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硝尔库勒湖沉积物中非培养放线菌多样性 被引量:21
1
作者 关统伟 +4 位作者 职晓阳 唐蜀昆 徐丽华 李文均 张利莉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51-856,共6页
【目的】认识和了解盐湖沉积环境中放线菌的多样性,为今后的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应用免培养技术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新疆硝尔库勒盐湖沉积物中放线菌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实验采用SDS-CTAB法提取土样中总D... 【目的】认识和了解盐湖沉积环境中放线菌的多样性,为今后的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应用免培养技术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新疆硝尔库勒盐湖沉积物中放线菌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实验采用SDS-CTAB法提取土样中总DNA,利用放线菌特异性引物对土样总DNA进行16S rRNA基因扩增,并构建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对随机挑选的160个克隆通过酶切筛选出51个不同图谱的重组克隆,并对其测序。【结果】所获得的51个克隆序列属于39个OTUs,其中52.9%的克隆序列分布于放线菌门(phylum Actinobacteria)放线菌亚(Actinobacteridae)的5个亚目和酸微菌亚纲(Acidimicrobidae)中,并且在这两个亚纲中有大量克隆序列属于放线菌的新类群,另外47.1%的克隆序列以极高的自展值在放线菌门内支持形成一个独立的大分支,极有可能代表一个新亚目或更高级分类单元的类群。【结论】这些研究结果说明硝尔库勒盐湖中存在有较为丰富的放线菌系统发育多样性,并且潜藏着新类型的放线菌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尔库勒湖 系统发育 放线菌多样性 免培养方法
下载PDF
新疆塔里木盆地可培养嗜盐放线菌系统发育多样性 被引量:21
2
作者 关统伟 +3 位作者 唐蜀昆 徐丽华 李文均 张利莉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698-1702,共5页
应用纯培养手段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从塔里木盆地高盐环境土壤样品中分离的18株可培养嗜盐放线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8株嗜盐放线菌可归为3个科(Glycomycetaceae、Pseudonocardineae和Nocardiopsacea... 应用纯培养手段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从塔里木盆地高盐环境土壤样品中分离的18株可培养嗜盐放线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8株嗜盐放线菌可归为3个科(Glycomycetaceae、Pseudonocardineae和Nocardiopsaceae),在有效发表的5个属的嗜盐放线菌中有4个属的嗜盐放线菌被分离到。多数菌株属于Actinopolyspora属(38.9%)、Nocardiopsis属(27.8%)和Streptomonospora属(22.2%),是塔里木盆地高盐环境中嗜盐放线菌的优势类群。这些分离菌株中,菌株YIM 92370与最近种的相似性为92%,在Glycomycetaceae科内形成一个独立的分支,极有可能代表Glycomycetaceae科的一个新属。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高盐环境中存在有较为丰富的嗜盐放线菌系统发育多样性,并且潜藏着新类型的放线菌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盐放线菌 16S RRNA 系统发育分析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云南江城和黑井盐矿沉积物未培养放线菌多样性比较 被引量:14
3
作者 职晓阳 +4 位作者 李岩 关统伟 唐蜀昆 徐丽华 李文均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550-1555,共6页
