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志林 张锦钊 +2 位作者 胡世峰 黄金培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7期588-591,共4页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技术要点,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6年10月云浮市人民医院因微小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行介入栓塞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手术并发...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技术要点,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6年10月云浮市人民医院因微小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行介入栓塞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手术并发症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研究共纳入23例微小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17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6例采用支架辅助治疗。致密栓塞19例(82.61%),4例(17.39%)瘤颈残余。所有患者载瘤动脉均通畅,术中无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4.35%)术中发生载瘤动脉狭窄闭塞,置入支架后载瘤动脉恢复通畅。术后6~30个月DSA随访均无再出血。1例(4.35%)瘤颈残余患者1年后出现瘤颈部动脉瘤复发,给予支架辅助栓塞治疗。23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0分共21例,2分有2例。结论介入栓塞技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后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 介入 栓塞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介入血管内治疗后替罗非班维持抗血小板的治疗 被引量:7
2
作者 志林 黄金培 《中国医学工程》 2019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介入血管内治疗后替罗非班维持抗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介入血管内治疗,对照组介入...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介入血管内治疗后替罗非班维持抗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介入血管内治疗,对照组介入治疗后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介入治疗后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并评估其临床疗效和观察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14 d后BI评分高于对照组,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和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介入血管内治疗后使用替罗非班不仅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治疗效果,又可降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介入血管内治疗 替罗非班 抗血小板
下载PDF
超时间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黄渊炳 志林 +6 位作者 李双涛 苏全喜 陈石伙 严银宗 黄金培 陈东燃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第4期50-54,共5页
目的:探讨超时间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云浮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超时间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血管内治疗。所有患者进行TOAST分型和美国国立... 目的:探讨超时间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云浮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超时间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血管内治疗。所有患者进行TOAST分型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基于CT平扫(NC-CT)进行阿尔伯特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出院后随访,行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共1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7例、女3例,TOAST分型均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术前NIHSS评分均大于7分、ASPECTS评分大于5分。术后随访显示,7例ASPECTS评分大于7分的患者出院后3个月mRS评分为0~1分;3例ASPECTS评分为5~6分的患者出院后3个月mRS评分为4~5分。结论:基于NC-CT的ASPECTS评分大于7分的超时间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可能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侧支循环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阿尔伯特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 ASITN/SIR
下载PDF
DSA引导下置入溶栓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4
作者 黄金培 志林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24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置入溶栓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LEDVT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用系统性...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置入溶栓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LEDVT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用系统性溶栓治疗,观察组接受DSA引导下置入溶栓导管接触性溶栓。分析比较两组的溶栓率、静脉通畅度评分、双侧大腿周径差、双侧小腿周径差、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尿激酶用量。结果观察组的溶栓率高于对照组[周围型:(70.30±9.51)vs.(32.62±11.62)%;中央型:(52.84±9.70)vs.(43.95±10.84)%;混合型:(62.07±12.95)vs.(40.87±10.95)%](P<0.05)。治疗后,两组的静脉通畅度评分、双侧大腿周径差和双侧小腿周径差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95±0.53)vs.(1.87±1.01)分;(1.26±0.60)vs.(2.43±0.42)cm;(1.03±0.52)vs.(2.39±0.61)cm](P<0.05)。观察组的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3.62±0.93)vs.(5.29±1.62)d],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12.36±2.95)vs.(10.95±2.57)d],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3934.94±530.72)vs.(2938.76±486.81)元],尿激酶用量多于对照组[(532.95±29.47)vs.(301.84±45.95)×104U/h](P<0.05)。结论DSA引导下置入溶栓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LEDVT的临床疗效优于系统性溶栓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静脉再通,但同时也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和增加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 置入溶栓导管 接触性溶栓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介入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黑龙江医药》 CAS 2020年第2期261-263,共3页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介入血管内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抽选100例2018年7月—2019年7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时以系统法为标准,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50例研究组患者实施血管介入...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介入血管内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抽选100例2018年7月—2019年7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时以系统法为标准,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50例研究组患者实施血管介入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康复、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就治疗有效率对比来看,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6.00%和84.00%.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以及2个月NIHS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较低,研究组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实施介入血管内治疗的应用效果明显好于传统静脉溶栓治疗,对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效果显著,且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管介入术 静脉溶栓 神经功能
下载PDF
旋转DSA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袁梅飞 庄伟雄 +3 位作者 朱志嫦 董发新 黄丽嫦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1年第7期1371-1373,共3页
目的:探讨旋转DSA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取2019年6月-2021年1月在我院接收脑血管造影检查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人员均接受常规DSA检查与旋转DS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疾病的检出率以及检测基本情况。结果:与常规... 目的:探讨旋转DSA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取2019年6月-2021年1月在我院接收脑血管造影检查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人员均接受常规DSA检查与旋转DS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疾病的检出率以及检测基本情况。结果:与常规DSA比较旋转DSA检测的疾病检出率明显较高(P<0.05);与常规DSA比较旋转DSA检测的成像次数、X线辐射剂量及造影剂用量均较低(P<0.05)。结论:对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旋转DSA检查,有助于提高疾病检出率,且安全性较高,利于治疗方案的针对性实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DSA 急性脑血管疾病 疾病检出率
下载PDF
旋转DSA技术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袁梅飞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0年第8期1552-1554,共3页
目的:探讨旋转DSA技术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对患者分别进行常规DSA血管造影和旋转DSA血管造影,并对两种造影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旋转DS... 目的:探讨旋转DSA技术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对患者分别进行常规DSA血管造影和旋转DSA血管造影,并对两种造影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旋转DSA技术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直径>5mm脑动脉瘤18例(26.5%),直径<或=5mm脑动脉瘤50例(73.5%),其他结果(动静脉畸形13例、烟雾病19例等)占(32.0%);行常规DSA检出动脉瘤的患者53例,直径>5mm脑动脉瘤15例(28.3%),直径<或=5mm脑动脉瘤37例(69.8%),其他结果(动静脉畸形4例、烟雾病9例等)占(24.5%)。两种诊断对于直径>5mm脑动脉瘤的检出率、准确率没有明显区别(P>0.05);两种诊断对于直径<或=5mm脑动脉瘤的检出率、准确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诊断对于其他结果(动静脉畸形、烟雾病等)的检出率、准确率没有明显区别(P>0.05);结论:旋转DS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中,效果要优于常规DSA,特别是在微小动脉瘤(直径<或=5mm脑动脉瘤)的诊断中,旋转DSA的检出率、准确率更高,可对患者临床治疗有效指导,有利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生活质量提升,可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DSA技术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检出率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动脉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8
作者 黄金培 志林 《慢性病学杂志》 2021年第6期883-884,887,共3页
目的探讨动脉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云浮市人民医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动脉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采... 目的探讨动脉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云浮市人民医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动脉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综合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为(4.85±3.46)分,明显低于治疗前的(11.43±4.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06,P<0.05);预后良好21例(65.63%)。不同性别、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和房颤、不同取栓次数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责任血管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后表明,性别、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和房颤、取栓次数、责任血管与动脉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动脉血栓 支架取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