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论纲 被引量:57
1
作者 沙红兵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2-35,共14页
本文以“辨体”的辩证思考和“文体”的含义疏解为基本起点,并从两个方面展开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学科思考一方面,通过对基本内涵与对象的探讨,勘划古代文体学学科的大致范围和性质;另一方面,通过与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批评史、现代西方... 本文以“辨体”的辩证思考和“文体”的含义疏解为基本起点,并从两个方面展开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学科思考一方面,通过对基本内涵与对象的探讨,勘划古代文体学学科的大致范围和性质;另一方面,通过与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批评史、现代西方文体学等学科之间的互动,确立古代文体学在古代文学研究学术结构中的适当位置,同时保持诸学科之间的相对开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学 辨体 古代文学史 古代文学研究 现代西方 学科 中国古代 相对 位置 保持
原文传递
晚明心态与晚明习气 被引量:48
2
作者 李光摩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65-75,共11页
《四库全书总目》曾在论及明代士风变化时总结说:“正(德)、嘉(靖)以上,淳朴未漓。隆(庆)、万(历)以后,运趋末造,风气日偷。道学多侈谈卓老(李贽),务讲禅宗;山人竞述盾公(陈继儒),矫言幽尚。或清谈诞放,学晋宋而不... 《四库全书总目》曾在论及明代士风变化时总结说:“正(德)、嘉(靖)以上,淳朴未漓。隆(庆)、万(历)以后,运趋末造,风气日偷。道学多侈谈卓老(李贽),务讲禅宗;山人竞述盾公(陈继儒),矫言幽尚。或清谈诞放,学晋宋而不成;或绮语浮华,沿齐梁而加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全书总目》 晚明 心态 陈继儒 士风 淳朴 晋宋 浮华
原文传递
生命之喻──论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艺术人化的批评 被引量:60
3
作者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53-62,共10页
生命之喻──论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艺术人化的批评吴承学文学观念与文学理论相对而言指古人对于文学的看法和见解,在个别批评家或诗人、作家的一些著作中,只是随意性的三言两语,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形态,不过是一些约定俗成的说法... 生命之喻──论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艺术人化的批评吴承学文学观念与文学理论相对而言指古人对于文学的看法和见解,在个别批评家或诗人、作家的一些著作中,只是随意性的三言两语,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形态,不过是一些约定俗成的说法观点。但综观更多的批评家和作家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文学艺术作品 人物品评 古代文学批评 文学观念 生命形式 “风骨” 艺术形式 艺术结构 生命的形式
原文传递
论古诗制题制序史 被引量:54
4
作者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0-20,共11页
艺术形式的变化,哪怕只是外在形态局部的微小变化,也可能反映出人类审美意识的演化——有时还是相当重大的演化。本文尝试从中国古代诗歌题目制作史这一问题入手,窥察古人创作意识的进化以及古代诗歌艺术的发展之一斑。为了比较全面... 艺术形式的变化,哪怕只是外在形态局部的微小变化,也可能反映出人类审美意识的演化——有时还是相当重大的演化。本文尝试从中国古代诗歌题目制作史这一问题入手,窥察古人创作意识的进化以及古代诗歌艺术的发展之一斑。为了比较全面地说明这个问题,文中也涉及到与诗题相关的古诗诗序的制作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 中国古代诗歌 制序 艺术形式 审美意识 诗歌艺术 创作意识 演化
原文传递
评点之兴──文学评点的形成和南宋的诗文评点 被引量:45
5
作者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24-33,共10页
评点之兴──文学评点的形成和南宋的诗文评点吴承学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一种特殊的形式,近年来这种形式已备受研究者的重视。然他们的眼光多集中于明清的小说评点,对于评点形式的源流尚缺乏比较完整系统的认识。鉴于此,本文重点... 评点之兴──文学评点的形成和南宋的诗文评点吴承学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一种特殊的形式,近年来这种形式已备受研究者的重视。然他们的眼光多集中于明清的小说评点,对于评点形式的源流尚缺乏比较完整系统的认识。鉴于此,本文重点讨论评点方式的形成和早期诗文评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点 《古文关键》 刘辰翁 文学批评 谢枋得 诗文评 《四库全书总目》 《文章正宗》 吕祖谦 《文章轨范》
原文传递
辨体与破体 被引量:42
6
