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SCT和MRI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17
1
作者 刘宏 吴政 何明方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年第12期17-19,共3页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MSCT)与核磁共振(M R I)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5.06~2018.06间收治的101接受过MSCT与MRI检查的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比较MSCT与MRI在诊断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以出院诊断...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MSCT)与核磁共振(M R I)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5.06~2018.06间收治的101接受过MSCT与MRI检查的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比较MSCT与MRI在诊断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以出院诊断提示,101例患者中脑出血21例、脑梗死42例,动脉瘤11例,其余27例未出现异常状况,以出院诊断结果为“金标准”,MSCT脑出血、脑梗死及动脉瘤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5.71%、83.33%及63.64%,MRI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0.48%、95.24%、100.00%,MSCT+MRI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00%、97.62%及100.00%,MSCT在诊断脑血管疾病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1.08%、74.07%、79.21%,MRI分别为94.59%、88.89%、93.07%,MSCT+MRI分别为98.65%、92.59%、97.03%。结论MSCT与MRI在脑血管疾病中均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MRI对颅内微小病灶阳性检出效果优于MSCT,但MRI同样具有检查费用高昂的缺点,建议临床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与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磁共振 脑血管疾病 诊断价值比较
下载PDF
早期开颅动脉瘤夹闭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何明方 刘宏 +6 位作者 吴政 林锋 钟冬胜 雍利军 龚洪福 梁兴泽 谭博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95-97,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10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性回顾法分析其临床及随访资料,评价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效果。结果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早期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10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性回顾法分析其临床及随访资料,评价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为(141.42±27.64)min,术中出血量(71.64±20.32)ml,住院时间(30.24±8.40)d,并发症发生22例(20.37%)。术后预后良好70例(64.81%),预后差25例(23.15%),植物生存8例(7.41%),死亡5例(4.63%),巨型和大型动脉瘤其夹闭程度明显比小型和一般动脉瘤差。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在早期行开颅夹闭治疗临床效果较好,并发症及死亡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闭术 颅内动脉瘤 破裂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去大骨瓣减压术联合单纯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中少量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3
3
作者 吴政 刘宏 +1 位作者 涂小龙 何明方 《安徽医学》 2020年第8期907-910,共4页
目的探讨去大骨瓣减压术联合单纯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中少量(20~40 mL)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行手术治疗的中少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2例,按手术方式分为A组(单纯颅内血肿清除术,n=45)... 目的探讨去大骨瓣减压术联合单纯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中少量(20~40 mL)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行手术治疗的中少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2例,按手术方式分为A组(单纯颅内血肿清除术,n=45)、B组(去大骨瓣减压术联合单纯颅内血肿清除术,n=57),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1周、2周复查颅内残留血肿量,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早期(2周)、中期(6个月)、晚期(12个月)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差异。结果①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次日、术后1周颅内残余血肿量差值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B组术后早、中、晚期NIHSS评分均低于A组,BI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中期、晚期B组GOS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A组总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12个月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少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建议采用联合去大骨瓣减压术,有助于缓解颅内高压,减少手术创伤,改善脑组织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去大骨瓣减压术 颅内血肿清除术 神经功能
下载PDF
CT和MRI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评估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7
4
作者 何明方 涂小龙 +1 位作者 吴政 刘宏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2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CT和MRI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80例,均进行CT检查,其中33例患者行MRI检查,分析CT和MRI表现。患者均进行钻孔引流术治疗,术后3个月内复查颅... 目的探讨CT和MRI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80例,均进行CT检查,其中33例患者行MRI检查,分析CT和MRI表现。患者均进行钻孔引流术治疗,术后3个月内复查颅脑CT或MRI,观察硬膜下血肿消失以及是否复发。结果80例患者(102个血肿)CT表现:半月形低密度影69个(67.65%),新月形高密度影7个(6.86%),混合密度影19个(18.63%),等密度影7个(6.86%)。33例患者(40个血肿)进行MRI检查,30个(75.00%)血肿T_(1)WI呈新月形高信号影,10个(25.00%)血肿呈等信号影,所有血肿T_(2)WI呈极高信号影。CT准确率为91.25%,误诊率为8.75%(等密度影);MRI准确率为100%。钻孔引流术治疗后,71例痊愈,复查CT表现为血肿已经清除;9例术后复发(11.25%)。双侧血肿患者复发率为27.27%,明显高于单侧血肿患者的5.17%(χ^(2)=7.803,P=0.005)。CT非低密度影患者复发率为28.57%,明显高于CT低密度影患者的5.08%(χ^(2)=5.899,P=0.015)。结论CT对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断价值较高,对于等密度影易造成误诊;可行MRI检查进一步明确。CT和MRI表现与患者术后硬膜下血肿复发有一定关联,对于双侧血肿、非低密度影患者应加强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 CT MRI 钻孔引流术 复发
