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 被引量:976
1
作者 刘纪远 匡文慧 +13 位作者 张增祥 徐新良 秦元伟 宁佳 张树文 李仁东 颜长珍 吴世新 史学正 江南 于东升 潘贤章 迟文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4,共12页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本文采用相同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信息源和相同的技术方法,对中国1980年代末到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进行定期更新。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发展土地利用动态区...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本文采用相同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信息源和相同的技术方法,对中国1980年代末到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进行定期更新。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发展土地利用动态区划的方法,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时空特征。我们发现:1990-2010年的20年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南减北增,总量基本持衡,新增耕地的重心逐步由东北向西北移动"是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扩展提速,东部为重心,向中西部蔓延"是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林地前减后增,荒漠前增后减,草地持续减少"是非人工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特征。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两个10年相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原有的13个土地利用变化区划单元演变为15个单元,且部分区划单元边界发生变化。主要变化格局特征为黄淮海地区、东南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四川盆地城镇工矿用地呈现明显的加速扩张态势;北方地区耕地开垦重心由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转向西北绿洲农业区;东北地区旱作耕地持续转变为水田;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南部、黄土高原和西南山地退耕还林还草效果初显。近20年间,尽管气候变化对北方地区的耕地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政策调控和经济驱动仍然是导致我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2000年后的第一个1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人为驱动因素已由单向国土开发为主,转变为开发与保护并重。在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方法方面,应用"动态区划法"开展世纪之交两个10年中国LUCC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有效揭示了20年来中国LUCC"格局的变化过程",即动态区划边界的推移、区划单元内部特征的变化与单元的消长等;以及"变化过程的格局",即土地利用变化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土地利用变化 特征 空间格局 中国
原文传递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722
2
作者 刘纪远 张增祥 +6 位作者 庄大方 王一谋 张树文 李仁东 江南 吴世新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2,共12页
在土地利用变化时空信息平台的支持下 ,本文对我国 2 0世纪 80年代末到 90年代末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 ,揭示了我国 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规律 ,分析了这些规律形成的主要政策、经济和自然成因。研究表明 ,2 0世纪 90年... 在土地利用变化时空信息平台的支持下 ,本文对我国 2 0世纪 80年代末到 90年代末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 ,揭示了我国 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规律 ,分析了这些规律形成的主要政策、经济和自然成因。研究表明 ,2 0世纪 90年代 ,全国耕地总面积呈北增南减、总量增加的趋势 ,增量主要来自对北方草地和林地的开垦。林业用地面积呈现总体减少的趋势 ,减少的林地主要分布于传统林区 ,南方水热充沛区造林效果明显。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整体上表现为持续扩张的态势。 90年代后 5年总体增速减缓 ,西部增速加快。 2 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 ,政策调控和经济驱动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据此 ,本文提出在今后的全国土地利用规划中 ,应充分考虑我国现代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分异规律。同时 ,在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规划中也应强调自然地理地带的针对性 ,同时要改变传统的资源规划与管理思路 ,在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的条件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数据库 遥感 分布规律 土地资源 生态环境 中国
下载PDF
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531
3
作者 刘纪远 张增祥 +8 位作者 徐新良 匡文慧 张树文 李仁东 颜长珍 于东升 吴世新 江南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11-1420,共10页
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以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动态为核心的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研究逐渐成为土地变化科学(LCS)研究的新动向。基于覆盖中国21世纪初5年间隔的遥感卫星数据获取的1km网格土地利用变化空间信息,依据近5年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分... 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以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动态为核心的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研究逐渐成为土地变化科学(LCS)研究的新动向。基于覆盖中国21世纪初5年间隔的遥感卫星数据获取的1km网格土地利用变化空间信息,依据近5年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分异的显著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经济发展与国家宏观政策因素综合考虑,设计针对21世纪初5年新的中国土地利用动态区划图,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因素。总体上,21世纪初5年中国处于土地利用快速变化期,黄淮海平原、东南沿海地区与四川盆地城乡建设用地显著扩张,占用大规模优质农田,导致南方水田面积明显减少;西北绿洲农业发展与东北地区开垦导致北方旱地面积略有增加;受西部开发"生态退耕"政策的影响中西部地区林地面积显著增加,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成效明显,对区域土地覆盖状况的改善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一时段国土开发与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包括"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国家重大政策,加之快速的经济发展是该阶段土地利用变化格局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空间格局 驱动力 21世纪初 中国
