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与传统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35
1
作者 李健 张振山 +3 位作者 赵洪普 张平 潘永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5期6627-6631,共5页
背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有动力髋螺钉、Gamma钉、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等,究竟使用何种内固定目前仍存在争议。近年来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逐渐被用于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与传统动力... 背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有动力髋螺钉、Gamma钉、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等,究竟使用何种内固定目前仍存在争议。近年来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逐渐被用于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与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05/2009-06收治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组及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组各2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下地时间及内固定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5~18个月,平均12.6个月。两组间伤口引流量、下地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解剖钢板组较动力髋螺钉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P〈0.05)。内固定后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解剖钢板组优良率更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与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相比,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骨折内固定 解剖钢板 动力髋螺钉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双侧双平面与单侧经椎弓根椎体成形术疗效比较 被引量:27
2
作者 李健 +4 位作者 杨波 邱勤业 宋磊 王簕 张振山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1-95,共5页
[目的]比较双侧双平面与单侧经椎弓根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05年10月~2009年6月,60例(71节)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在C型臂X线机或(和)CT引导下,双侧双平面或单侧经椎弓根向病椎内穿针并... [目的]比较双侧双平面与单侧经椎弓根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05年10月~2009年6月,60例(71节)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在C型臂X线机或(和)CT引导下,双侧双平面或单侧经椎弓根向病椎内穿针并注入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术后X线片和CT观察骨水泥的分布和渗漏情况,采用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后凸Cobb角、VAS评分及ODI指数进行手术疗效比较,并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71节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36节椎体行双侧双平面经椎弓根入路、35节行单侧经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后1周、1年时,两组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后凸Cobb角、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术后1周双侧双平面组与单侧组比较,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后凸Cobb角、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ODI指数及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术后1年时,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入路经椎弓根椎体成形术中,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后凸Cobb角、早期VAS评分的改善在双侧双平面组优于单侧组;并发症发生率、ODI指数、中远期VAS评分两组疗效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 骨质疏松 压缩性骨折
原文传递
3种不同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6
3
作者 钟姣红 +3 位作者 焯鹏 匡光志 杨健胜 李世浩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11-615,共5页
目的比较3种不同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我院2015年9月~2017年8月对85例96椎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行P... 目的比较3种不同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我院2015年9月~2017年8月对85例96椎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行PVP,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3组:单侧经椎弓根入路组(33例38椎)、双侧经椎弓根入路组(25例27椎)、单侧经椎弓根外入路组(27例31椎)。比较3组手术时间、骨水泥分布、骨水泥渗漏率、椎体后凸Cobb角及胸腰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手术时间单侧经椎弓根外入路组<单侧经椎弓根入路组<双侧经椎弓根入路组[(35.0±5.6)min vs.(42.2±7.3)min vs.(50.5±5.8)min,P<0.05]。术后3组椎体后凸Cobb角、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改善(P<0.05)。3组间骨水泥注入量及渗漏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单侧经椎弓根入路组骨水泥分布均匀情况比其他2组差(P<0.05)。3组间术前后椎体后凸Cobb角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间术前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周双侧经椎弓根入路组(3.0±1.2)分,单侧经椎弓根外入路组(3.3±1.2)分,明显低于单侧经椎弓根入路组(3.9±1.0)分(P<0.05),术后6个月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双侧经椎弓根入路和单侧经椎弓根外入路早期疗效优于单侧经椎弓根入路,单侧经椎弓根外入路PVP由于手术时间更短,操作风险更小,更适用于胸腰段OVC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椎弓根外入路 骨质疏松 压缩性骨折
下载PDF
三种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朝福 +4 位作者 钟姣红 焯鹏 匡光志 杨健胜 李世浩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1452-1456,共5页
