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1
1
作者 周文炳 王宁利 +2 位作者 赖铭莹 欧阳洁 吴河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75-478,共4页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PACG 诊断 分型 治疗
原文传递
非穿透小梁手术术中和术后早、中期并发症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56
2
作者 王宁利 吴河 +3 位作者 叶天才 陈秀琦 曾明兵 范志刚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29-334,共6页
目的 评价非穿透小梁手术术中和术后早、中期并发症及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6 8例 (2 5 8只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 ,按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匹配后 ,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行非穿透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钠凝胶植入术 (14 ... 目的 评价非穿透小梁手术术中和术后早、中期并发症及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6 8例 (2 5 8只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 ,按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匹配后 ,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行非穿透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钠凝胶植入术 (14 2只眼 ) ,另一组行小梁切除术 (116只眼 )。非穿透小梁手术组和小梁切除术组患者术前平均眼压分别为 (31 85± 4 83)mmHg(1mmHg =0 133kPa)和 (32 5 9± 4 6 2 )mmHg。对两组患者的术后眼压及术中、术后 3个月内的并发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1)眼压 :非穿透小梁手术组患者术后 7、14d ,1、3、6个月时 ,平均眼压分别为 (6 6 7± 2 4 3)mmHg、(11 4 2± 2 89)mmHg、(12 5 9± 2 2 4 )mmHg、(15 4 5± 1 82 )mmHg、(17 99± 1 80 )mmHg ;小梁切除术组患者眼压分别为 (4 87± 1 6 5 )mmHg、(10 4 8± 2 38)mmHg、(12 0 1± 2 83)mmHg、(15 0 1± 2 6 6 )mmHg、(17 4 8± 2 97)mmHg。术前、后 1~ 6个月 ,两组患者眼压差异无显著意义(t=1 2 8、1 78、1 5 5、1 6 0 ,P =0 2 0 2、0 0 77、0 12 4、0 112 )。术后 7d及 14d ,小梁切除术组平均眼压低于非穿透小梁手术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 (t=7 0 3、2 89,P <0 0 0 0 1、P =0 0 0 4 )。 (2 )视力 :两组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角型青光眼 小梁切开术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显微镜检查
原文传递
V征斜视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的远期效果 被引量:44
3
作者 余新平 麦光焕 +4 位作者 余焕云 陈静嫦 邓大明 林小铭 吴河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85-589,共5页
目的探讨V征斜视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63例因V征斜视行下斜肌减弱术和常规水平直肌后退和(或)缩短术患者,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手术前、后的斜视度数,上、下注视眼位的斜视度数差,斜肌功能和双眼视功能状态。平均随访... 目的探讨V征斜视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63例因V征斜视行下斜肌减弱术和常规水平直肌后退和(或)缩短术患者,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手术前、后的斜视度数,上、下注视眼位的斜视度数差,斜肌功能和双眼视功能状态。平均随访时间为8.2个月。结果62例(98.4%)患者合并双眼或单眼下斜肌功能亢进(+2或+3),行下斜肌减弱术和常规水平直肌后退和(或)缩短术;1例患者合并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1),仅行水平直肌后退缩短术。术前上、下注视眼位的斜视度数差为25.6△,随访末期为4.5△。48例外斜视V征患者术前水平斜视度数为(外斜)37.2△,随访末期为(内斜)3.4△,其中38例(79.2%)患者的斜视度数<±10△;15例内斜视V征患者术前水平斜视度数为50.6△,随访末期为(内斜)2.4△,其中11例(73.3%)患者的斜视度数<10△。术后21例(33.3%)患者恢复立体视功能。结论V征斜视患者多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减弱下斜肌功能可有效矫治V征斜视,常规斜视矫正方法可有效矫正水平斜视;术后患者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特点 V征 远期效果 手术治疗 下斜肌功能亢进 下斜肌减弱术 斜视度数 立体视功能 直肌后退 中华眼科杂志 缩短术 治疗效果 手术方法 功能状态 随访时间 斜视患者 水平斜视 矫正方法 恢复情况 术后患者 手术前 回顾性
原文传递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opulations 被引量:26
4
