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30年来呼伦贝尔地区草地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08
1
作者 张戈丽 徐兴良 +2 位作者 才平 张宏斌 欧阳华 《地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7-58,共12页
基于1981-2006年的GIMMSNDVI数据和2000-2009年的MODISNDVI数据反演呼伦贝尔地区草地变化,结合1981-2009年该地区7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分别从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和月变化角度分析该地区草地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从... 基于1981-2006年的GIMMSNDVI数据和2000-2009年的MODISNDVI数据反演呼伦贝尔地区草地变化,结合1981-2009年该地区7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分别从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和月变化角度分析该地区草地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来看,降水是驱动草地植被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从季节变化来看,草地植被生长在不同季节对水热条件变化的敏感性不同,春季草地植被生长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较降水变化高,夏季和秋季草地植被的生长对降水变化的敏感性则高于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其中以夏季最为显著;从月变化来看,4月和5月草地植被变化受气温变化影响较明显;5-8月与前一月降水变化关系密切,说明植被生长对降水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4月正值草本植物萌芽期,而4月份草地生长与年气温变化关系最为密切,一定程度上说明4月份表征植被生长的NDVI值增加可能是由于气候变暖引起的草地植被生长季提前产生的。综上所述,通过植被与气候要素月变化的关系可以具体地揭示气温和降水对草地植被生长的季节韵律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NDVI 气温 降水 呼伦贝尔地区 内蒙古
原文传递
温度和湿度对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08
2
作者 才平 欧阳华 刘金福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04-209,共6页
更好地了解温度和湿度对土壤氮矿化过程的影响 ,从而估计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速率。在实验室条件下 ,控制土壤的温度与含水量。将不同含水量 (0 .12、0 .2 0、0 .2 8、0 .35、0 .40 kg· kg- 1 )的土柱置于 5℃、15℃、 2 ... 更好地了解温度和湿度对土壤氮矿化过程的影响 ,从而估计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速率。在实验室条件下 ,控制土壤的温度与含水量。将不同含水量 (0 .12、0 .2 0、0 .2 8、0 .35、0 .40 kg· kg- 1 )的土柱置于 5℃、15℃、 2 5℃和 35℃条件下培养 30 d。分析培养前后的 NH+ 4 - N和 NO- 3 - N含量 ,确定土壤的净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结果表明 :在 5~ 2 5℃的温度范围内 ,氮的矿化速率和硝化速率与温度和湿度呈正相关。当温度超过 2 5℃ ,含水量超过 0 .2 0 kg· kg- 1 时 ,净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随着温度和含水量的升高反而降低。温度和湿度对土壤的矿化和硝化过程存在比较明显的交互作用。我们建立了二维的方程 (T,θ)来描述温度和湿度对土壤氮矿化速率的影响。暖温带土壤氮矿化的最佳条件是温度 2 2 .4℃、含水量 0 .40 kg· kg- 1 。另外试验过程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氮素矿化 温度 湿度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下载PDF
温度和湿度对长白山两种林型下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06
3
作者 才平 欧阳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505-508,共4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 ,将不同含水量的两种森林类型的土柱分别置于 5、15、2 5和 35℃条件下培养 30d ,分析培养前后的NH+4 N和NO-3 N含量 ,确定土壤的净矿化速率 .结果表明 ,在温度为 5~ 35℃范围内 ,N的矿化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 .在一定的... 在实验室条件下 ,将不同含水量的两种森林类型的土柱分别置于 5、15、2 5和 35℃条件下培养 30d ,分析培养前后的NH+4 N和NO-3 N含量 ,确定土壤的净矿化速率 .结果表明 ,在温度为 5~ 35℃范围内 ,N的矿化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 .在一定的含水量范围内 ( 0 46~ 0 5 4kg·kg-1) ,净矿化速率随湿度的增加而升高 ,当含水量超过该范围 ,净矿化速率则随含水量的升高而降低 .温度和湿度对土壤的矿化和硝化过程存在较明显的交互作用 .建立了二维的方程 (T ,θ)来描述温度和湿度对土壤N矿化速率的影响 .阔叶红松林土壤N矿化的最佳条件是温度 35℃、含水量 0 .5 1kg·kg-1;云冷杉林土壤N矿化的最佳条件是 35℃、含水量 0 .5 2k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化作用 净矿化速率 实验室培养 温度 湿度 林型 森林土壤氮库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分异 被引量:110
4
作者 张镱锂 祁威 +6 位作者 才平 丁明军 刘林山 高俊刚 摆万奇 王兆锋 郑度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97-1211,共15页
