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云阳恐龙化石埋藏地沙溪庙组一段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张洪亮 杨文光 +4 位作者 李德亮 代辉 谭超 余海东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35,共10页
重庆云阳恐龙化石埋藏地是新发现的四川盆地中侏罗世重要的恐龙化石埋藏点,具有巨大的科学意义,恐龙化石埋藏于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一段及新田沟组中。沙溪庙组一段细粒碎屑岩样品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样品主量元素w(SiO2)60.07%~66.57%,w(K2O... 重庆云阳恐龙化石埋藏地是新发现的四川盆地中侏罗世重要的恐龙化石埋藏点,具有巨大的科学意义,恐龙化石埋藏于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一段及新田沟组中。沙溪庙组一段细粒碎屑岩样品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样品主量元素w(SiO2)60.07%~66.57%,w(K2O)2.77%~4.60%,w(Na2O)0.73%~2.26%,w(Al2O3)15.68%~20.00%,w(Fe2O3T)4.44%~6.74%,w(MgO)1.84%~2.61%,w(CaO)1.06%~1.44%,w(MnO)0.08%~0.12%,样品石英含量较高,成熟度低,可能含有部分重矿物;样品轻稀土元素(LREE)含量介于164.18~221.48×10^-6,重稀土元素(HREE)含量介于15.83~24.22×10^-6,LREE/HREE介于7.76~13.99,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为右倾型,稀土元素上地壳标准化配分曲线为平坦型。主、微量元素特征表明该套碎屑沉积岩物源以长英质火山岩类为主并含有部分古老沉积物,源区构造背景为活动大陆边缘及大陆岛弧环境,中侏罗世沙溪庙组一段处于半潮湿—半干旱的古气候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溪庙组一段 细粒碎屑岩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重庆綦江白垩系夹关组恐龙足迹群沉积环境 被引量:6
2
作者 代辉 胡旭峰 +6 位作者 王荀仟 胡海虔 熊璨 余海东 王丰平 谢显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967-1975,共9页
重庆綦江莲花保寨保存有大量以莲花卡利尔足迹为主的恐龙足迹,研究其沉积环境对恢复当时恐龙动物群的生活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运用岩石学、沉积学和古生物学方法,通过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特征、粒度分布特征等分析重庆綦江莲花保... 重庆綦江莲花保寨保存有大量以莲花卡利尔足迹为主的恐龙足迹,研究其沉积环境对恢复当时恐龙动物群的生活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运用岩石学、沉积学和古生物学方法,通过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特征、粒度分布特征等分析重庆綦江莲花保寨恐龙足迹群的沉积环境,认为当时的沉积环境为曲流河沉积,恐龙足迹的赋存层位为曲流河边滩和河漫滩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夹关组 恐龙足迹群 重庆綦江
下载PDF
四川洪雅联合地区芦山组地层的发现及生物组合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严亮 赵兵 +1 位作者 李杨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4年第3期38-43,共6页
本文在四川洪雅联合向斜原白垩系灌口组地层中新发现了古近系芦山组地层,并详细描述了洪雅联合地区芦山组实测地层剖面。结合前人研究资料讨论了川西地区芦山组的空间分布、岩性组合特征及沉积环境。根据化石组合及分布规律,在芦山组地... 本文在四川洪雅联合向斜原白垩系灌口组地层中新发现了古近系芦山组地层,并详细描述了洪雅联合地区芦山组实测地层剖面。结合前人研究资料讨论了川西地区芦山组的空间分布、岩性组合特征及沉积环境。根据化石组合及分布规律,在芦山组地层中划分出一个介形虫组合带(Pinnocypris-Limnocythere-Ilyocypris组合带)和两个轮藻组合带(Gyrogona qianjiangic-Obtusochara jianglingensi组合带及Maedlerisphaera chinensis-Obtasochara brevicylindrica组合带),据此推断川西地区芦山组的地质时代为晚始新世-中渐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洪雅 芦山组 生物组合带 地质时代 沉积环境
