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城乡居民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及其演变(1978-2008) 被引量:262
1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21,共18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教育规模的扩张,城乡居民受教育水平逐年提高,但教育不平等问题并未得到有效改善。使用CGSS2008数据,检验户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受教育年限以及兄弟姐妹数量等因素对初中、高中和大学三个教育阶段升学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教育规模的扩张,城乡居民受教育水平逐年提高,但教育不平等问题并未得到有效改善。使用CGSS2008数据,检验户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受教育年限以及兄弟姐妹数量等因素对初中、高中和大学三个教育阶段升学机会的影响及其作用在1978—2008年间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初中升学机会的城乡差异没有变化,高中和大学升学机会的城乡不平等有扩大趋势;父亲职业地位对子女升学机会的影响保持不变,表明教育获得的阶层差异1978年以来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父母受教育年限对子女教育获得的作用显著,而且其作用持续上升;因兄弟姐妹数量差异导致的教育不平等也有上升趋势。要理解改革后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结构及其演变,除讨论阶层不平等外,尚需关注影响居民教育决策的微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行动理论 文化资本 教育分层 教育政策
原文传递
劳动力市场分割、职业流动与城市劳动者经济地位获得的二元路径模式 被引量:220
2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9-137,222-223,共19页
使用"2009年中国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调查"广州、上海、厦门、济南和西安5城市数据,检验了改革以后影响中国城市劳动者职业流动模式以及经济地位获得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高学历劳动者与低学历劳动者群体处于两个分割的劳动... 使用"2009年中国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调查"广州、上海、厦门、济南和西安5城市数据,检验了改革以后影响中国城市劳动者职业流动模式以及经济地位获得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高学历劳动者与低学历劳动者群体处于两个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中,他们的经济地位获得路径完全不同。对于低学历劳动者,职业流动是提升他们收入水平的最重要因素,而人力资本因素(受教育年限和工作经验)对他们的收入没有影响。高学历劳动者的情况刚好相反,职业流动对收入获得没有任何作用,影响他们收入分层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力资本。本研究揭示了转型期中国城市地区不同劳动力市场劳动者经济地位获得的二元路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分割 职业流动 收入分层 人力资本回报
原文传递
教育分流体制与中国的教育分层(1978-2008) 被引量:198
3
作者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79-202,245-246,共24页
已有关于中国教育分层的文献大多关注总体教育获得的阶层差异,而忽略了因重点学校制度和学轨制(tracking)所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平等。通过分析CGSS2008数据,本文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在初中、高中和大学三个教育层次的升学路径... 已有关于中国教育分层的文献大多关注总体教育获得的阶层差异,而忽略了因重点学校制度和学轨制(tracking)所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平等。通过分析CGSS2008数据,本文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在初中、高中和大学三个教育层次的升学路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变量(户籍、父亲的职业地位和父母亲教育程度)影响子女的升学路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学生,越有可能进入重点学校,或更可能选择学术教育轨道而非职业教育轨道。另外,前一阶段在重点学校就读对获得下一阶段重点学校教育机会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的数据分析结果支持"有效维持不平等"(effectively maintained inequality)理论。作者认为,重点学校制度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甚至是整个社会的不平等问题的负面影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学校制度 学轨制 有效维持不平等 教育获得
原文传递
中国城乡居民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研究 被引量:161
4
作者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2-137,共26页
一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逐渐缩小,最近甚至开始出现女性超过男性的趋势。利用"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数据,本研究探讨中国城乡居民教育获得性别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并着重检验影响教育获得的各主... 一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逐渐缩小,最近甚至开始出现女性超过男性的趋势。利用"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数据,本研究探讨中国城乡居民教育获得性别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并着重检验影响教育获得的各主要因素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研究发现:第一,性别不平等存在城乡差异,农村户口居民的性别不平等程度高于非农户口居民;第二,父亲的职业地位指数(ISEI)或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越低,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越严重;第三,兄弟姐妹人数越多的群体,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越严重;最后,不同教育层次入学机会的性别不平等程度也不相同,教育层次越低,升学机会的性别不平等越严重。笔者认为上述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模式来源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对父权制观念或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的认同感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获得 性别不平等 父权制 性别角色观念
