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4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华南花岗岩研究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376
1
作者 新民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56-565,共10页
论述了华南地质历史上四个时期花岗岩特点、成因模式与大地构造框架,从中折射出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晋宁期花岗岩是扬子周边环形岛孤型造山带的组成部分,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岗岩的形成,分别与早古生代板内压扭性断裂熔... 论述了华南地质历史上四个时期花岗岩特点、成因模式与大地构造框架,从中折射出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晋宁期花岗岩是扬子周边环形岛孤型造山带的组成部分,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岗岩的形成,分别与早古生代板内压扭性断裂熔融、早中生代板内伸展减压熔融和晚中生代活动陆缘伸展增生造山作用有关。华南四个地质时期的花岗岩的成因各异,模式不同,主导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也不同。建立能解释多数地质事实的模式,是当前认知的需要。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沿着历史长河完整地描述19亿年以来的华南花岗岩地质演变与地壳演化,将华南地质的故事以三维图像形式演示于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华南
下载PDF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构造作用 被引量:261
2
作者 舒良树 新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9-260,共12页
濒太平洋西缘,位居东亚陆缘南段的中国东南部,是在EW向古亚洲构造域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研究表明,该区在早、中侏罗世经历了一次从EW向古亚洲构造域向NE向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体制转换,其转换位置之一是在南岭一带,其地质标志是侏罗纪盆... 濒太平洋西缘,位居东亚陆缘南段的中国东南部,是在EW向古亚洲构造域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研究表明,该区在早、中侏罗世经历了一次从EW向古亚洲构造域向NE向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体制转换,其转换位置之一是在南岭一带,其地质标志是侏罗纪盆地内近东西走向的灰色沉积岩层、同位素年龄值为180 Ma左右的双峰式火山岩和中侏罗世A型花岗岩等。到早白垩世,本区已基本完成古亚洲域向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体制转换。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的成因机制基本上可用古太平洋岩石圈消减作用、玄武岩浆底侵作用和地壳深熔作用相结合的模式来解释。日本中央构造线—台湾纵谷带—菲律宾民都洛-巴拉望带是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陆缘的消减带。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伊泽奈琦和库拉板块)低角度(<30°)、快速率(>10cm/a)的俯冲,是西太平洋陆缘区能形成宽阔火山岩带的重要动力学原因。宽阔的火山—侵入杂岩区和6条区域断裂构成了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的基本构造框架。台湾纵谷带为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缝合带,而发育在大陆内部的5条区域断裂则具不同构造属性:长乐—南澳带是晚中生代大陆内部的左旋走滑带,上虞—政和—大埔断裂是古基底隆升区与晚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区的分界带,绍兴—江山—东乡—萍乡断裂是晚白垩世—古近纪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带 构造体制转换 构造格架 区域断裂 晚中生代 中国东南部
下载PDF