下载PDF
三峡库区土地自然坡度和高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90
4
作者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5-21,共7页
坡度和高程是土地资源固有的二个重要环境因子 ,对土地利用和土地生产力有直接作用。在山区 ,坡度和高程基本上决定了土地利用方向和利用方式 ,从而影响到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三峡库区面积 6 2 6 4 0km2 ,为丘陵、低中山区 ,山高坡陡... 坡度和高程是土地资源固有的二个重要环境因子 ,对土地利用和土地生产力有直接作用。在山区 ,坡度和高程基本上决定了土地利用方向和利用方式 ,从而影响到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三峡库区面积 6 2 6 4 0km2 ,为丘陵、低中山区 ,山高坡陡。按坡度和高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级 :0~ 7°、7~ 15°、15~ 2 5°、>2 5° ;80 0m以下 ,80 0m以上。在编制的 1:10万土地自然坡度和高程分级图及土地利用图的基础上获取各坡度、高程级及其土地利用类型和数据。 4个坡度级土地面积随坡度的增加而加大 ,随海拔的增高而减小。耕地大部分集中在 80 0m以下 7~ 15°和 15~ 2 5°的坡度上 ,优质耕地少 ,中、低产地多 ,并存在大量的陡坡耕地。森林大多分布在 80 0m以上 >2 5°陡坡上。根据对 1980~ 1996年库区主要县、市农业年产值与自然坡度和高程的定量分析比较 ,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反比例关系。综合提高库区土地生产力 ,必须遵循“有所为 ,有所不为”原则 ,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不片面强调增加粮食产量而盲目扩大耕地面积 ,大力改造 15~ 2 5°的中、低产地 ,有计划、按步骤并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退陡坡旱地还林 (草 ) ,改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自然坡度 高程 土地利用 土地生产力 经济发展 三峡库区
下载PDF
三峡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58
5
作者 江晓波 马泽忠 +4 位作者 曾文蓉 爱霞 李爱农 孙育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8-112,共5页
三峡地区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地区,这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角度出发,利用RS和GIS技术,阐明了20世纪最后10年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在数量、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库区土地利用... 三峡地区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地区,这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角度出发,利用RS和GIS技术,阐明了20世纪最后10年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在数量、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得出以下结论:(1)10年间除建设用地和草地面积增加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都呈现出不同程度衰减;(2)建设用地以高速增长,增幅达21528.09hm2;(3)耕地减少的幅度较大,达18399.29hm2,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且减少的耕地多为位置相对优越,产量较高的优质良田;(4)林地面积总趋势是减少,主要转变为草地、旱地和建设用地,其中有林地减少的幅度较大,达7411.93hm2;(5)草地的面积总体增加,主要源自于林地和旱地的变化;(6)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空间格局分为3个主导因子变化区域:耕地-城镇型、林灌-耕地型和复合型;(7)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主要为:经济因素、人口压力、宏观政策及三峡工程4个方面,这4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共同影响库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地区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 驱动力分析
下载PDF
嘉陵江中下游地区近30年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50
6
作者 仙巍 邵怀勇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4-121,共8页
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及数理统计学的方法,利用1972年M SS遥感影像、1986年和2000年的TM遥感影像,在总结了目前使用较广泛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出速度、转入速度、综合动态度、状态指数等模型,并指出唯有将这些模型... 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及数理统计学的方法,利用1972年M SS遥感影像、1986年和2000年的TM遥感影像,在总结了目前使用较广泛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出速度、转入速度、综合动态度、状态指数等模型,并指出唯有将这些模型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理解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利用上述模型以及LUCC的幅度、区域差异模型,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了自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嘉陵江中下游地区14个县市区LUCC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转出速度 转入速度 平衡状态 嘉陵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应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作物种植面积 被引量:54
7
作者 徐新刚 李强子 +1 位作者 吴炳方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2008年第1期17-23,I0005,共8页
利用中低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作物分类种植面积的精度,往往难以满足农业遥感估产的需要。随着新型传感器的不断出现,应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高精度地提取作物分类面积日益成为发展趋势。由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供的地物纹理、色调与形状等... 利用中低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作物分类种植面积的精度,往往难以满足农业遥感估产的需要。随着新型传感器的不断出现,应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高精度地提取作物分类面积日益成为发展趋势。由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供的地物纹理、色调与形状等信息更加丰富,当前基于对象的地物识别分类方法仍不成熟,处理操作中人为干预过多,而且较为复杂,因此尝试以地面调查信息为辅助参量,采用常规基于像元的最大似然法监督分类方法,依据多尺度遥感影像信息提取的原理,分阶段地逐步提取作物种植面积,以此为农业遥感估产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分类 QuickBird遥感影像 地面调查 最大似然法 多尺度
