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生活垃圾与煤混烧过程中二噁英的排放与净化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仲兆平 金保升 +2 位作者 兰计香 董长青 周宏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84-188,共5页
该文描述了利用流态化洗涤与布袋过滤相结合的工艺净化垃圾焚烧烟气的研究结果。建立了处理烟气量为150~2000Nm^3/h的试验台,该试验系统由增湿调温器、吸收塔、除沫器、化浆池、沉降池及测量子系统等组成。吸收塔内径1.2m,高6.5m。试... 该文描述了利用流态化洗涤与布袋过滤相结合的工艺净化垃圾焚烧烟气的研究结果。建立了处理烟气量为150~2000Nm^3/h的试验台,该试验系统由增湿调温器、吸收塔、除沫器、化浆池、沉降池及测量子系统等组成。吸收塔内径1.2m,高6.5m。试验结果如下:当吸收剂为石灰石浆 液,浆液浓度为1%,循环倍率为3,喷射速度为5~15m/s,鼓泡管插入深度140mm时,净化装置的二噁英净化效率为99.35%,尾气中二噁英的排放浓度(O_2:11%时)为0.1573ng/Nm^3。上述排放值接近国外发达国家排放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活垃圾 混烧 二噁英 排放 净化
下载PDF
城市固体废物焚烧过程中二恶英的生成和控制 被引量:21
2
作者 周宏 仲兆平 金保升 《能源研究与利用》 2002年第4期15-20,共6页
文中综述了城市固体废物焚烧过程中二恶英的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垃圾焚烧过程中二恶英的各种控制技术和方法。
关键词 城市固体废物 焚烧 二恶英 生成 控制
原文传递
煤气化过程中痕量元素迁移规律与气化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22
3
作者 黄亚继 金保升 +2 位作者 仲兆平 肖睿 周宏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15,共6页
在一台常压流化床气化炉上,维持流化风量7Nm3/h、蒸汽量1.32kg/h、给煤量3.17kg/h、静止床层高度400mm等气化参数不变,详细研究了痕量元素迁移规律与气化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气化温度对痕量元素迁移规律的影响比较复杂,并非气化... 在一台常压流化床气化炉上,维持流化风量7Nm3/h、蒸汽量1.32kg/h、给煤量3.17kg/h、静止床层高度400mm等气化参数不变,详细研究了痕量元素迁移规律与气化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气化温度对痕量元素迁移规律的影响比较复杂,并非气化温度的升高都能促进所有痕量元素挥发,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熔、沸点对元素挥发影响很大,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痕量元素在高、低温焦中受气化温度影响变化趋势相同,即随着气化温度的升高,As、Cd、Co、Cr、Cu、Mg、Ni、Pb、Se的相对富集系数增加,Zn的相对富集系数减小,Mn、Hg、V、Sr的相对富集系数变化很小。相对于高温焦,低温焦中As、Cd、Co、Cr、Cu、Hg、Pb、Se、Zn具有较高的相对富集系数。底渣中大部分痕量元素(As、Cd、Co、Cu、Mg、Ni、Pb、Se)的相对富集系数随着气化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能动力工程 痕量元素 气化温度 迁移规律 流化床 气化炉
下载PDF
南京持续雾霾天气中亚微米细颗粒物化学组分及光学性质 被引量:21
4
作者 汤莉莉 张运江 +8 位作者 孙业乐 于红霞 周宏 王壮 秦玮 CHEN Ping 张红亮 陈杨 江蓉馨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1955-1966,共12页
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发生持续性雾霾污染事件.本研究利用Aerodyne气溶胶化学组分监测仪(ACSM)对南京地区非难熔性亚微米细颗粒物(NR-PM1)化学组分(包括有机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氯化物)进行实时在线连续监测,结合光声气溶胶... 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发生持续性雾霾污染事件.本研究利用Aerodyne气溶胶化学组分监测仪(ACSM)对南京地区非难熔性亚微米细颗粒物(NR-PM1)化学组分(包括有机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氯化物)进行实时在线连续监测,结合光声气溶胶消光仪(PAX)表征大气颗粒物的消光性质和黑碳测量仪(Aethalometer)测定黑碳(BC)的浓度.