作者 叶笃正 丑纪范 +5 位作者 刘纪远 张增祥 王一谋 鞠洪波 黄签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13-521,共9页
20 0 0年春季 ,我国华北沙尘天气次数陡增 ,影响广泛 ,损失明显增加。利用长期气象观测数据 ,结合遥感和 GIS技术 ,对今年华北沙尘天气的成因进行分析 ,提出造成沙尘天气的原因在于 :1北方地区大风日数的增减是气候周期性变化的反映 ,... 20 0 0年春季 ,我国华北沙尘天气次数陡增 ,影响广泛 ,损失明显增加。利用长期气象观测数据 ,结合遥感和 GIS技术 ,对今年华北沙尘天气的成因进行分析 ,提出造成沙尘天气的原因在于 :1北方地区大风日数的增减是气候周期性变化的反映 ,今年强沙尘天气陡增是因为处于反厄尔尼诺事件的高峰期所致 ;2我国北方地表覆被状况局部改善、整体恶化也是今年强沙尘天气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影响华北地区的沙尘天气主要发源于内蒙古中西部和河北西北部 ,发源地及沿途地表粉尘是沙尘的主体 ,城市扩展区域的地表裸土与建筑沙石则提供了就地扬沙的物质来源。对今后一个时期内沙尘天气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认为 :在全球增暖和我国北方地表植被状况没有根本好转的情况下 ,今后如再逢反厄尔尼诺事件等引起的强冬季风年 ,甚至可能出现更严重的沙尘天气。为此提出建议 :做好科学的还林还草工作 ,大范围地恢复自然植被 ,为京津地区建立减轻和防止沙尘灾害的有效生态屏障。同时治理城市周边地区 ,抑制就地起沙 ;西部开发应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结合起来考虑 ;建立和完善沙尘天气的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 ,做好防灾减灾的科学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华北 遥感 GIS
下载PDF
近45年中国扬沙和沙尘暴天气 被引量:219
2
作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17,共9页
 本文利用1954~1998年中国681个站的气象实测资料,分析了近45年我国扬沙和沙尘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和青藏高原地区是扬沙和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区,其中西北地区是多发区,井有两个明显...  本文利用1954~1998年中国681个站的气象实测资料,分析了近45年我国扬沙和沙尘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和青藏高原地区是扬沙和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区,其中西北地区是多发区,井有两个明显的高频中心;扬沙和沙尘暴的季节变化大致可划分为3种类型;45年间除青海、内蒙古和新疆的小部分地区扬沙和沙尘暴日数呈增长趋势外,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扬沙和沙尘暴日数在减少。 进一步分析表明,扬沙、沙尘暴日数与大风日数的年际振荡及多年变化趋势有一致性;70年代以后由大风日数减少所引起的扬沙、沙尘暴减少可能是气候准周期性变化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沙 沙尘暴 东亚冬季风 中国 气象观测资料 西北地区
下载PDF
中国沙尘天气的区域特征 被引量:197
3
作者 王式功 王金艳 +3 位作者 尚可政 杨德保 赵宗锁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3-200,共8页
利用筛选的1954~2000年中国338个站沙尘天气资料及相关气候资料,从沙尘天气区划方面着重分析研究了我国沙尘天气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沙尘天气多发区分别位于以民丰至和田为中心的南疆盆地和以民勤至吉兰泰为中心的河西地区.不... 利用筛选的1954~2000年中国338个站沙尘天气资料及相关气候资料,从沙尘天气区划方面着重分析研究了我国沙尘天气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沙尘天气多发区分别位于以民丰至和田为中心的南疆盆地和以民勤至吉兰泰为中心的河西地区.不同类型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范围不尽相同,其中沙尘暴主要发生在与北方沙漠及沙漠化土地相联系的极干旱、干旱和半干旱区内.扬沙和浮尘天气除了在沙尘暴发生区的绝大部分地区出现外,还向其它邻近地区扩展,如扬沙可向东北地区和东南的黄淮海平原及以南地区扩展;而浮尘天气则主要向东南方向扩展,可涉及整个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之下,上风方向的中高纬地区,如北疆和东北北部地区,浮尘天气发生甚少.2)全国沙尘暴天气易发区可划分为北疆、南疆、河西、柴达木盆地、河套、东北和青藏等7个亚区.沙尘暴和浮尘在南疆区发生日数最多,而扬沙在河西区发生日数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中国 扬尘 乳尘 沙尘暴 空间分布
下载PDF
近47年中国沙尘暴气候特征研究 被引量:197
4
作者 王锡稳 牛若芸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3-200,共8页
利用 1 95 4~ 2 0 0 0年中国大陆 6 81个站的观测资料 ,分析了近 47年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我国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沙尘暴的易发区 ,其中西北地区是多发区 ;沙尘暴的发生时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差异 ;47年... 利用 1 95 4~ 2 0 0 0年中国大陆 6 81个站的观测资料 ,分析了近 47年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我国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沙尘暴的易发区 ,其中西北地区是多发区 ;沙尘暴的发生时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差异 ;47年间除青海、内蒙古和新疆的小部分地区的沙尘暴呈增长趋势外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沙尘暴在减少 ;甘肃民勤与新疆和田两个强沙尘暴多发区 2 0世纪 80和 90年代的强沙尘暴明显少于 5 0和 70年代 ;2 0 0 0年华北和西北东部部分地区的沙尘暴多于 90年代均值 ,但绝大部分地区仍明显少于常年平均值 ;沙尘暴与大风的年际振荡及多年变化趋势有一致性 ,单站相关系数可以达到 0 .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沙尘暴 强沙尘暴 时空分布特征 季节变化 日变化 甘肃