类群特异性引物的应用使得研究者可以对感兴趣的微生物类群进行针对性研究。围绕云南江城和黑井两个地区的3个盐矿样点沉积物中放线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组成,我们通过放线菌特异性引物对总DNA进行16SrRNA基因扩增,经过克隆文库构建,利用酶... 类群特异性引物的应用使得研究者可以对感兴趣的微生物类群进行针对性研究。围绕云南江城和黑井两个地区的3个盐矿样点沉积物中放线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组成,我们通过放线菌特异性引物对总DNA进行16SrRNA基因扩增,经过克隆文库构建,利用酶切并选择其中不同带型的133个克隆的16SrRNA基因插入片段进行测序。系统发育分析和统计学结果表明,两地放线菌16SrRNA基因克隆广泛分布于整个放线菌门,同时发现部分序列可能属于放线菌的新类群。分析结果还预示,江城和黑井两地盐矿虽处云南不同地域含盐区,但两地未培养放线菌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关系均较为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矿 极端环境 放线菌多样性 免培养技术
下载PDF
轮状病毒及轮状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孙丽丽 孙茂盛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134-138,共5页
人轮状病毒(human rotavirus,HRV)自上世纪70年代初发现以来,至今仍然是世界范围内引起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的最主要病原体,每年约60万婴幼儿因轮状病毒感染导致严重脱水死亡。由于轮状病毒腹泻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使用疫苗预防轮状病毒... 人轮状病毒(human rotavirus,HRV)自上世纪70年代初发现以来,至今仍然是世界范围内引起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的最主要病原体,每年约60万婴幼儿因轮状病毒感染导致严重脱水死亡。由于轮状病毒腹泻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使用疫苗预防轮状病毒感染是目前有效手段.一种疫苗的研究往往涉及了多学科理论和技术,就轮状病毒流行情况、动物实验模型、机体感染后的免疫应答及疫苗研发使用等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轮状病毒 疫苗 婴幼儿 腹泻
下载PDF
秋冬季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4
5
作者 赵晓南 李鸿钧 +7 位作者 张光明 易山 杨星 郜岩 贾琴妹 木国法 孙茂盛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23-825,共3页
目的监测2010年云南昭通地区秋冬季腹泻患儿感染轮状病毒的流行趋势,了解流行毒株的基因型特征。方法 2010年9—12月在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采集94份就诊的腹泻患儿粪便,应用胶体金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及PAGE电泳等方法,对样... 目的监测2010年云南昭通地区秋冬季腹泻患儿感染轮状病毒的流行趋势,了解流行毒株的基因型特征。方法 2010年9—12月在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采集94份就诊的腹泻患儿粪便,应用胶体金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及PAGE电泳等方法,对样品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其中8份阳性样品进行VP7基因测序分析及基因型分型。结果腹泻病患排泄物中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比例为54.3%(51/94);8份轮状病毒基因序列分析,其中7份为G1型,1份为G3型;核苷酸同源性分析发现检测样品中轮状病毒主要与在中国辽宁、印度和泰国发现的流行株相似。结论 2010年昭通地区秋冬季患儿腹泻主要由轮状病毒引起,其中以G1型为主,其次为G3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 婴幼儿 腹泻 基因型
原文传递
一株人源性轮状病毒的分离及适应性培养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松 张光明 +7 位作者 尹娜 易山 米锴 曹颖 李杨 孙茂盛 李鸿钧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14,共6页