下载PDF
西藏改则地区昂拉仁错中—下二叠统昂杰组—下拉组地层古生物 被引量:2
4
作者 赵兵 +1 位作者 严亮 李杨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107-116,共10页
详细描述了西藏自治区改则县拉清乡汤模长二叠系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为拉嘎组、昂杰组和下拉组。讨论了二叠系昂杰组和下拉组的岩性组合特征和沉积环境,其中昂杰组横向延伸不稳定向西相变尖灭。依据化石分布及组合特征,建立了Neoschwageri... 详细描述了西藏自治区改则县拉清乡汤模长二叠系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为拉嘎组、昂杰组和下拉组。讨论了二叠系昂杰组和下拉组的岩性组合特征和沉积环境,其中昂杰组横向延伸不稳定向西相变尖灭。依据化石分布及组合特征,建立了Neoschwagerina-Chusenella conicocylindrica蜓组合带、Pachyphloia ovata-Eotuberitina reitlingerae非蜓有孔虫组合带、Lytvolasma asymetricum-Bradyphyllum caninoidia珊瑚组合带和Akagophyllum coqenense-Amplexocarinia muralis珊瑚组合带。昂杰组为早二叠世,下拉组下部为中二叠世栖霞期,而下拉组上部为中二叠世茅口期,并以暖水型气候环境为主。在昂杰组—下拉组中发现了珊瑚的2个新种和1个新亚种,并进行了描述。新种名称分别为Lophotabularia longiseptata sp.nov.和Iranophyllum longiseptatum sp.nov.,新亚种名称为Cyathocarinia tuberculata multiseptata sub sp.no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物学 二叠系 昂杰组 下拉组 岩石地层 生物地层 西藏
下载PDF
四川雅安-丹棱地区蓬莱镇组地层特征及沉积相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杨 赵兵 +1 位作者 严亮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3年第2期46-51,共6页
本文详细描述了丹陵县石桥乡唐湾蓬莱镇组实测地层剖面,讨论了雅安-丹陵地区蓬莱镇组的岩石地层及岩相组合特征,分析了该组岩性-岩相的横向变化规律。认为该区蓬莱镇组由湖泊沉积相及湖泊三角洲沉积相组成,在区内蓬莱镇组地层中建立了... 本文详细描述了丹陵县石桥乡唐湾蓬莱镇组实测地层剖面,讨论了雅安-丹陵地区蓬莱镇组的岩石地层及岩相组合特征,分析了该组岩性-岩相的横向变化规律。认为该区蓬莱镇组由湖泊沉积相及湖泊三角洲沉积相组成,在区内蓬莱镇组地层中建立了一个轮藻即Porochara maedleri-Aclistochara yunnanensis组合带,将蓬莱镇组归属于上侏罗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丹棱 蓬莱镇组 地层划分 组合带 沉积相
下载PDF
重庆万州下侏罗统自流井组湖相遗迹化石新类型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张锋 +3 位作者 葛润青 胡旭峰 熊璨 易万成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8-236,共9页
描述在重庆万州区铁峰山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首次发现的遗迹化石,鉴定为新种Palaeophycus tiefengshanensis。该种以潜穴表面瘤状凸起特征与较大的潜穴尺寸区别于古藻迹其他遗迹种。遗迹组构分析表明该遗迹化石产出层位的层面生物... 描述在重庆万州区铁峰山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首次发现的遗迹化石,鉴定为新种Palaeophycus tiefengshanensis。该种以潜穴表面瘤状凸起特征与较大的潜穴尺寸区别于古藻迹其他遗迹种。遗迹组构分析表明该遗迹化石产出层位的层面生物扰动指数为最高级5,说明原始沉积环境的食物供给充足,氧含量高,造迹生物大量繁盛并活动频繁。根据沉积相变化特征,四川盆地东部地区自流井组沉积期经历了与四川盆地北部地区类似的古环境变迁即湖退过程。两者区别在于四川盆地东部自流井组局部层段可能更适宜底栖动物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aeophycus 遗迹组构 自流井组 下侏罗统 万州
