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轼宜兴买庄田
1
作者 周岩 《寻根》 2024年第2期59-64,共6页
在买田之前十多年,苏轼就曾到过宜兴,印象甚佳。熙宁六年(1073年),苏轼37岁,在杭州通判任上。当时江浙一带有灾情,苏轼受命沿漕檄赈常州、润州,而宜兴,或称阳羡,就是常州的属县。而且他还有个外甥女婿单锡一家,就住在宜兴。所以,苏轼在... 在买田之前十多年,苏轼就曾到过宜兴,印象甚佳。熙宁六年(1073年),苏轼37岁,在杭州通判任上。当时江浙一带有灾情,苏轼受命沿漕檄赈常州、润州,而宜兴,或称阳羡,就是常州的属县。而且他还有个外甥女婿单锡一家,就住在宜兴。所以,苏轼在宜兴勾留,既办公务,又敦亲情,一举两得。一气儿写了五首诗,寄给他的直接上级杭州太守陈襄(述古),这就是《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判 苏轼 宜兴 江浙一带 钱塘 一举两得
原文传递
汉碑的价格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岩 《寻根》 2013年第6期94-97,共4页
一 刻石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了,但为死者在墓前树立的记其生平的碑碣却是在东汉中后期才开始大量出现的。赵明诚在《金石录》卷十四中曾说“(汉)安帝(107~125年在位)以前碑碣存者无几”。其原因主要是直到安帝时,社会上还未形... 一 刻石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了,但为死者在墓前树立的记其生平的碑碣却是在东汉中后期才开始大量出现的。赵明诚在《金石录》卷十四中曾说“(汉)安帝(107~125年在位)以前碑碣存者无几”。其原因主要是直到安帝时,社会上还未形成为死者立碑的风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格 汉碑 东汉中后期 《金石录》 中国历史 赵明诚 碑碣 死者
原文传递
《西游记》和《水浒传》中的“素酒”与“荤酒”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岩 《文史知识》 CSSCI 2010年第7期90-97,共8页
戒酒是佛教中的“五戒”之一。《西游记》中唐僧曾屡次说“酒是僧家第一戒”;《水浒传》中五台山的智真长老也对鲁智深说,“出家人第一不可贪杯”;五台山的门子引用“库局里贴的晓示”教训鲁智深:“但凡和尚破戒饮酒,决打四十竹篦... 戒酒是佛教中的“五戒”之一。《西游记》中唐僧曾屡次说“酒是僧家第一戒”;《水浒传》中五台山的智真长老也对鲁智深说,“出家人第一不可贪杯”;五台山的门子引用“库局里贴的晓示”教训鲁智深:“但凡和尚破戒饮酒,决打四十竹篦,赶出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 《西游记》 戒酒 鲁智深 五台山 出家
原文传递
《红楼梦》的两餐制与清代宫廷风习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岩 《中州大学学报》 2010年第6期31-34,共4页
《红楼梦》中的荣国府日常饮食制度是两餐制,即一天吃两顿饭。这和当时中国大多数人,主要是汉族的一日三餐在建制上是迥异的。从餐饮制度上看,《红楼梦》中的荣国府,反映的是满洲贵族的真实日常生活,也是清代宫廷风习的微观表现形式。... 《红楼梦》中的荣国府日常饮食制度是两餐制,即一天吃两顿饭。这和当时中国大多数人,主要是汉族的一日三餐在建制上是迥异的。从餐饮制度上看,《红楼梦》中的荣国府,反映的是满洲贵族的真实日常生活,也是清代宫廷风习的微观表现形式。两餐制从文化建构上说,是具有强烈的身份认同意识的满人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两(三)餐制 满洲 宫廷风习
下载PDF
中国食物二题
5
作者 周岩 《寻根》 2019年第3期56-58,共3页
今年春节,家姐回南阳老家,带回去一箱生鸭蛋,约有八十枚。家母说,鸭蛋这东西,炒吃,腥气,纤维也粗,没有鸡蛋细腻,便腌了起来。腌咸鸭蛋,按照中原农村的老法子,要用草木灰拌盐加水,和成稀泥,裹在每颗鸭蛋外边,放在坛子里,盖好,过两个月就... 今年春节,家姐回南阳老家,带回去一箱生鸭蛋,约有八十枚。家母说,鸭蛋这东西,炒吃,腥气,纤维也粗,没有鸡蛋细腻,便腌了起来。腌咸鸭蛋,按照中原农村的老法子,要用草木灰拌盐加水,和成稀泥,裹在每颗鸭蛋外边,放在坛子里,盖好,过两个月就可以拿出来吃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 中国 中原农村 鸭蛋 草木灰 纤维