目的:研究轮状病毒野毒株的分离方法、组织培养适应条件及相应生物学性质。方法:对收集的样品采用胶体金、PCR、PAGE进行轮状病毒定性检测。阳性样品按常规方法处理并进行组织培养分离,对不同传代样品做基因组图谱、基因序列、病毒增殖... 目的:研究轮状病毒野毒株的分离方法、组织培养适应条件及相应生物学性质。方法:对收集的样品采用胶体金、PCR、PAGE进行轮状病毒定性检测。阳性样品按常规方法处理并进行组织培养分离,对不同传代样品做基因组图谱、基因序列、病毒增殖动力学分析评价,采用轮状病毒P[8]G1型阳性血清进行病毒中和鉴别试验。结果:通过检测为A组轮状病毒,基因组为4∶2∶3∶2排列,基因分型G1P[8]型,在MA104细胞中传代后转至Vero细胞上适应培养可观察到CPE;电镜观察可见典型轮状病毒形态。毒株在Vero细胞上增殖到第10代,复制稳定,且感染性滴度达到7.25 log CCID50/ml,增殖高峰为96h。中和鉴别试验证实病毒培养液只包含轮状病毒,无其他病毒污染。结论:从腹泻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人源轮状病毒毒株,命名为ZTR-68株,该分离株具有良好的组织培养适应性,遗传稳定性,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性质和疫苗制备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 分离 适应性培养 VERO细胞
原文传递
灭活轮状病毒与灭活肠道病毒71型联合疫苗的免疫效果 被引量:3
7
作者 叶静 米鍇 +3 位作者 郭莉莉 李鸿钧 孙茂盛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3期292-295,共4页
目的评价灭活轮状病毒(rotavirus,RV)与灭活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联合疫苗的免疫效果及两种抗原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将灭活RV与EV71按不同抗原含量配比制成联合疫苗免疫ICR小鼠,同时设单价疫苗组,均经小鼠腿部肌肉... 目的评价灭活轮状病毒(rotavirus,RV)与灭活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联合疫苗的免疫效果及两种抗原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将灭活RV与EV71按不同抗原含量配比制成联合疫苗免疫ICR小鼠,同时设单价疫苗组,均经小鼠腿部肌肉注射,隔2周免疫1次,共2次,分别于每次免疫后2周,经小鼠尾静脉采血,分离血清,经56。c灭活30rain后,采用血清中和试验检测小鼠血清中抗RV和抗EV71中和抗体效价。结果初次免疫后14d,各组小鼠血清中RV特异性中和抗体阳转率为50%-67%,中和抗体效价为2.2-2.8,加强免疫后14d,抗体阳转率达100%,中和抗体效价为28.5-35.9。初次免疫后14d,各组小鼠血清中抗EV71中和抗体阳转率为83%-100%,中和抗体效价为4.0-7.1,加强免疫后14d,中和抗体阳转率达100%,中和抗体效价为25.4-71.8;联合疫苗组与单价疫苗组间抗RV及抗EV71中和抗体效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和EV71抗原量按160/160EU配比时,可诱导出最高的抗RV抗体及抗EV71抗体应答。结论Rv与EV71联合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针对两种病毒的体液免疫应答,抗体应答水平与疫苗抗原配比剂量相关,未发现两种抗原间有协同或拈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 肠道病毒71型 灭活疫苗 联合疫苗
原文传递
灭活轮状病毒疫苗与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联合使用免疫效果评价 被引量:3
8
作者 牛香莲 张光明 +5 位作者 米鍇 谢力 孙晓琴 李鸿钧 孙茂盛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17-222,共6页
目的评价灭活轮状病毒疫苗(inactivated rotavirus vaccine,IRV)与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免疫大鼠后,两种疫苗间免疫效果的相互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联合免疫组、间隔免疫组和单疫苗免... 目的评价灭活轮状病毒疫苗(inactivated rotavirus vaccine,IRV)与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免疫大鼠后,两种疫苗间免疫效果的相互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联合免疫组、间隔免疫组和单疫苗免疫组:联合免疫组接种IPV后4周,经双侧腿同时免疫IPV和IRV,共2次,间隔4周;单疫苗免疫组2组,分别免疫3针IPV和2针IRV,每针均间隔4周;间隔免疫组免疫1针IPV后4周,开始进行IPV和IRV间隔免疫(每针间隔2周,共6周)。分别于每次免疫后4周经尾静脉采血,分离血清,采用微量中和试验结合免疫荧光抑制方法检测血清抗RV中和抗体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抗RV特异性Ig G抗体水平,微量中和试验法检测血清抗脊髓灰质炎病毒中和抗体水平。