作者 王宁利 吴河 范志刚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1706-1715,155,共10页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major progress in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PACG). METHODS: Contents of this article were selected from the original papers or reviews related to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published...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major progress in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PACG). METHODS: Contents of this article were selected from the original papers or reviews related to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published in Chinese and foreign journals. A total of 76 articles were selected from several hundred original articles or reviews. The content of selected articles is in accordance with our purpose and the authors are authorized scientists in the study of glaucoma. RESULTS: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is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glaucoma in the Sino-Mongoloid population. PACG in Chinese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depending on the mechanism of angle closure: 1. Multimechanism: 54.8% of Chinese PACG is caused by co-existing factors. The pattern of angle closure appears to mainly be creeping closure. After iridectomy, almost 40% of the cases still manifest a positive response to the darkroom provocative test and progressive synechial closure or recurrent angle closure may occur. Several mechanisms are involved in this form of PACG such as pupillary blocking component, iris crowding component and anterior positioned ciliary body. These factors can coexist in the follow patterns: pupillary blocking and iris crowding coexist; pupillary blocking and anterior positioned ciliary body coexist or three of them co-exist. 2. Pupillary block: (38.1% of Chinese PACG) is caused by iris bombe due to pupillary block with acute or subacute attack. It responds well to iridectomy or laser iridotomy. 3. Non-pupillary blocking: (7.8% of Chinese PACG). They usually have a deeper anterior chamber, and tend to be younger (below 40 years of age). Angle closure in this form of PACG is caused by: iris crowding mechanism or/and anteriorly positioned ciliary body against iris root to angle. It is critical to distinguish multi-mechanism PACG from other types. The initial treatment for this type of PACG is also iridectomy, but after the pupillary block component is eliminated by iridectomy, the residual non-pupillary blocking comp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ian Continental Ancestry Group China Glaucoma Angle-Closure Humans
原文传递
三种途径植入房水引流物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7
5
作者 王宁利 高汝龙 +2 位作者 唐仕波 吴河 曾明兵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09-413,共5页
