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色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 被引量:15
1
作者 高方远 任鄄胜 +7 位作者 苏相文 康海岐 曾礼华 吕建群 刘利平 任光俊 《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13-1119,共7页
该团队针对长江上游稻作生态特点及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绿色优质高产新品种的培育研究。先后发掘出与稻飞虱抗性、产量、品质性状相关的基因/QTL;研发了稻米品质、稻瘟病抗性、稻飞虱抗性、磷高效利用、抗旱性、抗倒伏等绿色性... 该团队针对长江上游稻作生态特点及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绿色优质高产新品种的培育研究。先后发掘出与稻飞虱抗性、产量、品质性状相关的基因/QTL;研发了稻米品质、稻瘟病抗性、稻飞虱抗性、磷高效利用、抗旱性、抗倒伏等绿色性状的改良技术;创制出兼具优质、高配合力、抗稻瘟病、抗飞虱等优良性状的新材料;培育出适合长江上游生态条件的绿色优质高产新品种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 优质 产量 稻瘟病 稻飞虱 分子标记 选育 水稻
原文传递
33份水稻材料的抗倒伏性评价 被引量:13
2
作者 泽芳 衡艳 +6 位作者 邱丹 任鄄胜 高方远 任光俊 曾礼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36-744,共9页
抗倒伏性是水稻高产或超高产育种的目标之一。本研究采用力学量化测定的方法,对33份来自不同地区的水稻材料的倒伏指数和相关农艺性状进行了测量与分析。研究表明,不同材料各项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弯曲力矩和折断弯矩两项指... 抗倒伏性是水稻高产或超高产育种的目标之一。本研究采用力学量化测定的方法,对33份来自不同地区的水稻材料的倒伏指数和相关农艺性状进行了测量与分析。研究表明,不同材料各项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弯曲力矩和折断弯矩两项指标还受播期差异的影响,导致倒伏指数除在不同资源材料间存在差异外,也因播期而异。33个被试的材料中在5%显著性水平上有3个品种受播期的影响极显著,分别是特青,辽星21和Bombilla(欧洲温带粳稻);有8个材料受播期的影响不显著,分别是Y58S,TN1,R379,黄华占,成恢177,Triomphe(非洲温带粳稻),IR238(南亚籼稻)和B805D-MR-16-8-3(南亚籼稻)。此外,倒伏指数与株高,第2节间长度和株重等3个变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而与抗折力参数间为不显著的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播期 抗倒伏 种质资源
下载PDF
杂交籼稻骨干保持系岗46B稻谷粒形及垩白的QTL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高方远 邱玲 +4 位作者 任鄄胜 任光俊 曾礼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5-242,共8页
利用籼稻保持系骨干亲本岗46B与美国水稻品种Lemont多次回交培育的低垩白、窄粒株系K1075与岗46B构建F2群体,对稻谷粒长、粒宽、长宽比、粒厚、百粒重和垩白粒率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6个性状在F2群体中均呈正态连续分布,属于典... 利用籼稻保持系骨干亲本岗46B与美国水稻品种Lemont多次回交培育的低垩白、窄粒株系K1075与岗46B构建F2群体,对稻谷粒长、粒宽、长宽比、粒厚、百粒重和垩白粒率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6个性状在F2群体中均呈正态连续分布,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除粒长与百粒重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外,其他性状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采用SSR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通过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14个控制稻谷粒形和垩白的QTL,包括2个控制粒长的QTL(qGL2和qGL5),2个控制粒宽的QTL(qGW5和qGW8),5个控制长宽比的QTL(qLWR2、qLWR5、qLWR6、qLWR8和qLWR12),1个控制粒厚的QTL(qGT5),1个控制百粒重的QTL(qHGW5)和3个控制垩白粒率的QTL(qPGWC5、qPGWC6和qPGWC8)。在这些位点中,岗46B等位基因增加粒宽、粒厚、粒重和垩白粒率,减小粒长和长宽比。控制粒宽、粒厚、粒重、垩白粒率和长宽比的主效QTL均位于第5染色体RM17990-RM18004-RM18068区间,这一结果与仅选择极端表型单株,采用连锁及连锁不平衡方法(LD)获得的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形 垩白 数量性状位点 连锁及连锁不平衡