南岭东段中生代强过铝花岗岩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237
3
作者 孙涛 新民 +4 位作者 陈培荣 李惠民 红英 王志成 沈渭洲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209-1218,共10页
南岭东段中生代强过铝花岗岩以含白云母士富铝黑云母±电气石±石榴石等高铝矿物、不含堇青石为显著特征.它们中的代表性岩体的岩相学、地球化学、Nd同位素和颗粒锆石U-Pb年代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形成于228~225 Ma和159~15... 南岭东段中生代强过铝花岗岩以含白云母士富铝黑云母±电气石±石榴石等高铝矿物、不含堇青石为显著特征.它们中的代表性岩体的岩相学、地球化学、Nd同位素和颗粒锆石U-Pb年代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形成于228~225 Ma和159~156Ma两个时段,分别属于印支期和燕山早期,具有低ε_(Nd)(t)值(-10.6~11.1),高 A/CNK,Rb/Sr比值和t_(DM)值(1887~1817 Ma),以及明显的稀土元素(REE)四分组效应(TE_(1.3)=1.13~1.34)等特点.结合邻区相关岩体的地质学、岩石学与年代学资料,说明南岭东段印支期强过铝花岗岩形成于印支主碰撞运动(258~243 Ma,发生在中南半岛)之后约20Ma的后碰撞的伸展构造环境,而燕山早期的则形成于由古太平洋构造域制约的弧后伸展环境;两个时期强过铝花岗岩形成的间歇期J_1,是华南从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过渡时期;两个时期强过铝花岗岩具有类同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因为它们都是当时被加厚的南岭地壳(约≤50 km)在减薄、降压、导水条件下,由早元古代沉积变质岩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结晶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 中生代 强过铝花岗岩 大地构造 锆石U-PB 同位素定年
原文传递
南岭构造带的基本地质特征 被引量:180
4
作者 舒良树 新民 +1 位作者 邓平 余心起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1-265,共15页
南岭构造带发育在强烈褶皱变形的基底之上,发育了华南地区最大规模的早中生代花岗岩和裂谷盆地。基底由变质的新元古代—奥陶纪复理石-火山岩系和未变质的晚泥盆世—早三叠世沉积岩系所组成。与南岭带构造演化关系最为密切的区域断裂带... 南岭构造带发育在强烈褶皱变形的基底之上,发育了华南地区最大规模的早中生代花岗岩和裂谷盆地。基底由变质的新元古代—奥陶纪复理石-火山岩系和未变质的晚泥盆世—早三叠世沉积岩系所组成。与南岭带构造演化关系最为密切的区域断裂带有萍乡—桂林、龙岩—海丰、赣江等5条,制约着中、新生代岩体和盆地的分布、规模和产状。无论是物质来源还是形成与演化的动力学背景,南岭构造带均离不开其北面的大别造山带和南西面的印度支那造山带。南岭地区存在3条近东西方向的花岗质岩带,严格受深部构造制约,岩体常受褶皱和断裂构造控制。3个花岗岩带中的岩体时代,具有横向上北老南新、走向上西老东新、朝大洋方向年轻化的迁移演化规律,中生代东西向的花岗岩带是在古特提斯构造域近东西向的断裂带基础上发育的,岩浆热隆伸展构造和变质核杂岩多数发育在两组大断裂的交汇处。在研究区厘定出3种基本盆地类型,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发育类前陆盆地,中侏罗世发育裂谷盆地,早白垩世属火山-沉积断陷盆地,晚白垩世以来则几乎全是箕状断陷盆地。前中侏罗世盆地构造主要受特提斯构造域和印支期碰撞的影响,晚侏罗世以来盆地构造则主要受太平洋构造作用和陆内深部构造的联合制约。武夷山是晚中生代的古地理与气候分隔带;赣江带是晚中生代的火山岩界线;闽西—赣南—粤东地区存在一个近东西向的中侏罗世陆内裂谷带。区内存在3种盆-岭耦合类型:挤压逆冲型(少量)、走滑剪切型(少量)和伸展拆离型(大量)。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和花岗岩山岭有着密切的时空与成因联系,共同构成了华南盆岭构造体系。最后对前中生代构造作用、印支期构造事件、两种构造体制的转换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晚泥盆世—中三叠世研究区为浅海—滨海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向构造带 盆-岭体系 新生代 构造转换 南岭地区
下载PDF
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盆地特征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171