下载PDF
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用于改善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的效果 被引量:7
5
作者 吴政 刘宏 +2 位作者 涂小龙 何明方 吴晓明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1年第3期508-510,共3页
目的探究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改善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0年8月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50例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70)和观察... 目的探究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改善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0年8月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50例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70)和观察组(n=80)。观察组予以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腰椎穿刺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的脑血管痉挛程度、头痛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大脑中动脉(MCA)流速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3 d,观察组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较低(P<0.05)。术后3周时,观察组的头痛评分和GO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术后的MCA流速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3周时的脑积水、脑梗死及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较低(P<0.05)。结论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能够改善脑血管痉挛、缓解疼痛、降低并发症,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腰大池持续引流 并发症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吴政 蒋永祥 +1 位作者 程远 马颖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1718-1720,1723,共4页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相关危险因素,为疾病的预防、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用关键词途径从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中国知网和万方以及Pubmed、Springlink和Highwire等外文数据库...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相关危险因素,为疾病的预防、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用关键词途径从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中国知网和万方以及Pubmed、Springlink和Highwire等外文数据库收录有关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DCVS相关危险因素的文献进行检索,经严格筛选后对最后纳入的文献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经检验所有数据均均衡,采用固定效应模式进行Meta分析。高血压病史、Fisher分级(>2级)、年龄(>50岁)、动脉瘤位置(后循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男性)、吸烟史、手术方式(夹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漏斗图分析对称,提示文献无发表偏倚。结论有高血压病史、Fisher分级(>2级)、年龄(<50岁)、动脉瘤位置(后循环)的患者更易发生DCVS,临床上应对此类患者加强监测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下载PDF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吴政 何明方 王运锋 《系统医学》 2023年第3期111-114,共4页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凝血和神经功能影响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2月四川省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凝血和神经功能影响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2月四川省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凝血指标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B型钠尿肽(BNP)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1,P<0.05);治疗后,观察组NSE、BNP分别为(16.21±1.02)、(159.91±18.82)μg/L,低于对照组的(19.62±0.69)、(200.91±25.1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513、8.259,P<0.05)。结论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基础上再给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能更好改善凝血和神经功能,疗效更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丁苯酞 凝血 神经功能 疗效
下载PDF
静脉溶栓前脑白质疏松程度与AIS患者术后HT及短期预后的关系
8
作者 刘宏 何明方 吴政 《医学信息》 2024年第1期145-149,共5页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前脑白质疏松程度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术后出血转化(HT)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21年12月于我院行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共288例,根据是否发生HT和预后情况分别分为伴HT组(242例)和无HT组(46例)...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前脑白质疏松程度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术后出血转化(HT)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21年12月于我院行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共288例,根据是否发生HT和预后情况分别分为伴HT组(242例)和无HT组(46例),预后良好组(166例)和预后不良组(122例),比较伴HT组和无HT组、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的临床特征,评价术后HT及90 d预后不良与静脉溶栓前脑白质疏松程度的关系。结果伴HT组和无HT组中重度脑白质疏松患者比例、D-二聚体(D-D)水平及尿比重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年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HT比例、基线随机血糖水平、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OAST)分型、D-D,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及尿糖阳性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合并中重度脑白质疏松和D-D水平是AIS患者静脉溶栓术后HT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线NIHSS评分和白血胞计数(WBC)是AIS患者静脉溶栓术后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AIS患者静脉溶栓术后是否HT与合并中重度脑白质疏松和D-D水平密切相关;另外,基线NIHSS评分高和高WBC计数的患者往往提示短期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溶栓 出血转化 预后 脑白质疏松
