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2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研究——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 被引量:234
1
作者 张捷 都金 +2 位作者 张思彦 潘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57-364,共8页
本文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以游客距离衰减模式和多种距离累计曲线揭示了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整体特征和空间距离分异特征。论文论证了九寨沟游客距离衰减曲线以Pareto模型为最佳,并推算了不同市场范围及不同模式的... 本文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以游客距离衰减模式和多种距离累计曲线揭示了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整体特征和空间距离分异特征。论文论证了九寨沟游客距离衰减曲线以Pareto模型为最佳,并推算了不同市场范围及不同模式的距离衰减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离衰减 空间结构 客源市场 九寨沟 风景区
下载PDF
观光旅游地客流时间分布特性的比较研究——以九寨沟、黄山及福建永安桃源洞鳞隐石林国家风景名胜区为例 被引量:115
2
作者 张捷 都金 +2 位作者 张思彦 蒋兆刚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9-54,共6页
旅游地与主要游客市场的空间结构(距离关系)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游客年内分布、日变化等时间结构。旅游地旅游资源及旅游环境季节性特征也是游客年内分布的决定因子。
关键词 客流 时间分布 九寨沟 黄山 观光旅游地
下载PDF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118
3
作者 黎一畅 +3 位作者 吴林 金晓斌 王丽萍 胡静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9-315,共7页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区域空间的角度,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并对结果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①苏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最为集约,苏中次之...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区域空间的角度,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并对结果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①苏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最为集约,苏中次之,苏北城市土地低度利用,这是因为城市产业结构的差异造成的;②在江苏省域空间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呈阶梯状分布,其直接原因是城市区位的不同,而城市自身发展条件的差异和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的不同是其内在原因,也是导致个别城市存在特殊性的根本原因;③通过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关分析,发现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通过对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的初步分析研究,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和城市土地储备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指标体系 主成分分析 空间 江苏省
下载PDF
江苏省城市用地扩张及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74
4
作者 王丽萍 薛俊菲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6-29,共4页
研究目的:研究江苏省城市用地扩张的变化特征和区域差异,探讨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机制。研究方法:主成分分析法。研究结果:江苏城市用地呈总量上升趋势,城市用地扩展速率的区域差异明显。研究结论:城市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 研究目的:研究江苏省城市用地扩张的变化特征和区域差异,探讨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机制。研究方法:主成分分析法。研究结果:江苏城市用地呈总量上升趋势,城市用地扩展速率的区域差异明显。研究结论:城市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而经济发展是城市用地扩张的根本驱动力,经济因素中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效益差异则是其直接诱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用地扩张 驱动机制 江苏
下载PDF
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初探 被引量:77
5
作者 金晓斌 黄玮 +1 位作者 易理强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7-62,共6页
研究目的:进行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内涵剖析,建立土地整理绩效评价体系,并实证分析。研究方法: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结果:(1)土地整理绩效评价可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方面进行分析。(2)案例分析表... 研究目的:进行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内涵剖析,建立土地整理绩效评价体系,并实证分析。研究方法: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结果:(1)土地整理绩效评价可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方面进行分析。(2)案例分析表明,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对较弱。研究结论:建议从建立土地整理成果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完善指标控制等方面入手,建立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的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 绩效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 泰兴
下载PDF
河北省耕地生态安全及空间聚集格局 被引量:79
6
作者 王千 金晓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338-344,共7页
为了科学评判耕地生态安全态势与空间聚集格局。基于地理学研究中的空间格局分析技术,在压力-状态-响应框架下,结合生态学中的能值理论,构建县级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估算河北省138个县耕地生态安全状况,重点探讨其空间聚集格局差... 为了科学评判耕地生态安全态势与空间聚集格局。基于地理学研究中的空间格局分析技术,在压力-状态-响应框架下,结合生态学中的能值理论,构建县级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估算河北省138个县耕地生态安全状况,重点探讨其空间聚集格局差异特征,分析聚集格局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138个县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呈空间聚集分布格局,空间聚集度Moran'sI值为0.630;省域范围内存在2个聚集区,高值聚集区由石家庄、邢台以及邯郸组成,共23个县,耕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平均值为0.377,低值聚集区由张家口和承德大部组成,共22个县,耕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平均值为0.169,其他县市呈零散分布;高值聚集区内各县Theil指数大于低值聚集区;宏观角度上的地形地貌、降雨、土壤、耕地质量等因素是空间聚集格局分布与差异的主要动因。耕地生态安全评价与空间聚集格局特征分析为科学划定区域生态安全功能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模型 降雨 耕地生态安全 能值理论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空间聚集格局 河北省
下载PDF
基于农用地分等修正的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评价 被引量:78
7
作者 金晓斌 +1 位作者 吴定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47-255,共9页
提高耕地质量是土地整治的核心任务之一。在现有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的基础上,快速有效地在项目尺度上对整治后的耕地质量进行评价,是当前土地整治研究与实践的迫切要求。该文从分析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入手,甄别敏感因素及... 提高耕地质量是土地整治的核心任务之一。在现有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的基础上,快速有效地在项目尺度上对整治后的耕地质量进行评价,是当前土地整治研究与实践的迫切要求。该文从分析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入手,甄别敏感因素及稳定因素,在农用地分等基础上,补充自然质量和生产条件修正因素,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并以海南省陵水县典型土地整治项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修正后的项目区综合自然等别由4.7提升至4.2,综合利用等别由4-3提升至3.2,修正后利用等指数与基准作物实际产量的相关系数为O.86,高于修正前的O.82,说明所构建的评价体系能有效反映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分析结果满足实践中耕地质量的变化评价的需要。该研究可为项目尺度土地整治耕地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治 分等 耕地质量评价 项目 农用地
