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地表凋落物现存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张雪 +1 位作者 王宏宇 福忠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6-124,共9页
依托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森林转换研究平台,在凋落物高峰期选择立地条件相对一致的以米槠为建群种的常绿阔叶林、次生林以及米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森林地表凋落物量及其组分(叶、枝、果、其他)与分解程度(未分... 依托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森林转换研究平台,在凋落物高峰期选择立地条件相对一致的以米槠为建群种的常绿阔叶林、次生林以及米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森林地表凋落物量及其组分(叶、枝、果、其他)与分解程度(未分解层与半分解层),并分析米槠凋落叶的物理性状差异。结果表明:天然林转换为次生林和人工林后凋落物现存量分别显著降低了33.03%和63.19%,凋落叶占总现存量的相对比例分别下降了5.72%和4.85%,但凋落枝和其他部分的相对比例略有上升,改变了地表凋落物的组成格局。天然林转换为次生林后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凋落物量分别降低了37.49%和37.08%,相对比例基本不变;但转换为人工林后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凋落物量分别降低了51.75%和70.12%,半分解层相对比例下降了11.07%,表明人工林可能具有相对快速的凋落物分解过程。此外,森林转换显著改变了建群种米槠凋落叶的面积、周长等物理性状,其中比叶面积和叶组织密度的变异系数最大。可见,天然林转换后凋落量明显减少,半分解层凋落物量相对于未分解层下降更为明显,不利于森林凋落物归还到土壤,形成土壤有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转换 凋落物现存量 分解程度 凋落叶性状 人工林
下载PDF
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苏俊 朱贵青 +3 位作者 张雪 王定一 福忠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3,共12页
以地带性植被建群种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的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孔径凋落物袋排除土壤无脊椎动物的方法,分析常绿阔叶林转换为米槠人工林后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功能群。以米槠凋落叶完全分解... 以地带性植被建群种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的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孔径凋落物袋排除土壤无脊椎动物的方法,分析常绿阔叶林转换为米槠人工林后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功能群。以米槠凋落叶完全分解为研究期间,共捕获土壤无脊椎动物6417头,隶属3门12纲27目114科,其中白蚁科为优势类群。2种林分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总的、大型土壤无脊椎动物丰度均于30 d到达峰值,而中小型为15 d,类群数均在91 d达到峰值,整体的动态变化规律较为相似。常绿阔叶林转换为人工林后,土壤无脊椎动物丰度和类群数显著降低,其中中小型土壤无脊椎动物丰度的响应更为迅速,降低了33.67%;林型转换后,土壤无脊椎动物各功能群个体数量均有所减少,其中杂食性土壤无脊椎动物对林型转换最为敏感,降幅达37.85%;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均有所降低。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温度是调控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总解释率达22.4%。可见,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转换为人工林的森林林型转换会导致森林地表理化特征变化,使得米槠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更为简化,进而可能影响土壤无脊椎动物对凋落叶分解的贡献,最终深刻作用于亚热带森林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转换 凋落叶分解 土壤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降雨季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透冠雨对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迁移作用
3
作者 王宏宇 福忠 +4 位作者 张耀艺 郑旭灵 张雪 张欣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1-189,197,共10页
[目的]作为森林土壤中活性最高的组分,可溶性有机质(DOM)不仅可以直接被微生物利用,还是生态系统中C、N、P等元素迁移的主要载体,其迁移过程受到透冠雨驱动的水力作用和溶解过程的影响。[方法]通过野外原位控制透冠雨输入试验,以亚热带... [目的]作为森林土壤中活性最高的组分,可溶性有机质(DOM)不仅可以直接被微生物利用,还是生态系统中C、N、P等元素迁移的主要载体,其迁移过程受到透冠雨驱动的水力作用和溶解过程的影响。[方法]通过野外原位控制透冠雨输入试验,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砂质红壤为对象,对照林窗降雨,分析降雨季节森林透冠雨对不同土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和可溶性有机磷(DOP)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1)相对于林窗降雨,整个降雨季节以透冠雨为载体输入到土壤的DOM显著增加(p<0.01),DOC、DON和DOP浓度分别增加37.00%,93.47%,85.12%,DOC、DON和DOP通量分别增加20.76%,49.93%,61.55%,但通过40 cm深土壤后,其输出通量差异并不显著,表明土壤对透冠雨中DOM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2)相较于林窗降雨,透冠雨显著降低土壤表层输入C/N的29.19%,C/P的26.00%,而无明显改变N/P,而经过40 cm深土壤后,透冠雨显著降低土壤40 cm深度输入C/N的19.35%,C/P的13.35%和N/P的7.45%。表明透冠雨DOM增加主要是因为吸收冠层中的DON与DOP,而在土壤中DOM减少部分主要集中在DOC与DOP。(3)土壤DOC与DOP表现为截留减少,而DON表现为富集增加。相较于林窗降雨,透冠雨显著增加0—40 cm土壤对DOC截留量的39.93%和DOP截留量的72.42%,显著减少对DON释放量的32.37%。[结论]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透冠雨能促进DOM的输入,有利于土壤各层次对DOM的吸收,对于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森林 砂质红壤 可溶性有机质 林冠截留 林窗降雨
下载PDF
模拟淋溶条件下亚热带不同性状凋落叶DOM的溶出量特征
4
作者 张雪 王宏宇 +2 位作者 郑旭灵 福忠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2期113-120,共8页
亚热带区域丰沛的降雨可导致森林凋落叶可溶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大量淋溶溶出,成为地表和土壤活性有机质的重要来源,但凋落叶性状可能显著影响DOM溶出特征。本研究选取具有明显性状差异的8种亚热带森林典型树种凋落... 亚热带区域丰沛的降雨可导致森林凋落叶可溶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大量淋溶溶出,成为地表和土壤活性有机质的重要来源,但凋落叶性状可能显著影响DOM溶出特征。本研究选取具有明显性状差异的8种亚热带森林典型树种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淋溶实验方法,分析淋溶后凋落叶可溶性有机质(包括碳、氮和磷元素)的溶出量与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性状的关系。结果发现,相较于其他树种,淋溶前DOM含量较高、持水能力较高的杜英凋落叶淋溶后碳、氮、磷的溶出量以及质量损失均大于其他树种。不同性状凋落叶可溶性有机碳、氮、磷的溶出率也表现出显著差异,且磷的溶出率明显高于碳和氮的溶出率。相关性分析表明,凋落叶可溶性有机碳溶出率主要受淋溶前可溶性有机碳和氮含量以及最大持水力的影响,但凋落叶的叶面积和淋溶前可溶性有机磷含量是影响可溶性有机磷溶出率的最重要因子。此外,凋落叶性状也可显著影响溶出DOM的DOC/DOP,DON/DOP和DOC/DON,改变从凋落物进入土壤的DOM质量。这些结果充分表明亚热带森林凋落叶DOM的迁移过程与凋落叶持水能力密切相关,为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优化和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质 叶片初始性状 淋溶 持水能力 亚热带森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