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白集咸淳本、宋蜀本乐府编次差异与来源考察——兼论李集当涂刊本
1
作者 杨理论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44,F0002,共21页
李白集现存咸淳本和宋蜀本两种宋版的编次特征差异颇大,其中乐府一类有明显的异同分界:咸淳本卷三、卷四与宋蜀本相关部分篇目排序几乎全同,而卷五则出现有规律可循的紊乱,且三卷之间有明显的编次矛盾。结合乐史、宋敏求等人的编次体例... 李白集现存咸淳本和宋蜀本两种宋版的编次特征差异颇大,其中乐府一类有明显的异同分界:咸淳本卷三、卷四与宋蜀本相关部分篇目排序几乎全同,而卷五则出现有规律可循的紊乱,且三卷之间有明显的编次矛盾。结合乐史、宋敏求等人的编次体例及早期李白乐府的流传接受史,可以推断咸淳本乐府卷三、卷四的编次应保留了李阳冰《草堂集》的乐府原貌,而卷五则承袭了乐史与宋敏求的递相增广。二本后半部分乐府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宋蜀本乐府类保留了曾巩编年,而咸淳本及其所据的绍熙元年(1190)赵汝愚所刊当涂本,不来源于曾巩考次本,而基本保存了乐史、宋敏求本乐府部分递相补辑而未经整理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集 乐府 咸淳本 宋蜀本 编次差异 当涂本
原文传递
身份审视与理性表达:卢仝诗中的自称与其自我意识书写新变
2
作者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25-33,共9页
中唐诗人卢仝在诗歌中常常有意展示明确而充分的自我意识,这突出表现为他诗中的自称书写。他的自称书写除频次超过大多数唐宋诗人外,更寄寓着明确的身份审视与理性精神,这在不同人称形式中表现各异。这种通过自称对自我进行理性审视的模... 中唐诗人卢仝在诗歌中常常有意展示明确而充分的自我意识,这突出表现为他诗中的自称书写。他的自称书写除频次超过大多数唐宋诗人外,更寄寓着明确的身份审视与理性精神,这在不同人称形式中表现各异。这种通过自称对自我进行理性审视的模式,不仅为宋人的自称书写提供了范例,更成为中国诗歌“由唐入宋”的重要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仝 自称 自我意识 理性 身份定位
下载PDF
唐代诗格的功能错位与“体裁之辨”的滞缓
3
作者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94-104,共11页
诗格是唐代诗学理论的主要载体,却存在“体裁之辨”滞缓的特点。其中的诗文笔、古律体辨被长期忽视,其后才逐渐得到关注。与诗格内容书写的分期相对应,诗格“体裁之辨”的滞缓也分别表现为初盛唐时期的杂糅与中晚唐时期的混淆。辨体的... 诗格是唐代诗学理论的主要载体,却存在“体裁之辨”滞缓的特点。其中的诗文笔、古律体辨被长期忽视,其后才逐渐得到关注。与诗格内容书写的分期相对应,诗格“体裁之辨”的滞缓也分别表现为初盛唐时期的杂糅与中晚唐时期的混淆。辨体的滞缓主要由诗格功能错位导致。承担文章入门与诗学鉴赏功能导致唐代诗格无法成为一种专一的诗体论述与“诗学规范”,由之形成辨体的杂糅混淆,乃至对唐代近体诗律认识的纷纭杂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格 唐代诗学 辨体 文章入门 诗学鉴赏
原文传递
“类张者”与“类孙者”:镜像角度下郑恒形象发微 被引量:1
4
作者 《戏剧之家》 2021年第31期15-16,共2页
郑恒是《西厢记》中戏份不多但重要的配角,其存在的作用除了作为情节发展的必然需要外,还与文章中的其他形象构成二元对立,起到了衬托和鉴照的作用。本文即通过分析其与张珙和孙飞虎的镜像关照,探寻其形象的内在隐喻义,并联系作者生平... 郑恒是《西厢记》中戏份不多但重要的配角,其存在的作用除了作为情节发展的必然需要外,还与文章中的其他形象构成二元对立,起到了衬托和鉴照的作用。本文即通过分析其与张珙和孙飞虎的镜像关照,探寻其形象的内在隐喻义,并联系作者生平分析其创作动机,为王实甫生平的研究提供侧面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实甫 《西厢记》 郑恒 镜像 二元对立
下载PDF
小说化史笔与异时代审视:《千忠戮》儒学理想构建的实现
5
作者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1-16,共6页
对明代“靖难之役”这一母题的书写作品众多,而清代传奇《千忠戮》较其他前代正史与笔记小说在视角和主题都有着突出的特质,这主要表现为小说家与史家笔法相结合的书写形态,以及明清易代后更为自由客观且独具时代特征的异时代审视。这... 对明代“靖难之役”这一母题的书写作品众多,而清代传奇《千忠戮》较其他前代正史与笔记小说在视角和主题都有着突出的特质,这主要表现为小说家与史家笔法相结合的书写形态,以及明清易代后更为自由客观且独具时代特征的异时代审视。这两者分别通过内部的情节书写和外在的视角依托,对戏剧文本完成了全方位的形塑,而最终又都统摄并旨归于以传统儒学理想为内核的戏剧主旨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忠戮》 小说化史笔 春秋笔法 异时代审视 儒学理想