基于1982.2009年间的遥感数据和野外台站生态实测数据,利用遥感生产力模型(CASA模型)估算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分别从地带属性(自然地带、海拔高程、经纬度)、流域、行政区域(县级)等方面对其时空变化过... 基于1982.2009年间的遥感数据和野外台站生态实测数据,利用遥感生产力模型(CASA模型)估算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分别从地带属性(自然地带、海拔高程、经纬度)、流域、行政区域(县级)等方面对其时空变化过程进行分析,阐述了1982年以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NPP的时空格局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青藏高原高寒草地NPP多年均值的空间分布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1982—2009年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年均总NPP为177.2×10^12gC·yr^-1,单位面积年均植被NPP为120.8gC·m^-2yr^-1;②研究时段内,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年均NPP在112.6~129.9gC·m^-2yr^-1间,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增幅为13.3%;NPP增加的草地占草地总面积的32.56%、减少的占5.55%;③青藏高原多数自然地带内的NPP呈增加趋势,仅阿里山地半荒漠、荒漠地带NPP呈轻微减低趋势,其中高寒灌丛草甸地带和草原地带的NPP增长幅度明显大于高寒荒漠地带;年均NPP增加面积比随着海拔升高呈现“升高-稳定-降低”的特点,而降低面积比则呈现“降低-稳定-升高”的特征;④各主要流域草地年均植被NPP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黄河流域增长趋势显著且增幅最大。植被NPP和盖度及生长季时空变化显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改善局部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 CASA模型 变化格局 变化趋势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主要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估算 被引量:80
5
作者 才平 欧阳华 +2 位作者 王勤学 渡边正孝 孙青强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4-79,共6页
利用青藏高原贡嘎山、海北、五道梁、拉萨等4个野外台站2000~2002年的观测数据、陆地生态系统模型与2001年MODIS遥感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来估算青藏高原区域的净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区域的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分布趋势表现出由东南... 利用青藏高原贡嘎山、海北、五道梁、拉萨等4个野外台站2000~2002年的观测数据、陆地生态系统模型与2001年MODIS遥感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来估算青藏高原区域的净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区域的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分布趋势表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梯度,该趋势也与水热梯度表现基本一致;整个青藏高原的净初级生产力为302.44×1012gC yr1,其中森林的净初级生产力最高,120.11×1012 gC yr1,占整个高原净初级生产力的39.7%;全年中夏季(6~8月)的净初级生产力最高,246.7×1012gC yr1,约占全年总净初级生产力的80%.用实测数据验证模拟结果表明,二者非常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生态系统 净初级生产力 NPP 碳循环 遥感
下载PDF
青藏高原湿地研究进展 被引量:76
6
作者 白军红 欧阳华 +2 位作者 徐惠风 才平 高俊琴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9,共9页
青藏高原具有全球重要性,是地球表面上很少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区域之一,在全球变化研究中被作为先兆区或预警区。青藏高原湿地多为高寒沼泽、高寒沼泽化草甸和高寒湖泊,具有生态蓄水、水源补给、气候调节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防止全球水危... 青藏高原具有全球重要性,是地球表面上很少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区域之一,在全球变化研究中被作为先兆区或预警区。青藏高原湿地多为高寒沼泽、高寒沼泽化草甸和高寒湖泊,具有生态蓄水、水源补给、气候调节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防止全球水危机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青藏高原湿地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从湿地的类型和分布、湿地土壤、湿地植被、泥炭的形成与演化、湿地动物、古植被古气候、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湿地退化几个方面对青藏高原湿地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未来的重点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湿地 进展
下载PDF
基于生态地理分区的青藏高原植被覆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74
7
作者 张戈丽 欧阳华 +2 位作者 张宪洲 才平 徐兴良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004-2016,共13页