结果大鼠经2针IRV免疫后,血清抗RV中和抗体和特异性Ig G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均明显上升,血清抗体阳转率均达100%;经3针IPV免疫后,Ⅰ、Ⅱ、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中和抗体GMT均明显上升,抗体阳转率均达100%;联合免疫组、间隔免疫组和单疫苗免疫组间血清抗RV中和抗体水平、特异性Ig G抗体水平及抗脊髓灰质炎病毒中和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RV和IPV免疫大鼠后均获得到良好的免疫效果,两种疫苗联合使用时,免疫效果无相互干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灭活轮状病毒疫苗 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 联合免疫
原文传递
两种层析方法纯化轮状病毒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星 +6 位作者 易山 李鸿钧 张光明 郜岩 贾琴妹 赵晓南 孙茂盛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6期754-758,共5页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凝胶层析纯化方法对人轮状病毒(Rotavirus,RV)的纯化效果及其对病毒抗原性和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病毒收获液经超滤浓缩后,分别采用Q Sepharose Fast Flow(QFF)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rose 4 Fast Flow(4FF)凝胶过滤层...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凝胶层析纯化方法对人轮状病毒(Rotavirus,RV)的纯化效果及其对病毒抗原性和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病毒收获液经超滤浓缩后,分别采用Q Sepharose Fast Flow(QFF)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rose 4 Fast Flow(4FF)凝胶过滤层析纯化,采用A群轮状病毒诊断试剂盒(胶体金)检测纯化病毒的抗原性;电镜观察病毒的形态;荧光灶法测定病毒纯化前后的感染性滴度;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抗原含量;Lowry法测定纯化前后样品的蛋白含量;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纯化的病毒蛋白;纯化病毒经灭活后,PAGE分析病毒的核酸带型,免疫小鼠,检测纯化病毒的免疫原性。结果QFF洗脱峰1和4FF洗脱峰1为RV抗原阳性,电镜观察可见完整的、大小约70 nm的RV颗粒;经QFF和4FF层析纯化后,病毒的感染性滴度分别为7.10和4.50 lgCCID50/ml,最终抗原回收率分别为65.3%和11.8%,病毒液总蛋白去除率分别为99.68%和99.52%;SDS-PAGE分析显示,经QFF和4FF纯化的样品未见明显杂蛋白条带,且特异性良好;纯化病毒灭活后,病毒基因组带型未发生改变,且保持了良好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结论两种凝胶层析方法均能纯化人轮状病毒,综合比较,QFF离子交换层析纯化效果优于4FF凝胶过滤层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 纯化 离子交换层析 凝胶过滤层析
原文传递
PCR-SSCP技术在嗜盐放线菌链单孢菌属快速筛选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蔡曼 职晓阳 +2 位作者 唐蜀昆 李文均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00-1504,共5页
为提高嗜盐放线菌的研究效率,快速、准确的从大量分离菌株中去除重复菌株、筛选出目的菌株,在特异性引物快速定属的基础上,以嗜盐放线菌链单孢菌属的34株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与PCR相结合的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扩增出16SrRNA... 为提高嗜盐放线菌的研究效率,快速、准确的从大量分离菌株中去除重复菌株、筛选出目的菌株,在特异性引物快速定属的基础上,以嗜盐放线菌链单孢菌属的34株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与PCR相结合的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扩增出16SrRNA基因中的两个高变区,根据结果对34株菌株进行聚类分析,并将其16SrRNA基因片段测序予以验证。结果表明,聚类后34株菌株可大致分为3类,且与16SrRNA基因片段分析结果一致。从而可快速去除重复菌株并反映出菌株间的系统进化关系。同时实验数据可构建成库,使后续分离菌株的筛选工作只需比对数据即可完成,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实验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SSCP 链单孢菌属 快速筛选
