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芍总苷胶囊联合阿维A和复方氟米松治疗银屑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7
1
作者 宋琳毅 +5 位作者 王淼淼 闵玮 刘铭 陈爱明 杨子良 钱齐宏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54-857,共4页
目的银屑病存在易复发、难治愈的特点,且采用联合用药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较少。文中旨在研究白芍总苷胶囊(TGP)联合阿维A、复方氟米松治疗寻常性银屑病(PV)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于... 目的银屑病存在易复发、难治愈的特点,且采用联合用药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较少。文中旨在研究白芍总苷胶囊(TGP)联合阿维A、复方氟米松治疗寻常性银屑病(PV)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就诊的126例PV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用药组(阿维A+复方氟米松软膏+TGP)和对照组(阿维A+复方氟米松软膏),每组63例。通过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17、IL-18、IL-23等指标水平综合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2组银屑病患者治疗后IL-17、IL-18及IL-23浓度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联合用药组3项指标下降幅度最大(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IL-17[(61.18±8.91)pg/m L]、IL-18[(68.56±17.95)pg/m L]及IL-23浓度[(70.13±12.16)pg/m 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8.64±7.85)、(79.49±18.64)、(91.18±16.89)p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TNF-α[(14.47±7.53)ng/L]、PASI评分[(4.09±1.29)分]及皮损总面积百分比[(6.17±4.5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3.49±8.12)ng/L、(7.29±5.13)分、(8.09±5.18)%],且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85.71%vs 65.08%,P<0.05)。结论白芍总苷胶囊联合阿维A、复方氟米松可有效调节IL-17、IL-18、IL-23及TNF-α水平,从而显著提高银屑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总苷 复方氟米松 阿维A 寻常性银屑病 细胞因子
下载PDF
207例带状疱疹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钱齐宏 +6 位作者 杨子良 闵玮 冯雪梅 宋琳毅 王淼淼 刘铭 陆一枫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81-1484,共4页
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 :收集2008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确诊的207例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发病诱因、数字分级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皮损分布与严重程度、... 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 :收集2008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确诊的207例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发病诱因、数字分级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皮损分布与严重程度、实验室检查、治疗与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7例住院带状疱疹患者平均发病年龄(63.1±16.0)岁,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17.4%患者合并2种以上基础疾病,51.2%患者发病前有明确诱因,60.4%患者具有前驱期疼痛,21.7%患者病程中伴有发热、皮损,以累及三叉神经眼支者最多,占36.7%;入院时NRS评分和皮损严重程度评分为中度或重度的患者占90%以上。治疗后19例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例遗留右上肢运动性麻痹。与同期门诊诊治的252例带状疱疹患者相比,住院带状疱疹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门诊患者(χ2=9.224,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皮损累及胸神经分布区、NRS评分高是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应加强识别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危险因素,早期进行规范与合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后遗神经痛 预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丹毒住院患者114例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杨长志 余秀琴 +3 位作者 朱婷婷 张晓萍 杨子良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468-471,共4页