5
作者 舒良树 新民 +3 位作者 邓平 余心起 王彬 祖辅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76-884,共9页
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盆地与花岗岩构成了复杂的盆岭镶嵌体系———华南盆岭构造。根据盆地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与构造演化特征,将研究区中、新生代盆地划分为类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和断陷盆地三大类型。对晚三叠世以来各个时代盆... 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盆地与花岗岩构成了复杂的盆岭镶嵌体系———华南盆岭构造。根据盆地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与构造演化特征,将研究区中、新生代盆地划分为类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和断陷盆地三大类型。对晚三叠世以来各个时代盆地的规模、产状、边界、岩石组合、指相矿物、沉积构造进行了分析。不同时代盆地的特征和重点区段盆区岩层的节理测量-统计结果表明,晚三叠世以来研究区的盆-岭格局至少经历过4期地球动力学演化。该盆-岭体系具有密切的时空和成因联系,二者时间相近,空间相伴,成因相关。研究表明,永定-龙南-始兴是一个中侏罗世陆内裂谷带,武夷山是晚中生代的古地理与气候分隔带,赣江带是晚中生代的火山岩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构造 中、新生代 盆-岭体系 构造演化 中国东南部
下载PDF
华南贵东杂岩体单颗粒锆石激光探针ICPMS U-Pb定年及其成岩意义 被引量:150
6
作者 徐夕生 邓平 +3 位作者 S.Y.O’Reilly W.L.Griffin 新民 谭正中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328-1334,共7页
系统的单颗粒锆石激光探针ICPMS U-Pb同位素定年表明,贵东杂岩体是印支期~燕山期多次岩浆侵入形成的复式杂岩体,其中鲁溪岩体(239±5Ma)、下庄岩体(235.8±7.6Ma)是印支期花岗岩;隘子岩体(160.1±6.1Ma)、司前岩体(151... 系统的单颗粒锆石激光探针ICPMS U-Pb同位素定年表明,贵东杂岩体是印支期~燕山期多次岩浆侵入形成的复式杂岩体,其中鲁溪岩体(239±5Ma)、下庄岩体(235.8±7.6Ma)是印支期花岗岩;隘子岩体(160.1±6.1Ma)、司前岩体(151±11Ma)是燕山期花岗岩。下庄岩体中1275~2137Ma残留锆石的发现,表明贵东花岗岩杂岩体的物质来源与华南元古宙陆壳基底有关。详细的单颗粒锆石激光探针ICPMS U-Pb同位素定年为研究该杂岩体的形成演化与构造作用、成矿作用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杂岩体 单颗粒锆石 激光探针 U-PB同位素定年 花岗岩
原文传递
安徽歙县伏川蛇绿岩套的Sm-Nd等时线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48
7
作者 新民 邹海波 +1 位作者 杨杰东 王银喜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6期1243-1245,共3页
安徽歙县的蛇绿岩套呈NE向分布,延长40余公里,在伏川出露最完好,故名伏川蛇绿岩套。它由纯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堆晶辉石岩、伟晶辉长岩、辉长岩、富钠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细碧岩、角斑岩和凝灰质千枚岩组成(图1),被构造推覆于前寒武纪... 安徽歙县的蛇绿岩套呈NE向分布,延长40余公里,在伏川出露最完好,故名伏川蛇绿岩套。它由纯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堆晶辉石岩、伟晶辉长岩、辉长岩、富钠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细碧岩、角斑岩和凝灰质千枚岩组成(图1),被构造推覆于前寒武纪歙县花岗闪长岩体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套 等时线年龄 安徽
原文传递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成因:岩石圈消减和玄武岩底侵相结合的模式 被引量:124
8
作者 新民 李武显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2000年第3期240-247,共8页
