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地域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为例 被引量:9
1
作者 何静 王春平 传艺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1-94,共4页
近年来,景德镇利用特有的地域文化资源,大力推进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现已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且发展势头强劲,陶瓷文化市场亦渐趋繁荣。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产业规模偏小、创意水平不高、产业精品不多、创新人才不足等制约因素。要加... 近年来,景德镇利用特有的地域文化资源,大力推进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现已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且发展势头强劲,陶瓷文化市场亦渐趋繁荣。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产业规模偏小、创意水平不高、产业精品不多、创新人才不足等制约因素。要加大陶瓷文化产业创新力度、大力实施品牌引领战略、丰富陶瓷文化业态、创新陶瓷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推动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德镇陶瓷 文化产业 地域文化 文化资源
下载PDF
重返20世纪80年代中国录像电影现象——物质性、跨媒介与观影的重组 被引量:6
2
作者 吴艳芳 传艺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0-86,共7页
随着传统胶片电影物质因素的更替,录像电影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迅速成为人们重要的观看介质,并凭借独特的媒介特性,革新了电影本体的艺术形态。同时,录像电影的主要接受空间——录像厅,作为长期以来被遮蔽的"娱乐王国",不仅是... 随着传统胶片电影物质因素的更替,录像电影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迅速成为人们重要的观看介质,并凭借独特的媒介特性,革新了电影本体的艺术形态。同时,录像电影的主要接受空间——录像厅,作为长期以来被遮蔽的"娱乐王国",不仅是现代影院"小厅"的早期实践,同时也是人们想象海外、建构超本土认知的重要载体。对录像电影的观看方式进行探讨,并对其进行本体意义上的追寻与思辨,是重审80年代我国电影生态过程中不可绕过的重要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录像电影 录像厅 电影观念80年代 娱乐王国
原文传递
我国网络自制剧状况解读 被引量:4
3
作者 传艺 何静 《当代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2-43,共2页
网络媒介在短短几年内不仅取得了良好的受众反响与市场效益,其自制剧在艺术与技术上也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从当年洛阳纸贵的《老男孩》,到如今风靡一时的《匆匆那年》,网络自制剧的发展速度以一种强劲的势头超乎于传统电视剧之前。本... 网络媒介在短短几年内不仅取得了良好的受众反响与市场效益,其自制剧在艺术与技术上也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从当年洛阳纸贵的《老男孩》,到如今风靡一时的《匆匆那年》,网络自制剧的发展速度以一种强劲的势头超乎于传统电视剧之前。本文将站在传播学的视阈之下,分别从网络自制剧的概念理解、传播内容、受众效应、传播语境四个角度来探讨其当下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语境 传播学理论 概念理解 情景喜剧 泛娱乐化 市场效益 意识缺失 安徽电视台 霍夫兰 传播理论
原文传递
实景转向:《丝绸之路》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自我镜像
4
作者 传艺 郑淏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9-26,共8页
1980年播出的《丝绸之路》是改革开放后较为重要的一部纪录片,其使用的实景拍摄方式改变了以往纪录片创作的理念与实践走向。然而,“实景”的修辞策略体现的是新时期“外向型”的社会转型,内容却是“内聚于”古老的历史纵深。在过去与... 1980年播出的《丝绸之路》是改革开放后较为重要的一部纪录片,其使用的实景拍摄方式改变了以往纪录片创作的理念与实践走向。然而,“实景”的修辞策略体现的是新时期“外向型”的社会转型,内容却是“内聚于”古老的历史纵深。在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时间张力中,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之间出现了表述的缝隙,“过去/历史”不仅是特定时期意识形态讲述的需要,同时也是想象民族共同体、确立自我主体性的一个有效路径。丝绸之路的“路”,是一条开放之路、面向世界之路,对这一“道路”的“重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全球化发展道路的镜像指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实景 改革开放 自我镜像
下载PDF
被遮蔽的群像:第三代导演的晚期风格与改革开放早期的创作格局
5
作者 传艺 《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 2023年第1期64-72,共9页