目的 观察 3种途径 (经角膜缘植入前房、经角膜缘后植入后房及经睫状体平坦部植入玻璃体腔 )植入房水引流物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对 99例 (99只眼 )难治性青光眼患者行房水引流物植入术。根据植入途径分为 3组 :经角膜缘植... 目的 观察 3种途径 (经角膜缘植入前房、经角膜缘后植入后房及经睫状体平坦部植入玻璃体腔 )植入房水引流物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对 99例 (99只眼 )难治性青光眼患者行房水引流物植入术。根据植入途径分为 3组 :经角膜缘植入前房组 5 8例 (5 8只眼 ) ,经角膜缘后植入后房组 16例 (16只眼 ) ,经睫状体平坦部植入玻璃体腔组 2 5例 (2 5只眼 )。结果 术后随访 6~ 34个月 ,平均 19 6个月。引流物经角膜缘植入前房组眼压 <2 1mmHg(1mmHg =0 133kPa)者 46例(79 3%) ,其中需加用局部降眼压药物者 6例 (10 3%) ;经角膜缘后植入后房组眼压 <2 1mmHg者 12例 (75 0 %) ,其中需加用局部降眼压药物者 1例 (6 2 %) ;经睫状体平坦部植入玻璃体腔组眼压 <2 1mmHg者 13例 (5 2 0 %) ,其中需加用局部降眼压药物者 3例 (12 0 %)。 3组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有显著性 (χ2 =6 5 2 5 ,P <0 0 5 )。经睫状体平坦部植入玻璃体腔组成功率较低。但经除外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后 ,3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 83 3%、75 0 %及 5 8 8%,差异无显著性 (χ2 =4 2 31,P >0 0 5 )。结论 通过 3种途径植入房水引流物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基本相同 ,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植入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水引流植入物 难治性青光眼 治疗途径
原文传递
下斜肌减弱术对眼球旋转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22
6
作者 麦光焕 余新平 +5 位作者 余焕云 陈静嫦 邓大明 林小铭 康瑛 吴河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43-246,共4页
目的 了解主、客观旋转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探讨下斜肌减弱术对眼球旋转状态的影响。方法 对 2 0例 (40只眼 )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行双眼下斜肌切断或部分切除术 ,应用双马氏杆试验 (DMRT)检查术前、术后 1周及术后 2个月术眼的主观... 目的 了解主、客观旋转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探讨下斜肌减弱术对眼球旋转状态的影响。方法 对 2 0例 (40只眼 )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行双眼下斜肌切断或部分切除术 ,应用双马氏杆试验 (DMRT)检查术前、术后 1周及术后 2个月术眼的主观旋转度数 ;术前和术后 1周对其中 15例 (30只眼 )患者行眼底照像 ,并使用绘图软件测量黄斑 视乳头夹角度数 ,记录术眼的客观旋转度数。结果  9例原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术前DMRT均阴性 ,术后 2个月 1例主观内旋转 5 0°;在 11例下斜肌继发性亢进患者中 ,4例术前DMRT外旋转 2 5°~ 5 0°,术后 2个月 11例均无主观旋转度数。眼底照像示全部患者左、右眼平均客观旋转度数术前分别为外旋转 14 92°± 4 5 1°和外旋转 16 83°± 6 39°,下斜肌减弱手术后 1周分别减少 10 5 4°± 3 75°和 13 0 7°± 3 38° ;双眼手术前、后客观旋转度数比较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原发性或出生早期继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主、客观旋转检查结果不一致。下斜肌减弱术可矫治眼球外旋转斜视 ;术后主观旋转状态的变化存在复杂的代偿机制 ;主、客观旋转状态的变化仍存在不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斜肌减弱术 眼球旋转状态 眼球运动 动眼肌 眼外科手术 斜视
原文传递
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残余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药物治疗效果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宁利 范志刚 +4 位作者 吴河 李定章 黄燕 陈静嫦 林辉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712-716,共5页
目的 探讨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残余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药物治疗效果。方法 对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残余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 6 8例 (6 8只眼 )进行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试验组应用 0 0 0 5 %拉坦前列素滴眼液每日滴眼 1次 ,对照组应用 ... 目的 探讨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残余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药物治疗效果。方法 对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残余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 6 8例 (6 8只眼 )进行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试验组应用 0 0 0 5 %拉坦前列素滴眼液每日滴眼 1次 ,对照组应用 0 5 %噻吗心安滴眼液每日滴眼 2次。随访 6个月 ,观察和比较两种药物治疗前、后患者的眼压、视力、视野及视乳头杯 /盘比值变化。结果  6 8例中 ,有 5 6例 (82 4 % )完成 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基础眼压值比较 ,差异无显著意义(t=0 2 36 ,P =0 814 ) ;治疗后 3d ,各组眼压值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两组间比较F =2 87 4 4 1,P <0 0 0 1,拉坦前列素组t=14 10 3,P <0 0 0 1;噻吗心安组t=10 30 8,P <0 0 0 1) ;各组随访患者药物治疗前、后眼压值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两组间比较F =74 2 5 9,P <0 0 0 1;拉坦前列素组F =14 8 787,P <0 0 0 1;噻吗心安组F =5 4 875 ,P <0 0 0 1)。