下载PDF
中国区域小时降水量融合产品的质量评估 被引量:164
5
作者 沈艳 潘旸 +2 位作者 宇婧婧 赵平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7-46,共10页
基于全国自动站观测降水量和CMORPH(CPC MORPHing technique)卫星反演降水资料,采用PDF(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和OI(optimal interpolation)两步融合方法生成了中国区域1h、0.1°×0.1°分辨率的降水量融合产品。... 基于全国自动站观测降水量和CMORPH(CPC MORPHing technique)卫星反演降水资料,采用PDF(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和OI(optimal interpolation)两步融合方法生成了中国区域1h、0.1°×0.1°分辨率的降水量融合产品。本文分别从产品误差的时空分布特征、不同降水量级和不同累积时间下的产品质量、三种站网密度下的融合效果以及对强降水过程监测能力等方面对比评估了融合降水产品质量。结果表明,融合降水产品有效利用了地面观测和卫星反演降水各自的优势,在降水量值和空间分布上均更为合理;融合产品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均减小,随时间的变化幅度不大且区域性分布特征减弱;融合产品与融合前的卫星反演降水产品相比在中雨(1.0~2.5mm/h)、中到大雨(1.0~8.0mm/h)、暴雨及以上(≥8.0mm/h)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675%、小于15.0%、30.0%左右,且随着累积时间的增加,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该产品能准确抓住强降水过程,在定量监测强降水中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融合降水产品 自动气象站 卫星反演降水产品
下载PDF
中国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57
6
作者 胡亚旦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3-78,共6页
利用1961—2007年全国721个气象站的霾天气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霾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的霾天气主要分布在100°E以东、42°N以南地区,且"浊岛"现象非常明显;霾天气的季节分布基本为冬多夏少;... 利用1961—2007年全国721个气象站的霾天气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霾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的霾天气主要分布在100°E以东、42°N以南地区,且"浊岛"现象非常明显;霾天气的季节分布基本为冬多夏少;近47年中国霾天气的总体趋势为波动增多,线性倾向率为3.19d/10a,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中期处于少霾的负位相,1976—2000年在很弱的正位相内振荡,但近5年霾天气显著增多;47年间中国霾天气序列有2次明显的突变,分别位于1970年代中期和2000年之后;在年际尺度上,霾天气与风力条件具有很好的反相关对应关系,f≥5m·s-1日数和f≥10m·s-1日数与霾日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9和-0.734,表明风力条件(大气污染物稀释扩散能力)的变化对霾天气增减趋势的影响非常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分布特征 MANN-KENDALL法 滑动t-检验法
下载PDF
中国北方的典型强沙尘暴事件(1954~2002年) 被引量:135
7
作者 章国材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224-1228,共5页
利用1954~2002年全国681个气象站的逐日观测资料,以天气过程为单元给出了近49年中国北方典型强沙尘暴的序列,并初步分析了中国北方强沙尘暴的时空分布和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954~2002年,中国北方共出现了223例较为典型的强沙尘暴事件... 利用1954~2002年全国681个气象站的逐日观测资料,以天气过程为单元给出了近49年中国北方典型强沙尘暴的序列,并初步分析了中国北方强沙尘暴的时空分布和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954~2002年,中国北方共出现了223例较为典型的强沙尘暴事件,其中1979年4月10~12日的强沙尘暴事件的影响范围最大;与沙漠、沙地的地理分布和入侵我国的强冷空气的路径密切关连。强沙尘暴的多发区域主要位于南疆盆地、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北地区北部;强沙尘暴的多发季节为春季,约占全年的82.5%,冬季次之,夏、秋季较少;49年间,强沙尘暴的发生次数以20世纪50年代最多,90年代最少,呈波动减少趋势,但 2000~2002年又相对增多;强沙尘暴的平均持续时间以 20世纪 90年代最短,比其他年代约短0.5~1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典型强沙尘暴 时空分布 天气过程
原文传递
中国区域高分辨率多源降水观测产品的融合方法试验 被引量:91
8
作者 潘旸 谷军霞 +3 位作者 宇婧婧 沈艳 师春香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55-766,共12页
