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9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染色体核型与临床预后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严雪芬 韦菊英 +8 位作者 王敬瀚 任艳玲 梅琛 叶丽 谢丽丽 胡超 金洁 佟红艳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7-301,共5页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特点及其与MDS诊断分型、疾病进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98例MD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随访观察并进行相关性...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特点及其与MDS诊断分型、疾病进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98例MD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随访观察并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发育异常(RcuD)18例,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RARs)8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RCMD)104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过多(RAEB)-176例,RAEB-285例,MDS不能分类5例,单纯del(5q)2例。染色体异常检出率39.6%,单纯数目异常45例,单纯结构异常31例,42例两种异常同时存在,均为不平衡易位及复杂异常。RAEB组(RAEB-1+RAEB-2)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及复杂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均高于非RAEB组(RARS+RCMD+RCUD)(47.2%对29.2%,P=0,002)。根据IPSS.R积分系统分组,除极低危组外,随着危险分层的递增,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逐渐增加(P〈0.05),且随着IPSS.R积分越高,转化为白血病的概率越高(P〈0.01)。+8染色体异常占所有核型异常的19.5%,在RAEB组+8染色体异常组2年总生存率低于正常染色体组(43%对68%,P=0.005)。结论染色体核型分析是MDS患者判断预后的一个独立因素,对于MDS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判断均有较大意义,+8染色体异常作为中等预后的染色体异常,在RAEB组预后差于正常染色体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核型分析 国际预后积分系统 +8染色体
原文传递
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较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疗效初步观察 被引量:15
2
作者 叶丽 任艳玲 +11 位作者 谢丽丽 罗颖婉 林佩佩 马丽亚 梅琛 徐伟来 韦菊英 蒋慧芳 张立明 曾惠 佟红艳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07-312,共6页
目的评价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较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初步疗效及安全性,探讨MDS相关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浙江省4所医院收治的62例较低危MDS患者,治疗分2组,地西他滨组(地西他滨12mg·m-2·d-1,连... 目的评价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较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初步疗效及安全性,探讨MDS相关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浙江省4所医院收治的62例较低危MDS患者,治疗分2组,地西他滨组(地西他滨12mg·m-2·d-1,连续5d)和支持治疗组,检测与MDS预后相关的15项基因突变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oRR)和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分析其与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结果62例患者中,可评估患者51例,其中地西他滨组24例,支持治疗组27例。与支持治疗组相比,地西他滨组的ORR(66.7%对29.6%,Z2=6.996,P=0.008)和中位PFS时间显著改善(未达到对13.7个月,P=-0.037)。51例患者中20例(39.2%)检测到基因突变阳性,其中4例患者单纯SF381阳性,均在支持治疗组。与基因突变阴性患者相比,16例基因突变阳性(除单纯SF381阳性)患者中位PFS时间显著缩短(9.2个月对18.5个月,P=-0.008),其中地西他滨组8例患者中6例有效,支持治疗组无一例(0/8)有效。地西他滨治疗期间主要不良反应为3-4级粒细胞减少(45.8%),3~4级感染发生率为33.3%(8/24)。结论该研究小系列患者的初步结果表明应用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较低危MDS患者可能有效,对于基因突变患者也可获益,且患者耐受,值得临床试验进一步明确其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较低危 地西他滨 低甲基化
原文传递
镇静深度对老年患者体外循环术后谵妄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章渭方 +3 位作者 李彤 王国彬 陈红娟 倪昀岚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10年第6期25-26,共2页
谵妄是老年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术后谵妄使患者并发症增多、死亡率增高、住院时间延长、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研究预防和治疗老年患者术后谵妄意义重大。研究表明,镇静药物的使用对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有影响。丙泊酚是重症监护病... 谵妄是老年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术后谵妄使患者并发症增多、死亡率增高、住院时间延长、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研究预防和治疗老年患者术后谵妄意义重大。研究表明,镇静药物的使用对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有影响。丙泊酚是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 eunit,ICU)常用的镇静药物,本文拟研究丙泊酚不同镇静深度对体外循环术后老年患者谵妄发生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术后 术后谵妄 老年患者 镇静深度 发生率 重症监护病房 镇静药物 时间延长
原文传递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203例临床特征、生存情况及芦可替尼疗效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童雅君 蒋灵旭 +14 位作者 马丽亚 任艳玲 许改香 杨敏 俞文娟 韦菊英 孟海涛 毛莉萍 麦文渊 娄引军 叶琇锦 谢万灼 金洁 佟红艳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2-127,共6页