观测期间,有机物、硝酸盐、硫酸盐、铵盐、氯化物和BC对PM1(NR-PM1+BC)的贡献分别为32.3%,26.0%,17.9%,13.2%,2.8%和7.8%.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PMF)解析出3类有机气溶胶:烃类有机气溶胶(HOA)、半挥发低氧化态有机气溶胶(SV-OOA)和低挥发高氧化态有机气溶胶(LV-OOA),三者平均浓度分别占总有机气溶胶的27.4%,32.2%和40.4%.可见观测期间二次组分是PM1的主体部分.受本地晚间餐饮源和机动车排放高峰的影响,HOA在晚间时段急剧增加,导致观测期间有机物出现剧烈的变化特征.整体而言,二次气溶胶(硫酸盐、硝酸盐、SV-OOA和LV-OOA)的质量浓度、总质量分数和气溶胶单次散射反照率分别随相对湿度(RH)的增加而升高,表明RH的增加有利于二次气溶胶的不断形成.另外,大气能见度随RH的增加而降低,也随二次组分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说明RH与PM1中二次组分对雾霾期间大气能见度产生协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 ACSM PM1化学组成 有机气溶胶 PMF 光学性质
原文传递
高温气化剂加压喷动流化床煤气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肖睿 金保升 +3 位作者 周宏 黄亚继 仲兆平 章名耀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3期100-105,共6页
在热输入0.1MW的小型加压喷动流化床试验装置上进行了高温气化剂煤气化特性的试验研究,考察了气化温度、压力、空气系数和汽煤质量比等工艺参数对高温空气/蒸汽作为气化介质的煤气化行为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工艺参数中,气... 在热输入0.1MW的小型加压喷动流化床试验装置上进行了高温气化剂煤气化特性的试验研究,考察了气化温度、压力、空气系数和汽煤质量比等工艺参数对高温空气/蒸汽作为气化介质的煤气化行为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工艺参数中,气化温度对高温空气煤气化特性影响最为显著。压力对气化性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改善流化床气化炉床内流化质量。空气系数及汽煤比的影响从本质上看是通过改变气化反应温度来实现的,对于一个特定的流化床气化工艺,空气系数及汽煤比均存在一个适宜的操作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能动力工程 高温气化剂 煤气化 喷动流化床 工艺参数 加压
下载PDF
三种煤的部分气化生成多环芳烃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周宏 金保升 +2 位作者 仲兆平 黄亚继 肖睿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6-160,共5页
多环芳烃(PAHs)是煤气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类有害有机物质,具有强烈的致癌性和致突变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中在一台小型常压流化床气化炉上进行了以空气和水蒸气为气化剂的3种煤部分气化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煤气化... 多环芳烃(PAHs)是煤气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类有害有机物质,具有强烈的致癌性和致突变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中在一台小型常压流化床气化炉上进行了以空气和水蒸气为气化剂的3种煤部分气化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煤气化产物中被美国环保署(US EPA)指定的16种PAHs进行了测定,研究了煤部分气化过程中煤自身性质对多环芳烃生成和赋存规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煤部分气化PAHs生成量高于原煤PAHs含量(徐州烟煤除外);原煤固定碳和硫含量增加,煤部分气化PAHs生成量先增后降,挥发分含量增加,PAHs生成量却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规律;提高灰分含量或采用低发热量原煤,可以降低煤部分气化PAHs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化过程 多环芳烃 试验 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循环流化床部分煤气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黄亚继 金保升 +2 位作者 仲兆平 周宏 孔火良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20-22,126,共4页