基于1982~2006年GIMMS NDVI数据集和地面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整个区域及各生态地理分区年均NDVI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偏相关分析研究不同生态地理分区植被覆被变化对气温和降水响应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近25年来,高... 基于1982~2006年GIMMS NDVI数据集和地面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整个区域及各生态地理分区年均NDVI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偏相关分析研究不同生态地理分区植被覆被变化对气温和降水响应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近25年来,高原植被覆盖变化整体上趋于改善;高原东北部、东中部以及西南部湿润半湿润及部分半干旱地区植被趋于改善,植被覆盖较差的北部、西部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呈现退化趋势;(2)高原植被变化与气温变化的相关性明显高于与降水变化的相关性,说明高原植被年际变化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3)高原植被年际变化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植被覆盖中等区域全年月NDVI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最强,相关性由草甸向草原、针叶林逐步减弱,荒漠区相关性最弱。生长季植被覆盖变化与气温的相关性和全年相关性较一致,降水则不同,生长季期间高原大部分地区植被变化与降水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NDVI 生态地理分区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碳排放及其迁移过程研究 被引量:69
8
作者 裴志永 欧阳华 才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31-236,共6页
采用箱式法通过对青海省五道梁地区高寒草原生态系统表层土壤含碳温室气体的研究发现 ,该地区高寒草原系统表层土壤 CO2 和 CH4 在 7~ 8月份的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 0 .46μmol· m- 2 · s- 1和 - 0 .43× 1 0 - 3μmol... 采用箱式法通过对青海省五道梁地区高寒草原生态系统表层土壤含碳温室气体的研究发现 ,该地区高寒草原系统表层土壤 CO2 和 CH4 在 7~ 8月份的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 0 .46μmol· m- 2 · s- 1和 - 0 .43× 1 0 - 3μmol·m- 2 ·s- 1,此两种气体的排放通量随时间都有明显的变化特征 ,它们的日变化均为明显的单峰型 ,而且其中 CO2 排放通量的变化明显受大气温度变化的影响。地下土壤中 CO2 和 CH4 气体浓度随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两种气体浓度在土壤中与相邻层次的气体浓度有很明显的相关关系 ,尤以永久冻土上层边界附近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原 碳排放 迁移过程 CO2 CH4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区域碳估测 被引量:62
9
作者 裴志永 才平 +1 位作者 欧阳华 杨文斌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2-110,共9页
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Biosphere)模型是一个表征陆地生态系统水、碳素和氮素通量随时间变化的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本研究采用MODIS遥感数据与CASA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计算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总量为20.... 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Biosphere)模型是一个表征陆地生态系统水、碳素和氮素通量随时间变化的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本研究采用MODIS遥感数据与CASA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计算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总量为20.57×1012g.a-1的碳。同时根据五道梁实验点上得到的经验关系估算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区域上的土壤碳排放(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总量为8.07×1012g.a-1,因此推算得高寒草原区域内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折算成碳为12.50×1012g.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估测 NPP 呼吸 高寒草原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密度分布 被引量:55
10
作者 田玉强 欧阳华 +2 位作者 徐兴良 宋明华 才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33-942,共10页
采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结合作者的实测数据,利用1:100万土壤数据库对青藏高原土壤有机质层、土壤矿质层及整个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约为C7.2kg·m^-... 采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结合作者的实测数据,利用1:100万土壤数据库对青藏高原土壤有机质层、土壤矿质层及整个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约为C7.2kg·m^-2,较前人的C8.01-19.05kg·m^-2全国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偏低。青藏高原总的土壤有机碳储量约为18.37Pg,其中有机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约占38.14%,矿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则占61.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土壤有机碳储量 土壤有机碳密度 分布
下载PDF
贡嘎山东坡土壤有机质及氮素分布特征 被引量:59
11
