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谈谈“新市民小说
被引量:15
- 1
-
-
作者
周介人
-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7-51,共5页
-
文摘
谈谈“新市民小说周介人背景“文化大革命”以后的中国文学之所以具有活力,在于它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更新。七十年代末,如果不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进行反思与更新,就不可能抛弃“工具论”,后来的“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也就不可能生存与发展;八十年代初如果不对小说...
-
关键词
“新市民小说”
邱华栋
上海文学
社会分层
文化大革命
文学观念
运作机制
生存状态
中篇小说
生存方式
-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小说的借鉴:技巧 观念 意态
被引量:3
- 2
-
-
作者
周介人
-
出处
《文艺争鸣》
1986年第4期54-56,共3页
-
文摘
我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了解不多,无法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角度来观察中国新时期文学如何受它的影响;但我对1976—1986这十年间新时期文学的发展,是目睹耳闻,有一些感性认识的,因此,勉强还可以从这十年间的文学实践,来谈谈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问题。我觉得,这十年间中国作家向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借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
-
关键词
西方现代派文学
小说技巧
小说观念
西方现代小说
小说家
现代派小说
中国作家
作品
意识流
文学实践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讨论的背景
被引量:2
- 3
-
-
作者
周介人
-
出处
《电影新作》
1986年第6期77-78,共2页
-
文摘
在我们目前的精神生活中,还常常会出现现在与不远的过去奇妙地结合在一起的现象。例如,几位青年评论家对著名导演谢晋的影片提出批评,于是,就有许多好心人来关心、猜测,议论这种批评的“政治背景”,把本来是正常的艺术讨论,装进“后台”“矛头”这类十年前盛行的思维框子中去,于是,艺术讨论首先在观念中就被莫名其妙地“变质”了。我希望学术界能彻底改变这类狭窄的、僵化的思维角度。当然,首先是但愿今后不要再出现真的是具有某种政治背景的艺术讨论;同时又呼吁不要把正常的艺术讨论强行纳入某种纯属子虚乌有的“
-
关键词
谢晋
政治背景
电影模式
精神生活
许灵均
吴遥
人物形象
文化心理
《芙蓉镇》
高山下的花环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新潮汐——对新评论群体的初描
被引量:1
- 4
-
-
作者
周介人
-
出处
《文学评论》
1986年第5期33-36,共4页
-
文摘
新时期中的文学评论,已不再是为数不多的文艺领导、文艺专家的职业,它从比较狭窄的权威圈子中走出来,成为广大文学工作者、大学师生、各种职业的业余文学爱好者经常性的文学实践活动。它形成了一股拍激中国文坛的真正的潮汐。在骚动的潮汐中,一个新评论群体裹着浪花而悄然崛起。新群体新群体并不是一个年龄的概念。因此,组成新评论群体的,不仅仅限于一批初出茅庐的青年评论家。当然,锐意进取、生气勃勃的青年评论家,是新群体内的一支生力军;但构成新群体的,还应包括一批有学识、有眼光。
-
关键词
新评论
新群体
文学理论研究
新时期
潮汐
文学实践
评论家
中国文坛
文学评论
理论形态
-
分类号
I06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文学的历史感
被引量:1
- 5
-
-
作者
周介人
-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1984年第6期4-8,共5页
-
文摘
改革是当今现实生活的主题,它召唤着文学家同历史一起走进新的表现领域。改革又是一个由不同内容、不同水平的层面组成的动态系统,因此,反映改革的文学,同样应该有不同的层面,同样应该不断深入。例如,既可以象《乡场上》那样,从生活的一角来揭示改革给人们带来的精神面貌的变化;也可以象《小厂来了个大学生》那样,直接描绘改革所遇到的困难与曲折;又可以象《花园街五号》那样,从历史的沿革来表现生活的必然走向等等。无论是大事件还是小浪花,无论从正面切入还是侧面点到,无论是唱赞歌还是唱忧歌,甚至象李杭育的短篇小说《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
-
关键词
历史感
短篇小说
文学创作
改革者
表现领域
直接描绘
现实生活
李杭育
文学家
精神面貌
-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历史融于心灵之中
- 6
-
-
作者
周介人
-
出处
《电影新作》