下载PDF
人轮状病毒ZTR-5株灭活疫苗的制备及小鼠血清免疫学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贾琴妹 +6 位作者 易山 张光明 郜岩 杨星 赵晓南 孙茂盛 李鸿钧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10,共5页
目的:研究人轮状病毒ZTR-5株灭活疫苗的制备及在实验小鼠中的免疫原性评价。方法:轮状病毒ZTR-5株在MA104细胞上经蚀斑筛选纯化后,获得单一克隆接种至Vero细胞上适应性培养,免疫荧光定量检测病毒的感染性滴度,对收获的病毒液进行离心、... 目的:研究人轮状病毒ZTR-5株灭活疫苗的制备及在实验小鼠中的免疫原性评价。方法:轮状病毒ZTR-5株在MA104细胞上经蚀斑筛选纯化后,获得单一克隆接种至Vero细胞上适应性培养,免疫荧光定量检测病毒的感染性滴度,对收获的病毒液进行离心、超滤、分子筛纯化,甲醛灭活,抗原定量检测Al(OH)3吸附制备的实验性疫苗。使用不同剂量(8EU、32EU、128EU、256EU)经肌内注射免疫小鼠,共免疫三次,免疫间隔2周。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结果:通过蚀斑纯化,筛选得到一株纯化的病毒株ZTR-5纯-1,在Vero细胞上适应性后感染性滴度达7.35logCCID50/ml;大量培养收获的病毒原液滴度为7.57logCCID50/ml,制备获得轮状病毒样品抗原含量为2 560EU/ml;经肌内注射,初次免疫后,所有剂量组动物均获得抗体阳转,阳转率为100%;第一次加强免疫后,各组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均明显增高,免疫剂量为128EU和256EU的两组小鼠血清抗体效价均达1∶10 240;第二次加强免疫后,各剂量组(8EU、32EU、128EU、256EU)血清抗体效价依次达1∶5 120,1∶7 456,1∶14 481.54,1∶14 481.54。结论:人轮状病毒ZTR-5株可在Vero细胞上稳定增殖,所制备的疫苗具良好免疫原性,用128EU/2次免疫即可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轮状病毒 VERO细胞 灭活疫苗 免疫试验
原文传递
两株灭活轮状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 被引量:1
12
作者 易山 +8 位作者 张光明 李鸿钧 谢天宏 李思成 郜岩 贾琴妹 杨星 赵晓南 孙茂盛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3期262-265,共4页
目的研究轮状病毒(Rotavirus,RV)P[8]G1和P[2]G3株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及不同血清型间的交叉识别作用。方法采用Vero细胞转瓶培养RV,经纯化灭活、佐剂吸附等工艺,制备RV P[8]G1和P[2]G3株灭活疫苗,分别经肌内免疫Wistar大鼠和猕猴,采用EL... 目的研究轮状病毒(Rotavirus,RV)P[8]G1和P[2]G3株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及不同血清型间的交叉识别作用。方法采用Vero细胞转瓶培养RV,经纯化灭活、佐剂吸附等工艺,制备RV P[8]G1和P[2]G3株灭活疫苗,分别经肌内免疫Wistar大鼠和猕猴,采用ELISA法和微量病毒中和试验检测大鼠和猕猴血清中RV特异性抗体效价和中和抗体效价,流式细胞术检测猕猴血液中CD4+和CD8+T细胞的数量。结果 P[8]G1和P[2]G3株疫苗样品的RV抗原含量分别为10 240和5 120 EU/ml;免疫2次后,P[8]G1和P[2]G3株疫苗诱导大鼠产生的血清IgG抗体GMT分别为(43 407.71±1 654.51)和(41 520.61±2 047.61),诱导猕猴产生的血清IgG抗体GMT分别为(13 654.45±3 125.27)和(10 350.68±997.83);单一血清型疫苗免疫后产生的中和抗体具有型间交叉识别作用;2株疫苗免疫猕猴后均能刺激其CD4+T淋巴细胞增殖,CD8+T淋巴细胞无明显变化。结论 2株RV灭活疫苗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及型间交叉识别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疫苗 灭活疫苗 免疫反应
原文传递
血管紧张素Ⅱ基因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
13
作者 欧霞 Yuri Kusov +6 位作者 郭莉莉 米锴 尹娜 张光明 李鸿钧 孙茂盛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5期590-594,602,共6页