作者 王琳 欧阳华 +3 位作者 才平 张锋 白军红 彭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12-1019,共8页
对贡嘎山东坡自然垂直带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贡嘎山东坡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海拔升高有上升趋势,但在针阔混交林以上出现波动,在群落过渡带处出现显著峰值,气候和植被类型的综合作用决定了有机质和氮素的空间... 对贡嘎山东坡自然垂直带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贡嘎山东坡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海拔升高有上升趋势,但在针阔混交林以上出现波动,在群落过渡带处出现显著峰值,气候和植被类型的综合作用决定了有机质和氮素的空间分布.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在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分布趋势一致,凋落物层和土壤A层高于B、C层,这与动植物残体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格局类似.群落过渡带在腐殖质A层出现氮素累积峰.土壤碳氮比介于7~25之间,相对较低,利于土壤腐殖质化和有机氮矿化.碳氮比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随植被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土壤中的氮素主要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于土壤有机质中,土壤碳氮比与有机质含量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土壤有机质 贡嘎山 碳氮比 土壤碳 土壤剖面 海拔 分布特征 上升趋势 垂直分布
下载PDF
长白山两种主要林型下土壤氮矿化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46
12
作者 才平 欧阳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1469-1473,共5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 ,控制土壤的温度与含水量 ,测定长白山两种森林类型 :阔叶红松林和云冷杉林土壤的氮净矿化速率。将含水量适度和饱和的原样土柱置于 5℃、1 5℃、2 5℃和 3 5℃恒温箱中培养 3 0 d。分析培养前后的 NH+4-N和 NO- 3-N含... 在实验室条件下 ,控制土壤的温度与含水量 ,测定长白山两种森林类型 :阔叶红松林和云冷杉林土壤的氮净矿化速率。将含水量适度和饱和的原样土柱置于 5℃、1 5℃、2 5℃和 3 5℃恒温箱中培养 3 0 d。分析培养前后的 NH+4-N和 NO- 3-N含量 ,确定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速率。结果表明 ,对于不同的土壤和不同的含水量 ,土壤的净矿化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 ;而净硝化速率在低温段与温度正相关 ,在高温段则呈负相关 ,而且整个培养期硝态氮的变化不大。建立两种森林类型土壤氮净矿化速率与温度的一次线性和指数回归方程 ,发现指数回归效果较好。用回归方程模拟两种森林类型土壤的年矿化量分别为 1 1 1 .8kg/(hm2· a)和 5 7.4 kg/(hm2·a) ,与实测值 1 1 7.3 6kg/(hm2·a)和 4 7.4 1 kg/(h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循环 矿化作用 硝化作用 实验室培养 长白山 林型 森林土壤 温度
下载PDF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净氮矿化研究(英文) 被引量:38
13
作者 才平 欧阳华 +1 位作者 裴志永 徐兴良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0-176,共7页
为了更好地了解温度和湿度对土壤氮矿化过程的影响 ,从而估计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速率 ,在中国 7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中用PVC管采集森林土壤样品 ,通过在实验室控制土壤的温度与湿度 ,将不同湿度的土柱置于不同温度的生化培养... 为了更好地了解温度和湿度对土壤氮矿化过程的影响 ,从而估计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速率 ,在中国 7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中用PVC管采集森林土壤样品 ,通过在实验室控制土壤的温度与湿度 ,将不同湿度的土柱置于不同温度的生化培养箱中培养 30d,分析培养前后的NH+4 _N和NO_3 _N含量 ,确定土壤的净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结果表明 ,温度和湿度与土壤的矿化过程存在比较明显的相关关系 (p <0 .0 0 1 )。同时建立了三元的方程来描述温度 (t)和湿度 (wfps)对土壤氮矿化速率 (Rmin)的影响 ,Rmin =e-7.60 +0 .0 7×t+1 4 .74×wfps-1 0 .41×wfps2 。利用这个实验模型估算了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年氮矿化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氮矿化 森林土壤 实验室培养 温度 湿度
下载PDF
向海沼泽湿地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35
14
作者 白军红 欧阳华 +2 位作者 邓伟 才平 王庆改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14-622,共9页
本文运用地统计学方法探讨了吉林省通榆县向海沼泽湿地土壤氮素在植物生长初期的空间分布格局 ,结果表明除铵态氮外 ,其他各形态氮素主要集中分布在表层土壤 ,呈现出由表层向下逐渐减少的趋势。各形态氮素和全氮都具有高度的变异特征 ,... 本文运用地统计学方法探讨了吉林省通榆县向海沼泽湿地土壤氮素在植物生长初期的空间分布格局 ,结果表明除铵态氮外 ,其他各形态氮素主要集中分布在表层土壤 ,呈现出由表层向下逐渐减少的趋势。各形态氮素和全氮都具有高度的变异特征 ,其中表层土壤碱解氮的变异最大 ,铵态氮最小 ,变异系数分别为 6 5 6 4%和 4 9 5 1% ;其他各层土壤有机氮、全氮和硝态氮含量的统计变异较大 ,而碱解氮和铵态氮较小 ;有机氮和全氮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显著的相似性 ;表层土壤全氮、有机氮和碱解氮的高值区和低值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除碱解氮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外 ,其他形态氮素和全氮在土壤较深层次均出现累积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沼泽湿地 变异 空间分布格局
