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8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帕替尼一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前瞻性、随机、开放、全国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 被引量:56
1
作者 秦叔逵 白玉贤 +14 位作者 欧阳学农 程颖 李君 徐建明 梁军 李青 刘巍 王阁 陈蕾 李永纲 张为民 傅敏 昌平 房澍名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1057-1065,共9页
目的观察、确定不同剂量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设计和开展一项前瞻性、随机、开放、两剂量组、多中心的Ⅱ期临床试验。2010年6月至2013年7月全国16家研究中心共纳入121例未接受系统治疗(包括分子... 目的观察、确定不同剂量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设计和开展一项前瞻性、随机、开放、两剂量组、多中心的Ⅱ期临床试验。2010年6月至2013年7月全国16家研究中心共纳入121例未接受系统治疗(包括分子靶向药物和系统化疗)的晚期HCC受试者。第1阶段入组104例,按1∶1随机分配,分别接受口服阿帕替尼750 mg qd(n=51)和850 mg qd(n=53)治疗;第2阶段,为了进一步探索高剂量(850 mg qd)的安全性,继续纳入850mg剂量组17例,即850 mg队列的总样本量扩大至70例。主要研究终点为疾病进展时间(TTP),次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时间(OS)、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以及安全性指标,采用RECIST 1.1版和NCI CTC 4.03版分别评价客观疗效和不良事件。结果 750 mg剂量组和850 mg剂量组的中位TTP分别为3.32个月(95%CI:2.04~5.86个月)和4.21个月(95%CI:2.14~5.86个月),中位OS分别为9.82个月(95%CI:5.71~12.07个月)和9.71个月(95%CI:6.61~12.04个月),ORR分别为2.0%和10.0%,DCR分别为64.7%和58.6%;上述各项指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50 mg剂量组和850 mg剂量组3级及以上药物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58.8%和58.6%(P>0.05);没有发生非预期的不良事件。结论阿帕替尼可以用于治疗晚期HCC,750 mg qd和850 mg q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基本一致,耐受性较好。因此,推荐口服阿帕替尼750 mg qd作为Ⅲ期临床研究的给药方法和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HCC) 甲磺酸阿帕替尼 Ⅱ期临床试验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多中心上市后临床研究 被引量:43
2
作者 石远凯 许建萍 +22 位作者 昌平 张燕 杨俊泉 周涛 刘峥 茅卫东 张沂平 王嵬 于忠和 邬麟 陈建华 王娟 安永辉 蔡建辉 刘明 陈振东 李青山 任朝英 杨志勇 李宝兰 赵敏 刘哲峰 刘斌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679-684,共6页
目的:探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在多个化疗周期中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性单臂临床试... 目的:探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在多个化疗周期中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性单臂临床试验,对需接受多周期化疗的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等恶性实体瘤患者连续2~4个周期预防性给予PEG-rhG-CSF。结果:PEG-rhG-CSF初级预防给药后,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从第1个化疗周期的4.76%(13/273)分别降至2~4个周期的1.83%(5/273)、1.15%(2/174)和2.08%(2/96),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从第1个化疗周期的11.36%(31/273)分别降至2~4个周期的6.23%(17/273)、2.87%(5/174)和3.13%(3/96)。第1次随访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ebrile neutropenia,FN)的发生率为0.73%(2/273);FN持续时间中1例为2 d,1例为5 d;第2~4次随访的FN发生率均为0;次级预防给药后,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从筛选期的25%(7/28),分别降至后续1~3个周期的3.57%(1/28)、0(0/28)和6.67%(1/15),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则从71.43%(20/28)分别降至10.71%(3/28)、14.29%(4/28)和0(0/15)。研究中抗生素的使用率为10.48%(44/420)。结论:每个化疗周期应用1次PEG-rhG-CSF可有效预防恶性实体瘤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多个周期应用可以显示同样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肿瘤 化疗
下载PDF
香菇多糖对恶性肿瘤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28
3