以空气和水蒸气为气化剂 ,在小型循环流化床上对 3种不同煤种进行了部分煤气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气化过程产生的焦油很少 ,随着空煤比的增加 ,煤气中氢、一氧化碳、甲烷的含量呈减少趋势 ;汽煤比的增加能加大煤气中氢、一氧化碳的含... 以空气和水蒸气为气化剂 ,在小型循环流化床上对 3种不同煤种进行了部分煤气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气化过程产生的焦油很少 ,随着空煤比的增加 ,煤气中氢、一氧化碳、甲烷的含量呈减少趋势 ;汽煤比的增加能加大煤气中氢、一氧化碳的含量 ;气化温度是影响煤气成分的主要因素 ,床层高度和煤种对煤气成分也有影响 ,钙、钠、钾等碱土金属化合物对煤气化具有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煤气化 循环流化床 试验研究 气化过程 空煤比 汽煤比 焦油
下载PDF
三种不同中国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金保升 周宏 +2 位作者 仲兆平 肖睿 党小剑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4,共4页
对 3种不同原煤用二氯甲烷作萃取剂经索氏提取和K -D浓缩 ,采用硅胶柱层析纯化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分别对上述提取液中的 16种多环芳烃 (PAHs)进行了定性、定量测定 ,研究了不同煤种多环芳烃的分布。结果表明 ,3种原煤中的PAHs... 对 3种不同原煤用二氯甲烷作萃取剂经索氏提取和K -D浓缩 ,采用硅胶柱层析纯化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分别对上述提取液中的 16种多环芳烃 (PAHs)进行了定性、定量测定 ,研究了不同煤种多环芳烃的分布。结果表明 ,3种原煤中的PAHs以三环、四环和五环PAHs为主 ,并且煤级越高 ,PAHs的总量越少 ;另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煤 多环芳烃 分布特征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气化剂预热温度对加压喷动流化床煤部分气化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肖睿 金保升 +2 位作者 周宏 黄亚继 章名耀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109-113,共5页
在0.1MW加压喷动流化床气化试验装置上成功验证了高温气化介质煤气化新概念,并对气化介质预热温度对煤部分气化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化介质温度从300℃提高到700℃后,煤气中N2浓度降低导致煤气热值增加幅度达23%,煤气中可... 在0.1MW加压喷动流化床气化试验装置上成功验证了高温气化介质煤气化新概念,并对气化介质预热温度对煤部分气化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化介质温度从300℃提高到700℃后,煤气中N2浓度降低导致煤气热值增加幅度达23%,煤气中可燃组分H2和CO浓度分别从10.6%和10.5%上升到15.2%和12.2%,不可燃组分N2和CO2浓度从60.3%和15.3%降低到55.7%和13.5%,而甲烷含量基本不变;相应的冷煤气效率由48.7%增加到59.6%。气化介质预热温度的变化对碳转化率和干煤气产率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能动力工程 高温空气 煤气化 喷动流化床 压力
下载PDF
燃煤电厂多环芳烃的生成与控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周宏 金保升 +2 位作者 仲兆平 李锋 黄亚继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0-53,共4页
多环芳烃 (PAHs)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本文综述了燃煤电厂煤燃烧过程中多环芳烃的生成机理 (直接释放、热解合成和高温缩合机理 )和影响因素 (煤种、温度、锅炉负荷、过剩空气系数、停留时间、钙硫比和一次风 /二次风比 ) 。
关键词 生成 控制 燃烧 多环芳烃 燃煤电厂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煤气化多环芳烃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金保升 周宏 +2 位作者 仲兆平 肖睿 黄亚继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0-104,共5页