丹毒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性疾病,通常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经典的丹毒常表现为肿胀性红斑,境界清楚,疼痛明显,可伴有发热,常由皮肤裂隙、外伤及足癣等诱发。不伴有并发症的丹毒对抗生素治疗效果理想,但临床上常遇到复... 丹毒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性疾病,通常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经典的丹毒常表现为肿胀性红斑,境界清楚,疼痛明显,可伴有发热,常由皮肤裂隙、外伤及足癣等诱发。不伴有并发症的丹毒对抗生素治疗效果理想,但临床上常遇到复杂难治型丹毒患者,这类患者可表现为水疱、大疱、出血、瘀斑、糜烂、溃疡及局部脓肿等^([1]),这类患者住院时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毒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毛囊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范卫新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59-560,共2页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是新近发现的一种作用于毛囊的生长因子 ,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就该因子在毛囊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毛囊 生物学 VEGF 染色体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微等离子体射频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溶液外用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疗效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宋琳毅 李敏 +5 位作者 王淼淼 静芬 朱月倩 杨子良 钱齐宏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7年第12期102-104,共3页
目的:观察微等离子体射频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7年5月至笔者科室就诊的面部凹陷性痤疮瘢痕患者64例,利用随机对照表法按1∶1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例,采用微等离... 目的:观察微等离子体射频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7年5月至笔者科室就诊的面部凹陷性痤疮瘢痕患者64例,利用随机对照表法按1∶1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例,采用微等离子体射频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ECCA评分、误工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的ECC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临床疗效、ECCA评分及平均误工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色素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持续性红斑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等离子体射频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治疗凹陷性瘢痕安全、有效,患者平均误工时间减少,可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等离子体射频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 凹陷性瘢痕 痤疮 疗效
下载PDF
皮肌炎并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娅妮 陈爱明 +4 位作者 李媛 王彩梅 杨玉花 高亚丽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3-135,共3页
目的:探讨皮肌炎(DM)并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方法:对216例DM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M患者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为11.52%,且男性(22.22%)多于女性(7.43%)(P<0.01),并发肿瘤的DM患者平均发... 目的:探讨皮肌炎(DM)并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方法:对216例DM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M患者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为11.52%,且男性(22.22%)多于女性(7.43%)(P<0.01),并发肿瘤的DM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9.20±12.47)岁]大于未检出肿瘤患者[(47.20±14.40)岁]。年龄>40岁DM患者的恶性肿瘤检出率高。以DM为首发最终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中,DM病程<1年的患者占94.44%。并发恶性肿瘤的DM患者皮肤异色样改变、吞咽困难和血沉增快等症状均高于未检出肿瘤患者。在并发恶性肿瘤的DM患者中,肿瘤先行发生者为16%、同时发生者占72%、后续发生者12%。结论:年龄>40岁的男性DM患者,尤其伴有皮肤异色样改变、吞咽困难和血沉增快者易并发恶性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肌炎 恶性肿瘤
下载PDF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445例患者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李云珠 路雪艳 +12 位作者 郑玲玲 吴凌颖 向昭 胡立忠 李国英 郑利雄 马学良 李钦峰 张红 王宝林 李邻峰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2年第13期1415-1418,共4页
目的了解445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结果的差异和特点,进一步探寻特异性IgE检测对疾病预防和临床诊治的意义。方法收集全国14家医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间荨麻疹、湿疹及特应性皮炎患者的血清总IgE和特异性IgE检... 目的了解445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结果的差异和特点,进一步探寻特异性IgE检测对疾病预防和临床诊治的意义。方法收集全国14家医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间荨麻疹、湿疹及特应性皮炎患者的血清总IgE和特异性IgE检测结果,要求参与者至少存在一项特异性IgE检测结果阳性(≥0.35 IU/mL)。所有患者来源于华东、华南、华北和西北地区,年龄0~86岁。血清检测均使用酶联免疫捕获法进行。根据不同性别、年龄、地区和就诊季节对患者进行分组,结果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患者特异性IgE增高与性别、年龄、地区和季节之间的关系。结果在445例存在特异性IgE检测结果阳性的患者中,244例同时血清总IgE增高(≥60 IU/mL),两者不对等。特异性IgE增高检出人数最多的过敏原种类是鸡蛋、粉尘螨、牛奶、屋尘螨和小麦。鸡蛋、牛奶和小麦特异性IgE增高人群主要集中在0~12岁,且特异性IgE均值随着年龄增长逐级递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屋尘螨特异性IgE均值为(11.96±26.40)IU/mL,高于女性[(2.78±6.02)IU/mL],华东地区特异性IgE均值为(18.08±34.24)IU/mL,高于西北地区[(1.74±3.98)I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艾蒿特异性IgE均值为(2.09±2.23)IU/mL,低于女性患者[(39.00±51.25)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性别、年龄、地区和季节过敏特点存在差异。鸡蛋、粉尘螨、牛奶、屋尘螨和小麦是我国很多地区的主要变应原。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对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 吸入性变应原 食入性变应原