作者 昌平 华铮 +2 位作者 爱珍 邱国强 谢小宝 《新药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评价国产香菇多糖在增强免疫及肿瘤治疗方面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42例恶性肿瘤病人(男性34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6±s13a)分为2组:A组20例,用化学治疗加香菇多糖1mg,2次/wk,6 ̄8... 目的:评价国产香菇多糖在增强免疫及肿瘤治疗方面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42例恶性肿瘤病人(男性34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6±s13a)分为2组:A组20例,用化学治疗加香菇多糖1mg,2次/wk,6 ̄8wk为一个疗程;B组22例仅用化学治疗,对2组治疗效果及免疫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A组天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T细胞亚群中T4/T8比值明显高于B组,A组有效率60%,明显高于B组的有效率32%,P<0.05。2组毒副作用相似。结论:应用香菇多糖可提高恶性肿瘤病人细胞免疫功能及化学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多糖 天然杀伤细胞 肿瘤 治疗
原文传递
贝伐珠单抗联合含氟尿嘧啶类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前瞻性、非干预性、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REACT) 被引量:33
4
作者 秦叔逵 邓艳红 +13 位作者 毕锋 刘天舒 刘云鹏 张苏展 徐建明 束永前 徐农 昌平 王新 钟海均 冯继锋 何裕隆 杨建伟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865-873,共9页
背景和目的 在欧美国家,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业已成为治疗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m CRC)的标准方案。在我国,贝伐珠单抗的注册临床研究亦显示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可以提高m CRC客观缓解率和显著改善生存预后。但是,缺乏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 背景和目的 在欧美国家,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业已成为治疗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m CRC)的标准方案。在我国,贝伐珠单抗的注册临床研究亦显示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可以提高m CRC客观缓解率和显著改善生存预后。但是,缺乏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国人m CRC的大样本资料,特别是安全性数据。为此,我们开展了上市后临床研究——REACT研究(REal world study of Avastin in Colorec Tal cancer;注册号:NCT 01319877),系统观察和评价真实世界(real world)中贝伐珠单抗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国人m CR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非干预性、全国多中心的上市后临床研究。根据预设的入排标准,纳入m CRC一线或二线治疗患者,采用贝伐珠单抗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为基础的常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主要终点指标是评估治疗的安全性,次要终点指标为评估总体缓解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KRAS突变状态和贝伐珠单抗用药周期(〈8或≥8周期)对疗效以及生活质量(Qo L)的影响。分别采用RECIST 1.1版和NCI-CTC AE 4.03版评价客观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自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24家研究中心共纳入606例m CRC,中位年龄56.6岁(22-81岁),ECOG PS 0-1占76.7%;其中,一线患者453例,二线患者153例。贝伐珠单抗中位用药周期为5.0个(3.0-8.0个)周期。安全性方面:有102例患者(16.8%)发生≥3级不良事件(AE);66例(10.9%)发生≥3级可能与贝伐珠单抗有关的AE。特别关注的不良事件(AESI)为高血压(1.8%)、蛋白尿(0.8%)、胃肠穿孔(0.5%)、出血(3.3%)、动脉血栓栓塞(0.3%)、静脉血栓栓塞(1.0%)、肠瘘(0.8%)以及伤口愈合并发症(0.2%)。有效性方面:ORR为18.3%(95%CI:15.3%-21.6%),一线患者和二线患者的ORR分别为21.0%(95%CI:17.3%-2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患者 结直肠癌/晚期转移性 贝伐珠单抗 联合化疗/氟尿嘧啶类药物 安全性/有效性
下载PDF
共刺激分子B7-H4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9
5
作者 蒋敬庭 昌平 +8 位作者 沈月平 朱一蓓 陈陆俊 孙静 胡文蔚 孔炯 鸿雅 Lu Binfeng 张学光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155-1158,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B7-H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156例胃癌患者手术标本中B7-H4的表达;应用生物技术,体外诱导自体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CIK)进行免疫治疗胃癌。结果B7-H4在胃癌组织中... 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B7-H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156例胃癌患者手术标本中B7-H4的表达;应用生物技术,体外诱导自体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CIK)进行免疫治疗胃癌。