原文传递
孙行者的子女
6
作者 周岩 《文史知识》 2015年第1期59-63,共5页
德里达说,文本外无物(thereisnothingoutsidethetext)。我们一般把《西游记》文本的出现看作孙悟空形象的定形,而在此以前,就已经有多个《西游记》版本存在,也有许多孙悟空形象。这些形象并不完全相同。从谱系学来说,他们算是一... 德里达说,文本外无物(thereisnothingoutsidethetext)。我们一般把《西游记》文本的出现看作孙悟空形象的定形,而在此以前,就已经有多个《西游记》版本存在,也有许多孙悟空形象。这些形象并不完全相同。从谱系学来说,他们算是一个家族有着或远或近血缘关系的子侄兄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悟空形象 《西游记》 子女 行者 血缘关系 德里达 谱系学 文本
原文传递
藏冰考
7
作者 周岩 《寻根》 2017年第6期103-106,共4页
《左传》说:“《七月》之卒章,藏冰之道也。”藏冰的有关制度和举措在《诗经·豳风·七月》的最后有明白的表述。其中说:“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关键词 藏冰 《七月》 《左传》
原文传递
唐僧取经成功的奥秘
8
作者 周岩 《文史知识》 2014年第5期57-63,共7页
如果说《西游记》是一部神话(myth),那么唐僧居然取经成功,简直就是神话中的神话,传奇中的传奇。正像镇海禅林寺的喇嘛僧邂逅唐僧所质疑的:“那东土到西天,有多少路程!路上有山,山中有洞,洞内有精。像你这个单身,又生得娇嫩... 如果说《西游记》是一部神话(myth),那么唐僧居然取经成功,简直就是神话中的神话,传奇中的传奇。正像镇海禅林寺的喇嘛僧邂逅唐僧所质疑的:“那东土到西天,有多少路程!路上有山,山中有洞,洞内有精。像你这个单身,又生得娇嫩,那里像个取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僧取经 成功 《西游记》 神话 传奇
原文传递
黄遵宪:晚清西方意象的演进
9
作者 周岩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1期4-10,共7页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眼中的西方是野蛮的、落后的、可鄙的,这几乎是一条不需求证的公理。鸦片战争以后,面对现实,精英分子对西方观念逐渐扭转过来;这是个一个复杂的过程。黄遵宪在现代的西方意象演进中,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关键词 黄遵宪 晚清 西方 意象 发展
下载PDF
南瓜和椰酒:《西游记》的幽默感
10
作者 周岩 《寻根》 2017年第2期20-25,共6页
《西游记》第十一回:十殿阎王同意放唐太宗还阳,太宗非常感激,说,我回阳世,无物可酬谢,惟答瓜果而已。十王喜日:“我处颇有东瓜、西瓜,只少南瓜。”太宗说,我一回去即送来。于是,招募到刘全,让他“头顶一对南瓜,袖带黄钱,... 《西游记》第十一回:十殿阎王同意放唐太宗还阳,太宗非常感激,说,我回阳世,无物可酬谢,惟答瓜果而已。十王喜日:“我处颇有东瓜、西瓜,只少南瓜。”太宗说,我一回去即送来。于是,招募到刘全,让他“头顶一对南瓜,袖带黄钱,口噙药物”,到阴司给阎王送南瓜。阎王非常高兴,收下南瓜。儋漪子在回前批云:“一对南瓜,能值几文?”(黄周星点评本《西游记》,中华书局,2009年)嫌送的礼太便宜。张书绅说,太宗用两个南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南瓜 幽默感 2009年 唐太宗 中华书局 阎王
原文传递
元旦与春节
11
作者 周岩 《寻根》 2021年第1期30-33,共4页
一元旦,所谓“正月之朔”(崔:《四民月令》),其实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古人又称为元日、上日、正朝。因为是一年之首,也是春季之首,正月之首,故又称元旦是三元、三朔。(徐坚:《初学记》卷四)“元旦”的“旦”,本义是太阳刚出地平线——《... 一元旦,所谓“正月之朔”(崔:《四民月令》),其实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古人又称为元日、上日、正朝。因为是一年之首,也是春季之首,正月之首,故又称元旦是三元、三朔。(徐坚:《初学记》卷四)“元旦”的“旦”,本义是太阳刚出地平线——《说文解字》所谓“旦,从日见,一上,一,地也”;正朝的朝,也是早晨的意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学记》 《四民月令》 《说文解字》 地平线 元旦
原文传递