高质量、高分辨率降水产品研制对于数值天气模式检验、水文陆面模拟、山洪地质灾害监测有着重要意义。利用中国近4万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中国雷达定量降水估计和CMORPH卫星反演降水产品,开展0.05°×0.05°和0.01°... 高质量、高分辨率降水产品研制对于数值天气模式检验、水文陆面模拟、山洪地质灾害监测有着重要意义。利用中国近4万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中国雷达定量降水估计和CMORPH卫星反演降水产品,开展0.05°×0.05°和0.01°×0.01°两种高分辨率下的三源降水融合方法研究试验,探讨如何有效引入雷达高分辨率信息来提高降水产品质量。一方面,在0.05°分辨率上,先以自动气象站观测降水数据为基准,采用概率密度函数(PDF)匹配法订正雷达和卫星估测降水产品的系统偏差,将雷达降水产品的偏差从-0.05 mm/h降至-0.008 mm/h;再采用贝叶斯模型平均(BMA)方法融合雷达和卫星降水产品,形成0.05°分辨率的中国区域覆盖完整且最优的联合降水背景场。此外,在0.01°分辨率上,以0.05°分辨率的卫星-雷达贝叶斯模型平均联合降水产品为背景,采用1 km雷达估测降水的空间结构信息进行降尺度,亦能有效提高0.01°分辨率背景场的质量。然后,分别以不同分辨率的卫星-雷达联合降水产品为背景,采用统计方法量化误差估计,再采用最优插值方法融入地面观测。通过2419个中国国家级气象台站的独立样本检验,评估了多种类型的降水资料及融合试验产品在中国地区的质量。结果表明,两种分辨率的三源融合试验产品的精度均优于任何单一来源的降水产品,特别是在站点稀疏地区,降水精度均较融合前有显著提高,达到了较好的融合效果,其中在0.05°分辨率上采用"概率密度函数+贝叶斯模型平均+最优插值"方法的三源融合降水产品整体质量最好,而0.01°分辨率上基于"概率密度函数+贝叶斯模型平均+降尺度+最优插值"方法的三源融合降水产品在强降水监测上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降水融合方法 高分辨率降水产品 独立检验
下载PDF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69
9
作者 赵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33-941,共9页
文中利用1961~1999年NCEP/NCAR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考虑蒙古中纬度地区和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特征定义了一个简单的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研究了该指数与夏季大气环流和中国降水变率的关系,并与其他季... 文中利用1961~1999年NCEP/NCAR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考虑蒙古中纬度地区和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特征定义了一个简单的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研究了该指数与夏季大气环流和中国降水变率的关系,并与其他季风指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文中所定义的季风指数表现出明显的长期气候变化趋势,20世纪60~70年代以高指数为主,而80~90年代以低指数为主.该指数不仅能够较好地反映以蒙古为中心的东亚大陆热低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特征,还能够指示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强弱以及中国长江流域降水的异常变化.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比,蒙古低气压变化对长江流域的雨带变动有更大影响.当该季风指数较低时,蒙古低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中国大陆对流层低层盛行异常北风,高层主要盛行异常西南风.而低层的异常北风表示了东亚中纬度地区较强的冷空气活动,这可以使长江流域梅雨锋区的辐合和上升运怂动加强,造成长江流域降水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副热带季风指数 大气环流 降水
下载PDF
概率密度匹配法对中国区域卫星降水资料的改进 被引量:73
10
作者 宇婧婧 沈艳 +2 位作者 潘旸 赵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44-553,共10页
为考察概率密度匹配法(PDF方法)对中国区域卫星反演降水产品系统误差订正的适用性,基于逐日和逐时我国地面观测降水量资料,引入PDF方法,分别对逐日0.25°×0.25°水平分辨率和逐时0.1°×0.1°水平分辨率的CMOR... 为考察概率密度匹配法(PDF方法)对中国区域卫星反演降水产品系统误差订正的适用性,基于逐日和逐时我国地面观测降水量资料,引入PDF方法,分别对逐日0.25°×0.25°水平分辨率和逐时0.1°×0.1°水平分辨率的CMORPH(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orphing Technique)卫星降水产品的系统误差进行订正。在分析CMORPH卫星降水产品误差特征的基础上,根据两种资料不同的时空分辨率和误差特点,调整概率密度匹配时选取样本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设计相应的订正方案。评估结果表明:PDF方法订正后,两种分辨率卫星降水资料在中国区域系统误差均显著减小,达到了理想的订正效果。在我国站点稀疏的西部地区,订正后的CMORPH卫星降水产品仍保持卫星观测的降水空间分布,降水量也明显接近于地面观测降水量。可见,PDF方法是中国区域卫星反演降水产品系统误差订正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反演降水 地面观测降水 系统误差 概率密度匹配法
下载PDF
中国近半个世纪最高气温变化特征 被引量:68
11
作者 缪启龙 锁铨 +2 位作者 吴静波 殷永元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3-112,共10页