结果B7-H4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44.9%;单因素分析显示,B7-H4的表达与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肿瘤大小等均无明显相关;但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与B7-H4阳性表达显著关联,侵入肌层组的B7-H4阳性率高于未侵入组(49.1%比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67,P=0.01),淋巴结转移组B7-H4阳性率高于未转移组(X^2=17.339,P〈0.01)。与B7-H4高表达组比较,B7-H4低表达组胃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显著延长1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38,P〈0.01)。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与B7-H4低表达组比较,B7-H4高表达组胃癌患者的死亡风险明显增加(RR=1.85,95%CI=1.15~2.96);CIK治疗组与化疗组比较,CIK治疗组胃癌患者的死亡风险明显降低(RR=0.53,95%CI=0.33—0.85)。结论B7.H4的高表达与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成负相关,证实了B7-H4为一负性调节分子,可作为判断胃癌生存期的指标;CIK细胞治疗可以显著延长胃癌患者的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B7-H4 免疫治疗 免疫组织化学 共刺激分子
原文传递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多中心随机对照Ⅳ期临床观察 被引量:32
6
作者 江泽飞 许凤锐 +31 位作者 樊菁 李宝江 高晋南 胡继卫 王晓稼 张永强 王建红 粟飞 刘强 刘荫华 王殊 王永胜 欧阳取长 胡冰 孙国平 张燕 臧爱民 范培芝 昌平 刘健 张宏伟 王嵬 胡夕春 唐利立 张静 鲍扬漪 耿翠芝 孙强 张锋 殷咏梅 蒋宏传 安永辉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1231-1235,共5页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开放、前瞻性的Ⅳ期临床研究,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随机对照研究,第1个周期试验...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开放、前瞻性的Ⅳ期临床研究,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随机对照研究,第1个周期试验组预防性使用受试药物PEG-rhG-CSF,对照组预防性使用对照药物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之后3个周期两组均使用PEG-rhG-CSF。第二部分为单臂研究,第1个化疗周期出现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在后续的每个化疗周期均使用PEG-rhG-CSF。 结果随机对照研究中试验组和对照组第1周期中Ⅳ度中性粒细胞(ANC)减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1.48%和35.58%,PEG-rhG-CSF与rhG-CSF疗效相当(P=0.527 6)。试验组和对照组第1个化疗周期Ⅳ度ANC减少症的持续时间为(2.22±1.58)d和(3.00±1.59)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6),PEG-rhG-CSF优于rhG-CSF。单臂研究中,患者在筛选期Ⅳ度ANC的发生率为57.76%,使用PEG-rhG-CSF后第1~3化疗周期Ⅳ度ANC的发生率分别为16.35%、10.00%、8.57%。筛选周期FN发生率为7.45%,使用PEG-rhG-CSF后第1~3化疗周期FN的发生率分别为1.27%、0.24%、0.29%。本研究共有30例PEG-rhG-CSF药物受试者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6%。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骨痛,发生率为2.8%。 结论固定剂量PEG-rhG-CSF可以有效的预防乳腺癌患者在多周期化疗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且不良反应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乳腺肿瘤 化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
原文传递
CIK细胞体外培养的免疫表型 被引量:20
7
作者 昌平 蒋敬庭 +7 位作者 邓海峰 陆明洋 李敏 王赫 张红宇 季枚 赵伟庆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44-645,共2页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过程中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CIK)免疫表型的动态变化。方法通过向外周血单个粒细胞(PBMC)中加入白细胞介素2(IL-2)、γIL-1α、γ干扰素(γ-IFN)与抗CD3McAb,诱导出CIK细胞。经流式细胞分析法对CIK细胞进行动态表型...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过程中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CIK)免疫表型的动态变化。方法通过向外周血单个粒细胞(PBMC)中加入白细胞介素2(IL-2)、γIL-1α、γ干扰素(γ-IFN)与抗CD3McAb,诱导出CIK细胞。经流式细胞分析法对CIK细胞进行动态表型分析。结果动态表型分析显示,在第14~21天时CD3+CD16+56+细胞为(31·6±5·5)%^(35·8±9·7)%,呈高表达的平台期。结论CIK细胞在体外培养14~21d,CIK细胞CD3+CD16+56+双阳性细胞呈高表达,此时临床应用可取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 细胞因子 免疫表型 肿瘤 细胞体外培养 CIK细胞 抗CD3McAb 激活的杀伤细胞 流式细胞分析法 表型分析
下载PDF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体外细胞毒活性比较 被引量:18
8
作者 蒋敬庭 昌平 +4 位作者 邓海峰 陆明洋 李敏 王赫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2-324,共3页