下载PDF
细胞因子在银屑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范卫新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4年第3期149-151,共3页
银屑病是临床的常见病 ,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治疗上也一直没有切实有效的方法。近年来细胞因子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多种细胞因子制剂已用于临床治疗银屑病。现综述一些细胞因子在银屑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细胞因子 银屑病 治疗 发病机制 白介素-2
下载PDF
瘢痕疙瘩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9
作者 张蓉菊 朱月倩 +1 位作者 钱齐宏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46-849,共4页
目前对瘢痕疙瘩的评估多基于临床观察和评估量表,尚缺乏统一的客观评估“金标准”。影像学检查在瘢痕疙瘩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疗效评价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瘢痕疙瘩中影像学检查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医生选用合适的设... 目前对瘢痕疙瘩的评估多基于临床观察和评估量表,尚缺乏统一的客观评估“金标准”。影像学检查在瘢痕疙瘩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疗效评价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瘢痕疙瘩中影像学检查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医生选用合适的设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超声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皮肤镜检查
原文传递
本维莫德乳膏治疗掌跖角化性湿疹疗效观察
10
作者 毛近朱 +2 位作者 李艳 王璐 王淼淼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2-214,共3页
掌跖角化性湿疹是一种发生于手足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本病皮损表现为境界不清的暗红斑、鳞屑、角化过度、肥厚苔藓化,伴或不伴皲裂,常伴有瘙痒症状。本病的发生是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病程迁延反复,顽固难治。
关键词 本维莫德 掌跖角化 湿疹 疗效观察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在人毛囊中的表达及其对毛发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范卫新 李梅云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在人毛囊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分离完整的人生长期毛囊,提取总RNA,RT—PCR法检测血管生成素mRNA的表达,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生成素蛋白在人毛囊中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在体外培养的人毛囊中加入不同浓度...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在人毛囊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分离完整的人生长期毛囊,提取总RNA,RT—PCR法检测血管生成素mRNA的表达,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生成素蛋白在人毛囊中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在体外培养的人毛囊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重组人血管生成素(0~200ng/mL),培养6d后测量毛囊的生长长度。利用两步酶法分离培养人毛乳头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重组人血管生成素(0~200ng/mL),48h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RT—PCR显示人毛囊表达血管生成素mRNA,免疫组化法发现人毛囊的毛乳头和真皮鞘表达血管生成素蛋白。25~200ng/mL重组人血管生成素呈浓度依赖性促进体外培养的人毛囊生长(P〈0.05),而12.5~200ng/mL重组人血管生成素能够明显促进体外培养的人毛乳头细胞增殖(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12.5~200ng/mL重组人血管生成素能够显著增加S期细胞比率和细胞增殖指数(P〈0.05)。结论血管生成素可能是一种促进毛发生长的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 血管生成素类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应用进展
12
作者 丁薇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57,共5页