国内批评领域大都将第三代导演创作的研究重心置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一认知惯习往往遮蔽了其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创作实践。对比两个时期的幕呈现,这可以发现第三代影人的美学风格有着较为凸显的“前-后”断裂性。本文借鉴西方左派研究... 国内批评领域大都将第三代导演创作的研究重心置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一认知惯习往往遮蔽了其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创作实践。对比两个时期的幕呈现,这可以发现第三代影人的美学风格有着较为凸显的“前-后”断裂性。本文借鉴西方左派研究中的“晚期风格”概念,介入到第三代导演改革开放早期的批评实践中,对这一失焦的群体进行重新解读,希冀能够在“早期”与“晚期”“个体”与“群体”“(创作)主体”与“时代”等多重话语张力的结构中,重新思考代际、身份、市场、启蒙、转型等错综复杂的深刻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 晚期风格 改革开放
原文传递
中国家庭伦理剧中女性形象之流变 被引量:4
6
作者 吴艳芳 传艺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66-67,共2页
在我国,因社会语境的变迁,家庭伦理剧的更新换代也刻上了时代的烙印。1990年,《渴望》揭开了我国家庭伦理剧发展的序幕,经过成型期、发展期、繁荣期的发展,家庭伦理剧正处于理性反思和回归个体对家庭责任和义务的成熟期。
关键词 家庭伦理剧 《渴望》 理性反思 繁荣期 男权话语 情感纠葛 创作角度 女性形象塑造 发展期 民俗事象
下载PDF
重返20世纪80年代的群众影评现象——反观电影批评生态的另一维度 被引量:3
7
作者 传艺 李晓红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8-124,共7页
群众影评作为我国在新时期文艺领域出现的一个独特现象,与同一时期占据着主流研究视域的"理论批评"同构了80年代电影批评格局。对"群众"这一批评主体的研究转向,对群众影评这一失焦的文化现象给予重新解读,不仅可... 群众影评作为我国在新时期文艺领域出现的一个独特现象,与同一时期占据着主流研究视域的"理论批评"同构了80年代电影批评格局。对"群众"这一批评主体的研究转向,对群众影评这一失焦的文化现象给予重新解读,不仅可以重新发现新时期批评话语背后被遮蔽的公共性品质、参与式文化与集体价值规范,同时可以深刻介入到知识分子、身份、大众、启蒙、体制、市场等错综复杂的时代场域,进而能更加完整地还原出80年代我国电影批评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影评 批评主体 公共领域 知识分子 大众
原文传递
中国梦的影像建构——以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体育电影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传艺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6-118,共3页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体育电影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如《排球之花》《飞吧,足球》《元帅与士兵》《剑魂》《沙鸥》《第三女神》《一个女教练员的自述》《神行太保》《候补队员》《高中锋,矮教练》《五虎将》《帆板姑娘》《现代角斗士》《...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体育电影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如《排球之花》《飞吧,足球》《元帅与士兵》《剑魂》《沙鸥》《第三女神》《一个女教练员的自述》《神行太保》《候补队员》《高中锋,矮教练》《五虎将》《帆板姑娘》《现代角斗士》《加油,中国队》《美人鱼》《拳击手》《京都球侠》《哈罗!比基尼》等,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体育事业迅速崛起的现实境况,能够让电影的表现题材“转向摄影机前的现实”(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80年代 体育电影 中国梦 影像 体育事业 表现题材 教练员 角斗士
原文传递
重返中国新电影运动 建构中国电影学派的一次历史性考察 被引量:2
9
作者 传艺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22,共7页
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中国新电影"的概念,相比长期以来使用的"第五代",更能准确地指代同一时期的电影艺术运动。重拾并反思"中国新电影"的命名方式与历史价值,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当下对这一运动的批评话语... 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中国新电影"的概念,相比长期以来使用的"第五代",更能准确地指代同一时期的电影艺术运动。重拾并反思"中国新电影"的命名方式与历史价值,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当下对这一运动的批评话语缺失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对电影本体的再认识、对自我主体性的再审视过程,进而能够有效地将"中国新电影"的艺术实践纳入到中国电影学派的历史建构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电影 第五代 中国电影学派
原文传递