目的比较用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与癌性胸水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细胞毒活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用不同的细胞因子分别诱导培养CIK和癌性胸水TIL,按常规法计数细胞增殖量,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其细... 目的比较用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与癌性胸水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细胞毒活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用不同的细胞因子分别诱导培养CIK和癌性胸水TIL,按常规法计数细胞增殖量,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其细胞毒活性。结果诱导培养14d后,CIK细胞毒活性为(76.65±16.78)%,增殖倍数为520±102;TIL细胞毒活性为(55.31±11.02)%,增殖倍数为182±78。结论CIK细胞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在14d时达峰值,而TIL细胞在21d时才达峰值,且CIK细胞毒活性明显高于TIL细胞,增殖细胞数量也比TIL细胞高。CIK可替代TIL细胞进行胸腔注射治疗癌性胸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淋巴细胞 肿瘤浸润 细胞毒活性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现状 被引量:22
9
作者 冯继锋 剑秋 +22 位作者 宋永平 苏丽萍 张明智 李薇 胡豫 张晓红 高玉环 牛作兴 冯茹 王巍 彭杰文 欧阳学农 李晓林 昌平 张伟京 曾云 肖镇 梁英民 庄永志 王季石 孙自敏 白海 崔同建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09-313,共5页
目的通过前瞻性、非干预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观察中国真实医疗环境中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R-Chemo)作为一线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现状。方法研究为单组、前瞻性、观察性、Ⅳ期临床试验。纳入国内24个中心279例CD20阳性... 目的通过前瞻性、非干预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观察中国真实医疗环境中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R-Chemo)作为一线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现状。方法研究为单组、前瞻性、观察性、Ⅳ期临床试验。纳入国内24个中心279例CD20阳性初治DLBCL患者,无特定的排除标准。采用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免疫化疗,如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但组合的化疗方案不限于CHOP方案。治疗策略由医师和患者决定,疗程、剂量、给药间隔时间及检查等不做明确规定。所有患者在结束最后1次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再观察120d。结果279例患者中至少接受1个周期利妥昔单抗治疗且至少完成1次肿瘤评估者258例,其中男148例,女110例,中位年龄57.2(12.8—88.4)岁,91.1%患者ECOG评分介于0~1分,76.4%的患者国际预后指数介于低危至低中危,69.0%患者淋巴瘤最长径〈7.5cm。患者完成免疫化疗的中位疗程数为6个,中位疗程间隔时间为24.4d。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一线诱导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4.2%;主要不良事件为贫血、骨髓功能衰竭、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消化系统疾病、感染和肝脏毒性等,所有不良事件可控。结论非干预性临床试验真实地再现了R—Chemo方案是治疗初治DLBCL患者有效的一线方案,且不良事件可控。治疗现状与国际指南推荐的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B细胞 弥漫性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利妥昔单抗 非干预性研究
原文传递
注射用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治疗国人恶性胸、腹腔积液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秦叔逵 刘秀峰 +23 位作者 马军 朱军 张伟京 刘晓晴 周建英 顾康生 林勇 昌平 庄志祥 史清明 程先平 孟水平 陈群 赵和平 鲍扬漪 袁霞 方灿途 曾柏荣 王至东 冯庆亮 王春堂 杨锡贵 陈友山 武焱旻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6年第7期577-584,共8页
目的 评价国家一类生物新药注射用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rmh TNF-NC,天恩福)单药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3年4月25日至2015年8月31日,在全国82家医院开展了前瞻性、开放性、单臂、多中心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国家一类生物新药注射用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rmh TNF-NC,天恩福)单药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3年4月25日至2015年8月31日,在全国82家医院开展了前瞻性、开放性、单臂、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入组中等量以上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穿刺引流尽可能抽尽胸、腹腔积液后,给予rmh TNF-NC 300万IU/次,用生理盐水30-50 ml稀释后腔内灌注,3天1次,连续给药3-4次为1个疗程,于d1、d4、d7或d10给药。