下载PDF
近50年来气候变化对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影响 被引量:33
15
作者 张戈丽 欧阳华 +3 位作者 才平 徐兴良 张宪洲 武俊喜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943-1954,共12页
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是长期适应气候变化的结果。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农业气候资源相应发生变化,对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分析区域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为充分利用热量资源以及指导区域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 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是长期适应气候变化的结果。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农业气候资源相应发生变化,对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分析区域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为充分利用热量资源以及指导区域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西藏"一江两河"农区是西藏最重要的农作物集中分布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必然对该区作物和牧草的生长产生影响。本文基于"一江两河"地区主要站点的气象数据,采用平均气温、≥0℃和≥10℃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作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指标,分析"一江两河"地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年际变化趋势及其热量资源变化在年内的分配。结果表明:①"一江两河"地区气温显著升高,增温以冬季最为明显;热量资源年际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②研究区主要代表气象站点表现出≥0℃和≥10℃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的趋势;③从研究区各站点逐月积温年际变化来看,≥0℃积温在春季增幅明显,尤其以3月积温增加明显;≥10℃积温8-10月增加幅度较其他月份明显;④热量资源的增加正值作物或牧草生长始末期,热量的增加将影响作物或牧草的生长,如拉萨地区适宜冬小麦播种期明显推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候热量资源 气候变化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 积温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植被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 被引量:27
16
作者 杨兆平 欧阳华 +3 位作者 宋明华 才平 杨文斌 刘小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17-623,共7页
基于样方调查统计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植物的科属组成,计算了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探讨了多年冻土退化对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年冻土退化过程中物种组成在属和物种丰富度上呈现降低趋势,湿、中生... 基于样方调查统计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植物的科属组成,计算了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探讨了多年冻土退化对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年冻土退化过程中物种组成在属和物种丰富度上呈现降低趋势,湿、中生植物逐渐被旱中生和旱生植物替代;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会导致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初级生产力的降低,影响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与初级生产力具有密切的抛物线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退化 高寒草地 生态系统 物种多样性 地上生物量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一江两河”中部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估算 被引量:21
17
作者 才平 欧阳华 +2 位作者 曹宇 裴志永 杨丁丁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71-1076,共6页
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遥感数据以及地面实际观测资料,采用数学模型方法,对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2000和2006年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研究区NPP由河谷向山脊逐渐递减,这与该区的水热梯... 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遥感数据以及地面实际观测资料,采用数学模型方法,对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2000和2006年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研究区NPP由河谷向山脊逐渐递减,这与该区的水热梯度基本一致;该区单位面积年NPP平均为86.8gC.m-2·a-1,2006年比2000年高2.15gC.m-2.a-1,不同植被类型的单位面积年NPP以农田(243.1g C·m-2.a-1)最大,荒漠(35.6g C.m-2.a-1)最小;研究区两年平均总NPP为512.8×1010gC.a-1,2006年比2000年高12.7×1010g C·a-1,不同植被类型的总NPP以草甸(194.4×1010g C·a-1)最高,荒漠(30.3×1010g C·a-1)最低.研究期间,人类活动强烈区域(道路缓冲区0~4km)的植被NPP呈下降趋势,而人类活动较难到达区域的植被NPP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一江两河 净初级生产力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下载PDF