论柳宗元诗文中的孔子
12
作者 周岩 《中州大学学报》 2014年第6期48-53,共6页
柳宗元笔下的孔子形象,在唐代文人学者中显得独具一格。柳宗元认为,孔子首先是一个现实的人,之所以获得圣人地位,是其主体能动性发挥到极致的必然结果。柳宗元的这一观点在客观上质疑了自汉代谶纬之学以来加在孔子头上的神性光环。这一... 柳宗元笔下的孔子形象,在唐代文人学者中显得独具一格。柳宗元认为,孔子首先是一个现实的人,之所以获得圣人地位,是其主体能动性发挥到极致的必然结果。柳宗元的这一观点在客观上质疑了自汉代谶纬之学以来加在孔子头上的神性光环。这一独特的孔子形象,是柳宗元在思想上具有异端色彩的具体表现,是其实证性的批判意识的直接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圣人 形象
下载PDF
孔子的个体精神进步观与实践
13
作者 周岩 《文史知识》 2017年第9期65-69,共5页
一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认为,孔子持个体精神不断进步的观念,而且是此观念实践者中的光辉典范。用传统计算岁数的方法,孔子活了七十三岁,也就是七十二周岁。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孔子总结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一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认为,孔子持个体精神不断进步的观念,而且是此观念实践者中的光辉典范。用传统计算岁数的方法,孔子活了七十三岁,也就是七十二周岁。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孔子总结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朱熹于此引程子曰:"孔子自言其进德之序如此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精神 实践者 孔子 进步观 从心所欲 知天命 朱熹 论语
原文传递
消亡的天花
14
作者 周岩 《寻根》 2020年第2期9-12,共4页
在20世纪,天花峰回路转,实现了“历史的终结”。1967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起消灭天花的运动。1977年,最后一例自然发生的天花患者,在索马里出现。1980年,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宣布:天花被完全消灭,天花病毒在自然界已不存在,只有在世界各地的... 在20世纪,天花峰回路转,实现了“历史的终结”。1967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起消灭天花的运动。1977年,最后一例自然发生的天花患者,在索马里出现。1980年,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宣布:天花被完全消灭,天花病毒在自然界已不存在,只有在世界各地的一些实验室中保存有天花病毒,以备意外之需。我们以天花在河南省的情况为例。1958年,郾城发现河南最后一例天花病人。1962年后,河南按免疫程序进行划片种牛痘,预防天花。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消灭后,河南停止使用牛痘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卫生大会 天花病毒 世界卫生组织 免疫程序 历史的终结 实验室 索马里
原文传递
七窍流血——武大郎的尸检报告
15
作者 周岩 《文史知识》 2016年第8期62-66,共5页
《水浒传》的“武十回”,有一个令人发指、非常残忍的场面:潘金莲给病床上的武大郎灌下砒霜汤药,武大郎很快就肚疼,七窍流血,死了。
关键词 武大郎 尸检报告 《水浒传》 潘金莲 残忍
原文传递
孔子的相貌
16
作者 周岩 《文史知识》 2013年第5期47-51,共5页
《论语》对孔子生活、事业的方方面面都有详尽真实的描绘,甚至对他的饮食习惯如“不撤姜食”,“寝衣长一身存半”(《乡党》)都记录下来了,可谓细致入微;但对孔子的相貌,却不著一字。 荀子说,孔子“面如蒙供”(《荀子·非... 《论语》对孔子生活、事业的方方面面都有详尽真实的描绘,甚至对他的饮食习惯如“不撤姜食”,“寝衣长一身存半”(《乡党》)都记录下来了,可谓细致入微;但对孔子的相貌,却不著一字。 荀子说,孔子“面如蒙供”(《荀子·非相》)。杨惊注:“供,方相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相貌 《论语》 饮食习惯 《乡党》 荀子