作者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57-65,共9页
文体风格论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论题。文体风格,即不同体裁、样式的作品所具有的某种相对稳定的独特风貌,古人一般称文体的艺术特征为“体”“体制”“大体”“大要”“势”等。古人在文学创作或文学批评时,往往先考虑体制问... 文体风格论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论题。文体风格,即不同体裁、样式的作品所具有的某种相对稳定的独特风貌,古人一般称文体的艺术特征为“体”“体制”“大体”“大要”“势”等。古人在文学创作或文学批评时,往往先考虑体制问题。《文镜秘府论·论体》谓“词人之作也,先看文之大体。”宋代倪思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王安石主张“论文章先体制而后工拙。”张戒也认为“论诗当以文体为先,警策为后。”(《岁寒堂诗话》)首先考虑文体的规范’然后才考虑语言形式、表现技巧等问题。古代文体风格学发轫甚早,且贯串于整部文学批评史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风格学 文体论 艺术特征 辨体 破体 文学创作 文学批评史 风格特征 以诗为词 体制问题
原文传递
唐代判文文体及源流研究 被引量:33
7
作者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21-33,共13页
关键词 唐代文学研究 古代文体 判文 源流 特殊文体 民间社会 文学风气 文学性
原文传递
一个期待关注的学术领域─—明清诗文研究三人谈 被引量:31
8
作者 曹虹 蒋寅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16,共16页
关键词 明清诗文研究 学术领域 中国社会科学院 期待 《文学遗产》 信息时代 清代诗学 文学所
原文传递
现存评点第一书——论《古文关键》的编选、评点及其影响 被引量:32
9
作者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2-84,共13页
《古文关键》是现存最早的古文评点选本,是评点文体形成的标志性著作,其评点与评点理论反映出南宋文学批评的新风气,从《古文关键》可以看出评点形态与传统文学批评不同的特色。《古文关键》的编选与评点在唐宋八大家的形成以及唐宋古... 《古文关键》是现存最早的古文评点选本,是评点文体形成的标志性著作,其评点与评点理论反映出南宋文学批评的新风气,从《古文关键》可以看出评点形态与传统文学批评不同的特色。《古文关键》的编选与评点在唐宋八大家的形成以及唐宋古文经典化进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祖谦 《古文关键》 编选 评点方式 《丛书集成初编》 《四库全书》 训诂注释
原文传递
汉魏六朝挽歌考论 被引量:31
10
作者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9-68,共10页
挽歌是中国古代常用的哀祭文体之一,先秦时代就已出现了各种挽歌形态,到了汉代逐渐形成风气和规范,并被官方定为“送终之礼”。自东汉以后出现以挽歌为乐的奇异现象,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特殊心态与审美风尚。魏晋以后,文人所创作的挽... 挽歌是中国古代常用的哀祭文体之一,先秦时代就已出现了各种挽歌形态,到了汉代逐渐形成风气和规范,并被官方定为“送终之礼”。自东汉以后出现以挽歌为乐的奇异现象,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特殊心态与审美风尚。魏晋以后,文人所创作的挽歌成为特殊的抒情诗样式,以表现诗人们对于人生的体悟。此后又出现自挽诗,它在文体上弱化传统挽歌的实用功能,而转化为虚拟的有很强文学与人生意味的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六朝时期 挽歌 中国 古代文学 哀祭文体 审美价值
原文传递
江山之助——中国古代文学地域风格论初探 被引量:34
11
作者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50-58,共9页
人类的社会活动,总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地理环境就是人类创造历史的舞台和背景,人类的生活与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文学创作,作为人类的社会活动也自然而然地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而且某一地域的文学创作。
关键词 地域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 人文地理环境 文学创作 自然地理环境 地域色彩 文学艺术 文学批评史 审美理想 自然环境
原文传递
中国文章学成立与古文之学的兴起 被引量:35
12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38-156,208-209,共19页
关于中国文章学成立时代的讨论,不仅是对成立时间的不同判断,更涉及对中国文章学的基本内涵、理论体系、总体特色与历史演变的理解与认同。魏晋南北朝中国文章学的基本内涵已经明确,理论系统初步建构,并且产生代表性成果,可以视为中国... 关于中国文章学成立时代的讨论,不仅是对成立时间的不同判断,更涉及对中国文章学的基本内涵、理论体系、总体特色与历史演变的理解与认同。魏晋南北朝中国文章学的基本内涵已经明确,理论系统初步建构,并且产生代表性成果,可以视为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文章学以诗赋骈文为中心。宋代以后,散体古文占据文坛中心地位,古文之学的兴盛引发中国文章学中心发生转移,并导致文学批评的一系列变化。不能以古文文章学的成立等同于中国文章学的成立,文话也难以称为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标志。"文章"与"文章学"应视为动态的、有弹性的历史概念,中国文章学系统兼具开放与稳定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章学 宋代文章学 古文之学