下载PDF
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经自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效果观察
9
作者 吴政 刘宏 何明方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6期1723-1727,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经自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0例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联合组(n=98)和... 目的探讨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经自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0例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联合组(n=98)和对照组(n=82)。联合组患者采用自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动脉瘤栓塞效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和复发率情况。结果治疗后即刻,联合组的Raymond分级中Ⅰ级、Ⅱ级、Ⅲ级患者占比分别为58.16%、32.56%、9.18%,对照组Ⅰ级、Ⅱ级、Ⅲ级患者占比分别为40.24%、43.90%、15.85%,联合组栓塞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个月,联合组的NIHSS评分分别为(16.20±2.89)、(11.08±1.77)分,低于对照组[(18.18±3.14)、(11.77±2.14)分],ADL评分分别为(71.3±5.8)、(78.9±6.4)分,高于对照组[(68.4±6.6)、(74.7±7.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4.08%vs.3.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mRS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进行24个月的随访,联合组患者的复发率8.16%,低于对照组(1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无复发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患者较单纯弹簧圈栓塞能更有效地栓塞动脉瘤,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更好,且可降低远期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膨支架 栓塞 治疗性 颅内动脉瘤 神经功能 复发
下载PDF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政 何明方 王运锋 《世界复合医学》 2023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5月四川省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5月四川省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神经内镜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生活自理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意识障碍程度评分和并发症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02.32±35.12)min,短于对照组的(221.35±48.26)min,术中出血量为(64.24±22.02)mL,少于对照组的(262.25±52.0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13、22.155,P<0.001)。治疗后,观察组ADL、GCS、NI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并发症发生率(10.00%vs 32.50%),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0,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相比于开颅手术可更好地控制术中出血程度,缩短手术时间,患者术后能快速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且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ADL评分 GCS评分 NIHSS评分 并发症
下载PDF
两种弹簧圈栓塞方案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栓塞的效果
11
作者 吴政 刘宏 +1 位作者 涂小龙 何明方 《吉林医学》 CAS 2023年第12期3400-3403,共4页
目的:探讨常规和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方案对颅内动脉瘤破裂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栓塞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元市中心医院2017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178例临床资料,其中采用... 目的:探讨常规和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方案对颅内动脉瘤破裂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栓塞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元市中心医院2017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178例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常规弹簧圈栓塞术治疗101例设为对照组,采用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术治疗77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术后即刻栓塞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时mRS评分3~5分比例、住院期间死亡率及术后12个月疗效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即刻Raymond分级Ⅰ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即刻Raymond分级Ⅲ级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动脉瘤再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支架内急性血栓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时mRS评分3~5分比例和住院期间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Raymond分级Ⅰ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12个月Raymond分级Ⅱ级和Ⅲ级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12个月较术后即刻Raymond分级好转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12个月较术后即刻Raymond分级稳定和恶化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方案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有效提高近远期栓塞效果,尽管可能增加缺血事件发生,但总体未增加致死致残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弹簧圈 栓塞 动脉瘤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 并发症
下载PDF
颅内血管介入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12