原文传递
对唐宋诗歌的特别传唤——孔子研究的格外维度
17
作者 周岩 《中州大学学报》 2013年第5期58-61,共4页
新批评派在批评实践中通过文本细读,实际上是把作品放在封闭的圈子里,隔断它和文本生成的社会关系,过于纯粹,显得贫血。社会批判派,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是其中的重要流派,强调文本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力图通过文本去认识社会,积极地社会... 新批评派在批评实践中通过文本细读,实际上是把作品放在封闭的圈子里,隔断它和文本生成的社会关系,过于纯粹,显得贫血。社会批判派,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是其中的重要流派,强调文本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力图通过文本去认识社会,积极地社会批判;此派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的传唤理论,在传统的诗歌研究中具有借鉴意义,值得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批评 社会批判 诗歌 传唤
下载PDF
西瓜和海棠
18
作者 周岩 《寻根》 2019年第6期45-48,共4页
晚来的西瓜《西游记》第一回曾提到“红瓤黑子熟西瓜”,在第六十六回中,黄眉怪和孙悟空大战之后,筋疲力尽,跑到附近的瓜田里,要摘个瓜吃了解渴,这瓜也是西瓜。严格说来,《西游记》里出现西瓜,是犯了文学史上所谓的时代错误。它所设定的... 晚来的西瓜《西游记》第一回曾提到“红瓤黑子熟西瓜”,在第六十六回中,黄眉怪和孙悟空大战之后,筋疲力尽,跑到附近的瓜田里,要摘个瓜吃了解渴,这瓜也是西瓜。严格说来,《西游记》里出现西瓜,是犯了文学史上所谓的时代错误。它所设定的时代——唐朝是没有西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田 西瓜 《西游记》 红瓤 海棠 孙悟空
原文传递
唐人食鲙
19
作者 周岩 《文史知识》 CSSCI 2011年第8期106-110,共5页
明代才子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有一篇《薛录事鱼服证仙》,是对唐李复言的传奇《薛伟》(《续玄怪录》卷2,《太平广记》卷471)的演绎。在细节上,它无意中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不但弄不清绘,而且把鲜与绘混为一谈:“元来做童乍... 明代才子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有一篇《薛录事鱼服证仙》,是对唐李复言的传奇《薛伟》(《续玄怪录》卷2,《太平广记》卷471)的演绎。在细节上,它无意中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不但弄不清绘,而且把鲜与绘混为一谈:“元来做童乍的,最要刀快,将鱼切得雪片也似薄薄的,略在滚水里面一转,便捞起来,加上椒料,泼上香油,自然松脆鲜美。”(《醒世恒言》卷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薛录事鱼服证仙》 唐人 《醒世恒言》 《续玄怪录》 《太平广记》 《薛伟》 冯梦龙 常识性
原文传递
《西游记》中取经的行李
20
作者 周岩 《文史知识》 2012年第7期89-94,共6页
《西游记》中,取经的行李自唐僧从长安出发就出现了(第十三回),直到取得真经,这个行李又从西天被挑回东土,“自己行囊,沙僧挑着”(第九十八回)。可以说,行李贯穿取经的整个过程,而且取经行李始终和取经人形影不离——比如,... 《西游记》中,取经的行李自唐僧从长安出发就出现了(第十三回),直到取得真经,这个行李又从西天被挑回东土,“自己行囊,沙僧挑着”(第九十八回)。可以说,行李贯穿取经的整个过程,而且取经行李始终和取经人形影不离——比如,在灭法国,为躲避搜捕,隐藏身份,唐僧等四人躲入寡妇客栈的一个大柜子里睡觉,天气炎热,地方拥挤,又不透风,尚且要把行李拖入(第八十四回),取经行李的重要性显然可见。回程中,唐僧等“功成行满”,由八大金刚护送,取经行李由沙僧挑着,没费什么事儿就“径回东土”了。但去时就没那么顺利,行李问题也复杂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行李 唐僧 沙僧 李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