目的构建携带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Ⅱ,AngⅡ)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并利用Bac-to-Bac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进行表达。方法将重组杆粒bacmid-P1-2A-4AngⅡs-3ABC(rB/HAngⅡ)转染昆虫细胞sf9,包装出重组杆状病毒rBac-P1-2A-4AngⅡs-3AB... 目的构建携带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Ⅱ,AngⅡ)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并利用Bac-to-Bac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进行表达。方法将重组杆粒bacmid-P1-2A-4AngⅡs-3ABC(rB/HAngⅡ)转染昆虫细胞sf9,包装出重组杆状病毒rBac-P1-2A-4AngⅡs-3ABC(rBAV),通过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病变(CPE)及病毒形态,采用蚀斑试验检测病毒滴度,PCR及间接免疫荧光技术验证该病毒及感染细胞中AngⅡ和HAV蛋白的表达。结果重组杆粒rB/HAngⅡ转染sf9细胞96 h后,出现典型的CPE;透射电镜下观察可见典型的杆状病毒颗粒;PCR可特异性的扩增出约3 000和1 000 bp的P1-2A-4AngⅡs和3ABC基因片段;P3代重组杆状病毒滴度约为4×108pfu/ml;感染后的sf9细胞中可见特异性的绿色荧光(AngⅡ蛋白)和红色荧光(HAV结构蛋白)。结论已成功构建了携带AngⅡ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并在sf9细胞中获得表达,为研制抗高血压疫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高血压疫苗
原文传递
靶向MA104细胞多聚嘧啶序列结合蛋白shRNA慢病毒干扰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14
作者 周艳 解裕萍 +3 位作者 闫姗姗 张磊 李鸿钧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期7-12,共6页
目的构建靶向MA104细胞多聚嘧啶序列结合蛋白(polypyrimidine tract-binding protein,PTB)的shRNA慢病毒干扰质粒,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根据Gen Bank中登录的PTB的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2条靶向MA104细胞PTB基因的shRNA干扰序列(shPTB1、sh... 目的构建靶向MA104细胞多聚嘧啶序列结合蛋白(polypyrimidine tract-binding protein,PTB)的shRNA慢病毒干扰质粒,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根据Gen Bank中登录的PTB的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2条靶向MA104细胞PTB基因的shRNA干扰序列(shPTB1、shPTB2)和1条阴性对照序列(shControl),分别插入载体p LVshRNA-EGFP(2A)Puro后,构建慢病毒重组质粒;利用HEK293Ta细胞包装针对PTB基因的shRNA的重组慢病毒颗粒;感染MA104细胞后,经Resl-time PCR、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MA104细胞中PTB基因的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PCR及测序鉴定证明3种重组慢病毒质粒构建正确。3种重组慢病毒质粒转染HEK293Ta细胞48 h后,均可见绿色荧光表达,3组细胞的病毒滴度均为2×106 TU/ml。3种重组慢病毒感染MA104细胞48 h后均可见绿色荧光表达。经嘌呤霉素加压筛选后,p LVshPTB1-EGFP-2A和p LVshPTB2-EGFP-2A组MA104细胞仅有少量细胞于细胞核中表达,p LVshPTB1-EGFP-2A组MA104细胞中PTB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的水平均低于p LVshPTB2-EGFP-2A组。结论成功构建了靶向MA104细胞PTB蛋白的shRNA重组慢病毒,shRNA序列可成功下调PTB在MA104细胞中的表达,为PTB在RV增殖过程中调控作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104细胞 多聚嘧啶序列结合蛋白 慢病毒质粒 RNA干扰