本文根据中国164个站1951-1995年极端气温资料分析了中国各地区平均最高气温45年来的多年变化特征,指出中国北方趋势变化并不明显,80年代后期有明显上升,西南地区80年代后期急剧下降,长江流域以南6O年代降温后变化不大,青藏高原... 本文根据中国164个站1951-1995年极端气温资料分析了中国各地区平均最高气温45年来的多年变化特征,指出中国北方趋势变化并不明显,80年代后期有明显上升,西南地区80年代后期急剧下降,长江流域以南6O年代降温后变化不大,青藏高原变化较小。冬季的多年变化也各不相同,有区域性差异。EOF分析表明中国各地大多数年份有相似变化趋势,也有一些年份长江流域以南与其它各地变化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半个世纪 最高气温 变化特征 气温
下载PD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Chang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in the Last 40 Years and the Detection of Climatic Jumps 被引量:56
12
作者 牛涛 陈隆勋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93-203,共11页
Through analyzing the yearly average data obtained from 123 regular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ies located in the Tibetan Plateau (T-P),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change in T-P in the last 40 y... Through analyzing the yearly average data obtained from 123 regular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ies located in the Tibetan Plateau (T-P),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change in T-P in the last 40 years. Prom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linear trend,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P becomes warmer and wetter, with an obvious increase of rainfall.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are found in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T-P, but the shift is smaller. In the middle of T-P,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obviously increase with the center of the increase in Bangoin-Amdo. The south of the Tarim Basin also exhibits the same tendency. The reason for this area being humid is that it gets less sunshine and milder wind.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P turns warmer and drier. Qaidam Basin and its western and southern areas are the center of this shift, in which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s deteriorating.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al average time series, it can be found that in the mid-1970s, a significant sudden change occurred to annual rainfall, yearly average snow-accumulation days and surface pressure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P. In the mid-1980s, another evident climatic jump happened to yearly average temperature, total cloud amount, surface pressure, relative humidity, and sunshine duration in the same area. That is, in the mid 1980s, the plateau experienced a climatic jump that is featured by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snow-accumulation days, relative humidity, surface pressure, and by the decrease of sunshine duration and total cloud amount. The sudden climatic change of temperature in T-P is later than that of the global-mean temperature. Prom this paper it can be seen that in the middle of the 1980s, a climatic jump from warm-dry to warm-wet occurred in T-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linear trend climatic jump
下载PDF
中国近46年冬季气温序列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6
13
作者 王颖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106-112,共7页