下载PDF
基础教育中的学校阶层分割与学生教育期望 被引量:155
5
作者 黄超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1-134,共24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基础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在不同阶层群体间的分配不均问题日益突出,并导致学校出现阶层分割现象。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年基线数据,探讨我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基础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在不同阶层群体间的分配不均问题日益突出,并导致学校出现阶层分割现象。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年基线数据,探讨我国初中学校的阶层分割状况及其对学生教育期望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前初中学校有较明显的阶层分割现象,分割程度存在地区和区域(城乡)差异;学校的阶层构成对学生的教育期望存在显著影响,平均阶层地位越高或阶层异质性越大的学校,学生的教育期望越高;学校阶层构成对学生教育期望的效应因不同特征的学生群体而异,认知能力较低和学习成绩排名靠后的学生更能从学校阶层地位和阶层异质性的提高中获益。由于教育期望是学业成就和教育获得的重要决定因素,学校的阶层分割对教育公平的影响不容忽视。而降低学校的阶层分割程度、促进学校的阶层整合将是保障我国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层分割 社会经济地位 教育期望 教育公平
原文传递
城镇的职业性别隔离与收入分层 被引量:109
6
作者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8-111,共24页
利用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以及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最详细的职业信息,本文研究了职业的性别隔离对当前中国城镇在职人员收入性别差异的影响及其在不同部门的差异。我们的分析结果表明,职业的性别隔离确实是当前中国城... 利用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以及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最详细的职业信息,本文研究了职业的性别隔离对当前中国城镇在职人员收入性别差异的影响及其在不同部门的差异。我们的分析结果表明,职业的性别隔离确实是当前中国城镇职工性别收入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但其作用仅限于国有部门;在非国有部门,职业性别隔离的作用并不显著。我们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性别分层机制在体制内外的重要区别:在国有部门,男女收入差异来源于结构性的因素——职业的性别隔离,它以职业的性别构成为依据拉开职业间的收入差距,从而导致了收入的性别不平等;而在非国有部门,决定收入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男女个体人力资本方面的差异。基于这些发现,我们认为非国有部门的性别歧视程度高于国有部门的观点以及市场化会增加性别歧视的观点均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差异 人力资本 职业的性别隔离 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
原文传递
变迁中的中国家庭结构与青少年发展 被引量:106
7
作者 王鹏 杜思佳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8-120,共23页
探讨影响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的因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检验家庭结构与初中学生的教育发展和社会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中间机制发现:第一,家庭结构影响孩子的发展,与父母亲双方共同居住(双亲家庭)的孩子的教育和社会心理发展水平均... 探讨影响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的因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检验家庭结构与初中学生的教育发展和社会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中间机制发现:第一,家庭结构影响孩子的发展,与父母亲双方共同居住(双亲家庭)的孩子的教育和社会心理发展水平均优于父母一方或双方缺失家庭的孩子。第二,家庭结构一定程度上通过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父母教育参与这两个机制作用于孩子的发展。第三,父亲角色和母亲角色对子女发展的作用有差异,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发展更加重要,而父亲对孩子的社会心理发展更加重要。另外,家庭结构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群体异质性,非双亲家庭更多来自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由于青少年时期的发展与成年后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密切相关,因此父母亲在养育方面的缺位对孩子发展的负面影响,应引起学界和政策研究者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结构 教育发展 社会心理发展 社会经济地位 父母教育参与
原文传递
家庭庇护、体制庇护与工作家庭冲突——中国城镇女性的就业状态与主观幸福感 被引量:99
8
作者 王鹏 黄超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2-144,244-245,共23页