归纳了有关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的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的5个基本事实,用岩石圈消减作用和玄武岩底侵作用相结合的观点,解释晚中生代火成岩在时空上的带状迁移以及巨量长英质岩浆(包括过铝花岗岩浆)产生和演变的原因。
关键词 消减作用 底侵作用 晚中生代 火成岩 岩石圈
下载PDF
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和治疗共识(2015) 被引量:117
9
作者 陈成伟 成军 +41 位作者 窦晓光 段钟平 范建高 傅青春 高春芳 韩涛 韩英 侯金林 胡和平 胡锡琪 黄建荣 贾继东 刘玉兰 陆伦根 马雄 茅益民 南月敏 牛俊奇 邱德凯 任红 尚佳 唐红 王贵强 王建设 王吉耀 王磊 王宇明 魏来 谢青 谢渭芬 许建明 徐铭益 徐小元 杨长青 杨云生 尤红 曾民德 张文宏 张跃新 庄辉 新民 邹晓平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24-933,共10页
一、概述胆汁淤积(cholestasis)是指肝内外各种原因造成胆汁形成、分泌和排泄障碍,胆汁流不能正常流入十二指肠而进入血液的病理状态,临床可表现为瘙痒、乏力、尿色加深和黄疸等,早期常无症状仅表现为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 一、概述胆汁淤积(cholestasis)是指肝内外各种原因造成胆汁形成、分泌和排泄障碍,胆汁流不能正常流入十二指肠而进入血液的病理状态,临床可表现为瘙痒、乏力、尿色加深和黄疸等,早期常无症状仅表现为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水平升高,病情进展后可出现高胆红素血症,严重者可导致肝衰竭甚至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病 胆汁淤积性 诊断 治疗 共识
原文传递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俯冲带探索 被引量:82
10
作者 李武显 新民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64-169,共6页
根据岩浆弧位置变化追溯俯冲板块的俯冲角度变化的原理计算了180~85Ma时段内,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的俯冲角变化(从大约10°增大至约80°),讨论了导致俯冲板块俯冲角变化的原因和由此引起的岩浆活动的时... 根据岩浆弧位置变化追溯俯冲板块的俯冲角度变化的原理计算了180~85Ma时段内,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的俯冲角变化(从大约10°增大至约80°),讨论了导致俯冲板块俯冲角变化的原因和由此引起的岩浆活动的时空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带 晚中生代 中国 东南部 岩浆活动 板块
下载PDF
湖南沩山花岗岩中锆石LA-ICPMSU-Pb定年:成岩启示和意义 被引量:89
11
作者 丁兴 陈培荣 +2 位作者 陈卫锋 黄宏业 新民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06-616,共11页
运用阴极发光技术,对湖南沩山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了细致的内部结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LA-ICPMS锆石U-Pb原位定年技术进行了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表明,沩山花岗岩体是一个印支晚期-燕山早期多次岩浆侵入的复式岩体,其中印支期花岗岩(2... 运用阴极发光技术,对湖南沩山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了细致的内部结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LA-ICPMS锆石U-Pb原位定年技术进行了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表明,沩山花岗岩体是一个印支晚期-燕山早期多次岩浆侵入的复式岩体,其中印支期花岗岩(2个样品)形成时间为211.0±1.6和215.7±1.9Ma;燕山期花岗岩(2个样品)形成时间为187.4±3.5和184.5±5.1Ma.华南(尤其湖南)印支晚期花岗岩,是秦岭-大别和松马两条印支期缝合带碰撞、挤压导致地壳叠置加厚后,到了应力松弛阶段的产物;而燕山早期花岗岩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物质无直接关系,是伸展体制下板内中下地壳减压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 U-Pb定年 湖南 同位素年龄测定 成岩 阴极发光技术 锆石U-Pb 燕山早期 形成时间 太平洋板块 结构分析 定年技术 复式岩体 岩浆侵入 花岗岩体 应力松弛 中下地壳 伸展体制 印支期 燕山期 缝合带 晚期 样品 产物