原文传递
被动免疫轮状病毒NSP4&VP7双抗原重组腺病毒对感染乳鼠的排毒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谢力 曾韦锟 +6 位作者 贾静 句红萍 唐丽媛 秦林才 李鸿钧 孙茂盛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41-1347,共7页
为建立小鼠轮状病毒(Rotavirus,RV)感染动物模型,研究可同时表达轮状病毒NSP4(Nonstructural protein4)和VP7(Viral protein 7)的重组腺病毒疫苗免疫孕鼠后对新生乳鼠感染RV的被动保护作用。新生乳鼠口服异源株轮状病毒Wa、ZTR-68或SA1... 为建立小鼠轮状病毒(Rotavirus,RV)感染动物模型,研究可同时表达轮状病毒NSP4(Nonstructural protein4)和VP7(Viral protein 7)的重组腺病毒疫苗免疫孕鼠后对新生乳鼠感染RV的被动保护作用。新生乳鼠口服异源株轮状病毒Wa、ZTR-68或SA11株后(分2次给予,每次含5×10^(4)CCID_(50)的RV),观察乳鼠是否有腹泻症状、肠道病理变化,检测乳鼠粪便排毒百分率;另以重组腺病毒rAd-NSP4-VP7免疫孕鼠后,检测母鼠血清抗体产生情况,并对比乳鼠粪便中RV抗原检出率初步评价疫苗的被动免疫保护作用。发现口服异源株RV的乳鼠未出现类似人类婴幼儿感染后的明显腹泻症状,但在粪便中可检测到RV抗原的存在(Wa、ZTR-68攻毒组均超过80%)。经rAd-NSP4-VP7被动免疫的乳鼠接受Wa和ZTR-68攻毒后其粪便中的RV检出率比未受到被动免疫保护的对照组降低(P<0.05)。rAd-NSP4-VP7重组腺病毒免疫母鼠可显示出对孕鼠感染RV的被动免疫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RV) NSP4 VP7 重组腺病毒 乳鼠 被动免疫
原文传递
树鼩IgG纯化鉴定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和检测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艳 +4 位作者 解裕萍 唐东红 叶尤松 李鸿钧 孙茂盛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6年第7期1201-1204,共4页
目的:比较两种抗体纯化方法在分离纯化树鼩IgG抗体的应用,制备抗IgG的多克隆抗体及检测。方法:采用两种商品化IgG抗体纯化试剂盒分离树鼩血清IgG抗体,采用SDS-PAGE和蛋白定量测定提纯IgG。以树鼩IgG作为抗原,与等量弗氏完全佐剂(第一次... 目的:比较两种抗体纯化方法在分离纯化树鼩IgG抗体的应用,制备抗IgG的多克隆抗体及检测。方法:采用两种商品化IgG抗体纯化试剂盒分离树鼩血清IgG抗体,采用SDS-PAGE和蛋白定量测定提纯IgG。以树鼩IgG作为抗原,与等量弗氏完全佐剂(第一次)、弗氏不完全佐剂(第二次)混合皮下注射免疫兔,对分离血清进行多克隆抗体纯化及Western Blot检测及定量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均能有效分离纯化树鼩IgG,在经过Montage PROSEP-A试剂纯化后的IgG在纯度和含量方面均优于Protein A/G Matrix试剂。通过纯化后的树鼩IgG免疫兔制备的抗IgG抗体能有效识别树鼩IgG。结论:纯化的树鼩IgG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由此制备的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研究结果为利用树鼩作为实验动物提供了必要的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鼩 免疫球蛋白 纯化 多克隆抗体 免疫印记
原文传递
EGFP和LmxlA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检测
17
作者 周艳 王小囡 +4 位作者 闫姗姗 孙茂盛 张磊 李鸿钧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2-79,共8页
目的:通过携带绿色荧光蛋白(EGFP)和转录因子Lmx1A(LIM homeobox transcription factor1-alpha)的双顺反子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和包装,评价双顺反子构建方法的可行性,为进一步探讨转录因子Lmx1A在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细胞的潜能提供... 