治疗后两组间各个随访时间点的眼压值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t值分别为 - 6 12 7,- 5 930 ,- 6 2 0 1,- 5 931,- 7 4 12 ,- 6 6 4 0 ,- 6 75 6 ;均P <0 0 0 1) ;各组用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的眼压值与用药前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平均差异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 残余性 药物治疗 闭角型青光眼 眼压
原文传递
难治性青光眼中复杂病例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7
8
作者 王宁利 高汝龙 +3 位作者 唐仕波 欧阳洁 吴河 曾明兵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2000年第6期346-349,共4页
探讨玻璃体切割经睫状体扁平部植入房水引流物联合手术 ,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复杂病例的可能性 ,为这类青光眼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段。方法 :对 10例由于多次眼前段手术眼前部球结膜及巩膜组织结构破坏或由于手术、炎症及其他原因导致扁平前... 探讨玻璃体切割经睫状体扁平部植入房水引流物联合手术 ,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复杂病例的可能性 ,为这类青光眼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段。方法 :对 10例由于多次眼前段手术眼前部球结膜及巩膜组织结构破坏或由于手术、炎症及其他原因导致扁平前房 ,眼前段解剖关系已改变 ,从而失去行传统前路抗青光眼手术机会的复杂性青光眼进行了针对性的联合手术治疗。其中 4例前房消失 ,晶体混浊者接受了晶体咬切、玻璃体切除联合行扁平部房水引流物植入术。2例合并有玻璃体出血者接受了玻璃体切除联合行扁平部房水引流物植入术。3例既往已行晶体摘除及玻璃体切除者则单纯行扁平部房水引流物植入术 ,术后追踪时间为 6~ 2 1月。结果 :术后最后二次的复查结果显示 ,10例病例中有 6例在未用任何抗青光眼药物条件下眼压控制在 2 1mm Hg (2 .793k Pa)以下。另 2例在加用局部抗青光眼药物条件下眼压控制在 2 1mm Hg以下。 8例术后视力保持稳定或提高 ,1例由于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 ,1例由于牵引性视网膜脱离视力下降或丧失。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经睫状体扁平部房水引流物植入术为难治性青光眼中复杂病例的手术治疗提供了可能。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针对性的设计及实施联合手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房水引流物植入术 玻璃体切除 复杂性青光眼
原文传递
大鼠视神经钳伤后外侧膝状体细胞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曾明兵 王宁利 +2 位作者 吴河 陈静嫦 范志刚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08-310,I006,共4页
目的 探讨大鼠视神经钳伤后 ,外侧膝状体 (lateralgeniculatebody,LGB)细胞的损伤情况。方法 用 4 0g视神经损伤钳 ,压迫Sprague Dawley(SD)大鼠双侧视神经 30s,制成视神经部分定量损伤的动物模型。对LGB连续梯度切片 ,7d后用末端脱... 目的 探讨大鼠视神经钳伤后 ,外侧膝状体 (lateralgeniculatebody,LGB)细胞的损伤情况。方法 用 4 0g视神经损伤钳 ,压迫Sprague Dawley(SD)大鼠双侧视神经 30s,制成视神经部分定量损伤的动物模型。对LGB连续梯度切片 ,7d后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 (teriminaldeoxynucleotidyltransferase mediateddUTPnickend labeling ,TUNEL)对LGB细胞进行凋亡检测。 1个月后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技术 ,用兔抗鼠神经丝 (neurofilament,NF)单克隆抗体对LGB的神经元进行检测。同时经视觉中枢注入荧光染料颗粒蓝 ,对LGB细胞进行逆行荧光标记 ,在 70 0nm波长荧光显微镜下对连续切片的LGB标记细胞进行平均密度计数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TUNEL法染色证实LGB细胞发生凋亡。对照组神经丝免疫组化染色呈清晰的条索状 ,而实验组明显减少。对照组LGB细胞密度均值为 (5 172± 2 4 8)个 /mm2 ,而损伤组LGB细胞密度均值为 (414 4± 6 1)个 /mm2 ,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t=8 995 ,P <0 0 1)。结论 在大鼠视神经钳伤后 ,LGB细胞受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损伤 外侧膝状体 LGB 神经元 NF 动物模型 LGB细胞损伤
原文传递
经后路房水引流物植入术治疗复杂性青光眼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宁利 高汝龙 +2 位作者 唐仕波 吴河 曾明兵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7-130,共4页