按照WHO标准和NCI CTC AE 3.0版标准分别评价客观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共入组985例患者,其中916例(93.00%)可以评价疗效,客观缓解率(ORR)为62.44%,疾病控制率(DCR)为97.27%。其中,614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ORR为70.52%,302例恶性腹腔积液患者的ORR为46.03%(P〈0.05)。经两分类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积液部位和治疗情况(初治vs.复治)为影响rmh TNF-NC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ORR的独立因素(P〈0.05),治疗情况为影响rmh TNF-NC治疗恶性胸腔积液ORR的独立因素(P〈0.05),性别、治疗前PS评分和治疗情况为影响rmh TNF-NC治疗恶性腹腔积液ORR的独立因素(P〈0.05)。全部985例患者(100.0%)均可进行安全性评价,主要不良事件为发热和寒战,发生率分别为14.01%和10.05%,以1-2级为主;其他为乏力(1.02%)、疼痛(0.81%)、便秘(0.61%)、谷丙转氨酶升高(0.51%)、肾功能损害(0.30%)、胸闷气短(0.20%)、皮疹(0.20%)、白细胞减少(0.20%)等,均为1-2级;上述不良事件经密切观察和对症处理均可恢复。未见4级及以上不良事件和药物相关性死亡。结论 采用注射用rmh TNF-NC单药灌注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的确有效,安全性和耐受性好,尤其对于初治患者和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更佳,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胸腔积液 恶性腹腔积液 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rmhTNF-NC) 腔内灌注
下载PDF
协同刺激分子B7-H4影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胃癌预后的多因素COX模型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蒋敬庭 昌平 +8 位作者 沈月平 郑璐 季枚 郑晓 雨岗 朱一蓓 LU Bin-feng 张学光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56-660,共5页
目的探讨协同刺激分子B7-H4的表达与胃癌的关系,并分析B7-H4在胃癌组织中的不同表达水平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胃癌患者的复发和死亡的风险。方法对156例胃癌病例(1998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 目的探讨协同刺激分子B7-H4的表达与胃癌的关系,并分析B7-H4在胃癌组织中的不同表达水平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胃癌患者的复发和死亡的风险。方法对156例胃癌病例(1998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IHS评估法确定B7-H4的表达状态,使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调查每位病例的人口学、临床资料及复发时间和死亡时间。应用COX多因素模型分析B7-H4高表达影响胃癌复发和死亡的风险。结果胃癌组织B7-H4高表达组与B7-H4低表达组比较,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月)及95%C1分别为16(11.9~20.1)和47(22.4~71.6),中位生存时间(月)及95%C1分别为25(19.0~31.1)和43(35.2~50.8)。在化学治疗组中,B7-H4低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高于B7-H4高表达患者(36比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4,P〈0.01)。在化疗联合CIK治疗组中,B7.H4低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有高于B7-H4高表达患者的趋势(55比3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8,P〉0.05)。在化学治疗组中,B7-H4低表达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高于B7-H4高表达(33比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56,P〈0.01)。在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组中,B7-H4低表达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显著高于高表达组(90比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2,P〈0.05)。在调整了性别、年龄等混杂因素后,与B7-H4低表达比较,B7-H4高表达组病例的复发和死亡风险明显增加(RR=2.30,95%CI=1.41~3.75;RR=1.90,95%CI=1.20~3.01)。结论B7-H4高表达可能是提高胃癌复发和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CIK细胞回输治疗可控制和干预B7-H4的表达并延长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胃癌B7-H4低表达可作为CIK细胞治疗的纳入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B7-H4 协同刺激分子 免疫治疗 生存期
原文传递
单剂量和多次重复剂量盐酸帕洛诺司琼注射液预防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8
12
作者 昌平 王湛 +9 位作者 王杰军 陶敏 宋勇 胡冰 华东 双跃荣 蔡莉 史恒军 张大昕 陈锦飞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2年第9期790-794,共5页