目的:通过携带绿色荧光蛋白(EGFP)和转录因子Lmx1A(LIM homeobox transcription factor1-alpha)的双顺反子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和包装,评价双顺反子构建方法的可行性,为进一步探讨转录因子Lmx1A在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细胞的潜能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通过PCR方法获得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和转录因子Lmx1A的CDS区序列,将其构建到双顺反子表达质粒pcDNA3.0BA,通过PCR的方法获得双顺反子表达盒,并插入到腺病毒穿梭质粒pShuttleCMV中,经过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的同源重组,获得阳性重组质粒pAd-EGFP-Lmx1A,并进一步在HEK293细胞中包装为腺病毒。用携带EGFP和Lmx1A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感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通过RT-PCR、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EGFP和Lmx1A的表达及产物定位。结果:透射电镜检查包装好的重组腺病毒为典型的腺病毒颗粒形态,大小约为75nm。Ad-EGFP-Lmx1A感染hUC-MSCs后检测到EGFP和Lmx1A的转录产物,表达产物互不影响,表达强弱无明显差异。结论:利用双顺反子真核表达质粒pcDNA3.0BA能够构建同时表达两个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腺病毒感染细胞后能够将两个基因传递至间充质干细胞中并表达。通过EGFP的观察可对腺病毒的表达效率进行实时观察,这些研究结果为任意组合的双基因表达建立了快速有效的构建方法,重组腺病毒Ad-EGFPLmx1A的成功构建也为将来研究Lmx1A在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Lmx1A 重组腺病毒 双顺反子
原文传递
艾丁湖盐碱环境分离菌株特异性多重PCR快速鉴定
18
作者 职晓阳 +1 位作者 唐蜀昆 李文均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3期424-426,共3页
参照糖单孢菌属(Saccharomonospora)和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的特异性引物,建立多重PCR反应体系快速鉴定分离自新疆艾丁湖盐碱环境分离的118株嗜盐菌株,检测出14株糖单孢菌属菌株,17株拟诺卡氏菌属菌株.研究发现2株普氏菌属菌株出... 参照糖单孢菌属(Saccharomonospora)和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的特异性引物,建立多重PCR反应体系快速鉴定分离自新疆艾丁湖盐碱环境分离的118株嗜盐菌株,检测出14株糖单孢菌属菌株,17株拟诺卡氏菌属菌株.研究发现2株普氏菌属菌株出现针对糖单孢菌属的特异性条带,退火温度提高至61℃时可消除这种假阳性扩增.应用多重PCR快速鉴定方法可提高对盐碱环境中的这2个类群初步鉴定以及筛选工作的速度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单孢菌 拟诺卡氏菌 特异性PCR 多重PCR
原文传递
腺病毒载体表达轮状病毒G1型外壳蛋白VP7及其诱导的免疫应答研究
19
作者 谢力 闫姗姗 +5 位作者 欧霞 郭莉莉 周艳 李鸿钧 孙茂盛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6-101,共6页
构建表达地方流行株轮状病毒G1型外壳蛋白VP7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免疫小鼠评价其体液及细胞免疫反应效果,探讨基因工程轮状病毒疫苗的实验基础及可行性。RT-PCR扩增轮状病毒VP7基因并克隆至pshuttle-CMV穿梭质粒,pshuttle-VP7与腺... 构建表达地方流行株轮状病毒G1型外壳蛋白VP7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免疫小鼠评价其体液及细胞免疫反应效果,探讨基因工程轮状病毒疫苗的实验基础及可行性。RT-PCR扩增轮状病毒VP7基因并克隆至pshuttle-CMV穿梭质粒,pshuttle-VP7与腺病毒骨架质粒同源重组后转染293细胞包装重组腺病毒rAd-VP7。RT-PCR、western blot检测rAdVP7在体外细胞中的转录及表达。rAd-VP7经肌注或滴鼻免疫小鼠后检测其血清IgG、肠道IgA及中和抗体效价;流式、ELISPOT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IFN-γ分泌情况。结果显示ELISA可检测到免疫小鼠血清IgG和滴鼻组肠道IgA抗体的产生;肌注和滴鼻免疫组中和抗体平均滴度分别为228和322.5;免疫小鼠脾细胞IFN-γ的分泌增加。表达轮状病毒VP7的重组腺病毒不但能够激发体液及细胞免疫反应,滴鼻免疫途径还可诱导粘膜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 VP7 重组腺病毒 免疫原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