目的 :评价经后路房水引流物植入手术治疗复杂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对 17例复杂性青光眼进行了经睫状体沟或睫状体扁平部房水引流物植入手术治疗 ,并进行了追踪随访。其中 11例接受了晶体切除和 /或玻璃体切除联合行扁平部房水引流物... 目的 :评价经后路房水引流物植入手术治疗复杂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对 17例复杂性青光眼进行了经睫状体沟或睫状体扁平部房水引流物植入手术治疗 ,并进行了追踪随访。其中 11例接受了晶体切除和 /或玻璃体切除联合行扁平部房水引流物植入术。6例行经睫状体沟后房房水引流物植入术。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 10~ 38个月 ,平均随访 2 0 .2个月。 17例病例中有 11例眼压控制在 2 1mm Hg( 2 .793k Pa)以下 ,占 6 4.7% ,另 4例在加用局部抗青光眼药物条件下眼压控制在 2 1mm Hg以下。有 2例由于引流盘周围组织疤痕化 ,手术失败。 17例病例中有 13例术后视力保持稳定或提高 ,1例由于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 ,1例由于视网膜脱离视力下降 ,另外 2例由于原患眼病恶化视力下降。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房水引流物植入术 睫状体扁平部 睫状体沟 复杂性青光眼
原文传递
Protection of retinal ganglion cells against glaucomatous neuropathy by neurotrophin-producing,genetically modified neural progenitor cells in a rat model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宁利 曾明兵 +4 位作者 阮奕文 吴河 陈静嫦 范志刚 郑湖玲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9期1394-1400,155-156,共7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in vivo survival of 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s) after partial blockage of optic nerve (ON) axoplasmic flow by sub-retinal space or vitreous cavity injection of brain-derived neural factor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in vivo survival of 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s) after partial blockage of optic nerve (ON) axoplasmic flow by sub-retinal space or vitreous cavity injection of brain-derived neural factor (BDNF) produced by genetically modified neural progenitor cells (NPCs). METHODS: Adult Sprague-Dawley (SD) rat RGCs were labeled with granular blue (GB) applied to their main targets in the brain. Seven days later, the left ON was intra-obitally crushed with a 40 g power forceps to partially block ON axoplasmic flow. Animals were randomized to three groups. The left eye of each rat received a sham injection, NPCs injection or an injec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neural progenitors producing BDNF (BDNF-NPCs). Seven, 15 and 30 days after ON crush, retinas were examined under a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By calculating and comparing the average RGCs densities and RGC apoptosis density, RGC survival was estimated and the 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transplanted cells was evaluated. RESULTS: Seven, 15 and 30 days after crush, in the intra-vitreous injection group, mean RGC densities had decreased to 1885 +/- 68, 1562 +/- 20, 1380 +/- 7 and 1837 +/- 46, 1561 +/- 58, 1370 +/- 16, respectively with sham injection or neural progenitors injection. However, RGCs density in the groups treated with intra-vitreous injection of BDNF-NPC was 2101 +/- 15, 1809 +/- 19 and 1625 +/- 34. Similar results were found in groups after sub-retinal injection. Higher densities were observed in groups treated with BDNF-NPCs.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groups through nonparametric tests followed by the Mann-Whitely test. RGC apoptosis density in BDNF-NPC at each follow-up time was less than in other groups. CONCLUSIONS: A continuous supply of neurotrophic factors by the injec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neural progenitors presents a highly effective approach to counteract optic neuropathy and RGC degeneration after partial ON axoplasmic flow block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 Therapy Animals Apoptosis Axonal Transport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Cell Survival Gene Transfer Techniques Glaucoma Male RATS Rats Sprague-Dawley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Retinal Ganglion Cells Stem Cells Vitreous Body