原文传递
追踪远古叠层石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锋 +2 位作者 葛润青 谭超 熊璨 《大自然》 2017年第5期52-55,共4页
在5亿多年前,重庆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幽蓝的浅海里只有蓝藻等低等微生物。慢慢地,叠层石开始形成,海洋动物也逐渐出现并繁荣起来。后来,叠层石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们的遗骸保存下来并形成了化石。历次造山运动使重庆一带抬升... 在5亿多年前,重庆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幽蓝的浅海里只有蓝藻等低等微生物。慢慢地,叠层石开始形成,海洋动物也逐渐出现并繁荣起来。后来,叠层石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们的遗骸保存下来并形成了化石。历次造山运动使重庆一带抬升成为陆地,美丽的叠层石也随之初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石 追踪 重庆地区 海洋动物 造山运动 微生物 浅海 抬升
原文传递
重庆綦江白垩系夹关组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1
8
作者 熊璨 代辉 +6 位作者 陈昀 胡旭峰 王荀仟 张海萍 王丰平 谢显明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7年第3期74-80,共7页
遗迹化石大都是原地埋藏,研究遗迹化石在古环境、古气候、古海洋和古生态等方面的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綦江国家地质公园老瀛山园区夹关组地层中已发现的无脊椎动物遗迹化石经鉴定包括1大类3属3种,分别为觅食迹Scoyenia gracilis(纤细... 遗迹化石大都是原地埋藏,研究遗迹化石在古环境、古气候、古海洋和古生态等方面的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綦江国家地质公园老瀛山园区夹关组地层中已发现的无脊椎动物遗迹化石经鉴定包括1大类3属3种,分别为觅食迹Scoyenia gracilis(纤细斯柯茵迹)、Beconites antarcticus(南极似塔形迹)和Planolites beverleyensis(贝弗利漫游迹)。这些遗迹化石都属于Scoyenia遗迹相,代表了研究区在白垩纪夹关期为间断性暴露地表的河漫滩或者滨浅湖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沉积环境 夹关组 重庆綦江
下载PDF
重庆云阳地区中侏罗世新田沟组底部细粒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11
9
作者 代辉 钟摇 +3 位作者 熊璨 李德亮 朱利东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2-43,共12页
重庆云阳地区中侏罗统新田沟组是四川盆地新发现恐龙化石的重要埋藏层位之一。野外地质调查表明,研究区内新田沟组下部岩性以深灰色薄层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为主,夹中层状岩屑石英砂岩,偶含紫红色粉砂岩,向上砂岩增多。本次研究连续... 重庆云阳地区中侏罗统新田沟组是四川盆地新发现恐龙化石的重要埋藏层位之一。野外地质调查表明,研究区内新田沟组下部岩性以深灰色薄层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为主,夹中层状岩屑石英砂岩,偶含紫红色粉砂岩,向上砂岩增多。本次研究连续采集重庆云阳地区新田沟组底部细碎屑岩,通过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探究沉积物物源特征及沉积时期古风化和古气候条件。分析结果显示:样品w(SiO_2)为57.41%~66.53%,w(Al_2O_3)介于15.66%~20.01%;全碱含量w(Na_2O+K_2O)约3.21%~4.85%,地化特征说明新田沟组底部细碎屑岩主要属富石英岩屑杂砂岩。样品轻稀土元素(LREE)含量为163.6~216.3×10^(-6),重稀土元素(HREE)含量为18.1~25.0×10^(-6),轻重稀土比值(LREE/HREE)为7.71~10.10,说明样品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各项岩石地球化学比值表明其源岩为长英质火山岩,源区构造背景为大陆岛弧环境。剖面底部4件样品的化学蚀变指数(CIA)均在80以上,向上逐渐减小(平均73),指示中侏罗纪早期气候条件存在由炎热潮湿到温暖湿润的变化趋势,化学风化作用经历了由极强到中等风化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侏罗世 新田沟组 地球化学特征 重庆云阳