下载PDF
水稻粒厚主效位点qGT8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高方远 罗正良 +5 位作者 任鄄胜 苏相文 吕建群 任光俊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4859-4871,共13页
【目的】在已鉴定的稻谷粒长、粒宽和粒厚QTL的基础上,对控制粒厚的主效QTL进行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以解析川106B(C-106B)细长粒形的遗传基础,为进一步通过分子技术改良其产量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细长粒形的优质籼稻保持系... 【目的】在已鉴定的稻谷粒长、粒宽和粒厚QTL的基础上,对控制粒厚的主效QTL进行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以解析川106B(C-106B)细长粒形的遗传基础,为进一步通过分子技术改良其产量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细长粒形的优质籼稻保持系川106B与籽粒较宽厚的籼稻保持系川345B(C-345B)杂交,构建包含182个单株的F_2群体,采用QTL Catographer v2.5软件基于复合区间作图法发掘与稻谷粒形性状相关的QTL;进一步从BC_3F_2群体筛选隐性单株(稻谷厚度较薄)对粒厚主效QTL(qGT8)进行精细定位,并对候选基因进行测序和荧光定量PCR分析。分别构建qGT8位点携带川106B等位基因的近等基因系(NIL-gt8^(C-106B))和携带川345B等位基因的近等基因系(NIL-GT8^(C-345B))并调查其稻米外观品质及产量性状。【结果】川106B和川345B的粒长、粒宽和粒厚表型存在显著差异。利用F_2群体检测到2个粒长QTL、3个粒宽QTL和3个粒厚QTL,其中,位于第7染色体区间RM21892—RM3589的粒长主效QTL(qGL7)可解释粒长变异的68.23%,川106B等位基因在该位点可增加粒长0.47 mm。控制稻谷粒宽和粒厚的主效QTL(qGW8和qGT8)位于第8染色体上相同区间RM6070—RM447,分别解释相应表型变异的26.48%和34.89%,增加粒宽或粒厚的等位基因均来自于川345B。利用1 732个BC_3F_2隐性单株,将粒厚主效位点qGT8精细定位在标记SG930和SG950间的11.2 kb区段,该区段仅包含1个注释基因LOC_os08g41940(OsSPL16)。对该基因测序分析发现,川106B和川345B在起始密码子ATG上游2 kb区段存在7个差异位点,在编码区有5个多态性位点,其中,川106B在第3外显子插入2 bp(c.1006_1007插入CT)引起移码突变,且位于qGT8的OsmiR156结合位点,推测为川106B籽粒厚度变薄、宽度变细的关键位点。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qGT8在幼穗中表达量较高,且在川106B和川345B中的表达方式相似,表达量在1—8 cm长幼穗发育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形 粒厚 数量性状基因座位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利用重组自交系剖析大穗型香稻保持系川香29B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 被引量:6
5
作者 苏相文 高方远 +5 位作者 曹墨菊 任鄄胜 刘光春 任光俊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9-50,共12页
为了剖析大穗型香稻保持系川香29B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川香29B为母本,美国水稻品种Lemont为父本杂交,构建包含177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SSR分子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对单株产量(grain yield per plant,GY)、单株... 为了剖析大穗型香稻保持系川香29B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川香29B为母本,美国水稻品种Lemont为父本杂交,构建包含177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SSR分子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对单株产量(grain yield per plant,GY)、单株有效穗数(number of panicles per plant,NP)、穗长(panicle length,PL)、一次枝梗数(number of primary branches per panicle,NPB)、二次枝梗数(number of secondary branches per panicle,NSB)、每穗总粒数(total number of spikelets per panicle,TNS)、每穗实粒数(number of filled grains per panicle,NFG)、着粒密度(spikelet density,SD)、结实率(seed setting ratio,SSR)和千粒重(1 000-grain weight,TGW)10个性状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31个加性效应QTLs,分布在1、2、3、4、5、6、8和10染色体上,贡献率介于0.01%-11.76%。