作者 吴政 《智慧健康》 2023年第10期186-189,194,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介入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法分为两组,将30例接受常规治疗纳入参照组,30例接受颅内血管介入治疗纳入研究组...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介入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法分为两组,将30例接受常规治疗纳入参照组,30例接受颅内血管介入治疗纳入研究组。对比两组近期疗效、神经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不良反应、心理状态及复发率。结果研究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均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参照组更低(P<0.05);治疗前两组SAS、SDS评分对比(P>0.05),治疗后研究组均低于参照组(P<0.05);出院6个月后进行随访,参照组复发9例(30.00%),研究组复发2例(6.66%),参照组复发率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颅内血管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可改善患者血管堵塞或狭窄情况,保障血液顺畅流动,减少预后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管介入治疗 神经功能 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 常规治疗
下载PDF
颅内镜面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及预测研究
13
作者 吴政 刘宏 +1 位作者 涂小龙 何明方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23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 探讨颅内镜面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指标。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2021年12月于本院诊治颅内镜面动脉瘤患者共62例124个,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60个)和未破裂组(64个);比较2组一般资料、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 目的 探讨颅内镜面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指标。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2021年12月于本院诊治颅内镜面动脉瘤患者共62例124个,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60个)和未破裂组(64个);比较2组一般资料、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表现及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颅内镜面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描绘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价上述独立危险因素的临床预测效能。结果 破裂组CT扫描动脉瘤最大径、颈宽、尺寸比、壁切应力变异系数、平均壁切应力均值变异系数、平均壁切应力绝对值变异系数、壁切应力梯度变异系数及平均壁切应力梯度变异系数均显著多于未破裂组(P<0.05);破裂组压力变异系数显著少于未破裂组(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显示,壁切应力变异系数和壁切应力梯度变异系数均是颅内镜面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壁切应力变异系数联合壁切应力梯度变异系数用于颅内镜面动脉瘤破裂的预测临床效能优于两者单用(P<0.05)。结论 存在高壁切应力变异系数和高壁切应力梯度变异系数的颅内镜面动脉瘤患者具有更高破裂风险,同时上述两类指标联合具有更佳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面动脉瘤 破裂 危险因素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预测
原文传递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近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宏 吴政 何明方 《罕少疾病杂志》 2019年第5期3-5,共3页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6月-2015年12月颅内动脉瘤患者230例,将采用血管介入治疗患者120例纳入观察组,将采用显微手术夹闭治疗患者11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近期与远期疗效。结果观...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6月-2015年12月颅内动脉瘤患者230例,将采用血管介入治疗患者120例纳入观察组,将采用显微手术夹闭治疗患者11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近期与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独立生存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显微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远期疗效与其一致,但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创伤较小,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 显微手术夹闭 疗效
下载PDF
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aSAH的效果及对血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宏 何明方 吴政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15期1942-1944,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栓塞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治疗效果及对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aSAH 80例病人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开颅夹闭术治疗,观...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栓塞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治疗效果及对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aSAH 80例病人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血管内皮功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好转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血管内皮功能无差别,治疗后,观察组内皮素1(ET-1)水平低于对照组,一氧化氮(NO)和血管内皮功能(FM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无差别,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得分无差别,治疗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血管介入栓塞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介入 内皮功能 生活能力
下载PDF
椎管内外哑铃状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探讨 被引量:2
16
作者 林锋 何明方 +6 位作者 钟冬胜 刘宏 吴政 雍利军 梁兴泽 谭博 宋鹏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9年第13期140-147,共8页