“梦”与“窗”的交流—当下电影与电视“近亲结缘”形式初探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艳芳 传艺 《当代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1-52,共2页
由于技术的传递性、语言的共通性,人们习惯于将电影和电视混称为"影视艺术"。拉兹洛戈夫更是提出"在符号学观点的框架内,已经(确认了)……电影与电视作为统一的视听综合体组成部分的符号的等值性"。虽然关于影视"一体化"的定论... 由于技术的传递性、语言的共通性,人们习惯于将电影和电视混称为"影视艺术"。拉兹洛戈夫更是提出"在符号学观点的框架内,已经(确认了)……电影与电视作为统一的视听综合体组成部分的符号的等值性"。虽然关于影视"一体化"的定论尚未形成,但是电影与电视在各自适用域相互溶蚀的现象已然愈演愈烈,如综艺节目的戏剧成分加强,具备演剧特征;综艺电影其质未变却走上银幕。本文通过研究整理,从3个方面来概括这种“近亲结缘”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艺节目 拉兹洛 影视艺术 电视节目 电视小说 艺术创造工程 戏中戏 第一人称叙事 数字技术 文学作品
原文传递
银幕荧屏上的瓷文化符号研究——以景德镇陶瓷题材影视剧为例
11
作者 传艺 何静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6期58-59,共2页
景德镇是享誉中外的千年瓷都,也是中国瓷文化传承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近年来以景德镇陶瓷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渐热于银幕荧屏,瓷器成为影视剧中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亦明亦暗地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的特质。
关键词 景德镇陶瓷 国瓷 瓷都 中国特色 祭红 颜色釉 生活用具 吴子牛 昌南镇 亦明
下载PDF
被遮蔽的民营制片——“电影个体户”与20世纪80年代的制片生态
12
作者 传艺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4-120,共7页
20世纪80年代的民营制片在国内学术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失焦的境况。本文选取这一时期的民营制片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对首个冲破体制的"电影个体户"张刚及其拍摄的"阿满"系列喜剧进行解读,不仅可以重新发现... 20世纪80年代的民营制片在国内学术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失焦的境况。本文选取这一时期的民营制片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对首个冲破体制的"电影个体户"张刚及其拍摄的"阿满"系列喜剧进行解读,不仅可以重新发现国营制片背后被遮蔽的"游拍"体系、运营机制与制片策略,同时可以深刻介入到体制、政策、市场等错综复杂的时代场域,从而更加完整地还原出20世纪80年代我国电影的制片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营制片 电影个体户 游拍 制片生态
原文传递
被遮蔽的娱乐王国:“胶片-磁带”的技术变革与20世纪80年代的观影空间
13
作者 传艺 《当代电影》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89,共8页
胶片是电影自“诞生”起便一直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但却在磁带技术的冲击下,面临着危机、解构抑或替代。在“胶片-磁带”的变革中,我国形成了迥异于西方家庭观影的另一个公共空间——录像厅。录像厅在20世纪80年代的语境下被赋予了... 胶片是电影自“诞生”起便一直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但却在磁带技术的冲击下,面临着危机、解构抑或替代。在“胶片-磁带”的变革中,我国形成了迥异于西方家庭观影的另一个公共空间——录像厅。录像厅在20世纪80年代的语境下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其庞大的受众群体、观影的自主选择、感官的娱乐刺激、电影的类型宣传、多厅的空间布局等特征,俨然成为独立于传统影院之外的“娱乐王国”。对改革开放后电影的物质载体及其形成的观影空间进行考察,实际上已介入到深层的体制、转型、知识“生产-接受”、市场等多重深刻的维度中,这也是我们今天重新认识、发现“计划-市场”时期电影转型的重要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带 电影录像带 录像厅 观影空间 娱乐王国
原文传递
对当下家庭伦理剧“男主内、女主外”家庭分工模式的冷思考——以电视剧《还是夫妻》为例
14
作者 吴艳芳 传艺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第15期100-100,共1页
随着我国家庭结构的转变,反映现实生活的家庭伦理剧中出现"男主内、女主外"的家庭分工景观。对"男主外、女主内"旧式家庭分工模式的建构和解构进行分析后发现,应运而生的新型分工模式"男主内、女主外"经... 随着我国家庭结构的转变,反映现实生活的家庭伦理剧中出现"男主内、女主外"的家庭分工景观。对"男主外、女主内"旧式家庭分工模式的建构和解构进行分析后发现,应运而生的新型分工模式"男主内、女主外"经历着"奇迹与幻灭",其在现实家庭生活中的实现举步维艰。此外,新型家庭分工模式并不意味着男女平等,实现男女平等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伦理剧 还是夫妻 家庭分工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