原文传递
西藏尼玛盆地古近纪湖相油页岩正构烷烃特征及其古环境与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汪素风 陈云 +6 位作者 伊海生 唐闻强 崔荣龙 伍新和 白蓉 杨芸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2-554,共13页
尼玛盆地地处青藏高原中部特殊区域,自新生代以来沉积了大套连续的湖相暗色油页岩,其富含生物分子化石,对重建青藏高原古气候和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尼玛盆地古近系牛堡组康嘎勒剖面正构烷烃及相关参数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 尼玛盆地地处青藏高原中部特殊区域,自新生代以来沉积了大套连续的湖相暗色油页岩,其富含生物分子化石,对重建青藏高原古气候和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尼玛盆地古近系牛堡组康嘎勒剖面正构烷烃及相关参数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剖面油页岩正构烷烃分布从底到顶由单峰前峰型向单峰后峰型过渡,具2个旋回周期;碳优势指数相对稳定,但TAR、ACL、P_(aq)及nC≤21/nC≥25变化较大,表明湖泊沉积有机质由内源为主的低等藻类向高等水生植物和外源陆生高等植物转变,且区域气候环境由温凉湿润向炎热干旱逐步演化。综合分析认为,尼玛盆地在始新世的气候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西风环流和季风系统的共同影响。且西风环流和季风的强度变化与全球气候存在一定的关系。即全球变暖时,西风环流势力减弱,西风环流和残余洋水汽为高原中部提供的有效降水减少,气候相对干旱;而在全球降温时,西风环流和印度季风增强,残余洋水汽的叠加又为高原中部提供了充足的有效降水,气候湿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构烷烃 油页岩 西风环流 印度季风 尼玛盆地
下载PDF
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2(OAE 2)期间的百年到千年周期
11
作者 刘钰源 唐闻强 +2 位作者 王晨浩 马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84-1596,共13页
太阳周期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调节因素之一。深时地质时期由于时间跨度长以及高分辨率数据的缺乏,导致太阳周期的研究还存在欠缺。本研究以北美西部内陆海白垩纪Iona-1钻孔岩芯Eagle Ford组(42~153.41 m)为对象,以泥灰岩中明暗纹层的... 太阳周期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调节因素之一。深时地质时期由于时间跨度长以及高分辨率数据的缺乏,导致太阳周期的研究还存在欠缺。本研究以北美西部内陆海白垩纪Iona-1钻孔岩芯Eagle Ford组(42~153.41 m)为对象,以泥灰岩中明暗纹层的高分辨率(230μm)灰度数据为载体,开展了详细的旋回地层学分析。结果表明,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2(OAE 2)期间存在781~1150 a、188~242 a、79~126 a、38~50 a的周期信号。通过与过去9400年以来重建的太阳总辐照度(TSI)对比,这些周期被解释为太阳周期中的Eddy周期(约1000 a)、de Vries-Suess周期(200~250 a)、Gleissberg周期(88~120 a),其中38~50 a的周期虽然在全新世太阳活动记录中未发现,但地质时期存在类似的周期,认为可能是Bruckner周期(30~50 a)。Bruckner周期仅在OAE 2期间存在,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的沉积环境导致不同时间段对该周期的差异性响应。结合深时中已发现的一些太阳周期记录,本研究认为太阳活动在过去几十亿年中有效地影响了气候变化,从而影响沉积过程。太阳活动对陆地气候和大气-海洋过程产生影响,进而导致了海洋有机物含量、氧化还原条件和生物群落的差异。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北美西部内陆海白垩纪沉积物中毫米级明暗纹层的形成。上述研究成果可为深入了解OAE 2气候效应以及现今温室效应下的极端气候变化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大洋缺氧事件2(OAE 2) 百年周期 千年周期 太阳活动