目的观察单剂量和多次重复剂量盐酸帕洛诺司琼预防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451例患者随机进入单剂量组(A组,232例,盐酸帕洛诺司琼0.25mg化疗前静滴d1)或多次重复剂量组(B组,219例,盐酸帕洛诺司琼0.25mg化疗前静滴d1、d3... 目的观察单剂量和多次重复剂量盐酸帕洛诺司琼预防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451例患者随机进入单剂量组(A组,232例,盐酸帕洛诺司琼0.25mg化疗前静滴d1)或多次重复剂量组(B组,219例,盐酸帕洛诺司琼0.25mg化疗前静滴d1、d3、d5;化疗时间≤2天的患者,如果在化疗后第4天无呕吐、恶心发生,第5天停用盐酸帕洛诺司琼),分析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B组化疗全程的恶心、呕吐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A组(52.97%vs.38.36%,P=0.002)。A、B两组在急性期恶心、呕吐完全缓解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19%vs.62.56%,P=0.340),但在延迟期B组恶心、呕吐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A组(65.30%vs.46.98%,P<0.001)。A、B两组在急性期呕吐完全缓解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64%vs.87.21%,P=0.860),但在延迟期B组呕吐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A组(89.95%vs.71.12%,P<0.001)。A、B两组在急性期恶心完全缓解率无明显差异(58.19%vs.62.56%,P=0.340),但在延迟期B组恶心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A组(66.21%vs.51.72%,P=0.0018)。B组解救治疗率低于A组(11.42%vs.19.83%,P=0.014)。A、B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19%和10.05%(P=0.390)。结论多次重复剂量盐酸帕洛诺司琼较单剂量盐酸帕洛诺司琼可以提高化疗患者的延迟期恶心、呕吐完全缓解率,且两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帕洛诺司琼 化学治疗 恶心 呕吐
下载PDF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治疗老年人恶性胸水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蒋敬庭 昌平 +3 位作者 陈雪勤 爱珍 陈国瑾 孙文辉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探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治疗老年癌症患者恶性胸水的有效率。方法应用癌症患者自体胸水的TIL培养、扩增后产物经胸腔内输注治疗21例老年人恶性胸水,每隔日1次,至少4次。结果21例经治疗后,胸水中淋巴细胞增加,... 目的探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治疗老年癌症患者恶性胸水的有效率。方法应用癌症患者自体胸水的TIL培养、扩增后产物经胸腔内输注治疗21例老年人恶性胸水,每隔日1次,至少4次。结果21例经治疗后,胸水中淋巴细胞增加,肿瘤细胞逐渐减少,胸腔积液逐渐吸收,1个月后19例达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有效率为90.5%。结论自体胸水TIL可治疗恶性胸水,同时可提高老年癌症患者的免疫功能,对机体无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积液 恶性 淋巴细胞 肿瘤浸润 治疗
原文传递
甲氨蝶呤在异位妊娠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18
14
作者 臧雪锋 蒋敬庭 昌平 《医学综述》 2010年第2期283-285,共3页
目前异位妊娠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未生育者和未婚者的发病率亦明显升高,所以对患有异位妊娠的患者,要求保留其生育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在诸多保守性治疗方法中,如何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已成为临床医师关注的热点。其中甲氨蝶呤是一种较为... 目前异位妊娠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未生育者和未婚者的发病率亦明显升高,所以对患有异位妊娠的患者,要求保留其生育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在诸多保守性治疗方法中,如何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已成为临床医师关注的热点。其中甲氨蝶呤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抗代谢药,现已是临床上进行保守性治疗的常用药物,特别是早期输卵管妊娠时,是全身性或局部性,还是单一性或联合性等用药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氨蝶呤 异位妊娠 治疗
下载PDF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中晚期胃癌的疗效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琦 蒋敬庭 +8 位作者 邓海峰 陆明洋 李敏 徐斌 王赫 季枚 赵伟庆 昌平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00-802,共3页
目的评价应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过继免疫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性。方法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将诱导后的CIK细胞回输给晚期胃癌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IK培养过程中与55例晚期胃癌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的T细... 目的评价应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过继免疫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性。