2型炎症在大疱性类天疱疮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度普利尤单抗特异性结合白细胞介素4受体亚基α(IL-4Rα)后,可阻断白细胞介素(IL)-4和IL-13的信号转导,抑制B细胞的增殖、类别转化,减少嗜酸性粒细胞的募集并抑制IL-4R-Janus激酶(JAK)1通路... 2型炎症在大疱性类天疱疮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度普利尤单抗特异性结合白细胞介素4受体亚基α(IL-4Rα)后,可阻断白细胞介素(IL)-4和IL-13的信号转导,抑制B细胞的增殖、类别转化,减少嗜酸性粒细胞的募集并抑制IL-4R-Janus激酶(JAK)1通路。目前已有较多应用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报道。该文对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可能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疱性类天疱疮 度普利尤单抗 生物制剂 2型炎症 嗜酸性粒细胞 lgE型自身抗体 白细胞介素4受体
下载PDF
联合微针治疗雄激素性秃发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王雨婷 姚曼雪 《中华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84,共3页
微针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微创、经济的治疗技术,适应证广泛.国内外研究表明其在治疗雄激素性秃发方面有一定的作用.相较于传统的治疗方法,联合微针治疗疗效更好,治疗周期更短,安全性更好.作者检索近年国内外文献,归纳总结微针在雄... 微针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微创、经济的治疗技术,适应证广泛.国内外研究表明其在治疗雄激素性秃发方面有一定的作用.相较于传统的治疗方法,联合微针治疗疗效更好,治疗周期更短,安全性更好.作者检索近年国内外文献,归纳总结微针在雄激素性秃发中的疗效、作用机制和安全性,并展望微针在雄激素性秃发领域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秃发 针刺 毛囊 治疗 微针 雄激素性秃发
原文传递
乳房外Paget病68例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艳 宋琳毅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29-533,共5页
目的:总结乳房外Paget病(EMPD)的临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对2006年—2016年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68例EMPD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患者男女比例为7.5∶1;平均发病年龄为(72.02±11.42)岁。单发... 目的:总结乳房外Paget病(EMPD)的临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对2006年—2016年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68例EMPD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患者男女比例为7.5∶1;平均发病年龄为(72.02±11.42)岁。单发性皮损62例占91.18%,皮损多累及生殖器部位,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6.76%。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CK)7、癌胚抗原(CEA)表达阳性,CK5/6表达部位与正常对照组不同,CK20、黑色素瘤抗体(HMB)-45表达阴性。术后复发率为30%,12例复发病例中,10例肿瘤细胞累及附属器或真皮。结论:乳房外Paget病多见于老年男性,病程缓慢,组织病理提示浸润性生长的复发率高,免疫组化提示EMPD有腺体分化能力,本病术后复发率高,需长期临床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get病 乳房外 临床 组织病理
下载PDF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2水平与治疗转归的关系 被引量:5
15
作者 宋琳毅 +4 位作者 王淼淼 刘铭 闵玮 杨子良 钱齐宏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483-2484,共2页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22水平与治疗转归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在该院住院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30例为观察组,选取健康人30例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血清中IL-22水平,探究寻常型...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22水平与治疗转归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在该院住院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30例为观察组,选取健康人30例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血清中IL-22水平,探究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IL-22水平与治疗转归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前血清中IL-2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在治疗后血清中IL-22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的2、4、6 w疾病严重程度指数(PASI)与血清中IL-22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中IL-22在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且血清中IL-22水平可作为评判疾病进展程度和预后转归的指标,临床上可作为疾病治疗的参考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联免疫吸附法 寻常型银屑病 白细胞介素 转归
下载PDF
硅凝胶敷料和积雪苷霜软膏预防面部色素痣术后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朱月倩 王淼淼 +2 位作者 李艳 冯雪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76-379,共4页