目的 总结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估DIPSS-Chinese积分系统对预后的预测能力,分析芦可替尼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初次来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203例PMF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DIPS... 目的 总结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估DIPSS-Chinese积分系统对预后的预测能力,分析芦可替尼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初次来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203例PMF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DIPSS-Chinese积分系统对PMF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观察75例接受芦可替尼治疗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203例PMF患者中,男性98例,女性105例,中位发病年龄60(21~82)岁,中位血红蛋白(Hb)80(28~187)g/L。70.0%的患者肋下可触及脾肿大,73.4%的患者可检测到JAK2 V617F突变。DIPSSChinese积分系统可以较好地预测该组患者的预后(P<0.05)。接受以芦可替尼为基础治疗的75例PMF患者中,66.7%获得了临床改善,中位总生存期(OS)62个月。结论 PMF患者多以贫血起病,大部分存在脾肿大及JAK2 V617F突变。DIPSS-Chinese积分系统可以有效地评估患者预后,芦可替尼治疗PMF患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耐受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预后积分系统 芦可替尼
原文传递
髓系肿瘤合并坏疽性脓皮病6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5
作者 俞晶晶 马丽亚 +4 位作者 徐伟来 梅琛 叶丽 佟红艳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45-948,共4页
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 gangrenosum,PG)由Brunsting、Goeckerman和O’Leary于1930年首次报道^([1,2])。典型的PG表现常有快速进展的疼痛性的坏死性溃疡,通常需要进行皮肤活检等以排除其他疾病。PG合并最常见的原发病依次为炎症性肠病... 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 gangrenosum,PG)由Brunsting、Goeckerman和O’Leary于1930年首次报道^([1,2])。典型的PG表现常有快速进展的疼痛性的坏死性溃疡,通常需要进行皮肤活检等以排除其他疾病。PG合并最常见的原发病依次为炎症性肠病、关节炎、血液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作为PG排名前三的合并症,国内多为个案报道^([3,4])。本文我们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髓系肿瘤合并坏疽性脓皮病6例,结合国内外新近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和治疗反应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疽性脓皮病 皮肤活检 血液系统疾病 疼痛性 个案报道 髓系肿瘤 炎症性肠病 治疗反应
原文传递
伴1号染色体异常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及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炜 陈志妹 +9 位作者 余梦霞 王焕萍 楼基余 徐欢 胡超 牧启田 佟红艳 韦菊英 金洁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18-823,共6页
目的:观察1号染色体异常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的发生率,并分析其临床及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3年672例MDS患者临床资料,研究伴l号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细胞遗传学特征,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 目的:观察1号染色体异常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的发生率,并分析其临床及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3年672例MDS患者临床资料,研究伴l号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细胞遗传学特征,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672例MDS患者中伴1号染色体异常41例(6.1%),其中难治性贫血(RA)6例、难治性贫血伴有环状铁粒幼红细胞(RARS)2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9例、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过多(RAEB)-110例、RAEB-213例、MDS不能分类(MDS-U)1例。1号染色体异常以der(1)、dup(1)、-1多见,1q三体18例(43.9%),以1q片段重复和1q与其他染色体发生不平衡易位多见。32例合并有其他染色体异常,多涉及3个及以上异常核型。9例转变为急性白血病(转白),中位转白时间为7.18(0.56~54.28)个月;36例患者纳入生存分析,中位生存时间为17.48(95%CI 14.38~20.58)个月。RAEB组(RAEB-1、RAEB-2)、染色体异常>3种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短于非RAEB组(RA、RARS、RCMD、MDS-U)、染色体异常≤3种组(χ2=10.398,P=0.001;χ2=3.939,P=0.047)。RAEB是影响1号染色体异常MD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号染色体异常在MDS中并不罕见,以1q三体最为常见,且常伴其他异常核型。伴1号染色体异常MDS患者总体预后较差,RAEB是伴1号染色体异常MDS患者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 1对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细胞遗传学分析
原文传递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夏良 +2 位作者 朱军慧 谢旭东 陈君柱 《浙江医学》 CAS 2009年第4期479-480,共2页
内皮祖细胞(EPCs)是一类可增殖并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参与血管新生和内皮损伤后的修复过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的病理生理基础在于内皮损伤和功能障碍,提示EPCs在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扮演... 内皮祖细胞(EPCs)是一类可增殖并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参与血管新生和内皮损伤后的修复过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的病理生理基础在于内皮损伤和功能障碍,提示EPCs在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观察了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循环EPCs数量和黏附、增殖、分泌白细胞介素IL-8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功能的变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血管内皮细胞 外周血循环 祖细胞数量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 病理生理基础 内皮损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