原文传递
冠脉结扎法制做大鼠心肌缺血模型 被引量:76
12
作者 文武 林玲 +3 位作者 陈军 杨进福 新民 胡建国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26-230,F003,i001,共7页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缝扎大鼠冠脉左前降支,于左室前外侧壁形成缺血区域,约占左室壁面积的20%~50%。结果完成85例动物模型制作,存活74只,其中60只据术中所见、心电图、及病理检查证实有明确的心肌缺血,心功能下...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缝扎大鼠冠脉左前降支,于左室前外侧壁形成缺血区域,约占左室壁面积的20%~50%。结果完成85例动物模型制作,存活74只,其中60只据术中所见、心电图、及病理检查证实有明确的心肌缺血,心功能下降。结论该方法制作简单可行,动物存活率满意;但模型欠稳定,需标本量较大以充分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大鼠 左室 心电图 动物模型 冠脉结扎 缝扎 存活率 筛选 制做
下载PDF
南岭东段燕山早期正长岩-花岗岩杂岩的成因和意义 被引量:74
13
作者 陈培荣 新民 +5 位作者 张文兰 李惠民 范春方 孙涛 陈卫锋 张敏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93-503,共11页
在南岭东段赣南地区存在燕山早期正长岩-花岗岩组合,陂头-塔背杂岩体是其典型实例.该杂岩体由塔背正长岩和陂头钾长花岗岩构成,它们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88.6±2.2)Ma和(186.3±1.1)Ma.塔背正长岩的SiO2为62.4... 在南岭东段赣南地区存在燕山早期正长岩-花岗岩组合,陂头-塔背杂岩体是其典型实例.该杂岩体由塔背正长岩和陂头钾长花岗岩构成,它们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88.6±2.2)Ma和(186.3±1.1)Ma.塔背正长岩的SiO2为62.40%~68.75%,富碱(K2O+Na2O=10.56%~11.96%),钠大于钾(K2O/Na2O=0.56~0.93),准铝(A/CNK=0.80~1.00),富集LILE(Rb,Ba和K)和HFSE(Th,U,Nb,Ta和Zr等),Eu亏损较弱或出现正异常(δEu=0.63~1.82),(^87Sr/^86Sr)i较低和εNd(t)较高(分别为0.70412~0.70543和3.14~3.52).陂头钾长花岗岩富硅(SiO2=71.06%~76.28%),偏碱(K2O+Na2O=8.10%~80%),钾大于钠(K2O/Na2O=1.22~1.94),准铝(A/CNK=0.94~1.07),富含Rb,Th(U),K和亏损Ba,Nb,Ta,Sr,P,Zr,Ti,稀土总量(ΣREE)高(平均451.03μg/g),Eu亏损强烈(δEu=0.27~0.33),(^87Sr/^86Sr)i较高和εNd(t)较低(分别为0.70805~0.70912和-5.35~-6.29).塔背正长岩和陂头钾长花岗岩都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前者源自软流圈地幔,后者是壳-幔混合的产物,形成于裂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长岩-花岗岩组合 单颗粒锆石u-Pb定年 裂谷环境 南岭 成因 湿化学
原文传递
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和治疗共识(2015) 被引量:79
14
作者 马雄 +37 位作者 邱德凯 陈成伟 陈晓宇 成军 窦晓光 段钟平 范建高 傅青春 高春芳 韩英 侯金林 胡和平 胡锡琪 贾继东 刘玉兰 陆伦根 茅益民 苗琪 南月敏 任红 王贵强 王吉耀 王建设 王绮夏 王宇明 魏来 谢青 谢渭芬 许建明 闫惠平 杨长青 尤红 曾民德 张文宏 新民 庄辉 诸葛宇征 邹晓平 《胃肠病学》 2016年第3期165-178,共14页