下载PDF
计算机网络信息空间(Cyberspace)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58
8
作者 张捷 顾朝林 +2 位作者 都金 甘萌雨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68-374,共7页
探讨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迅猛发展而带来的网络虚拟信息空间的地理研究、尤其是人文地理学研究这一崭新问题的研究意义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较广的综述 ,并提出近期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方法、近期研究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 信息空间 人文地理学
下载PDF
GIS支持下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以广西柳城县为例 被引量:48
9
作者 刘长胜 卢伟 +1 位作者 金晓斌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33-337,共5页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开发整理的基础 ,而未利用地作为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对象 ,本身就具有自然和经济上的特殊性 ,显然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更是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关键性工作。结合GIS技术设计了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开发整理的基础 ,而未利用地作为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对象 ,本身就具有自然和经济上的特殊性 ,显然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更是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关键性工作。结合GIS技术设计了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总技术路线 ,进而对具体评价过程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未利用地评价单元的划分方法及在计算机中的生成技巧 ;(2 )评价因子的选取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运用特尔斐法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 ;(4)评价结果生成过程。以广西柳城县为例运用本评价系统对其未利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 ,能以较快的速度得到适宜性评价结果和各类适宜性用途的空间分布 ,并对全县未利用地的合理利用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地理信息系统 土地整理 广西 柳城县 耕地
下载PDF
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的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52
10
作者 吴莹 金晓斌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7年第9期509-513,共5页
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是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的核心组成部分,笔者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方面构建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泰兴市分界乡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开展实证研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项目后效益的... 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是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的核心组成部分,笔者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方面构建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泰兴市分界乡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开展实证研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项目后效益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泰兴市分界乡土地整理项目综合评价等级为"基本成功",社会效益成功度最高,经济效益次之,生态效益成功度最低,项目建设从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在此基础上,分析该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当前土地整理项目开展及后效益评价的建议,以期对我国东部平原区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工作起到参考借鉴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 后效益评价 指标体系 模糊综合评价
下载PDF
中国城市地价水平及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7
11
作者 宋佳楠 金晓斌 +4 位作者 唐健 张志宏 丁宁 赵婕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045-1054,共10页
城市地价的影响因素众多且复杂,地价水平和地价变化趋势受到社会、经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论文从城市土地供需和宏观政策角度选取房地产投资额、市辖区建设用地面积、耕地占用税等10项影响因素,采用2008-2010年全国105个土... 城市地价的影响因素众多且复杂,地价水平和地价变化趋势受到社会、经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论文从城市土地供需和宏观政策角度选取房地产投资额、市辖区建设用地面积、耕地占用税等10项影响因素,采用2008-2010年全国105个土地市场较发育城市分季度地价数据,建立地价水平值与地价增长率影响因素的多层线性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行政层次下,各影响因素对城市土地价格和地价增长率的影响程度。研究结论显示,地价水平值与地价增长率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且主导因素差异显著:在市级地价影响因素中,房地产投资增长是地价上升的直接动力,而地价增长率则主要受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房地产投资额的影响较;省级耕地保护政策对平抑地价、控制地价涨速作用显著,其中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占用税是省级层次影响最显著的两项政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价 地价变化 影响因素 多层线性模型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生态保护对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未利用地的探讨 被引量:52
12
作者 徐健 +1 位作者 金晓斌 易理强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7-141,共5页
我国现行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是从2001年开始施行的,是对以往各分类体系的继承与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许多“未被利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成为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理... 我国现行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是从2001年开始施行的,是对以往各分类体系的继承与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许多“未被利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成为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我国现行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对于“未利用地”及其子系统中各级地类的命名与内涵的理解极有可能会给“未被利用”土地的管理和利用带来负面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简述国内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演变过程并借鉴、吸收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土地覆被/利用分类体系精华的基础上,对“未利用地”从利用的广义内涵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两个方面进行了辨析,探讨了“未被利用”土地资源的价值问题及其可持续利用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针对“未利用地”子系统,提出了基于生态保护的新的分类子系统,希冀能对现行土地利用分类方案中“未利用地”子系统的修改完善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利用地 土地利用分类 分类体系 生态环境 可持续利用
下载PDF
城市地价空间分布图式的地统计学分析 被引量:33
13
作者 陈浮 李满春 +1 位作者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6期719-723,共5页
利用地统计学分析城市地价的空间分布图式,论述了城市地价空间分布图式具有聚集分布的特征及扩散指数,指出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的时序变化、各向异性及不同类型的空间分布图式关系.