[目的]比较三种方法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本院2015年3月~2017年2月的90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时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组:数字化模型辅助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组31例(数字组)、单纯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组2... [目的]比较三种方法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本院2015年3月~2017年2月的90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时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组:数字化模型辅助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组31例(数字组)、单纯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组25例(经皮组)、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组34例(传统组)。比较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根据Johner-Wruhs评价标准对临床结果进行评价。[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为数字组<经皮组<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术后出现3例浅表伤口感染,其余患者未发生早期并发症。三组患者随访时间均在1年以上。三组患者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数字组(15.16±2.31)周,经皮组(16.88±2.19)周,传统组(19.45±2.9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Johner-Wruhs评价标准,3个月时三组间疗效评级数字组>经皮组>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6个月和12个月时,三组间疗效评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过程中,传统组有1例患者进展为骨折畸形愈合,2例患者踝关节活动度受限,其余患者无其他晚期并发症。[结论]三种方法均可有效治疗胫骨远端骨折,但数字化模型辅助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疗效优良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 骨折 微创接骨板技术 数字化模型
原文传递
经皮与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4
5
作者 谭洁詠 +1 位作者 焯鹏 钟姣红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82-986,共5页
目的比较经皮与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17年2月~2019年6月54例单节段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根据手术方式分成2组:经皮组23例,开放组31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伤椎前... 目的比较经皮与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17年2月~2019年6月54例单节段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根据手术方式分成2组:经皮组23例,开放组31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并发症情况。结果5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经皮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开放组[(80.7±10.6)min vs.(106.2±13.7)min,t=-7.401,P=0.000],手术切口长度明显小于开放组[(6.7±1.0)cm vs.(8.8±1.5)cm,t=-6.079,P=0.000],出血量明显少于开放组[(56.3±13.5)ml vs.(197.2±32.0)ml,t=-22.004,P=0.000],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放组[(10.4±1.7)d vs.(13.6±2.8)d,t=-5.221,P=0.000]。经皮组23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并发症;开放组2例切口浅表感染,1例局部皮缘坏死,均延期愈合。2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Fisher精确检验,P=0.253)。54例随访12~19个月,(15.5±2.3)月。术后1周2组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经皮组VAS评分中位数明显低于开放组[2.0(2~3)分vs.4.0(3~5)分,Z=-6.023,P=0.000],ODI明显低于开放组[(16.1±1.6)%vs.(18.3±1.7)%,F=22.314,P=0.000];术后3、12个月2组VAS评分、ODI均进一步降低(P均=0.000)。2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F=112.018,P=0.000)、后凸Cobb角(F=202.007,P=0.000)均较术前明显恢复,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椎体前缘高度:F=0.000,P=0.985;Cobb角:F=0.678,P=0.414)。结论2种方法均能治疗胸腰椎骨折,恢复椎体高度,纠正后凸畸形,缓解症状,但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时间更短,切口更小,出血量更少,术后恢复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弓根钉 胸腰椎骨折 内固定
下载PDF
交锁髓内钉置入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钢板断裂:同一机构5年20例资料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健 张振山 +3 位作者 赵洪普 张平 潘永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9期7299-7302,共4页
背景:近年来,交锁髓内钉逐渐应用于治疗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联合植骨术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钢板断裂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股骨干骨折术后钢板断裂患者,普通钢板13例,加压钢板7例。行钢板螺钉取... 背景:近年来,交锁髓内钉逐渐应用于治疗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联合植骨术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钢板断裂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股骨干骨折术后钢板断裂患者,普通钢板13例,加压钢板7例。行钢板螺钉取出后均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交锁髓内钉固定联合植骨术治疗。均为静力固定,远近端各有两枚锁钉,术后评价其疗效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随访10~36个月(平均16.2个月)。按照Hohl功能评价方法评价临床结果优12例,良6例,中2例,差0例,优良率90%。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5~12个月,平均7.4个月。表明交锁髓内钉联合植骨术疗效可靠,并发症少,骨折愈合满意,是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钢板断裂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锁髓内钉 置入 股骨干骨折 骨折内固定 髓内 钢板
下载PDF
腰椎后路椎弓根钉置入并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治疗下腰椎结核 被引量:8
7
作者 李健 张振山 +2 位作者 杨波 赵洪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9期7315-7318,共4页