原文传递
重庆云阳新津乡中侏罗统新田沟组恐龙的发现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海虔 +3 位作者 代辉 谭超 杨文光 张洪亮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27-1537,共11页
在重庆市云阳县新津乡中侏罗统新田沟组中发现了大量恐龙化石,且恐龙化石产出层位呈现出与双壳类、鱼类、龟鳖类和蛇颈龙类化石整体混杂埋藏的特征,这是新田沟组中首次发现。通过野外实测剖面、岩石特征、沉积构造、古生物特征、粒度特... 在重庆市云阳县新津乡中侏罗统新田沟组中发现了大量恐龙化石,且恐龙化石产出层位呈现出与双壳类、鱼类、龟鳖类和蛇颈龙类化石整体混杂埋藏的特征,这是新田沟组中首次发现。通过野外实测剖面、岩石特征、沉积构造、古生物特征、粒度特征,初步判定研究区新田沟组为滨-浅湖亚相沉积,局部为洪泛亚相。重庆地区新田沟组古生物化石组合的首次发现为四川盆地中生代古生物化石及其古环境的研究提供了更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中侏罗统 新田沟组 恐龙 沉积环境
下载PDF
重庆云阳恐龙化石埋藏地新田沟组孢粉化石组合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余海东 张洪亮 +3 位作者 肖明 李德亮 杨文光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9-108,共10页
重庆云阳新田沟组恐龙动物群是四川盆地近年来新发现的恐龙动物群,动物群埋藏层位为新田沟组中上部。对云阳地区恐龙化石埋藏地新田沟组剖面自底到顶系统开展了孢粉化石采样分析工作,分析结果表明,新田沟组上部孢粉化石缺失,中下部孢粉... 重庆云阳新田沟组恐龙动物群是四川盆地近年来新发现的恐龙动物群,动物群埋藏层位为新田沟组中上部。对云阳地区恐龙化石埋藏地新田沟组剖面自底到顶系统开展了孢粉化石采样分析工作,分析结果表明,新田沟组上部孢粉化石缺失,中下部孢粉化石含量丰富,裸子植物花粉在孢粉组合中占绝对优势,含量高达91.64%,苔藓、蕨类植物孢子含量较低,为8.36%,未见被子植物花粉。裸子植物花粉中以无气囊类为主,占孢粉组合的81.99%,蕨类植物以无环光面或近光面的三缝孢子为主,占孢粉组合的5.49%。孢粉组合特征表明,研究区新田沟组时代为中侏罗世早期,属于热带-亚热带半干旱-半潮湿气候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田沟组 孢粉组合 地层时代 古气候
原文传递
重庆云阳地区沙溪庙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钟摇 朱利东 +5 位作者 杨文光 熊璨 肖明 李德亮 张洪亮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5-177,共13页
探讨重庆市云阳县普安乡沙溪庙组下段恐龙化石埋藏成因。通过野外观察及室内薄片分析,对化石围岩及上下岩层展开研究。化石围岩为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其中见大量泥砾及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具稀性泥流沉积特征。化石层上下大量发育以负荷构... 探讨重庆市云阳县普安乡沙溪庙组下段恐龙化石埋藏成因。通过野外观察及室内薄片分析,对化石围岩及上下岩层展开研究。化石围岩为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其中见大量泥砾及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具稀性泥流沉积特征。化石层上下大量发育以负荷构造、火焰构造、液化砂岩脉等为代表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与地震活动相关的同沉积断裂、砂球(枕)以及地裂缝伴生发育,表明研究区液化软沉积物变形可能是受古地震事件影响形成。化石墙附近发育管状钙质结核,是区内存在大量甲烷并发生运移及排放的证据,可能是深部液化含水沉积物与甲烷上涌形成的通道。沉积物的液化与甲烷聚集是研究区泥火山发育的先决条件,经地震触发,液化沉积物以泥火山形式溢流喷出,“化石墙”则是喷出泥流对恐龙快速埋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云阳 沙溪庙组 软沉积物变形 事件沉积 泥火山 化石埋藏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