目的:探讨椎管内外哑铃状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6月广元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0例椎管内外哑铃状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手术均采用侧卧位后正中入路显微镜下病变切除术... 目的:探讨椎管内外哑铃状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6月广元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0例椎管内外哑铃状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手术均采用侧卧位后正中入路显微镜下病变切除术,其中行单侧钉棒系统固定13例,双侧钉棒系统固定15例,椎板部分切除未行内固定2例。术中常规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避免神经功能损伤,同时将穿过肿瘤的部分神经切除。结果:30例椎管内外哑铃状肿瘤,SimpsonⅠ级和Ⅱ级切除9例,Ⅳ级切除1例。术后患者痊愈28例,好转2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WHOⅠ级神经鞘瘤27例(其中4例伴有囊肿及出血),神经纤维瘤3例。随访1~5年,未见复发,所有患者均未行放疗及化疗。结论:椎管内外哑铃状神经鞘瘤在脊柱并不少见,该肿瘤通常都由神经根发出,临床由椎管内波及椎管外,病变椎间孔扩大部分,部分波及椎体部分,如椎体波及超过1/3及同侧上下关节突影响较大的需行植骨融合及钉棒系统固定,避免术后脊柱变形,因此术前应全面检查需行MRI、CT、X线等全面检查,术前做好准备,在保护神经完整及功能安全情况下,尽量如肿瘤切除后易导致脊柱不稳定,术中需同时行椎体融合及钉棒系统固定,防止术后脊柱畸形,术中争取全切除肿瘤,切除程度对预后是否复发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外哑铃状神经鞘瘤 临床特点 治疗方式
下载PDF
开颅减压结合脑室外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感染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宏 吴政 何明方 《医学信息》 2019年第12期112-113,共2页
目的探究开颅减压结合脑室外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感染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3例。对照组行脑室外引流术,... 目的探究开颅减压结合脑室外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感染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3例。对照组行脑室外引流术,研究组行开颅减压结合脑室外引流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感染发生率以及总体预后效果。结果研究组术后出血率、术后感染率低于对照组[(4.35%vs26.09%)、(26.09%vs5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预后良好率为69.57%,高于对照组的4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颅减压结合脑室外引流术能有效清除脑部积血,减少术后再出血和并发症,有效提高了预后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脑室破入 开颅减压 脑室外引流术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围手术期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18
作者 吴政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2期73-75,共3页
分析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围手术期感染的危险因素,作为制定防范对策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医院收治的SAH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统计围手术期感染发生率,... 分析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围手术期感染的危险因素,作为制定防范对策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医院收治的SAH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统计围手术期感染发生率,并将基本信息、饮酒史、吸烟史、既往史、动脉瘤直径、数量、穿刺次数、Hunt-Hess分级、GCS评分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不同性别、年龄、饮酒史、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与预后无显著相关性(P>0.05);动脉瘤直径≥8mm感染率45.45%,动脉瘤数量多发感染率51.85%,穿刺>2次感染率48.39%,Hunt-Hess分级Ⅳ级感染率53.85%,GCS评分<8分感染率57.69%,显著高于同因素其他参数(P<0.05)。动脉瘤直径≥8mm、动脉瘤数量多发、穿刺>2次、Hunt-Hess分级Ⅳ级及GCS评分<8分感染率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SAH围手术期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SAH围手术期会因为高血压、动脉瘤直径大、数量多、Hunt-Hess分级高及GCS评分高等因素引发感染,需做好针对性防范对策,保证治疗效果,改善预后,研究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神经内镜辅助开颅减压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宏 吴政 何明方 《医疗装备》 2019年第14期94-95,共2页
目的研究神经内镜辅助开颅减压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接诊的80例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单纯开颅减压手术治疗,试验组在... 目的研究神经内镜辅助开颅减压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接诊的80例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单纯开颅减压手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神经内镜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手术指标及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试验组手术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开颅减压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的效果显著,能够明显减少手术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开颅减压 高血压 小脑出血 效果
下载PDF
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应用CT引导下钻孔引流与rt-PA联合治疗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政 刘宏 +1 位作者 涂小龙 何明方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第4期236-239,250,共5页
目的观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引导下钻孔引流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于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本院神经外科治疗的88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对... 目的观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引导下钻孔引流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于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本院神经外科治疗的88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44例。其中对照组给予CT引导下钻孔引流联合治疗尿激酶,试验组给予CT引导下钻孔引流联合rt-PA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后不同时间颅内血肿残余量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估术后6个月患者预后及日常生活能力,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3d及术后5d试验组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较手术前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NIHSS评分均远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T引导下钻孔引流联合rt-PA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效果良好,能尽快清除颅内血肿,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引导下钻孔引流 尿激酶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 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