背景:采用自体颗粒骨结合打压植骨技术,行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治疗下腰椎结核具有可靠的融合率,但目前临床应用报道不多。目的:探讨经腰椎后路椎弓根钉置入并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治疗单节段下腰椎结核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 背景:采用自体颗粒骨结合打压植骨技术,行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治疗下腰椎结核具有可靠的融合率,但目前临床应用报道不多。目的:探讨经腰椎后路椎弓根钉置入并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治疗单节段下腰椎结核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7/2009-07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单节段下腰椎结核患者20例,均行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置入内固定后评价其神经功能障碍改善、疗效、椎体融合及畸形矫正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0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结果优11例,良8例,中1例,优良率95%。椎间融合率约为90%。内固定未见松脱、断裂等并发症。置入后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椎间高度均较置入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腰椎椎体间融合固定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椎 脊柱结核 后路手术 自体颗粒骨 椎弓根 打压植骨
下载PDF
数字化模型辅助微创钢板接骨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被引量:7
8
作者 李世浩 +1 位作者 焯鹏 钟姣红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40-745,共6页
目的探讨运用数字化模型辅助微创钢板接骨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胫骨远端骨折48例资料,其中常规MIPO 27例(常规组),数字化模型辅助MIPO 21... 目的探讨运用数字化模型辅助微创钢板接骨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胫骨远端骨折48例资料,其中常规MIPO 27例(常规组),数字化模型辅助MIPO 21例(数字组)。数字组术前行胫骨全长CT薄层扫描,并将DICOM格式图像导入Mimics17.0软件,建立数字化模型。通过模拟手术骨折复位内固定,测量骨折块之间的相对位移及钢板、螺钉的尺寸、位置、数量,指导MIPO手术操作。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疗效。结果数字组都建立了个体化的胫骨骨折数字化模型,并可用于模拟手术、获取相关数据指导MIPO手术操作。手术时间数字组<常规组[(61.2±9.4)min vs.(67.5±10.4)min,t=2.174,P=0.035]。术中出血量数字组<常规组[(25.6±8.4)ml vs.(31.4±10.2)ml,t=2.141,P=0.038]。骨折愈合时间数字组<常规组[(15.1±2.4)周vs.(16.8±2.1)周,t=2.659,P=0.011]。根据Johner-Wruhs评价标准,术后3个月疗效数字组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根据CT薄层扫描图像可建立精确的数字化模型,用于模拟手术可以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辅助MIPO手术可使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并发症发生率更低,骨折愈合时间更短,术后早期优良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 骨折 微创钢板接骨术 数字化模型
下载PDF
微创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杨健胜 焯鹏 +1 位作者 关万宁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3期191-195,221,共6页
背景:腰椎滑脱症是常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治疗的创伤较大以及滑脱复位是难点,目前脊柱外科微创技术应用广泛,应用微创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康复更快。目的:分析微创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 背景:腰椎滑脱症是常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治疗的创伤较大以及滑脱复位是难点,目前脊柱外科微创技术应用广泛,应用微创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康复更快。目的:分析微创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4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分别采用MIS-PLIF(MIS-PLIF组)和传统PLIF(PLIF组)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住院总时间,以及手术前后腰痛、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与传统PLIF组患者比较,MIS-PLIF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更少(P均<0.01),卧床时间、住院总时间更短(P均<0.01)。两组患者术后腰痛、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改善(P均<0.05)。术后3 d、1个月、3个月MIS-PLIF组患者腰痛VAS评分低于PLIF组患者(P<0.05),ODI均高于PLIF组患者(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腰痛VAS评分、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患者术后腿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MIS-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手术安全性与传统PLIF相当,且术中出血量少、卧床时间短、术后引流量少、住院时间短,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康复的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微创手术 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下载PDF
胫骨后倾角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改变及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健 +1 位作者 赵洪普 张振山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1588-1591,共4页
[目的]对因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的患者,测量评价术前、术后胫骨(假体)平台后倾角(PSA),为TKA中胫骨平台截骨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本院2007年1月~200... [目的]对因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的患者,测量评价术前、术后胫骨(假体)平台后倾角(PSA),为TKA中胫骨平台截骨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本院2007年1月~2009年3月因骨性关节炎行TKA治疗的30膝24例术后HSS评分70分以上的患者,收集术前、术后X线侧位片的医学数字影像通信标准DICOM格式的相片,测量髓内、髓外胫骨(假体)平台后倾角。[结果]髓内参照法,术前胫骨内、外侧平台及术后假体后倾角分别为13.1°±3.3°,9.8°±3.5°,5.1°±2.3°,三者两两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髓内、髓外参照法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髓内参照法,术后假体后倾角和5°后倾截骨标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不同,术中胫骨截骨应符合髓内参照法5°或髓外参照法8°后倾截骨标准,以恢复包括关节软骨、半月板在内的后倾角度,获得更好的术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人工假体 胫骨后倾角 骨性关节炎
原文传递