方法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将诱导后的CIK细胞回输给晚期胃癌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IK培养过程中与55例晚期胃癌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的T细胞亚群(CD3^+,CD4^+,CD8^+)、CIK细胞(CD3^+CD56^+)及NK细胞(CD3^-CD56^+)的变化,并应用生化比色法与免疫分析技术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恶性肿瘤相关物质(TSGF)、胃癌相关抗原(MG7-Ag)、糖类抗原19-9(CA19-9)和癌胚抗原(CEA)含量。结果CIK细胞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在14-21d时达峰值。CD3^+CD56^+细胞由起初的(0.7±0.4)%上升到14d的(31.6±5.5)%与21d的(35.8±9.7)%。经CIK细胞治疗后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水平下降,而NK与T细胞亚群水平明显升高,且CIK升高尤为显著,同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总缓解率61.8%。结论用CIK细胞回输治疗晚期胃癌患者可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并改善其临床体征,无明显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过继性免疫治疗
下载PDF
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多西紫杉醇加氟脲嘧啶/亚叶酸钙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16
作者 赵洁敏 爱珍 +3 位作者 石亮荣 杨轩璇 李建华 昌平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736-738,共3页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多西紫杉醇加氟脲嘧啶/亚叶酸钙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效果及其减毒增效作用。方法60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中药加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各30例。化疗方案均采用多西紫杉醇75mg/m2静脉滴注1h,第1天;氟脲嘧啶(5-FU)...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多西紫杉醇加氟脲嘧啶/亚叶酸钙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效果及其减毒增效作用。方法60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中药加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各30例。化疗方案均采用多西紫杉醇75mg/m2静脉滴注1h,第1天;氟脲嘧啶(5-FU)350mg/m2用微量泵24h持续静脉滴注,第1~5天;亚叶酸钙(CF)120mg/m2静脉滴注,第1~5天。21~28天为1个周期。中药加化疗组于化疗前3天开始应用参芪扶正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14天。2个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中药加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40.0%和33.3%,差异无显著性(χ2=0.29,P>0.05)。中药加化疗组Karnorfsky评分(χ2=7.21,P<0.05)和体重(χ2=11.47,P<0.05)明显增加,外周血白细胞下降程度减轻,恢复快,胃肠道反应、末梢神经损伤较轻,化疗后免疫功能好于单纯化疗组。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能有效改善多西紫杉醇加氟脲嘧啶/亚叶酸钙联合化疗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参芪扶正注射液 多西紫杉醇 化疗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培美曲塞二钠联合卡铂治疗老年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赵伟庆 季枚 昌平 《中华全科医学》 2008年第11期1140-1141,共2页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二钠联合卡铂治疗老年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5例住院治疗的老年(65~80岁)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培美曲塞二钠(pemetrexed disodium,PEM)、卡铂(Carboplatin,CBP)方案联合化疗,PEM:500 mg...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二钠联合卡铂治疗老年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5例住院治疗的老年(65~80岁)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培美曲塞二钠(pemetrexed disodium,PEM)、卡铂(Carboplatin,CBP)方案联合化疗,PEM:50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CBP:30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21 d为1周期。培美曲塞二钠24 h前口服地塞米松4 mg,2次/d,连服3 d;培美曲塞二钠前1周口服叶酸400μg,1次/d,连服直到培美曲塞结束21 d;培美曲塞二钠前1周予VitB121 000μg肌注。按RECIST疗效及毒副反应评价标准评价,完成治疗2个周期以上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估,计算疾病进展时间(TTP)和总生存期(OS)。结果有效率(RR)37.8%(17/45),其中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7例,稳定(SD)22例,进展(PD)6例。中位随访8个月(2~20个月),中位TTP 7个月(1.5~12.0个月),中位OS 9个月(4~19个月),1年生存率46.7%(21/45)。毒性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均未达到Ⅲ、Ⅳ度,均可耐受,经对症处理不影响化疗进行。结论培美曲塞二钠联合卡铂方案治疗老年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轻,患者的耐受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肿瘤 老年人 化学治疗 培美曲塞二钠 卡铂