为了研究煤及其气化产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在一台小型常压流化床气化炉上进行了以空气和水蒸气为气化剂的煤气化试验.经索氏萃取和KD浓缩后,采用带荧光检测器和二极管矩阵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对原煤、底渣、旋风焦、布袋焦和煤... 为了研究煤及其气化产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在一台小型常压流化床气化炉上进行了以空气和水蒸气为气化剂的煤气化试验.经索氏萃取和KD浓缩后,采用带荧光检测器和二极管矩阵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对原煤、底渣、旋风焦、布袋焦和煤气中被USEPA列为优控污染物名单的16种多环芳烃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煤气化前后多环芳烃质量分数和毒性当量质量分数的分布特征相似,但多环芳烃的组成和质量分数不同;煤化程度增加,原煤多环芳烃质量分数和毒性当量质量分数减小,煤气化多环芳烃质量分数先增后减,毒性当量质量分数与煤化程度呈线性关系;部分煤种气化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高于原煤多环芳烃质量分数,且煤气化多环芳烃的种类分为原煤未分解的多环芳烃、热解合成的多环芳烃、自由基高温缩合生成的多环芳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分布特征 煤气化 流化床
下载PDF
空气鼓风流化床煤部分气化炉煤气成分与热值试验 被引量:10
12
作者 肖睿 金保升 +3 位作者 欧阳嘉 黄亚继 周宏 章名耀 《动力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16-420,共5页
在内径100mm,高4.2m的常压流化床气化炉试验装置上进行试验,考察了气化炉温度,空煤比,汽煤比等影响因素对煤气成分和热值的影响,并对其气化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化床煤部分气化炉内存在较佳气化温度,汽煤比和空煤比区域。
关键词 动力机械工程 流化床 煤气成分 热值 部分气化 空气鼓风
下载PDF
固体添加剂对煤气化过程中痕量元素的控制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黄亚继 金保升 +2 位作者 仲兆平 肖睿 周宏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7-511,共5页
基于改进的地球化学富集因子 (MGEF) ,采用氢化物发生器和原子荧光光谱法联用 (HG AF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 (ICP AES)测定了原煤和气化产生的灰焦中As、Cd、Co、Cr、Cu、Mn、Hg、Pb、V、Se、Sr、Zn 12种痕量元素含量 ,研究了石... 基于改进的地球化学富集因子 (MGEF) ,采用氢化物发生器和原子荧光光谱法联用 (HG AF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 (ICP AES)测定了原煤和气化产生的灰焦中As、Cd、Co、Cr、Cu、Mn、Hg、Pb、V、Se、Sr、Zn 12种痕量元素含量 ,研究了石灰石、白云石、碳酸钠 3种固体添加剂对痕量元素的控制规律 ,发现不同添加剂对痕量元素具有不同的抑制效果 .向煤中添加石灰石和白云石后 ,几乎所有痕量元素在灰焦中的MGEF都增加 .石灰石分解形成的CaO对As、Co、Cr、Se、Zn的吸附既有物理吸附 ,也有化学吸附 ;对Cd、Cu、Hg、Pb、V、Sr的吸附主要是物理吸附 ,并且CaO对Cd、Cu、V的吸附能力大于Hg、Pb、Sr.白云石对As、Co、Cr、Hg、Pb、V、Zn的抑制效果比石灰石好 ,但对Cu、Se、Sr抑制效果不及石灰石 .向煤中添加碳酸钠后 ,灰焦中As、Cd、Cr、Pb、Se的MGEF减少 ,Zn的MGEF增加 ,Co、Cu、Hg、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痕量元素 固体添加剂 地球化学富集因子 MGEF 原煤 气化工艺 控制规律
下载PDF
DBU-GAC型CO2吸附剂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周宏 肖旭 +4 位作者 何都良 Nana Agyemang Prempeh 章文斌 谢文杰 徐露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5期78-83,共6页