本研究探讨城镇女性的就业状态及其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基于当前城镇地区国有部门(体制内)和非国有部门(体制外)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本文将城镇女性分为体制内就业、体制外就业和不就业三类群体,探讨群体间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及... 本研究探讨城镇女性的就业状态及其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基于当前城镇地区国有部门(体制内)和非国有部门(体制外)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本文将城镇女性分为体制内就业、体制外就业和不就业三类群体,探讨群体间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及其解释机制。通过分析"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本研究发现:已婚而且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女性更可能不参与劳动力市场;在体制内就业的女性的平均工作时间远低于在体制外就业的女性;不就业的女性和在体制内就业的女性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均高于在体制外就业的女性。借鉴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理论,本文提出"家庭庇护"、"体制庇护"和"工作家庭冲突"三个机制来解释以上经验发现。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理解和解释女性的就业状态与主观幸福感需要充分考虑当前城镇地区劳动力市场结构及与之相关的宏观制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庇护 体制庇护 工作家庭冲突 女性就业 主观幸福感
原文传递
“近朱者赤”的健康代价:同辈影响与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 被引量:81
9
作者 张帆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3-142,共20页
学校是青少年重要的社会化场所,探讨学校中的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以当前激烈的教育竞争为背景,考察同辈群体对学生学业表现和心理健康的双重作用。研究发现,第一,同辈群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同辈群体... 学校是青少年重要的社会化场所,探讨学校中的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以当前激烈的教育竞争为背景,考察同辈群体对学生学业表现和心理健康的双重作用。研究发现,第一,同辈群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同辈群体有“近朱者赤”效应,在排名越高的学校就读,或同班同学的学业表现越好,本人的学习成绩越好;另一方面,同辈群体还有“比较压力”效应,同辈的能力越强,本人感知的压力越大,心理健康状况越差。第二,同辈群体学业表现的异质性越高,个体的学习成绩越好,但异质性程度对心理健康并没有显著的影响。那么,教育管理实践中按能力分班的政策或举措,以及家庭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激烈争夺,尽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但有可能是以他们的心理健康作为代价。因此,弱化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分化,减缓教育竞争的激烈程度,加强学校的学生融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教育竞争 同辈群体 学业表现 心理健康
原文传递
初婚年龄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GSS2006的研究 被引量:76
10
作者 王鹏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9-110,共22页
本文基于"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使用事件史分析方法,探讨了城乡居民初婚年龄的变化趋势及其社会经济原因。研究发现,教育、职业和家庭的社会经济特征对初婚年龄有着显著的影响,并表现出性别和户籍差异。教... 本文基于"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使用事件史分析方法,探讨了城乡居民初婚年龄的变化趋势及其社会经济原因。研究发现,教育、职业和家庭的社会经济特征对初婚年龄有着显著的影响,并表现出性别和户籍差异。教育程度对女性初婚年龄的推迟效应大于男性,高等教育对农村户籍女性初婚年龄的推迟效应大于城市户籍女性,技术类职业相比非技术非管理类职业,对农村户籍男性居民的初婚年龄有着显著的提前效应。在城市户籍居民中,父母的教育程度越高,子女的初婚年龄越晚;兄弟姐妹越多,初婚年龄越早。对城市和农村户籍居民而言,父亲从事管理类职业对儿子的初婚年龄均有显著的提前效应,而且对农村户籍居民的影响要高于城市户籍居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婚年龄 教育程度 职业 家庭社会经济特征
下载PDF
社会关系、初职获得方式与职业流动 被引量:73
11
作者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8-152,244-245,共25页
关系使用者是一个高度异质性的群体,区分不同类型的关系使用者对理解社会关系的作用机制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结果变量的效应非常重要。根据初职获得的方式,本研究将劳动者分成三个群体,即通过正式渠道(不使用关系)、正式渠道与关系相结合(&... 关系使用者是一个高度异质性的群体,区分不同类型的关系使用者对理解社会关系的作用机制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结果变量的效应非常重要。根据初职获得的方式,本研究将劳动者分成三个群体,即通过正式渠道(不使用关系)、正式渠道与关系相结合("正式+关系")以及完全通过关系获得初职的群体。使用2009年八城市"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问卷调查"(JSNET2009)数据,本文探讨了这三个劳动者群体的特征以及他们在职业流动和收入分层模式方面的差异。研究发现,使用"正式+关系"方式获得初职的劳动者群体和完全通过关系获得初职的劳动者群体的特征及其劳动力市场经历是截然不同的。首先,前者是高社会经济地位的群体,他们有较高的人力资本以及质量最高的社会网络资本;而后者是低社会经济地位的群体,他们自身的人力资本最低,而且社会网络资本的质量也是最差的。其次,后者比前者更可能换工作(离开初职)。第三,两个群体收入获得的决定因素方面也体现出显著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关系 社会资本 职业获得 职业流动 收入不平等
原文传递
家庭、学校与文化的双重再生产:文化资本效应的异质性分析 被引量:68
12
作者 黄超 黄苏雯 《社会发展研究》 2017年第3期1-27,共27页
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学年基线数据,本文探讨了文化资本对初中学生学业成就的效应在不同阶层之间和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异质性问题。研究发现:(1)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家庭,文化资本存量越丰富;(2)文化资本对... 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学年基线数据,本文探讨了文化资本对初中学生学业成就的效应在不同阶层之间和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异质性问题。研究发现:(1)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家庭,文化资本存量越丰富;(2)文化资本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有显著的正面效应;(3)文化资本的效应存在阶层差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学生,文化资本的回报越高;(4)文化资本的效应还受到就读学校质量的影响,在越优质的学校就读的学生,文化资本的回报越高。以上结果表明,"文化再生产模型"而不是"文化流动模型"更适用于理解当前中国文化资本对教育成就和地位获得的影响。而且,由于高阶层家庭的孩子更可能进入质量较高的学校就读,因此文化资本的效应在当前中国是一个"双重再生产"过程。我们认为,文化资本作为教育不平等和阶层再生产的一个重要机制,与中国居民地位获得和社会不平等结构之间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资本 文化再生产 文化流动 学业成绩 教育不平等