下载PDF
CIK治疗前后肿瘤患者外周血CD4^+ CD25^+调节型T细胞变化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敏 邓海峰 +9 位作者 陆明洋 徐斌 郑晓 刘检 季枚 周怡 孙青 昌平 蒋敬庭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51-1053,共3页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细胞治疗后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变。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8例肿瘤患者经CIK细胞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25+T细胞比例。结果肿瘤患者CD4+CD25+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细胞治疗后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变。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8例肿瘤患者经CIK细胞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25+T细胞比例。结果肿瘤患者CD4+CD25+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CIK细胞治疗后,CD4+CD25+T细胞比例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CD4+CD25+T细胞比例仍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CIK细胞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利用流式细胞术监测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的变化,对于评价疗效与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CD25+T细胞 肿瘤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下载PDF
CD25在监测恶性肿瘤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孙文辉 邱国强 +3 位作者 浩清 昌平 成也宽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1998年第1期17-18,共2页
目的探讨细胞膜白细胞介素2受体a链(CD25)与恶性肿瘤的病情变化及治疗预后间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55例恶性肿瘤病人及50例正常健康人的mIL—2Ra链(CD25)的结合表达率。结果恶性肿瘤病人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 目的探讨细胞膜白细胞介素2受体a链(CD25)与恶性肿瘤的病情变化及治疗预后间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55例恶性肿瘤病人及50例正常健康人的mIL—2Ra链(CD25)的结合表达率。结果恶性肿瘤病人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恶性肿瘤病人化疗前明显低于化疗后(P<0.01),转移组明显低于无转移组(P<0.01)。结论检测CD25对恶性肿瘤病人的免疫治疗、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25 恶性肿瘤 预后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CIK细胞治疗胃癌患者的相关临床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5
20
作者 孔炯 蒋敬庭 昌平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295-299,共5页
目的分析使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胃癌患者相关临床因素对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入组75例接受CIK细胞治疗的胃癌患者,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将诱导培养后的CIK细胞回输给胃癌患者,采用回顾性队列研... 目的分析使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胃癌患者相关临床因素对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入组75例接受CIK细胞治疗的胃癌患者,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将诱导培养后的CIK细胞回输给胃癌患者,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用Kaplan-Meier估计中位生存时间,用Log-rank检验比较临床因素对生存的影响。结果CIK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化疗组(53.3%vs.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66,P=0.018)。CIK治疗组75例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高于化疗组(49个月vs.2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07,P=0.001)。在CIK治疗组中,肿瘤大小、是否复发、病理分级和肿瘤分期显著影响CIK的生存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IK细胞回输治疗可以明显延长胃癌患者的生存期,但其疗效和预后受到相关临床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免疫治疗 过继性 死亡风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