1982年第2期88-89,共2页
-
文摘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谈论如何避免和反对创作中的撞车问题。其实,真正属于创造的艺术品是决不会发生撞车的,就象人的脑袋不会长得一模一样。这次八一厂和北影厂根据同一部长篇小说改编拍摄了两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照理说,撞车的系数是最大了,然而并没有发生撞车。我觉得,尽管两部片子银幕上出现的人物大致相似,但这两厂的编导对人物命运的理解、对生活节奏的把握却各显异趣。相对地说,北影厂拍的《许茂》在现实感中着重托出一种伦理感,八一厂拍的《许茂》则在现实感中见出一种历史感;前者用的是散文诗的节奏。
-
关键词
历史感
许茂
人物命运
《暴风骤雨》
象人
《创业史》
爱钱如命
十年内乱
创业史
农村题材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把握它,超越它
- 7
-
-
作者
周介人
-
出处
《电影新作》
1983年第4期69-70,共2页
-
文摘
题材是重要的,作家、艺术家总得凭借一定的题材,才能表达他对生活的具体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说,讨论一下影片如何反映好所谓的“工业题材”是很必要的。然而,这种必要性又是有限度的。因为真正的艺术品从来不受它所选择的题材的局限。你能因为《人到中年》的主人公是眼科大夫,而说它是一部反映医务卫生题材的影片吗?你能因为《城南旧事》的主人公英子是儿童,而称它是儿童题材片吗?显然不能。一切文艺创作,包括电影,总是一面致力于描绘具体的生活,同时,又要超越这生活:既是“它”。
-
关键词
城南旧事
人到中年
文艺创作
傅连山
公英
艺术生命力
子是
文学作品
心理积淀
性格化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读《小学老师》
- 8
-
-
作者
周介人
-
出处
《文学自由谈》
CSSCI
1992年第3期140-142,共3页
-
文摘
明白而又简朴的文字,使我们在阅读李森祥的《小学老师》时,几乎不存在任何接受上的障碍。这是三篇普遍都能读懂的小说,因而也是更难以评论的小说。眼下有些文学评论者,愿意评论对读者来说接受障碍较大的小说,而不太情愿关注像《小学老师》这样看来没有篱笆,没有围墙,人人都可登堂入室的小说。究其原因。
-
关键词
小学老师
文学评论
这样看来
对读
知识女性
给你
陈老师
芳州
典正
气势不凡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探讨方法问题的方法
- 9
-
-
作者
周介人
-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1984年第4期48-50,共3页
-
文摘
8月27日,本刊编辑部假座上海作家协会,邀请上海部分中青年文艺理论研究工作者,就如何改革当前文艺理论研究工作这一问题,进行了座谈。到会的二十多位同志纷纷热烈发言,各抒己见。座谈会由本刊负责人徐中玉主持。下面这组文章,就是其中一部分同志的发言稿。
-
关键词
文艺批评
上海作家
批评观念
徐中玉
人类智慧
批评意识
艺术思维
文艺作品
方法问题
文艺批评方法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关于生活与创作的浅见
- 10
-
-
作者
周介人
-
出处
《电影新作》
1979年第3期77-79,103,共4页
-
文摘
今天,我们社会主义电影事业和其它文艺事业所面对的观众和读者,是正在从事着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英雄人民。而四个现代化需要建设者们具有更高的觉悟、道德、科技与文化水平。因此,今天我们的观众与读者在精神上的需求是更为丰富与多样了。显然,那些视野狭窄、内容单薄、形式粗糙的作品,是无法满足新时期的观众与读者的需要的。拿出更多的、扎扎实实、有份量的电影。
-
关键词
现代化建设
电影事业
文化水平
文艺事业
对我说
革命理论
现代化服务
理论联系实际
美学理想
使人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另一种故事法——读《无尾猪轶事》
- 11
-
-
作者
周介人
-
出处
《文学自由谈》
CSSCI
1992年第4期127-128,共2页
-
文摘
中国的当代小说,从讲故事到反故事,现在又走到回归故事的阶段。廖一鸣的这篇《无尾猪轶事》,大概可算作是对“故事性”的一种回归。不过,它的“故事法”与我们熟见的“故事法”又很不同。常见的“故事法”,我称之为“跳高法”:作者编织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跨过一个思想高度或道德高度。这个高度,既是一个看不见的公众裁判员所要求的,同时也是作者本人所愿意去跨越的,于是便有了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一旦故事所负载的主题意义被揭示出,“横杆”便算跃过,小说也就结束。而像《无尾猪轶事》一类作品的故事法,则一反常规.它用的是“跳水法”。也就是说。
-
关键词
当代小说
思想高度
主题意义
行进过程
阶级敌人
到反
下乡知青
检举揭发
生命规律
神秘性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毋忘我》,“我”是谁?