利用 1 95 1~ 1 997年中国大陆 6 95个站的实测气温资料和纬度余弦加权平均法建立了全国及 8个区域近 46年冬季气温的时间序列 ,并对其变化特征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冬季气温总体上呈非连续的增暖趋势 ,线性变化约为0 .1 5 5℃... 利用 1 95 1~ 1 997年中国大陆 6 95个站的实测气温资料和纬度余弦加权平均法建立了全国及 8个区域近 46年冬季气温的时间序列 ,并对其变化特征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冬季气温总体上呈非连续的增暖趋势 ,线性变化约为0 .1 5 5℃· ( 1 0 a) - 1 ,90年代较 5 0年代约上升了 0 .6 1℃ ,其中 1 985年以后的增暖极为明显 ;冬季气温变暖不完全是由夜间最低气温引起的 ,最高气温的变化也是近期气温增暖的重要特征 ;青藏高原地区冬季气温 5 0年代最暖 ,气温变化的总趋势表现为变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冬季 实测气温资料 气温 气温序列变化
下载PDF
现代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几个特征 被引量:45
14
作者 朱文琴 陈隆勋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B12期327-334,共8页
收集了1951~1998年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217个地面测站的逐月气温,最高、最低气温以及降水等要素的观测值,探讨现代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自20世纪50年代变冷至60年代,之后又开始变暖直至90年代.始于1935年的拉... 收集了1951~1998年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217个地面测站的逐月气温,最高、最低气温以及降水等要素的观测值,探讨现代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自20世纪50年代变冷至60年代,之后又开始变暖直至90年代.始于1935年的拉萨资料表明此站以40年代气温为最暖,之后变冷到60年代,60年代以后又开始增暖直到90年代,拉萨90年代仍未达到40年代暖期气温.(2)20世纪6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东侧和东南侧在3000 m以下存在一个变冷带,85°~95°E间自南到北存在一个强变暖带.变冷带和变暖带之间十分不连续,存在着正、负交替的变化,因而增暖不是随高度呈线性增加的.(3)20世纪60年代以来,高原自西南向东北以及3000 m以下东南地区存在一个降水减少带,高原中心地区及3000 m以上西部为变暖而降水减少,北部及南部为变暖而降水增加,3000 m以下东南地区为变冷而降水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气候变化 温度 降水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年平均气温距平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我国冬季气温变化与采暖分析 被引量:39
15
作者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51-252,共2页
关键词 中国 冬季 气温变化 采暖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东部群发性强沙尘暴序列的建立与分析 被引量:34
16
作者 王锡稳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37-442,共6页
利用1954~2001年60个站的气象实测资料,探讨了西北地区东部群发性强沙尘暴的认定标准,建立起该地区近48年较完整的群发性强沙尘暴序列,并初步分析了该地区群发性强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年际变化.结果表明:近48年西北地区东部共出现... 利用1954~2001年60个站的气象实测资料,探讨了西北地区东部群发性强沙尘暴的认定标准,建立起该地区近48年较完整的群发性强沙尘暴序列,并初步分析了该地区群发性强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年际变化.结果表明:近48年西北地区东部共出现了99例群发性强沙尘暴;阿拉善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及河西走廊的大部分地区是强沙尘暴的主要多发区;强沙尘暴的多发季节为3~5月,约占全年的78.8%;强沙尘暴的发生次数、持续时间和覆盖范围以20世纪90年代最少、最短和最小,但是1997年以后有明显的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群发性强沙尘暴 时空分布特征 年际变化 覆盖范围 发生次数 持续时间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浓雾事件及其气候特征 被引量:32
17
作者 朱燕君 鞠晓慧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6-71,共6页
为分析区域性浓雾事件的气候特征及演变规律,利用1954—200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24个国家级气象站的实测大雾和能见度资料,探讨了典型浓雾事件的判定方法,建立起该区域52年较完整的浓雾序列.初步结果表明:1954—200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总... 为分析区域性浓雾事件的气候特征及演变规律,利用1954—200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24个国家级气象站的实测大雾和能见度资料,探讨了典型浓雾事件的判定方法,建立起该区域52年较完整的浓雾序列.初步结果表明:1954—200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总共出现564例较为典型的浓雾事件;仲秋至仲春(10月—次年4月)为浓雾的多发季节,约占总数的89.9%,夏季由于气温高、对流天气多,浓雾的发生概率很小,只占总数的1.6%;20世纪60年代浓雾事件少而弱,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经历由少到多的转变,且以1978年为序列的突变点,此后该地区浓雾事件频次高,强度强,不确定性大,尤其以80年代为最多,以90年代为最强;2000—2005年浓雾事件的频次和强度有较明显的回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浓雾事件 年际变化 MANN-KENDALL法 滑动t-检验法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区域性浓雾序列及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30