原文传递
我国农村的“社区情理”与家庭养老现状 被引量:61
13
作者 杨善华 《探索与争鸣》 2003年第2期23-25,共3页
关键词 社区情理 家庭养老 老年人口 赡养比
原文传递
家庭背景、体制转型与中国农村精英的代际传承(1978-1996) 被引量:63
14
作者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5-150,共26页
使用一个1996年收集的全国抽样数据,并结合事件史分析方法(离散时间风险模型),本文探讨了1978年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到底是哪些农民能够抓住机会实现经济上的成功并成为农村中的精英阶层。本研究具体检验了中国农村居民的精英职业... 使用一个1996年收集的全国抽样数据,并结合事件史分析方法(离散时间风险模型),本文探讨了1978年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到底是哪些农民能够抓住机会实现经济上的成功并成为农村中的精英阶层。本研究具体检验了中国农村居民的精英职业地位获得是如何受到他们改革前或解放前的家庭背景影响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旧式精英"(解放前的政治或经济精英)和"新式精英"(解放后再分配经济时期的政治或经济精英)家庭背景的农民,改革后进入非农职业的机率都比较高。第二,在不同历史阶段,精英职业获得模式是不同的。低风险性是导致改革早期新、旧精英的后代的选择趋同的主要原因,反映了他们在对社会经济发展走向无法清晰把握时的一种选择理性,而改革后期他们非农化道路的分野则充分体现了个体的社会行动是如何受其家庭背景(或精英文化因素)影响的。基于这些发现,作者提出"精英文化的代际传承"观点,指出除了当前学界讨论较多的权力和人力资本因素之外,文化因素也是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的重要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制转型 精英家庭背景 职业流动 中国农村
原文传递
影响城镇女性就业的微观因素及其变化:1995年与2002年比较 被引量:58
15
作者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6-155,共20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大幅下降。本研究利用1995和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收入调查"数据,检验了教育获得、家庭责任(婚姻和子女)和家庭经济状况三项个人或家庭因素对...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大幅下降。本研究利用1995和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收入调查"数据,检验了教育获得、家庭责任(婚姻和子女)和家庭经济状况三项个人或家庭因素对女性就业决策的影响以及它们效应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在1995年至2002年间,教育的正面效应变小,即教育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力下降,但婚姻和家庭经济状况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力上升。对照1995年,2002年时家庭收入高的已婚妇女更有可能不工作,表明这是城镇女性就业决策走向理性化的一个过程。另外,作者并不认同"沮丧的工人"观点,认为失去正式工作的低收入家庭女性因生活所迫更可能进入非正式劳动力市场继续就业,而不是对再就业失去信心而永久退出劳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就业 市场转型 经济发展 城镇劳动力市场
下载PDF
社会分层视野下的中国教育公平:宏观趋势与微观机制 被引量:55
16
作者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35,共18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总体表现为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稳步提升、高等教育入学和毕业人数大幅攀升等。但与此同时,教育公平问题也日渐凸显,教育获得的城乡和阶层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本文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总体表现为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稳步提升、高等教育入学和毕业人数大幅攀升等。但与此同时,教育公平问题也日渐凸显,教育获得的城乡和阶层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本文从社会分层和流动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影响教育机会公平的宏观结构和制度性因素以及微观因素。作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不平等的扩大、阶层结构的“定型化”、教育回报率的上升等结构性因素使教育在社会流动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从而导致社会各主体在教育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与此同时,一系列与人才培养和选拔有关的制度设置或教育政策强化了家庭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对子女学业成就和教育获得的决定性作用。城市或优势阶层凭借更丰富的各种资本,帮助子女在优质教育资源获得或升学机会方面取得胜利,最终导致受教育机会的城乡和阶层差异不断加剧。结构性因素和教育获得的微观过程两者相互强化,陷入一种非良性循环的过程之中,最终可能带来社会贫富差距扩大或两极分化的风险。最后,作者指出,制定合理均衡的教育制度和具体的政策,逐渐弱化教育的阶层再生产功能,是教育决策部门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发展 教育公平 社会分层与流动 文化资本 社会资本
下载PDF
1982-2000:我国非农职业的性别隔离研究 被引量:53
17
作者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8-152,共25页