近10a青藏高原干湿状况及其与植被变化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王敏 才平 +2 位作者 吴良 徐兴良 欧阳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9-56,共8页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组分,而高原植被系统行为往往比其他地区能更早、更明显地预兆全球变化。探讨青藏高原区域干湿状况及其与植被变化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组分,而高原植被系统行为往往比其他地区能更早、更明显地预兆全球变化。探讨青藏高原区域干湿状况及其与植被变化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理,对高原生态安全屏障计划的实施以及全球生态建设有重要意义。基于地面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和MODIS EVI数据集,2001-2010年生长季干湿状况和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格局,对青藏高原干湿状况与植被覆盖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1)高原整体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渐干的趋势,干旱及半干旱区占高原总面积的67%。10 a间高原有25%的区域在逐渐变干,且南北差异明显;(2)高原生长季EVI的空间格局与干湿格局相近,且东西部界线分明。10 a间高原植被活动由东南向西北整体上呈现"退化-增强-变化不大"的规律;(3)区域干湿程度对EVI空间格局差异有显著影响,特别是在占高原面积44%的半干旱区,两者相关性最大。人为干扰对高原EVI变化的作用不明显,但EVI与干湿程度相关性相对偏小的区域人为干扰程度往往较大;(4)从高原96个气象站点生长季EVI对干燥度指数变化的敏感性来看,敏感程度较大的气象站点主要集中在高原东北部、高原中部及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区域,60%以上的气象站点随着干旱程度的加深植被呈退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干湿状况 干燥度指数 EVI 人为干扰
下载PDF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氮循环特征与生产力间的相互关系 被引量:17
19
作者 才平 欧阳华 宋明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3-206,共4页
为了更好地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与氮循环之间的关系,本文对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中净初级生产力(NPP)、枯落物氮、植被年氮积累量和土壤氮矿化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与氮循环之间的关系,本文对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中净初级生产力(NPP)、枯落物氮、植被年氮积累量和土壤氮矿化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与枯落物氮、植被年氮积累量和土壤氮矿化速率之间均存在比较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相关性最显著的是净初级生产力与氮矿化速率之间的相关关系(R2=074,n=37),其次是净初级生产力与植被年氮积累量之间的相关关系(R2=060,n=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氮矿化速率 氮积累量
下载PDF
1985年~2000年西藏地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6
20
作者 曾加芹 欧阳华 +1 位作者 牛树奎 才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7-143,共7页
利用西藏地区1985年及2000年两期遥感影像解译的数据,并结合GIS和统计软件,对西藏地区15年来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5年-2000年,西藏地区各景观要素之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未利用地、居住地及建筑用地、灌木林地及... 利用西藏地区1985年及2000年两期遥感影像解译的数据,并结合GIS和统计软件,对西藏地区15年来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5年-2000年,西藏地区各景观要素之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未利用地、居住地及建筑用地、灌木林地及疏林地面积增加,其中居住地及建筑用地增加的速度最快,增长率为46.6%;农用地、森林、草地、河流及湖泊、冰雪地面积减少,河流、湖泊和农用地面积减少率较大,分别为13.1%和10.4%;各景观要素发生相互转移,其中转移程度较大的是草地与未利用地,未利用地向草地转换了80313.46km^2,草地向未利用地转换了155974.97km^2,占草地转出量的90%以上。通过对景观格局分析发现,总体景观斑块数量增加,最大斑块指数减小,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破碎度增加,优势度等减小,西藏景观格局向多样化、破碎化发展;同时各景观要素之间聚集度指数在增加,形状指数、分维数减小,景观不同要素分布交错格局趋于简单,斑块形状向着规则化方向发展。利用典型相关眭分析方法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发现人口增长、过牧等人为活动以及海拔、气温等自然因子是西藏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景观格局变化 影响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