下载PDF
唐宋诗歌花肉互喻关系的书写流变与后世接受——以苏轼《定惠院海棠》为中心
6
作者 《南海学刊》 2023年第6期126-136,共11页
与传统以花喻人的手法不同,中唐以降古典诗歌出现了以人喻花,特别是以肉红喻花的反向应用,并在宋代蔚然成风。苏轼《定惠院海棠》中“红映肉”之喻,广为后世诗人接受仿写,并在唱和与品评中不断经典化。但“红映肉”在清代却因尖新俚俗... 与传统以花喻人的手法不同,中唐以降古典诗歌出现了以人喻花,特别是以肉红喻花的反向应用,并在宋代蔚然成风。苏轼《定惠院海棠》中“红映肉”之喻,广为后世诗人接受仿写,并在唱和与品评中不断经典化。但“红映肉”在清代却因尖新俚俗的鲜明宋调风格,在“宗唐”与“宗宋”两派的诗学接受中产生了明显的分化乃至论辩,甚至日本汉诗学家都参与了这一讨论。对“红映肉”一类以肉喻花语典的接受,可以成为从具体文本考察创作与诗学接受中唐宋诗之争的典范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喻花 苏轼 红映肉 唐宋诗之争
下载PDF
窥视与窃听:隐秘视角下《长生殿》的戏剧性形塑
7
作者 《大舞台》 2023年第4期44-50,共7页
“窥视”与“窃听”情节在叙事文学中除产生心理意义上的满足外,也为文本书写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情节排布空间。在兼具文本性和表演性的戏剧体裁中,这两种手法更可以通过与舞台表演结合产生独特戏剧观感。《长生殿》中“窥视”和“窃听”... “窥视”与“窃听”情节在叙事文学中除产生心理意义上的满足外,也为文本书写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情节排布空间。在兼具文本性和表演性的戏剧体裁中,这两种手法更可以通过与舞台表演结合产生独特戏剧观感。《长生殿》中“窥视”和“窃听”的应用有着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安排,归纳相关情节,可见其影响着该剧戏剧性情节的构筑,也在表演中满足了观众心理与观感,揭示出这种隐秘视角的私人书写经验在戏剧中的独特形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生殿》 窥视窃听 戏剧性 叙事视角 戏剧观感
原文传递
基于数据库资源下琴歌方言演唱的适配分析与打谱指导
8
作者 郭爻 《喜剧世界(中旬刊)》 2022年第2期99-100,共2页
关于琴歌的演奏,査阜西提出了“乡谈折字”的演唱方法,但其对“乡谈”尚未进行深入地研究。基于“琴歌方音演唱数据库”项目所采录的琴歌,可以更好地分析方言声腔与琴曲旋律的适配性,通过定谱合腔与绎腔寻谱两种形式具体探究方言对琴曲... 关于琴歌的演奏,査阜西提出了“乡谈折字”的演唱方法,但其对“乡谈”尚未进行深入地研究。基于“琴歌方音演唱数据库”项目所采录的琴歌,可以更好地分析方言声腔与琴曲旋律的适配性,通过定谱合腔与绎腔寻谱两种形式具体探究方言对琴曲的呼应,并为琴歌的打谱提供新的参考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 琴歌 乡谈折字 打谱
下载PDF
从“隐世”到“避世”的渔父——个体因素作用下典故的改写、异变与再结合
9
作者 《宜春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81-87,共7页
自先秦“渔父”形象作为一种有寓言性质的符号出现以来,在文学作品中不断被创作改写。在这一过程中,其思想形象在中唐时期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异变:“渔父”的精神内核从道家“隐世”思想变成了儒家“避世”思想,其形象寓意也从他人说教变... 自先秦“渔父”形象作为一种有寓言性质的符号出现以来,在文学作品中不断被创作改写。在这一过程中,其思想形象在中唐时期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异变:“渔父”的精神内核从道家“隐世”思想变成了儒家“避世”思想,其形象寓意也从他人说教变成了自我抒怀。“渔父”形象由此完成了重新定位,并随着渔父词体式创作的流行得到固化,明清时期又与“樵夫”形象结合成为传统文学中的“渔樵”母题。究其形象改写异变、固化和再结合的原因,除了社会角度外,也可以从作者层面的名人效应和文本层面的文学协乐两方面进行文本聚合的个体因素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父形象 改写 典故异变 文本聚合 个体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