为了实现烟气CO2的低成本、高效捕集,研究负载1,8-二氮杂二环[5,4,0]十一碳-7-烯(1,8-diazabicyclo[5,4,0]undec-7-ene,DBU)的颗粒活性炭(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GAC)吸附剂对CO2捕集性能。DBU负载率越高,吸附剂比表面积、总孔容积... 为了实现烟气CO2的低成本、高效捕集,研究负载1,8-二氮杂二环[5,4,0]十一碳-7-烯(1,8-diazabicyclo[5,4,0]undec-7-ene,DBU)的颗粒活性炭(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GAC)吸附剂对CO2捕集性能。DBU负载率越高,吸附剂比表面积、总孔容积和微孔容积越小,平均孔径与负载率呈明显的负相关性;Langmuir模型是拟合DBU在GAC上吸附行为拟合优度最佳的模型,DBU在GAC上单分子层吸附要多于多分子层吸附;DBU-GAC吸附剂在低于140℃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DBU能抑制吸附剂水分蒸发,有利于DBU与CO2耗水反应;DBU溶液对CO2具有很高的捕集效率,是常用一乙醇胺-甲基二乙醇胺(monoethanolamine-methyl-diethanolamine,MEA-MDEA)复合胺溶液的2.6~3.3倍;GAC负载适量DBU对模拟烟气CO2具有良好的捕集效率,消除膜封效应能提高DBU-GAC吸附剂对CO2的吸附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8-二氮杂二环[5 4 0]十一碳-7-烯 颗粒活性炭 吸附剂 性能 CO2
下载PDF
流化床部分煤气化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黄亚继 金保升 +2 位作者 仲兆平 肖睿 周宏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14,共7页
在流化床部分气化炉上系统研究了流化风量、给煤量、水蒸气量、床层温度、静止床层高度、煤种、催化剂等因素对煤气成分和热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化风量、给煤量、水蒸气量、静止床层高度对煤气成分的影响较为复杂,4者都存在最佳范... 在流化床部分气化炉上系统研究了流化风量、给煤量、水蒸气量、床层温度、静止床层高度、煤种、催化剂等因素对煤气成分和热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化风量、给煤量、水蒸气量、静止床层高度对煤气成分的影响较为复杂,4者都存在最佳范围;床层温度是影响煤气成分的主要因素,煤气热值与温度成正比;增加床层高度,有利于H2、CO生成和CH4分解;烟煤的煤气中含有的可燃成分(H2、CO、CH4)含量比无烟煤高,优质烟煤比劣质烟煤更适合于气化;Ca、Na、K等碱土金属化合物对煤气化具有催化作用,且Na2CO3和K2CO3的催化能力比CaO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煤气化 煤气成分 热值 流化床
下载PDF
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体性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陈雯 周宏 张慧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6-187,共2页
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厌学或逃课令管理者十分头疼,但管理者往往只注重从学习的外部环境、教学手段等方面应对,而忽略了学习动力不足这一个主体性问题。厘清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体性影响因素,是有效解决其学习动力不... 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厌学或逃课令管理者十分头疼,但管理者往往只注重从学习的外部环境、教学手段等方面应对,而忽略了学习动力不足这一个主体性问题。厘清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体性影响因素,是有效解决其学习动力不足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习动力 主体因素
下载PDF
过量生石灰对污泥含水率和有机物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周宏 徐露 +4 位作者 周云桥 何都良 章文斌 查键 聂东阳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17-721,共5页
为了研究生石灰(氧化钙,CaO)处理活性污泥对污泥含水率和有机物含量的影响,通过向南京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出厂污泥投加过量CaO进行脱水实验,测定投加CaO后污泥的含水率;烘干后的脱水污泥进行热重实验,研究CaO投加量对污泥中有机组分含量... 为了研究生石灰(氧化钙,CaO)处理活性污泥对污泥含水率和有机物含量的影响,通过向南京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出厂污泥投加过量CaO进行脱水实验,测定投加CaO后污泥的含水率;烘干后的脱水污泥进行热重实验,研究CaO投加量对污泥中有机组分含量的影响.脱水实验表明:随着CaO与污泥质量比的增大,污泥含水率迅速减小,当质量比达到1.5时,污泥达到完全脱水;投加过量CaO的脱水污泥呈干燥的粉末状,粒度均匀,可作为水泥生产的辅料。热重实验表明:投加CaO后单位干泥失重百分比随CaO与污泥质量比增大而逐渐减小,向污泥中投加CaO有利于污泥中有机组分的释放和去除,实现污泥的稳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生石灰(氧化钙) 含水率 有机物