- 12
-
-
作者
周介人
-
出处
《上海戏剧》
1981年第1期17-19,共3页
-
文摘
当你坐在剧场里的时候,你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有些戏,台上演得热火朝天,你却巴不得大幕早点落下;有些戏,到大幕徐徐降下了,你才突然醒悟过来,感到若有所失。你抱怨大幕闭得太早,你想在座位上等待奇迹的出现:或许,无情的幕布可能重新启开,你钟情的主人公将重新继续他们的生活。可是,奇迹终于没有出现,你只能带着莫名的惆怅步出戏院……忽然,你发觉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心灵中的幕被打开了,刚才还在舞台上鲜蹦活跳的主人公们,此刻正在你的心中笑着、叫着。
-
关键词
毋忘我
八户
大幕
内户
陈子
李昂
大群
异国情调
令人
王亚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在“天云山”中开发哲理
- 13
-
-
作者
周介人
-
出处
《电影新作》
1981年第1期95-97,共3页
-
文摘
尽管我读过小说《天云山传奇》,熟悉罗群、冯晴岚,宋薇这些人物的坎坷命运,但根据这部小说改编摄制的影片《天云山传奇》仍然使我激动,给我以新的艺术感受。影片在充分利用视觉形象,使观众强烈地感受到社会生活、社会细胞的变异这一点上,是十分成功的。五十年代中期的天云山综合考察队,充满了青春的活力:紧张的劳动、愉快的休息、自由的恋爱、欢乐的庆功会、政委给知识分子牵马……啊,这一切多么诱人,多么新鲜.那样一种气氛。
-
关键词
《天云山传奇》
吴遥
宋薇
艺术感受
庆功会
考察队
晴岚
罗群
五十年代
组织观念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发现他 表现他——关于殷夫舞台形象创造的通信
- 14
-
-
作者
周介人
-
出处
《上海戏剧》
1983年第6期11-13,共3页
-
文摘
千荣同志: 十月十八日,有幸在人民艺术剧院观看了七场话剧《生命、爱情、自由》的连排,您饰演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殷夫的形象,至今令人难忘。连排开始之前,就有同志告诉我,电视剧《蹉跎岁月》中那个自命不凡、玩世不恭的“公子哥儿”就是您演的。我听了心里有些嘀咕:可别把那位“公子哥儿”的浪荡劲儿传染到我们的革命诗人身上。但连排一开始,您的音调、眼风,以其纯真的魅力,一下子在观众身上施展出想象与激情的威风。随着剧情的发展,我根本就忘记了原先的那个顾虑,直至连排结束,我才从幻觉中醒过来问自己:那个“公子哥儿”
-
关键词
舞台形象
艺术剧院
告诉我
德国民族
梦中的龙华
艺术创造
妙悟
人物性格
客观具体
性格特征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朴素的宁静——《人到中年》风骨赞
- 15
-
-
作者
周介人
-
出处
《电影新作》
1983年第2期79-,88,共2页
-
文摘
真正的作家、艺术家,不是只会在花粉中翻掘的甲虫。他们总是最先敏锐地感受到社会潜在的情思,捕捉到已经出现在生活中、然而暂时还没有被社会意识所掌握和理解的现象。他们敢于在是非交锋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创作力,用笔触去撼动陈旧观念的大山,用形象把那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声音传导出来。我以为,《人到中年》——先是小说,
-
关键词
人到中年
陆文婷
创作力
心灵深处
自我克制
游来游去
这一代人
人物塑造
十年内乱
独创精神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艺术的生活化——由《穿红衬衫的少女》引起的议论
- 16
-
-
作者
周介人
-
出处
《电影新作》
1984年第4期91-93,共3页
-
文摘
艺术家从生活走向艺术,读者与观众则从艺术走向生活。一部作品如果不能使它的接受者在鉴赏之后有所联想,联想到他周围的生活,感受到昨天、今天、明天生活在隐蔽地发生着的变化,领悟到某种生活的哲理,从而使接受者增长一点生活的见识,那么,这样的作品还有什幺艺术的兴味呢?在艺术创连的过程中要克服许多的困难。
-
关键词
接受者
新旧更替
铁凝
电影文学
骚动不安
祝文
第三天
佐罗
车重
感性形式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