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单节段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结核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健 张振山 +4 位作者 杨波 赵洪普 张平 潘永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46-1048,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单节段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结核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7月至2009年7月确诊为下腰椎结核行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单节段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20例。男7例,女13例,年龄29~65岁... 目的:探讨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单节段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结核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7月至2009年7月确诊为下腰椎结核行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单节段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20例。男7例,女13例,年龄29~65岁,平均40岁。L3/4节段4例,L4/5节段15例,L5/S1节段1例。病程1~12个月,平均6.4个月。术前、后检查X线片测量椎间隙高度、畸形矫正等情况。术后所有病例均常规佩戴腰围严格限制腰椎活动3个月、抗痨治疗9~18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9~20个月随访,平均14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65min,术中出血平均780mL。原有腰腿痛症状大部分消失。术后无感染、无结核病变复发、螺钉断钉等并发症。术前椎间高度、Cobb角与术后及末次随访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结果优11例,良8例,中1例,差0例,优良率为95%。术后椎间融合率为90%。结论: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单节段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疗效明确,是治疗下腰椎结核可行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骨关节 腰椎 后路手术 内固定
下载PDF
数字化辅助与传统技术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比较 被引量:1
12
作者 余本立 +3 位作者 焯鹏 钟姣红 张月琼 劳惠芬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61-966,共6页
[目的]评价数字化技术辅助经皮椎体成形(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9年1月—2020年8月的73例单节段OVCF患者纳... [目的]评价数字化技术辅助经皮椎体成形(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9年1月—2020年8月的73例单节段OVCF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其中,36例术前行三维数字化建模及数据测量,行数字辅助单侧PVP;另外37例行传统PVP。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数字组手术时间、穿刺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均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两组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时间平均(19.33±4.65)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术后VAS、ODI评分均显著减少,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后3 d,数字组VAS、ODI、JOA评分均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均显著增加(P<0.05),而Cobb角均显著减小(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影像测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PVP相比,数字化技术辅助PVP可提高胸腰椎经皮椎弓根穿刺的精准性,减少X线透视次数及手术时间,且临床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数字化模型 精准 经皮椎体成形术
原文传递
骶管内节细胞神经瘤1例治疗报告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健 +4 位作者 杨波 宋磊 邱勤业 王簕 张振山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3-264,共2页
节细胞神经瘤(Ganglioneuroma)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的神经组织来源的肿瘤,发生于骶管内者较少见,关于椎管内神经节细胞起源肿瘤,最早可追溯到1911年Pick等的报道。1999年,Jiang等[1]报道了1例终丝神经节细胞肿瘤,
关键词 节细胞神经瘤 骶管内 治疗报告 细胞肿瘤 组织来源 细胞起源 神经节 椎管内
原文传递
双极半髋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30例疗效分析
14
作者 赖彩永 胡汉生 +5 位作者 余升华 吕玉明 曾勉东 赵宏普 赖烨钤 《临床医学工程》 2010年第5期66-67,共2页
目的探讨双极半髋置换在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本院2004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30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双极半髋置换术,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 目的探讨双极半髋置换在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本院2004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30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双极半髋置换术,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本组30例患者27例获得随访,术后患者优良率达86%。结论双极半髋置换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在近期疗效上固定牢固,能早期下床活动,方法可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髋置换 股骨转子间骨折 不稳定型 高龄
下载PDF
中学生运动损伤的流行病学调查
15
作者 敏翀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第4期178-179,共2页
(1)目的:对开平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住院的150例中学生运动损伤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做好青少年运动损伤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数据;(2)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利用数字化病例管理系统及电话随访的形式,收集中学生运动... (1)目的:对开平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住院的150例中学生运动损伤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做好青少年运动损伤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数据;(2)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利用数字化病例管理系统及电话随访的形式,收集中学生运动损伤患者的资料。根据是否行手术治疗,分为两组:手术组与保守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运动项目、损伤类型、损伤原因、损伤部位等资料;(3)结果:中学生运动损伤中,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主要集中在15-17岁。手术组与保守组在运动项目、创伤类型、创伤因素中有显著差异(P<0.05);(4)结论:大球项目、接触伤、激烈对抗中的高能量损伤,是导致中学生运动损伤后需手术治疗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损伤 流行病学 中学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