本文利用中国1982年、1990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微观数据和详细的职业类别,探索了改革以来我国非农职业性别隔离的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并表明这种变化对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不平等所造成的影响。数据分析结果显示,20世纪80年代,我国非农职业... 本文利用中国1982年、1990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微观数据和详细的职业类别,探索了改革以来我国非农职业性别隔离的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并表明这种变化对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不平等所造成的影响。数据分析结果显示,20世纪80年代,我国非农职业的性别隔离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而在90年代,非农职业的性别隔离水平却呈下降趋势。我们认为导致这种非线性变化趋势的原因在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影响职业性别隔离的主要因素发生了变化。我们还发现,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类型、不同教育程度或户口性质的就业人员,其职业性别间隔离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的性别隔离 劳动力市场 性别不丑等 市场转型
下载PDF
社会经济地位、性别不平等与性别角色观念 被引量:50
18
作者 王鹏 《社会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5-70,共16页
性别角色观念代表了人们如何看待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它从另一个维度反映了社会的性别平等状况。本研究利用CGSS2010数据,从社会整体和家庭内部探讨社会经济地位、性别不平等与性别角色观念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个体在社会结构... 性别角色观念代表了人们如何看待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它从另一个维度反映了社会的性别平等状况。本研究利用CGSS2010数据,从社会整体和家庭内部探讨社会经济地位、性别不平等与性别角色观念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影响其性别角色观念:高教育程度、高收入以及高地位职业群体的性别角色观念更为开放;第二,社会结构位置对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对女性性别角色观念的积极影响要大于男性;第三,家庭内部的性别不平等模式对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夫妻间相对教育程度和相对收入对男性没有影响,但是对女性有显著的影响。教育程度高于配偶的女性,性别角色观念更加平等开放;夫妻间相对收入对女性的性别角色观念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当女性的收入高于配偶一定范围后,这种影响消失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地位 性别不平等 性别角色观念
原文传递
教育竞争和参照群体——课外补习流行现象的一个社会学解释 被引量:38
19
作者 周东洋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4-97,共14页
随着教育竞争的日趋激烈,课外补习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现象。本文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基线数据分析了当前中国初中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原因。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学生参与课外补习,不仅仅受到家庭经济社... 随着教育竞争的日趋激烈,课外补习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现象。本文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基线数据分析了当前中国初中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原因。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学生参与课外补习,不仅仅受到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和班级的平均阶层地位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参照群体"的影响。其具体表现是首先为班级的平均课外补习花费或班级内参与课外补习的学生比例越高,个体学生的课外补习参与的可能性和花费也越高。其次家长与其他的家长和学生的同辈群体互动越多,学生的课外补习参与的可能性和花费也越高。本文的研究结果一方面为当前的课外补习热潮提供了反思和批判的经验证据,另一方面为理解东亚社会或其他地区的教育竞争和不平等问题提供了一种社会心理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外补习 教育竞争 参照群体 热屋效应
下载PDF
中学生教育期望的性别差异:表现与成因 被引量:32
20
作者 黄超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1-132,共12页
女性在教育领域的优势地位日益成为社会学领域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本研究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从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两个角度出发,借鉴社会互动论的理论视角考察了我国初中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三类重要社会化... 女性在教育领域的优势地位日益成为社会学领域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本研究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从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两个角度出发,借鉴社会互动论的理论视角考察了我国初中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三类重要社会化主体(家长、同辈群体和老师)对教育期望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研究发现:第一,女生的教育期望总体高于男生。第二,在家庭内部,男生得到更多的家长监督,但在学校,女生在上进同辈群体和老师的鼓励方面更有优势。第三,家长监督、同辈上进程度和老师鼓励程度均对教育期望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但其作用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基于以上发现,我们认为,教育期望的"男孩危机"主要是在学校环境中产生。女性教育优势问题带来诸多两性不平等的新变化,这些新变化对性别平等观念、社会的性别秩序以及政策实践均有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期望 性别差异 家庭环境 学校环境 同辈群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