关键词 城市 地价 空间分布 扩散系数 地统计学分析
下载PDF
2006-2012年中国土地整治项目空间特征分析 被引量:54
14
作者 杨绪红 金晓斌 +2 位作者 管栩 郭贝贝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535-1541,共7页
利用2006-2012年土地整治项目数据,基于县域尺度,采用重心模型和重心移动距离模型,对近7年来中国土地整治项目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①不同空间尺度下我国土地整治项目具有不同特征。国家层面上,我国土地整治项目总量呈... 利用2006-2012年土地整治项目数据,基于县域尺度,采用重心模型和重心移动距离模型,对近7年来中国土地整治项目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①不同空间尺度下我国土地整治项目具有不同特征。国家层面上,我国土地整治项目总量呈先增后减,项目类型以土地开发类为主;区域层面上,项目集中分布在华东、华中地区,而东北、华北地区分布较少;省级层面上,项目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华东北部,而川西地区分布较少;②就单一项目类型而言,总体趋势呈土地开发类份额占优且波动明显、复垦类其次,而整理类项目份额最低;③不同类型的整治项目重心移动路径具有显著差异。开发类项目重心移动路径偏向于西南方,重心点主要坐落在湖南、湖北两省境内,其空间分布的整体均衡程度较差;整理类项目重心点基本上全向东偏,其重心移动路径主要偏向于西北、西南方向,其项目空间分布的整体均衡性有所改善;复垦类项目重心转移路径变化特征不明显,重心点基本上都局限于安徽省境内,其重心的集聚程度较高,其空间分布格局非均衡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项目 空间分异 重心转移 中国
原文传递
自然灾害风险评价初步研究 被引量:33
15
作者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6-11,共6页
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是减灾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风险区土地的合理利用与投资、灾害预防与管理、灾害保险制度的建立以及灾期的快速评估和辅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在分析自然灾害风险评价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灾害风险评价... 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是减灾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风险区土地的合理利用与投资、灾害预防与管理、灾害保险制度的建立以及灾期的快速评估和辅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在分析自然灾害风险评价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不仅应包括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而且还应包括由此而引起的可能的后果的风险分析概念,井且探讨了将自然灾害与风险区价值及抗灾性能作为整体进行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灾害预测 风险评价
下载PDF
基于灰色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的佛山市土地利用情景模拟分析 被引量:53
16
作者 王丽萍 金晓斌 +1 位作者 杜心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7-242,F0004,共7页
通过模拟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了解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可为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管理策略提供支持,根据近年来建设用地扩张在佛山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中占主导地位的特点,选择灰色模型作为数量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作为空间模型,设定3种建设用... 通过模拟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了解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可为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管理策略提供支持,根据近年来建设用地扩张在佛山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中占主导地位的特点,选择灰色模型作为数量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作为空间模型,设定3种建设用地扩张情景:适度约束、中度约束和强力约束,结合数量模型和空间模型的优点,模拟2015年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研究结果表明:在设定的3种建设用地扩张情景下,建设用地增加的面积分别为278.3、216.5和154.6km2,相应来源于耕地的比率分别为42.28%、48.38%和55.96%,说明耕地仍然是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也即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将会进一步增大,可为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模型 元胞自动机 情景模拟 佛山市
下载PDF
中部土地整理区土地整理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被引量:50
17
作者 金晓斌 +1 位作者 李学瑞 徐国鑫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98-1206,共9页
土地整理是中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确保耕地红线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在明确投入产出因子的基础上,依据土地整理多投入多产出的特点,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中部土地整理区各省份在土地整理项目上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计算,对相应... 土地整理是中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确保耕地红线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在明确投入产出因子的基础上,依据土地整理多投入多产出的特点,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中部土地整理区各省份在土地整理项目上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计算,对相应效率损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部土地整理区土地整理投入产出效率在总体上具有规律性,其中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省份,不论投入产出效率值是否达到最优,皆为规模收益递减;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省份则相反;(2)由于地貌、土壤、气候等农业生产和生态条件不同,各省份投入产出效率差异较大;(3)由于规模效益差异使得各省份土地整理项目产出不随投入规模的增加而增大,土地整理投入产出结构存在不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 投入产出 效率评价 中部土地整理区 DEA