原文传递
南京冬季重污染过程中黑碳气溶胶的混合态及粒径分布 被引量:9
18
作者 蒋磊 汤莉莉 +5 位作者 潘良宝 刘丹彤 花艳 张运江 周宏 崔玉航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21,共9页
2013年12月,我国中东部地区暴发持续性重污染过程.本研究利用单颗粒黑碳光度计(SP2),分析这次过程中黑碳气溶胶(BC)的质量浓度、混合态以及粒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南京BC质量浓度在1.01~14.05μg·m-3之间,平均为4.39μg... 2013年12月,我国中东部地区暴发持续性重污染过程.本研究利用单颗粒黑碳光度计(SP2),分析这次过程中黑碳气溶胶(BC)的质量浓度、混合态以及粒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南京BC质量浓度在1.01~14.05μg·m-3之间,平均为4.39μg·m-3,污染较重时呈现夜间高白天低的日变化特征,污染较轻时则为早晚双峰型;用相对包裹层厚度(Dp/Dc)表示BC混合态特征,污染较轻时日变化为凌晨及午后较高,早晚出行高峰期较低,说明在凌晨及午后BC的老化程度较深,早晚机动车排放高峰时段BC多为近地源排放的新鲜粒子.污染较重时Dp/Dc日变化相对平缓,区域性污染特征更为明显并在高相对湿度下体现出气-固转化的过程;BC质量和数谱的粒径分布均为单峰型,数谱峰值粒径在污染较轻时分布在91 nm左右,污染较重时为100 nm,不同污染程度下质量谱峰值粒径均为210 nm,通过对比全球范围的观测结果可以体现出BC一次源的区域性差异.本研究对深入认识长三角地区大气BC污染特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南京 单颗粒黑碳光度计(SP2) 混合态 粒径分布
原文传递
萘在炭质吸附剂上的静态吸附机理 被引量:8
19
作者 周宏 蔡华侠 +3 位作者 薛鸿斌 宋园园 张翠翠 陆建刚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58-662,共5页
通过分析考察试验吸附等温线与Langmuir,BET和Freundlich模型的拟合结果,以及吸附剂的结构参数(比表面积、总孔容积、平均孔径),对萘(Nap)在3种活性炭吸附剂上的静态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活性炭吸附剂对萘均表现出良好的吸... 通过分析考察试验吸附等温线与Langmuir,BET和Freundlich模型的拟合结果,以及吸附剂的结构参数(比表面积、总孔容积、平均孔径),对萘(Nap)在3种活性炭吸附剂上的静态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活性炭吸附剂对萘均表现出良好的吸附能力(吸附量最高可达0.231 1 g/g),改性后活性炭颗粒吸附性能要明显优于原活性炭;萘在活性炭颗粒(AC-a,AC-c)和活性炭粉末(AC-b)上的吸附行为存在差异,在活性炭颗粒上表现为单分子层吸附的过程,而在具有突出比表面积的活性炭粉末上,吸附过程表现出多分子层吸附的特征.Langmuir和BET模型可以分别对萘在活性炭颗粒和粉末上的静态吸附行为进行合理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静态吸附机理
下载PDF
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被引量:9
20
作者 陆建刚 周宏 +3 位作者 张慧 许正文 方华 陈雯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06-210,共5页
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自我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高校老师一个重要课题。文章提出了"共性与特色耦合"培养机制和多维迂回式实验创新过程模式,通过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树立创新精神、注重... 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自我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高校老师一个重要课题。文章提出了"共性与特色耦合"培养机制和多维迂回式实验创新过程模式,通过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树立创新精神、注重创新实践过程的设置,成功地实现了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