下载PDF
基于遥感与GIS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46
8
作者 江晓波 孙燕 +1 位作者 李爱农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0-135,共6页
土地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作为生产生活资料的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强度;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则反映了土地利用方式的发展变化趋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在数量、方式、强度、结构和趋势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全面、客... 土地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作为生产生活资料的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强度;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则反映了土地利用方式的发展变化趋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在数量、方式、强度、结构和趋势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全面、客观地反映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有利于正确认识当前土地利用中合理和不合理的利用方式,为制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土地管理和土地规划提供依据。遥感技术提供巨大而丰富的信息源,GIS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空间分析等功能;二者的结合有着传统方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具有周期短、效率高、费用低等特点,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制定详细的技术手段,对重庆市15年间的土地利用及其动态变化在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上加以分析,阐明这种变化的外在表象,即耕地、林地的减少和城镇用地的增加;同时分析这种变化的内在驱动力主要为自然环境(坡度、高程、土壤等)和人文要素(经济条件与人口压力等)。为国土资源的有效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GIS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驱动力
下载PDF
基于GIS的岷江上游乡村聚落空间聚集特征分析--以茂县为例 被引量:52
9
作者 冯文兰 +1 位作者 李爱农 张宝雷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7-61,共5页
将四川省茂县作为典型研究区,以其ETM影像及国家1:2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为主要信息源,经图像识别与实地验证获得乡村聚落的空间信息,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岷江上游乡村聚落的空间聚集特征作了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58.6%的乡村... 将四川省茂县作为典型研究区,以其ETM影像及国家1:2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为主要信息源,经图像识别与实地验证获得乡村聚落的空间信息,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岷江上游乡村聚落的空间聚集特征作了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58.6%的乡村聚落在局部空间上相对集中,其余的则弥散分布;大部分聚落(约78.2%)分布在海拔1500~2700 m的中高山处,海拔1200~2200 m干旱河谷区聚集的聚落约55.2%,80%以上聚落的坡度大于15°;大多数聚落的水源和交通状况良好,水系和道路缓冲区较小半径内的聚落多沿道路聚集,而较远的则多沿水系聚集。分析还发现,少数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不宜于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也不利于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此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后探寻适当的对策对其进行重建或迁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聚集 GIS 茂县 岷江上游地区
下载PDF
大宁河流域坡度与坡向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2
10
作者 爱霞 马泽忠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6-129,共4页
通过解译同源不同时期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应用GIS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分析,阐述了大宁河流域土地利用/覆盖随坡度和坡向的分布规律以及坡度和坡向的变化对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度的影响,分析了社... 通过解译同源不同时期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应用GIS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分析,阐述了大宁河流域土地利用/覆盖随坡度和坡向的分布规律以及坡度和坡向的变化对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度的影响,分析了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对流域内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的正向和负向的驱动力作用。研究表明,大宁河流域内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坡度较低的区域,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正向较陡坡区域发展,陡坡耕地和极陡坡耕地在流域内分布过多,森林面积分布过少,从而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宁河流域 坡度 坡向 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
下载PDF
高程与坡度对巫山县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6
11
作者 马泽忠 爱霞 +1 位作者 江晓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7-109,183,共4页