一、概述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是一种由针对肝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所介导的肝脏实质炎症,以血清自身抗体阳性、高免疫球蛋白G(Ig G)和(或)γ-球蛋白血症、肝组织学上存在界面性肝炎为特点,如不治疗常可导致肝硬化、... 一、概述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是一种由针对肝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所介导的肝脏实质炎症,以血清自身抗体阳性、高免疫球蛋白G(Ig G)和(或)γ-球蛋白血症、肝组织学上存在界面性肝炎为特点,如不治疗常可导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1]。AIH的临床表现多样,一般表现为慢性、隐匿起病,但也可急性发作,甚至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上世纪60—80年代,多项临床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 急性肝功能衰竭 肝组织学 硫唑嘌呤 肝细胞癌 自身抗体 AUTOIMMUNE γ-球蛋白 氨基转移酶
下载PDF
南岭东段基底麻粒岩相变质岩的形成时代和原岩性质:锆石的U-Pb-Hf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74
15
作者 于津海 新民 +5 位作者 Y.S.O’Reilly 赵蕾 W.L.Griffin 王汝成 王丽娟 陈小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6期1758-1767,共10页
华夏腹地南岭东段的桃溪群麻粒岩相变质岩的岩石化学和锆石的U-Pb-Hf同位素研究显示,其原岩是一种低成熟度的碎屑沉积岩. 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新元古代中期(~736 Ma)的花岗质(或流纹质)岩石,混有少量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物质. 这期新元古... 华夏腹地南岭东段的桃溪群麻粒岩相变质岩的岩石化学和锆石的U-Pb-Hf同位素研究显示,其原岩是一种低成熟度的碎屑沉积岩. 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新元古代中期(~736 Ma)的花岗质(或流纹质)岩石,混有少量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物质. 这期新元古代岩浆活动的时代与扬子地块第二期岩浆活动的时代一致. Hf同位素特征指示新元古代花岗质岩石是古元古代幔源地壳物质再循环(部分熔融)的产物. 该变质岩原岩沉积于晚新元古代,在早古生代被挤压俯冲带到下地壳深部,在480 Ma左右发生了部分熔融和结晶作用,大约在443 Ma发生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 这一时期形成的锆石显示了大的Hf同位素变化,εHf(t)值从-13.2增加到2.36,且具有随年龄变小εHf(t)值增加的趋势,表明在部分熔融和变质过程中有明显的地幔物质加入. 计算显示该麻粒岩演化到晚中生代具有与邻区一些过铝花岗质岩石相似的同位素组成,暗示这种麻粒岩相变质岩很可能是南岭东段一些中生代过铝花岗岩的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粒岩 锆石 U-Pb-Hf同位素 南岭东段 麻粒岩相 同位素研究 原岩性质 变质岩 形成时代 晚新元古代
原文传递
汉诺坝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岩浆底侵作用新证据 被引量:71
16
作者 樊祺诚 隋建立 +1 位作者 刘若新 新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6,共6页
汉诺坝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捕虏体的产状、层状堆晶构造和粒状变晶结构 ,以及具有幔源成因的矿物学、REE地球化学特征和温压条件表明 ,其深部过程是由幔源岩浆底侵于上地幔顶部 ,形成镁铁质堆晶岩 ,再经榴辉岩相变质而成 ,它与下地壳底... 汉诺坝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捕虏体的产状、层状堆晶构造和粒状变晶结构 ,以及具有幔源成因的矿物学、REE地球化学特征和温压条件表明 ,其深部过程是由幔源岩浆底侵于上地幔顶部 ,形成镁铁质堆晶岩 ,再经榴辉岩相变质而成 ,它与下地壳底部的麻粒岩相镁铁质堆晶岩 ,提供了岩浆底侵作用和壳 -幔过渡带存在的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底侵作用 壳-幅过渡带 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捕虏体 产状 层状堆晶构造 岩石学 REE地球化学
下载PDF
江绍断裂带的岩浆混合作用及其两侧的前寒武纪地质 被引量:67
17
作者 新民 朱云鹤 《中国科学(B辑)》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98-303,共6页