原文传递
“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中国古代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 被引量:34
13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78-192,共15页
"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在中国古代是共同存在、不可分割的两个诗学论题,将二者放到一起考察,相互印证,对中国诗学的理解才会比较全面和深刻。虽然"诗能达人"与"诗能穷人"在中国古代诗学话语... "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在中国古代是共同存在、不可分割的两个诗学论题,将二者放到一起考察,相互印证,对中国诗学的理解才会比较全面和深刻。虽然"诗能达人"与"诗能穷人"在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中都具有真实性与合理性,但人们还是倾向于选择"诗人薄命"、"诗能穷人"、"穷而后工"之说,而"诗能达人"之类表述则被遗忘或被遮蔽,从而形成中国文学批评中"诗人薄命化"的理论倾向。对于"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的现象、理论的选择与接受,表现出一种基于传统诗学观念与价值判断之上的集体认同。诗是诗人的精神寄托与神圣信仰,"诗人"是一个被赋予了悲剧色彩的崇高名称,这种集体认同体现了人们对于文学使命的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能穷人 诗能达人 诗人薄命 集体认同
原文传递
宋代文章总集的文体学意义 被引量:33
14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0-203,共14页
宋代文章总集具体而准确地反映出宋人的文体观念以及相关的文学观念。从新、旧文体的衍生、变迁来看,唐宋新文体的出现、定名、传播和接受,正是通过宋代文章总集的编录得以集中体现。一些文体的边缘化、演变、增殖以及文体内涵的变化,... 宋代文章总集具体而准确地反映出宋人的文体观念以及相关的文学观念。从新、旧文体的衍生、变迁来看,唐宋新文体的出现、定名、传播和接受,正是通过宋代文章总集的编录得以集中体现。一些文体的边缘化、演变、增殖以及文体内涵的变化,也在文章总集的编纂中反映出来。从"古文"观念来看,宋代文章总集编纂体现了宋人以散体文为主,但不特别排斥骈体文与辞赋的"古文"观念。面对秦汉古文与唐宋古文两种传统,宋人特别推崇唐宋尤其是宋代古文,这反映出他们对当代文学强烈的自信心以及对文章实用性的追求。而将子部和史部加以分体并纳入文章总集的做法,既具有对文章文体重新分类的意义,同时也扩展了文体学与文学经典的范围。从编纂体例来看,宋人文章总集大致有以体叙次、以人叙次、以类叙次和以技叙次几种类型,以体叙次采用《文选》模式而有所突破,以类叙次采用功能归类法,皆体现出宋人实用的文体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总集 文体观念 文学观念
原文传递
论宋代櫽括词 被引量:29
15
作者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74-83,共10页
本文研究了宋代櫽括词的渊源流变及成因,认为其形成在文体内部 与诗度为曲的风气相关,其名称和形态则与当时科举考试之“帖括”颇有关 系。它既是宋人一种文学品赏与艺术共鸣的特殊形式,也是借他人作品寄托自 己情感的特殊途径,是... 本文研究了宋代櫽括词的渊源流变及成因,认为其形成在文体内部 与诗度为曲的风气相关,其名称和形态则与当时科举考试之“帖括”颇有关 系。它既是宋人一种文学品赏与艺术共鸣的特殊形式,也是借他人作品寄托自 己情感的特殊途径,是宋人文体融合与转换的形式实验。从櫽括词选取的对 象,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某种文学经典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人 词选 寄托 文学经典 文体 宋代 流变 风气 科举考试 源流
原文传递
先秦盟誓及其文化意蕴 被引量:27
16
作者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2-111,共10页
先秦盟誓文是古代文体史初始阶段有代表性的应用性文体 ,它经历了从口头形态向文字形态发展的过程 ,并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实用特征 :以神权维系社会诚信 ,以天谴神殛警诫违约失信者。盟誓文的文化意蕴要比文学意味丰富得多 ,它反映了早... 先秦盟誓文是古代文体史初始阶段有代表性的应用性文体 ,它经历了从口头形态向文字形态发展的过程 ,并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实用特征 :以神权维系社会诚信 ,以天谴神殛警诫违约失信者。盟誓文的文化意蕴要比文学意味丰富得多 ,它反映了早期社会中人们关于神权与强权、蒙昧与理智、诚信与猜疑的诸种意识 ,盟誓文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悠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盟誓 中国古代历史 神权 先秦 经历 文化意蕴 强权 文学意味 文体 蒙昧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 被引量:25