控制穗长、二次枝梗数和每穗总粒数的3个QTLs(q PL-5-1,q NSB-3-2和q TNS-3-1)效应较大,LOD值分别是10.33、8.31和8.62,贡献率为11.76%、9.27%和9.76%。在第3染色体区间RM569-RM489、RM5532-RM3513、RM3684-RM570和RM570-RM514均检测到2个及以上控制不同产量相关性状的QTLs。在育种中利用与这些QTL连锁的SSR标记进行辅助选择,将可能有助于多个性状的协同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重组自交系 产量性状 QTLS分析 相关分析
原文传递
植物耐旱与基因工程 被引量:4
6
作者 唐先兵 刘沛 《植物杂志》 2001年第2期3-4,共2页
关键词 植物基因工程 耐旱性 分子机制
原文传递
水稻恢复系‘成恢177’稻瘟病抗性与遗传背景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任鄄胜 +6 位作者 高方远 彭云良 苏相文 罗正良 张雪梅 任光俊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9期31-39,共9页
为了剖析‘成恢177’稻瘟病持久抗性和高配合力特性的遗传基础,利用稻瘟病抗谱测定、抗病基因测序和SSR分子标记多态性比较的方法,分析了‘成恢177’的稻瘟病抗性和遗传背景。结果表明:在测试的63个稻瘟病单胞菌株和16个鉴别菌株中,‘... 为了剖析‘成恢177’稻瘟病持久抗性和高配合力特性的遗传基础,利用稻瘟病抗谱测定、抗病基因测序和SSR分子标记多态性比较的方法,分析了‘成恢177’的稻瘟病抗性和遗传背景。结果表明:在测试的63个稻瘟病单胞菌株和16个鉴别菌株中,‘成恢177’的抗性频率分别为66.67%和68.75%;‘成恢177’的稻瘟病抗性基因来自Lemont,为Pi-km。分子遗传背景分析表明,在148个SSR多态性位点中,‘成恢177’具有70.95%的‘绵恢502’位点,20.95%为美国热带粳稻品种Lemont位点;且在第1~10染色体上SSR多态性位点属‘绵恢502’较多(64.00%-100.00%),在第11、12染色体上属Lemont较多(77.78%、60.00%)。本研究认为‘成恢177’成功地聚合了Lemont的稻瘟病抗性和‘绵恢502’的高配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恢177’ 抗稻瘟病基因 遗传背景 SSR标记 基因测序
下载PDF
白喉毒素及其编码基因TOX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罗玉英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第4期56-61,共6页
对白喉毒素及其编码基因的结构及其作用原理进行了详细说明 。
关键词 白喉毒素 Tox基因 嵌合基因 编码基因 分子生物学 真核生物 基因结构
下载PDF
发展红莲型杂交水稻 践行杂交水稻全球梦——记武汉大学与袁隆平院士的不解之缘 被引量:1
9
作者 朱仁山 方圣辉 +6 位作者 黄文超 李绍清 胡骏 李晶 刘求喜 刘春江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69-73,共5页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与世长辞,举国同悲。袁隆平院士去世后,在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门前的阶梯上,摆满了师生们向袁隆平院士吊唁的鲜花。袁老逝世第七天,武汉大学举办袁隆平院士追思会,...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与世长辞,举国同悲。袁隆平院士去世后,在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门前的阶梯上,摆满了师生们向袁隆平院士吊唁的鲜花。袁老逝世第七天,武汉大学举办袁隆平院士追思会,缅怀国士,寄托哀思,传承精神,砥砺前行。武汉大学与袁隆平院士的不解之缘,还要从朱英国院士说起。一、缘起杂交水稻,共同推动杂交水稻研究上世纪70年代初,国家科委把杂交水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织全国协作攻关。袁隆平将“野败”材料分发到全国10多个省、市的30多个科研单位,武汉大学正是其中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朱英国作为湖北三系杂交水稻协作组组长,与袁隆平很早就认识,两人亦师亦友,经常一起开会、交流、学习,共同研究技术难题。由此,武汉大学与袁隆平院士和杂交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院士 重点科研项目 国家重点实验室 杂交水稻研究 国家科委 协作攻关 科研单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