原文传递
V征斜视的眼球旋转状态 被引量:7
12
作者 余新平 麦光焕 +4 位作者 余焕云 邓大明 林小铭 陈静嫦 吴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3-105,共3页
【目的】研究V征斜视的眼球旋转状态。【方法】对住院手术的22例V征斜视患者手术前和术后一周行眼底照相测量黄斑—视乳头夹角,同时观察记录术前和术后一周的第一眼位和向上、向下注视时斜视度、眼球运动和下斜肌功能。【结果】17例(17/... 【目的】研究V征斜视的眼球旋转状态。【方法】对住院手术的22例V征斜视患者手术前和术后一周行眼底照相测量黄斑—视乳头夹角,同时观察记录术前和术后一周的第一眼位和向上、向下注视时斜视度、眼球运动和下斜肌功能。【结果】17例(17/22)为双眼眼球外旋转,4例(4/22)单眼眼球外旋转,1例(1/22)眼球无旋转;22例患者术前右眼和左眼的黄斑—视乳头夹角分别为(15.67±5.72)°、(16.59±6.69)°,与正常人群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术后一周时右眼和左眼的黄斑鄄视乳头夹角分别为(5.24±5.87)°和(7.17±5.40)°,与正常人群无明显差异(P﹥0.5);术前向上和向下注视时斜视角差值为(23.1±6.8)△,术后一周时的差值为(2.0±2.25)△;术前所有患者均合并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术后1周时除1例仍有轻度功能亢进外,余21例下斜肌功能正常。【结论】V征斜视患者有眼球的客观外旋转,下斜肌减弱手术后眼球客观旋转状态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球 斜视 下斜肌 患者 术后 肌功能 视乳头 显著性 照相 状态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α对兔眼压的影响及其眼内毒副作用的观察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宁利 陈静嫦 +3 位作者 范志刚 吴河 林辉 乔利亚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47-651,共5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α(IL1α)降眼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雌性新西兰白兔35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5只兔。A~D组分别随机一只眼结膜下注射重组人IL1α15ng(A组),前房内注射IL1α1.5ng(B组)、15ng(C组)及40ng(D组);A~D组对侧眼相应部...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α(IL1α)降眼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雌性新西兰白兔35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5只兔。A~D组分别随机一只眼结膜下注射重组人IL1α15ng(A组),前房内注射IL1α1.5ng(B组)、15ng(C组)及40ng(D组);A~D组对侧眼相应部位注射等体积的0.1%PBS。E组随机一只眼滴用噻吗心安,对侧眼滴用人工泪液。F和G组用药方法和剂量同D组,但G组双眼用药。A~D组于用药前及用药24h后连续4d分别进行眼压测量、眼前节裂隙灯显微镜及直接检眼镜检查。E组于用药前和用药后7d进行眼压测量。F组于用药24及48h后分别行双眼房水涂片,寻找炎性细胞。G组于用药前及用药后30~40h分别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闪光视网膜电图(ERG)检查,最后行组织学检查。结果A~D组用药后眼压均低于用药前(P=0.001~0.003),其中降眼压高峰期在用药后72~96h,药效持续96h以上;C、D组高峰期的降眼压幅度均高于E组(P<0.05);除局部稍充血外,A~D组采用裂隙灯显微镜和直接检眼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F组双眼房水炎性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组用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闪光ERG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切片观察未见异常。结论IL1α具有降眼压效果好、幅度大、作用持续时间长、用药安全等特点,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Α 毒副作用 IL-1α 裂隙灯显微镜 内皮细胞计数 闪光视网膜电图 检眼镜检查 眼内 眼结膜下注射 作用持续时间 中华眼科杂志 眼压测量 新西兰白兔 前房内注射 用药前 组织学检查 闪光ERG 降眼压 用药后 噻吗心安
原文传递
无需肌电仪引导的肉毒素联合或不联合透明质酸钠内直肌注射治疗外伤性外展神经麻痹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静嫦 邓大明 +4 位作者 康瑛 林小铭 吴河 颜建华 麦光焕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2013年第9期529-532,共4页