原文传递
县域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测算与时序分区 被引量:49
18
作者 杨悉廉 杨齐祺 +4 位作者 兵兵 吕立刚 王慎敏 金晓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35-245,共11页
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关系到区域转型与城乡统筹发展,而充分调动相关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则是其关键。该文以如皋市为例,依据政策指标法测算各镇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并基于时间管理优先矩阵构建农村居民点整理优先度判别矩阵,提出反映... 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关系到区域转型与城乡统筹发展,而充分调动相关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则是其关键。该文以如皋市为例,依据政策指标法测算各镇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并基于时间管理优先矩阵构建农村居民点整理优先度判别矩阵,提出反映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相对重要性与紧迫性的区域重要性指数与紧迫性指数及评价方法,从各镇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的相对重要性和紧迫性程度出发对如皋市20个镇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优先度进行判别,并进行时序分区,并针对各分区提出统筹建议。结果表明:1)如皋市未来9a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为14859.87hm2,占现有农村居民点面积的46.73%和理论整理潜力的56.71%,各镇现实整理潜力之间具有明显差异,以长江镇和如城镇为最大,均超过1000hm2;2)如皋市20个乡镇可被划分为优先整理区、次先整理区、后先整理区和末先整理区4类,其中优先整理区现实整理潜力达3598.04hm2,次先整理区为926.87hm2,后先整理区达4539.31hm2,末先整理区为5435.64hm2,仅优先整理区和次先整理区的总现实整理潜力就能满足如皋市未来9a发展可能的建设用地需求;3)建议对优先整理区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予以资金扶持与指标倾斜,对次先整理区予以指标激励,对后先整理区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并重,而对末先整理区以政策引导为主即可。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县、镇2级政府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积极性,为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以及居民点整理项目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理 分区 农村居民点 潜力测算 优先矩阵 如皋市
下载PDF
河北省粮食产量空间格局差异变化研究 被引量:49
19
作者 王千 金晓斌 +1 位作者 阿依吐尔逊.沙木西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525-1535,共11页
为揭示河北省粮食产量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因地制宜地制定区域粮食安全生产政策,论文运用ESDA空间相关分析理论结合GIS技术,分析了1986—2006年河北省138个县的粮食产量空间差异变化规律、特征和成因,并提出相应的粮食安全生产政策与措施... 为揭示河北省粮食产量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因地制宜地制定区域粮食安全生产政策,论文运用ESDA空间相关分析理论结合GIS技术,分析了1986—2006年河北省138个县的粮食产量空间差异变化规律、特征和成因,并提出相应的粮食安全生产政策与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省域范围内粮食产量Moran’sI指数的平均值为0.346,存在较强的空间聚集格局;粮食产量局部空间集聚显著区主要分布在唐山—石家庄山前平原区高产区(HH)和张家口—承德坝上高原低产区(LL),1986年、1996年、2006年落入HH和LL象限的县分别占总样本数的55.07%、66.67%和71.74%,粮食产量空间集聚效果显著;20 a内粮食产量重心由北向西南方向转移42.7 km;粮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粮食播种面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产量 空间格局变化 ESDA
原文传递
近300年来中国人口变化及时空分布格局 被引量:49
20
作者 潘倩 金晓斌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91-1302,共12页
基于人口地理学相关理论,以近300a为时间尺度,以省域为空间单元,利用经修正的清朝、民国及建国后286个时相的人口数据,建立1724年、1767年、1812年、1855年、1898年、1936年、1982年和2009年8个典型时间断面,通过不均衡指数、集中指数... 基于人口地理学相关理论,以近300a为时间尺度,以省域为空间单元,利用经修正的清朝、民国及建国后286个时相的人口数据,建立1724年、1767年、1812年、1855年、1898年、1936年、1982年和2009年8个典型时间断面,通过不均衡指数、集中指数、分布重心和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研究了近300a来中国人口数量变化及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①近300a来中国人口数量波动上升,按增长曲线特征可分为较快稳定增长期、快速波动负增长期、低速平稳增长期、无序跌宕增长期、急剧波动增长期5个阶段;②人口分布逐渐趋于均衡,人口重心迁移幅度不大,总体呈西南—西北—东北—西北的移动趋势;③人口分布保持高度自相关,聚集程度波动变化,其中,华东的沪苏地区、山东省、安徽省、浙江省为稳定人口高密度聚集区,华中的河南省为较稳定人口高密度聚集区,西南、西北部分省份为稳定人口低密度聚集区,华北的内蒙古自治区为较稳定人口低密度聚集区,东北的黑龙江省、吉林省为不稳定人口低密度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 分布格局 人口重心 空间自相关 300年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