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叠加、矢量数据之间的叠加以及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相互转换的方法,研究了高程和坡度对巫山县近15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影响;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info分析了土地利用/覆盖动态... 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叠加、矢量数据之间的叠加以及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相互转换的方法,研究了高程和坡度对巫山县近15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影响;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info分析了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随高程与坡度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引起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的驱动力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山县 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 动态变化 高程 坡度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技术
下载PDF
森林蓄积量遥感定量估测研究综述 被引量:37
12
作者 程武学 杨存建 +2 位作者 介铭 刘悦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7746-7750,共5页
论述森林蓄积量的概念和发展历史,介绍森林蓄积量定量估测的常规方法,以及近年出现的新蓄积量定量估测方法,如遥感方法、基于遥感技术的神经网络模型方法,并阐述了森林蓄积量遥感定量估测方法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森林蓄积量 遥感技术 多元回归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
下载PDF
三峡库区近50年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被引量:32
13
作者 邵怀勇 仙巍 +1 位作者 杨武年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53-458,共6页
基于1955年1:50000地形图、1972年MSS图像、1986和2000年TM图像,定量分析了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过程,并对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55—2000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耕地、... 基于1955年1:50000地形图、1972年MSS图像、1986和2000年TM图像,定量分析了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过程,并对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55—2000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在1955—1972、1972—1986和1986—2000年3个时段,该区林地面积持续减少,但减幅逐渐变小;草地和耕地面积分别经历了增-减-增和增-增-减的过程;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政策、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等因素是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驱动力 三峡库区
下载PDF
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研究——以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32
14
作者 张宝雷 张淑敏 +1 位作者 启刚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1-185,共5页
将土地利用类型分类为耕地、有林地(森林地)、灌木林地、草地、迹地、水体、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8类。以遥感数据为数据源,通过自动分类和人工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了以上土地利用类型,并对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和驱动... 将土地利用类型分类为耕地、有林地(森林地)、灌木林地、草地、迹地、水体、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8类。以遥感数据为数据源,通过自动分类和人工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了以上土地利用类型,并对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和驱动力做了分析。以Costanza等人的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测结果为基础,对各种地类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重新赋值,进而估算近30年大宁河流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分析了其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近30年,大宁河流域土地利用总的变化趋势是林、灌、草地经历了不断破坏和缓慢恢复的过程,耕地面积经历了先增后减,建设用地不断扩展。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国家政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历了一个先损害后恢复的过程,表现为生态服务价值从1973年到1995年不断减少,而1995年到2002年连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
下载PDF
中国5年间隔陆地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数据集(1990-2010)内容与研发 被引量:34
15
作者 徐新良 刘纪远 +6 位作者 张增祥 张树文 李仁东 颜长珍 吴世新 史学正 《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 2017年第1期52-59,175-182,共16页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空间分布数据集是在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卫星遥感数据基础上,结合地面调查研发的连续25年每5年间隔的中国生态系统数据集。该分类系统共划分为7个生态系统类型,包括: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空间分布数据集是在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卫星遥感数据基础上,结合地面调查研发的连续25年每5年间隔的中国生态系统数据集。该分类系统共划分为7个生态系统类型,包括: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聚落生态系统和其他生态系统。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00 m。其中,水体和湿地生态系统变化不大,聚落生态系统由占据总面积1.65%(1990)增至2.09%(2010);农田生态系统由18.65%(1990)增至18.80%(2010);而草地生态系统由31.98%(1990)降至31.56%(2010);森林生态系统由23.74%降至23.64%(2010)。这种变化总量在5年间隔期间呈波动变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陆地生态系统 空间分布 5年间隔 100 m 1990-2010
原文传递
三峡水库建设前后库区10年土地覆盖变化 被引量:26
16
作者 张磊 董立新 +1 位作者 吴炳方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7-112,共6页