目的探讨无需肌电仪引导的A型肉毒素(BTA)联合或不联合透明质酸钠注射治疗外伤性外展神经麻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采用抽签法将入选的27例年龄≥16岁病程〈6个月的外伤性外展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成2组.A... 目的探讨无需肌电仪引导的A型肉毒素(BTA)联合或不联合透明质酸钠注射治疗外伤性外展神经麻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采用抽签法将入选的27例年龄≥16岁病程〈6个月的外伤性外展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无需肌电仪引导直视下行患眼内直肌注射0.05mlBTA2.5~7.5U联合透明质酸钠;B组无需肌电仪引导直视下行患眼内直肌注射0.03mlBTA溶液2.5~7.5U。分别于注射前、注射后2周、6个月测定患者斜视度、眼球运动功能及睑裂大小。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2组患者在注射后2周均出现斜视度明显下降(t=8.75、8.79,P均〈0.01):A、B组的治愈率分别为62%及71%.2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O.297,P〉O.05);A、B组均未出现并发性上睑下垂及垂直斜视。结论无需肌电仪引导的肉毒素联合或不联合透明质酸钠注射均能有效治疗外伤性外展神经麻痹.而且有较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毒素类 外展神经麻痹 肌电仪 透明质酸 手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环胞霉素A和噻替哌预防翼状胬肉术后复发 被引量:6
15
作者 吴河 陈国策 《眼科学报》 1999年第2期91-92,共2页
目的:评价环胞霉素A和噻替哌滴眼剂降低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的效果。方法:50例(50只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行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一组术后局部滴用1%环胞霉素A滴眼剂,另一组术后局部滴用0.05%噻替哌滴眼剂。结果:平均随访10个月... 目的:评价环胞霉素A和噻替哌滴眼剂降低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的效果。方法:50例(50只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行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一组术后局部滴用1%环胞霉素A滴眼剂,另一组术后局部滴用0.05%噻替哌滴眼剂。结果:平均随访10个月,环胞霉素A组有一例复发(复发率5%),噻替哌组有3例复发(复发率10%),均比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复发率(30%~88%)明显降低。结论:环胞霉素A和噻替哌可以抑制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胬肉组织增生,降低复发率。眼科学报1999;15:91—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术后 复发 环胞霉素A 噻替哌 预防
下载PDF
IL-1对房水流出通道中MMP-9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静嫦 王宁利 +3 位作者 吴河 范志刚 林辉 乔利亚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对房水流出通道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的影响,从分子细胞学水平探讨IL-1的降眼压机制。方法SD大鼠10只,随机选择一眼前房注射重组鼠IL-1β30ng,对侧眼前房注... 目的通过观察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对房水流出通道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的影响,从分子细胞学水平探讨IL-1的降眼压机制。方法SD大鼠10只,随机选择一眼前房注射重组鼠IL-1β30ng,对侧眼前房注射等体积1g·L-1PBS作为对照。用药30h后取眼球,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房水流出通道的MMP-9表达,并利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对实验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用药眼的小梁网、睫状肌和虹膜均出现强阳性反应,自动图像分析显示用药眼与对侧眼的灰度分别为47.39±3.30、88.42±4.76,差别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t=25.95,P=0.000<0.01)。结论IL-1降眼压机制可能与3条房水流出通道的MMPs表达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 眼压 基质金属蛋白酶 细胞外基质
下载PDF
上斜肌前部前徙术治疗上斜肌麻痹的外旋斜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余焕云 麦光焕 +4 位作者 余新平 陈静嫦 邓大明 林小铭 吴河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0-193,共4页
目的 观察术中可调整缝线的上斜肌前部前徙术治疗上斜肌麻痹的外旋斜的效果。方法 对 6例 ( 9眼 )外旋斜患者 (其中双眼外旋斜和单眼外旋斜各 3例 )行此术式 ,在术前、术中、术后 1周分别行双马多氏杆检查第一眼位的主观旋转斜。分析... 目的 观察术中可调整缝线的上斜肌前部前徙术治疗上斜肌麻痹的外旋斜的效果。方法 对 6例 ( 9眼 )外旋斜患者 (其中双眼外旋斜和单眼外旋斜各 3例 )行此术式 ,在术前、术中、术后 1周分别行双马多氏杆检查第一眼位的主观旋转斜。分析旋转斜度与手术量的关系及治疗效果。结果  6例患者术前都存在正前方及下方双眼复视症状 ,第一眼位的外旋斜 5~ 15° ,平均 10 5°。术毕双马多氏杆检查第一眼位为 0°~内旋斜 5° ,平均内旋斜 3 7°。术后所有患者正前方及向下看复视症状消失 ,术后 1周为外旋 2°~内旋 4° ,平均内旋 1 4°。其中 2例患者术后 7个月复诊 ,一例外旋斜 3° ;另一例为旋转斜 0° ,都未出现明显复视症状。结论 术中可调整缝线的上斜肌前部前徙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矫正上斜肌麻痹的外旋斜的手术方式 ,常需要过矫至内旋 5°左右来代偿术后出现的回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斜肌 斜视 旋转斜 外科手术 治疗