18
作者 朱燕君 +1 位作者 姚志国 鞠晓慧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67-573,共7页
利用四川盆地20个国家级基本气象站1954-2005年的大雾和能见度等资料,探讨了区域性浓雾的认定标准,建立起该地区较完整的区域性浓雾日数序列,分析了其年际、年代际变化及可能原因。结果表明:①盆地内区域性浓雾主要发生在秋冬季(9月至... 利用四川盆地20个国家级基本气象站1954-2005年的大雾和能见度等资料,探讨了区域性浓雾的认定标准,建立起该地区较完整的区域性浓雾日数序列,分析了其年际、年代际变化及可能原因。结果表明:①盆地内区域性浓雾主要发生在秋冬季(9月至次年2月),占总数的92.8%,这也就决定了浓雾日数序列是一个跨年度统计的序列;②1954-1976年盆地内浓雾处于偏少的负位相,尤以20世纪60年代为最少,相反,20世纪80-90年代浓雾频次高、强度大,处于多雾的正位相,但是近些年有明显的减弱;③在浓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中,大气中凝结核的数量(背景大气浑浊度)起着主导作用,同时,干湿状况是决定浓雾年代际变化另一主要原因,局地气候变暖对浓雾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④90年代以后盆地内浓雾的减弱是3个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区域性浓雾 年代际变化 大气浑浊度
下载PDF
基于江西省水文资料对中国融合降水产品的质量评估 被引量:29
19
作者 李显风 +5 位作者 李志鹏 潘旸 师春香 沈艳 徐宾 谷军霞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34-1546,共13页
利用江西省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水文站观测降水数据,在小时尺度上,对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研制的5和10 km融合降水产品进行质量评估,同时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气候预测中心卫星反演降水产品(CMORPH)、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研制... 利用江西省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水文站观测降水数据,在小时尺度上,对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研制的5和10 km融合降水产品进行质量评估,同时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气候预测中心卫星反演降水产品(CMORPH)、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研制的东亚区域多卫星集成降水产品(EMSIP)两套卫星降水产品进行对比评估。研究分析各类降水产品的数据误差及其时空变化规律,验证融合降水产品在特征区域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融合降水和卫星降水均能较好地反映年内小时降水的变化趋势,与水文站观测降水相比,四套降水资料均存在一定程度低估,其中卫星降水产品低估较大。融合降水产品的数据质量较高,其中5 km融合降水产品的数据精度(R=0.81,RMSE=2.12 mm·h^(-1),RE=-5.4%)基本优于10 km融合降水产品(R=0.78,RMSE=2.3 mm·h^(-1),RE=-5.1%),卫星降水产品与水文站观测降水存在较大的偏差,CMORPH和EMSIP的相关系数分别仅为0.19和0.24。各降水产品误差具有相同的月变化趋势,融合降水产品的误差变化幅度明显要小于卫星降水产品。四套降水产品的相关性随着降水量级增大而增加,融合降水产品能够准确反映降水的空间结构和中心位置,5 km融合降水产品对强降水的监测能力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降水产品 卫星降水产品 水文站观测降水 质量评估
下载PDF
中国北方春季起沙活动时间序列及其与气候要素的关系 被引量:22
20
作者 章国材 +2 位作者 艾婉秀 张洪政 牛若芸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35-941,共7页
利用1961—2002年春季中国681个站沙尘天气的实测资料,将起沙机理相似的扬沙、沙尘暴通过并集运算进行复合,得到一个新的能体现完整起沙活动的时间序列。统计学检验表明,新序列较单一的沙尘暴序列具有诸多优点。进一步从681个站中筛选... 利用1961—2002年春季中国681个站沙尘天气的实测资料,将起沙机理相似的扬沙、沙尘暴通过并集运算进行复合,得到一个新的能体现完整起沙活动的时间序列。统计学检验表明,新序列较单一的沙尘暴序列具有诸多优点。进一步从681个站中筛选出代表性较好的中国北方175个站,探讨了春季起沙活动(DBS)时间序列与冷空气、大风、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春季DBS与大风日数、冷空气次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6和0.406。②春季DBS与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94、-0.607和-0.269。③春季降水对DBS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降水的强度和降水的时间分布,5mm以上的降水才能有效地抑制DB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沙尘暴和扬沙 气候要素 相关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