目的:观察硅凝胶敷料和积雪苷霜软膏预防面部色素痣术后不良反应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将94例面部色素痣术后患者随机分成3组,硅凝胶敷料组32例,积雪苷霜软膏组30例,对照组32例,分别在术后4周及12周,根据温哥华瘢痕... 目的:观察硅凝胶敷料和积雪苷霜软膏预防面部色素痣术后不良反应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将94例面部色素痣术后患者随机分成3组,硅凝胶敷料组32例,积雪苷霜软膏组30例,对照组32例,分别在术后4周及12周,根据温哥华瘢痕评估量表对切口部位的色素沉着、红斑、质地及高度评分,并对有无缝合痕迹进行评估。结果:术后4周,硅凝胶敷料组红斑、质地及高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硅凝胶敷料组红斑及高度评分明显低于积雪苷霜软膏组(P<0.05)。3组间色素沉着评分及缝合痕迹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硅凝胶敷料组和积雪苷霜软膏组色素沉着、红斑及质地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硅凝胶敷料组质地评分明显低于积雪苷霜软膏组(P<0.05)。硅凝胶敷料组缝合痕迹发生率明显低于积雪苷霜软膏组和对照组(P<0.05),而积雪苷霜软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部色素痣术后应用硅凝胶敷料和积雪苷霜软膏均能够有效减轻红斑及色素沉着,硅凝胶敷料在软化瘢痕质地及改善缝合痕迹方面明显优于积雪苷霜软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凝胶敷料 积雪苷霜软膏 面部色素痣 术后不良反应
下载PDF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36例临床分析
17
作者 李艳 杨子良 +1 位作者 宋琳毅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1-134,共4页
目的:总结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9月-2020年12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36例DFSP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结果:36例DFSP患者中,男女比例1.6:1;平均发病年龄(36... 目的:总结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9月-2020年12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36例DFSP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结果:36例DFSP患者中,男女比例1.6:1;平均发病年龄(36.8±11.4)岁。皮损以躯干最为多见[25例(69.4%)],其次为四肢[7例(19.4%)]。超声检查示肿瘤位于真皮及皮下层,呈不均匀低回声,边界清楚,肿瘤内具有较丰富的血流信号。磁共振成像(MRI)平扫示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可见明显均匀强化。36例患者组织病理分型均为经典型,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6.7%,免疫组化示CD34和vimentin表达阳性,S-100蛋白和CD68表达阴性。该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为27.6%。结论:DFSP多见于中年男性,病程缓慢,临床误诊率高。超声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为疾病的诊断、手术方式及范围提供参考。该病复发率高,手术应局部扩大切除,尤其需注意切除的范围和深度,加强长期临床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临床 组织病理
下载PDF
生长期头发松动症 被引量:4
18
作者 范卫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4-95,共2页
报告1例生长期头发松动症。患者女,11岁。头发反复脱落、生长缓慢3年。平素头发很容易被拔出,且没有任何感觉。对拨出头发行光镜检查,镜下见头发处于生长期,毛根扭曲变形。扫描电镜下毛根缺少毛小皮,表面凹凸不平,毛干近端的毛小皮呈波... 报告1例生长期头发松动症。患者女,11岁。头发反复脱落、生长缓慢3年。平素头发很容易被拔出,且没有任何感觉。对拨出头发行光镜检查,镜下见头发处于生长期,毛根扭曲变形。扫描电镜下毛根缺少毛小皮,表面凹凸不平,毛干近端的毛小皮呈波纹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发松动症 生长期
下载PDF
mTOR信号通路在毛囊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姚曼雪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9-372,共4页
近年来发现,雷帕霉素机制性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影响毛囊的生长及发育,与毛发生长周期密切相关。本文综述mTOR信号通路对毛发生长周期的影响,为毛发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信号传导 毛囊 雷帕霉素 雷帕霉素机制性靶蛋白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真核表达载体在HaCaT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3
20
作者 范卫新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39-441,共3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人VEGF165基因在HaCaT细胞中表达的可行性及其对体外培养的猪毛囊的影响。方法通过脂质体将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共表达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VEGF165瞬时转染HaCaT细胞,应用... 目的探讨外源性人VEGF165基因在HaCaT细胞中表达的可行性及其对体外培养的猪毛囊的影响。方法通过脂质体将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共表达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VEGF165瞬时转染HaCaT细胞,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EGFP 在HaCaT细胞内的表达,同时利用ELISA法检测VEGF在培养细胞被转染的上清液中的表达。进一步将该上清液加至体外培养的猪毛囊中,显微镜下测量毛囊的平均生长长度,并观察毛囊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成功地将VEGF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VEGF165瞬时转染了HaCaT细胞,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见细胞内EGFP的表达,同时用ELISA法证实了上清液中VEGF呈高水平表达,并且该上清液可以明显促进体外培养的猪毛囊生长,延缓其进入退行期。结论应用脂质体能够成功地将外源性人VEGF165基因转染HaCaT细胞,并进行有效表达,其表达的VEGF在体外具有促进猪毛囊生长的生物学话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生长因子 真核表达 载体 HACA T细胞 基因表达 毛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