下载PDF
葡萄膜巩膜房水排出通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河 王大博 +1 位作者 王宁利 王诤华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2000年第1期8-13,共6页
尽管在30年前,有学者就提出葡萄膜巩膜房水流出通道(uveoscleraloutflow)的概念,但是由于研究手段的限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有关这一房水引流途径的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近几年来,随着新的研究手段的应用,许多研究结果使我们加深了对... 尽管在30年前,有学者就提出葡萄膜巩膜房水流出通道(uveoscleraloutflow)的概念,但是由于研究手段的限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有关这一房水引流途径的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近几年来,随着新的研究手段的应用,许多研究结果使我们加深了对这一房水流出途径的认识。从而对青光眼房水排出障碍,眼压升高机制增加了新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采用药物或手术的方式可增加房水从这一通路流出,从而为青光眼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葡萄膜巩膜 房水排出通道
下载PDF
A型肉毒杆菌毒素水凝胶去神经支配作用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静嫦 麦光焕 +3 位作者 余新平 余焕云 吴河 江福钿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4-107,共4页
目的:探讨改变剂型后的A型肉毒杆菌毒素(BTXA)的生物活性是否存在,并对其去神经支配作用进行定量分析。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4组。A^D组随机一侧腓肠肌肌内注射BTXA水溶液0.1 ml(5U)、BTX-A水凝胶0.1 ml(12.5U)、0.1 ml(5U)及0.1 ml... 目的:探讨改变剂型后的A型肉毒杆菌毒素(BTXA)的生物活性是否存在,并对其去神经支配作用进行定量分析。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4组。A^D组随机一侧腓肠肌肌内注射BTXA水溶液0.1 ml(5U)、BTX-A水凝胶0.1 ml(12.5U)、0.1 ml(5U)及0.1 ml(2U),对侧腓肠肌肌内注射0.1 ml相应溶剂。于用药前、用药后5d、2周、3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分别测定双侧腓肠肌复合动作电位(CMAP),并记录波幅。结果:不同时间段用药侧与对侧腓肠肌CMAP波幅的下降幅度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用药后的用药侧与对侧腓肠肌CMAP波幅的下降幅度均明显高于用药前(P<0.01);各组间的用药侧与对侧CMAP波幅的下降幅度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A组及B组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C组及D组(P<0.01),A组及B组比较则没有显著性差异,C组的下降幅度高于D组(P<0.01)。结论:水凝胶剂型的BTXA不仅保存了其去神经支配的生物活性,且表现明显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杆菌毒素 水凝胶 生物活性 去神经支配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下载PDF
兔眼内直肌注射肉毒杆菌毒素水凝胶的药物分布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静嫦 麦光焕 +2 位作者 余新平 余焕云 吴河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3期193-195,共3页
目的探讨眼肌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botulinum toxin A,BTXA)水凝胶后药物在各肌肉间的分布。方法新西兰白兔7只,随机一眼进入A组,对侧眼则进入B组,A组直视下内直肌注射125I-BTXA水凝胶,B组直视下内直肌注射等量等体积传统剂型125I-BTXA... 目的探讨眼肌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botulinum toxin A,BTXA)水凝胶后药物在各肌肉间的分布。方法新西兰白兔7只,随机一眼进入A组,对侧眼则进入B组,A组直视下内直肌注射125I-BTXA水凝胶,B组直视下内直肌注射等量等体积传统剂型125I-BTXA溶液,16h后行4条直肌和提上睑肌的取材,并测定其放射性活度。结果A组提上睑肌、内直肌、下直肌、外直肌和上直肌的平均单位质量放射性活度分别为(701287.3±487302.1)cpm.g-1、(2105460.0±1080434.0)cpm.g-1、(426232.0±308941.5)cpm.g-1、(130166.6±98265.8)cpm.g-1、(210013.2±153795.0)cpm.g-1;B组各肌肉的平均单位质量放射性活度分别为(436412.6±151643.7)cpm.g-1、(532568.0±172985.8)cpm.g-1、(152809.4±93286.2)cpm.g-1、(41697.0±21118.8)cpm.g-1、(148822.1±103730.9)cpm.g-1。组内各肌肉的单位质量放射性活度相比较,A组内直肌明显高于其他肌肉(P<0.01),而其他肌肉之间无显著性差异;B组的内直肌和提上睑肌则明显高于其他肌肉(P<0.05),而内直肌和提上睑肌之间则无显著性差异;2组同名肌的单位质量放射性活度比较,A组内直肌明显高于B组(t=3.731,P=0.01),而其他同名肌之间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眼肌注射BTXA水凝胶后药物主要分布于所注射肌肉,且局部浓度高,优于BTXA溶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杆菌毒素 斜视 水凝胶 透明质酸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