介绍利用定量遥感监测手段,开展10年间三峡库区土地覆盖监测,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在1 50 000尺度下划分38类土地覆盖类型,利用面向对象的信息提取方法,通过多尺度分割和模糊判别的手段开展土地覆盖的信息提取。通过监测... 介绍利用定量遥感监测手段,开展10年间三峡库区土地覆盖监测,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在1 50 000尺度下划分38类土地覆盖类型,利用面向对象的信息提取方法,通过多尺度分割和模糊判别的手段开展土地覆盖的信息提取。通过监测分析,三峡库区在2002年耕地总量占总面积43.93%,森林面积占29.03%,与1992年对比,耕地面积减少1.13%,森林面积减少0.13%,灌木林增加了0.58%。影响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是城市扩展、库区移民、生态环境政策等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土地覆盖 遥感监测
下载PDF
岷江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对地表水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28
17
作者 宋述军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12-715,共4页
当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时,非点源污染,尤其是农业非点源污染将成为影响地表水水质的主要因素。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获取岷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并在分析该流域内地表水水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与地表水水质... 当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时,非点源污染,尤其是农业非点源污染将成为影响地表水水质的主要因素。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获取岷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并在分析该流域内地表水水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与地表水水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以单一土地利用类型为主控制的区域中,林地和草地控制的小流域的地表水水质明显优于耕地;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结构中,地表水水质的优劣状况介于林地、草地和耕地为主控制的小流域之间;在其他条件相似时,随着小流域内林地和草地比例的增加,非点源污染降低,而随着耕地比例的增加,非点源污染有增大的趋势。此外,土地利用结构对地表水水质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数量结构上,同时表现在空间分布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地表水水质 非点源污染 地理信息系统 岷江
下载PDF
生态环境典型治理区5年期遥感动态监测 被引量:24
18
作者 吴炳方 李苗苗 +4 位作者 颜长珍 张磊 王一谋 张树文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2-38,共7页
1998年以来中国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为了评估工程的效益,监测工程实施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在生态脆弱区选择了具有代表意义的5个典型区,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的方法,对这些地区在1997—2002年5年... 1998年以来中国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为了评估工程的效益,监测工程实施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在生态脆弱区选择了具有代表意义的5个典型区,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的方法,对这些地区在1997—2002年5年内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监测结果表明,这5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和小流域治理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各治理区的环境正在逐渐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生态环境 动态监测
下载PDF
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的岷江上游15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20
19
作者 李爱农 江晓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53-156,共4页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详细研究了岷江上游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状况及其1986~2000年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影响。作者认为,必须在提高全民的环护意识以及相应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的前提下,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创新,寻找...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详细研究了岷江上游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状况及其1986~2000年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影响。作者认为,必须在提高全民的环护意识以及相应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的前提下,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创新,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区域外补偿机制,保护该地区有限的珍贵林业资源,恢复其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作用,实现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GIS技术 岷江上游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 动态变化 地理信息系统 驱动力 补偿机制 科技创新 林业资源保护
下载PDF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时空动态变化分析——以岷江上游地区为例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李爱农 +2 位作者 江晓波 孙育秋 曾文蓉 《地球信息科学》 CSCD 2003年第2期100-104,共5页
全面、客观地反映土地动态变化有利于正确认识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能为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土地管理和土地规划提供依据。多时相遥感数据已经被成功运用于研究土地变化 ,评估前期政策对环境和土地利用的影响 [1~ 5... 全面、客观地反映土地动态变化有利于正确认识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能为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土地管理和土地规划提供依据。多时相遥感数据已经被成功运用于研究土地变化 ,评估前期政策对环境和土地利用的影响 [1~ 5]。在遥感和 GIS技术支持下 ,分析了岷江流域上游地区的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状况及其 1986~ 2 0 0 0年的时空动态变化和驱动力影响。为保护该地区有限的珍贵林业资源 ,恢复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作用和国土资源的有效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 动态变化 遥感 理信息系统 岷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