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黏质沙雷氏菌磷脂酶A_(1)辅助蛋白PlaS对宿主菌细胞膜的影响及亚细胞定位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杰 吴政 +5 位作者 李闯 刘庆涛 张会敏 王洲 刘艳 薛正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38-144,共7页
为证明黏质沙雷氏菌磷脂酶A_(1)辅助蛋白PlaS在大肠杆菌BL21(DE3)异源表达中对细胞膜有明显的破坏作用,探究了细胞膜特性的变化,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了其对细胞膜脂肪酸的影响,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验证了亚细胞水平定位。... 为证明黏质沙雷氏菌磷脂酶A_(1)辅助蛋白PlaS在大肠杆菌BL21(DE3)异源表达中对细胞膜有明显的破坏作用,探究了细胞膜特性的变化,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了其对细胞膜脂肪酸的影响,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验证了亚细胞水平定位。结果显示:PlaS异源表达后,宿主菌内外膜通透性明显提高、细胞膜流动性与表面疏水性严重下降,表明细胞膜功能已经丧失;脂肪酸饱和程度下降,即直链饱和脂肪酸和反式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降低,以及顺式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增加、膜刚性增强、流动性减少,细胞膜组分与结构表现异常导致细胞易死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在宿主细胞膜上发现明显荧光。综上所述,PlaS属于膜蛋白,在大肠杆菌异源表达中会破坏宿主菌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表现生长抑制现象,这将为进一步PlaS抑制机理的研究与其功能开发提供一定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酶A_(1)辅助蛋白PlaS 细胞膜 脂肪酸 亚细胞定位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化进程对区域内鸟类分布及栖息地连通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张琼悦 邓卓迪 +9 位作者 胡学斌 丁志锋 肖荣波 修晨 吴政 汪光 韩东晖 张语克 梁健超 胡慧建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8-80,共13页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迅速扩张引起土地利用类型的剧烈转变,这对当地物种的栖息地、物种分布区乃至区域生物多样性均造成了影响。本研究基于82种鸟类的分布数据和15个环境变量数据,利用最大熵(maximumentropy,MaxEnt)模型及...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迅速扩张引起土地利用类型的剧烈转变,这对当地物种的栖息地、物种分布区乃至区域生物多样性均造成了影响。本研究基于82种鸟类的分布数据和15个环境变量数据,利用最大熵(maximumentropy,MaxEnt)模型及等效连接面积(the equivalent connected area,ECA)指数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鸟类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连通性。结果表明:2000-2015年,大湾区林地、水体、耕地等用地类型分别减少3.22%、0.97%和23.19%,草地、建设用地、裸地与滩涂用地类型分别增加33.95%、80.34%和453.52%。30种以森林、农田为主要栖息生境的鸟类分布区面积减少,52种常见的城市鸟类及各类水鸟分布面积增加,鸟类分布面积与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此外,鸟类栖息地连接度表现出与分布区相一致的变化趋势。其中,对4种分布面积变化最大的鸟类的分析结果显示,乌鹃(Surniculuslugubris)与栗耳凤鹛(Yuhina castaniceps)分布面积及栖息地连通性随城市化进程(包括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水源距离和干扰距离等的变化)而下降,而牛背鹭(Bubulcus ibis)与苍鹭(Ardea cinerea)的分布面积及栖息地连通性则随城市化进程而上升。此外栖息地斑块面积的增加也显著提高了栖息地的连通性。因此建议对城市化进程中粤港澳大湾区的生境质量变化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构建鸟类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从而维持大湾区区域生态系统的安全和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通性 MaxEnt模型 鸟类分布 栖息地斑块 土地利用变化 粤港澳大湾区
原文传递
中国陆生脊椎动物野外调查的发展现状与文献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吴政 丁志锋 +5 位作者 周智鑫 梁健超 王卓婷 章亚宁 胡一鸣 胡慧建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8-215,共18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开展了大量陆生脊椎动物的本底调查和多样性研究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有学者针对兽类、鸟类和两栖爬行类的野外调查监测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但尚缺乏对所有陆生脊椎动物类群的调查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及基于文献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开展了大量陆生脊椎动物的本底调查和多样性研究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有学者针对兽类、鸟类和两栖爬行类的野外调查监测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但尚缺乏对所有陆生脊椎动物类群的调查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及基于文献收集的研究,特别是对调查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对比与总结。因此,本文通过文献收集的方法,基于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以图书检索为主的读秀学术搜索,以“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动物资源”“调查”“监测”“新种”“新记录”和“物种多样性”作为检索词,检索并筛选了与兽类、鸟类、爬行类及两栖类陆生脊椎动物调查相关的文献资料共3,504篇,对陆生脊椎动物调查的研究文献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分布,及其运用的调查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相较兽类和两栖爬行类的调查,我国鸟类多样性的调查最多,发表文献占所有文献的70.26%。四川、云南的陆生脊椎动物调查最多,分别发表285篇、260篇文献。分布于我国的4个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调查强度存在显著差异,印缅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和中国西南山地的研究文献较多,分别为348篇、324篇文献;中亚山地、喜马拉雅山地的研究文献较少,分别为71篇、66篇文献。陆生脊椎动物调查方法主要采用样线法、样点法、样方法和直接计数法,或将上述几种方法综合应用,样线法在所有场景(如:高山冻原、农田、城市等)中应用频率最高;技术手段以直接观察法、采集法、红外相机陷阱法为主,其中直接观察法在所有场景(如城市、湿地、草原等)中应用频率最高。当前,我国陆生脊椎动物调查已取得很多新进展,包括新兴物种采集和物种识别技术的发展(如无人机技术在大型兽类和集群水鸟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生脊椎动物 野外调查 调查方法 技术手段 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