17
作者 沙红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4-23,共10页
文章借用西方文学的“正典”(canon)研究为视点,讨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通过对经典的形成、经典的品质、经典的类型、经典的影响等几个中心问题的梳理,该文尝试呈现古代文学经典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实践及其在古代文学与文学批评中的... 文章借用西方文学的“正典”(canon)研究为视点,讨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通过对经典的形成、经典的品质、经典的类型、经典的影响等几个中心问题的梳理,该文尝试呈现古代文学经典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实践及其在古代文学与文学批评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从更宽广的现代学的语境与问题出发,把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为平衡传统与现代之间张力的古典资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文学经典 现代学
下载PDF
对“文本于经”说的文体学考察 被引量:26
18
作者 陈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9-124,共6页
“文本于经”说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基本观念之一,但至今尚未得到深入研究。从文体学的角度看,“文本于经”说体现了古代学术源流和学术分类的思想,亦与文学逐渐走向自觉的时代发展有关。古人认为,五经是文章之极致,也是文体的渊源,而... “文本于经”说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基本观念之一,但至今尚未得到深入研究。从文体学的角度看,“文本于经”说体现了古代学术源流和学术分类的思想,亦与文学逐渐走向自觉的时代发展有关。古人认为,五经是文章之极致,也是文体的渊源,而后世各类文体之所以能分别归源于五经,其理论前提则是五经各自有体。经各有体的观念对文体分类学有深远影响,古代文体学正是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一套以经为本的文体谱系。除了为文体溯源外,“文本于经”说还有宗经或尊体的理论目的,有时甚至是一种名为宗经实为尊体的理论策略,因此,不能仅仅从文体发生学的角度对其中某些论述作出简单的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经 文体 经各有体 文体分类 文学批评
下载PDF
《过秦论》:一个文学经典的形成 被引量:24
19
作者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6-145,共10页
本文以《过秦论》为个案,研究文学经典的形成及相关的理论问题。自汉代以来,《过秦论》一直是历代公认的文章经典。其文本固有的史论价值与文学价值是其成为经典的基础。而史学家与文学批评家的推崇以及后世审美风尚、社会风气等外在因... 本文以《过秦论》为个案,研究文学经典的形成及相关的理论问题。自汉代以来,《过秦论》一直是历代公认的文章经典。其文本固有的史论价值与文学价值是其成为经典的基础。而史学家与文学批评家的推崇以及后世审美风尚、社会风气等外在因素对《过秦论》经典地位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尝试从文学经典形成过程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秦论》 文学经典 中国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家 文学价值 审美风尚 外在因素 社会风气 形成过程 审美需求 公众心理 史学家 文本
原文传递
论谣谶与诗谶 被引量:23
20
作者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03-110,112,共9页
论谣谶与诗谶吴承学近年来,在传统文化研究中,古代的谶纬之学逐渐受到人们的注意。在哲学、历史与宗教方面,学者们对谶纬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但是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还很少人涉及谶纬学对于传统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影响... 论谣谶与诗谶吴承学近年来,在传统文化研究中,古代的谶纬之学逐渐受到人们的注意。在哲学、历史与宗教方面,学者们对谶纬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但是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还很少人涉及谶纬学对于传统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影响这一专题。诚能,假如只是从纯文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五行志》 文学批评 诗歌创作 宋代诗学批评 语言禁忌 《左传》 童谣 文学创作 《后汉书》 民间歌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