本文论述了浙江江绍断裂带上晚元古代发生的岩浆混合作用,研究了该断裂带两侧前寒武纪火成岩石学问题。研究表明,900Ma.B.P.前,是渐赣皖三省交界地区最重要的前寒武纪碰撞造山期;1100Ma前开始形成的江南古岛弧,就在这一时间,与华夏古陆... 本文论述了浙江江绍断裂带上晚元古代发生的岩浆混合作用,研究了该断裂带两侧前寒武纪火成岩石学问题。研究表明,900Ma.B.P.前,是渐赣皖三省交界地区最重要的前寒武纪碰撞造山期;1100Ma前开始形成的江南古岛弧,就在这一时间,与华夏古陆发生碰撞和拼接,伴生了广泛的基性和酸性岩浆活动以及岩浆混合作用,并延续至早震旦纪(约800 Ma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混合作用 碰撞造山作用 断裂带
原文传递
中国东南部下地壳物质与花岗岩成因探索 被引量:63
18
作者 徐夕生 新民 +1 位作者 S.Y.O'Reilly 唐红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17-223,共7页
在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玄武质岩石中陆续找到了来自下地壳的辉长岩质麻粒岩/辉长岩深源捕掳体。本文着重研究了沿海地区广东麒麟新生代玄武质角砾岩筒中的辉长岩质麻粒岩捕掳体,并与内陆湖南道县早中生代玄武质角砾岩筒中的辉长岩、... 在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玄武质岩石中陆续找到了来自下地壳的辉长岩质麻粒岩/辉长岩深源捕掳体。本文着重研究了沿海地区广东麒麟新生代玄武质角砾岩筒中的辉长岩质麻粒岩捕掳体,并与内陆湖南道县早中生代玄武质角砾岩筒中的辉长岩、花岗片麻岩捕掳体作了比较。研究表明,辉长岩质麻粒岩是底侵作用形成的基性岩浆底垫于下地壳,并经变质作用的产物。底侵作用是重要的壳-幔作用过程,也是中国东南大陆边缘陆壳演化的重要过程。Sm-Nd同位素定年显示,中国东南大陆边缘底侵作用物质在地壳底部的结晶年龄约为112.3±17.8Ma,属晚中生代时期。此外,底侵作用在不同大地构造域的发育程度是不一致的,底侵作用发育强弱的标志是基性火山岩是否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地壳 捕掳体 同位素年龄 地壳物质 花岗岩
下载PDF
奶牛乳房炎研究进展 被引量:58
19
作者 蒋春茂 新民 +1 位作者 广生 王子轼 《中国畜牧兽医》 CAS 2004年第5期36-38,共3页
奶牛乳房炎是危害奶牛养殖业常见的疾病之一。对奶牛乳房炎的现状、病因、诊断、治疗和防治研究方向进行了简要综述 ,为深入研究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提供了资料。
关键词 奶牛 乳房炎 病因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壳幔作用与花岗岩成因——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例 被引量:62
20
作者 徐夕生 新民 王德滋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40-250,共11页
笔者在近年来的中国东南沿海花岗岩成因研究中,注意到下地壳之下的岩石圈地幔与下地壳之间必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认识到壳幔作用的重要形式是发生于壳幔接口的玄武岩浆的底侵作用,它涉及地幔对地壳在“成分”和“热”两方面的贡... 笔者在近年来的中国东南沿海花岗岩成因研究中,注意到下地壳之下的岩石圈地幔与下地壳之间必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认识到壳幔作用的重要形式是发生于壳幔接口的玄武岩浆的底侵作用,它涉及地幔对地壳在“成分”和“热”两方面的贡献。研究表明,本区底侵作用十分发育,是中国东南大陆边缘陆壳演化的重要过程。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早期形成的花岗岩多为 S型花岗岩,它们主要是板块强烈挤压作用导致地壳增厚,陆壳重熔形成的岩石。而且这期大规模花岗岩浆活动是与弧后拉张、岩石圈减薄、软流圈上涌作用直接有关,早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对大陆裂解起了诱导作用。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缝合带的年龄为100 ~110 Ma ,可能代表了晚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由“挤压地壳增厚○陆壳重熔”向“拉张岩石圈减薄双峰式岩浆作用”机制的转变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侵作用 花岗岩 岩石成因 壳幔作用 东南沿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