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和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
作者 姚善泾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10-222,共13页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作为第四代药物剂型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靶向定位性、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降低药物剂量、减少副反应等优点,因而备受研究者的关注。本文针对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给药机理、应用和制备技术,...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作为第四代药物剂型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靶向定位性、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降低药物剂量、减少副反应等优点,因而备受研究者的关注。本文针对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给药机理、应用和制备技术,综述了该领域近些年来的研究进展,为系统研究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靶向 给药系统 应用 制备
下载PDF
一株新型寄生溶藻细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被引量:4
2
作者 许丽娜 程凯 +4 位作者 许敏 赵以军 杨季芳 陈吉刚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58-661,665,共5页
从宁波象山港分离得到1株具有溶藻能力的细菌,命名为XD-G.该菌株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1115)的溶藻效果较好,感染1 d后,藻细胞基本裂解,叶绿素a减少达66.5%.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菌株XD-G感染9 h后的中肋骨条藻切片,发... 从宁波象山港分离得到1株具有溶藻能力的细菌,命名为XD-G.该菌株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1115)的溶藻效果较好,感染1 d后,藻细胞基本裂解,叶绿素a减少达66.5%.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菌株XD-G感染9 h后的中肋骨条藻切片,发现藻细胞内有大量细菌出现,由此推测,菌株XD-G是1种寄生性溶藻细菌.菌株XD-G不但能裂解中肋骨条藻及热带骨条藻(Skeletonema troicum),而且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 wo)也有一定的溶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溶藻细菌 中肋骨条藻 寄生
下载PDF
新型负载5-氨基水杨酸微胶囊的制备及其载药效果 被引量:4
3
作者 姚善泾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7-123,共7页
采用锐孔/聚合法制备了平均粒径为1.89mm、负载5-氨基水杨酸(5-ASA)的纤维素硫酸钠(NaCS)-壳聚糖微胶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进行实验设计和分析,考察了内、外水相pH值和NaCS浓度、多聚磷酸钠(PPS)浓度对微胶囊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 采用锐孔/聚合法制备了平均粒径为1.89mm、负载5-氨基水杨酸(5-ASA)的纤维素硫酸钠(NaCS)-壳聚糖微胶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进行实验设计和分析,考察了内、外水相pH值和NaCS浓度、多聚磷酸钠(PPS)浓度对微胶囊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内水相pH值对负载5-ASA微胶囊的载药量和包封率起关键作用.最佳制备条件为内水相pH4.25,外水相pH6.0,NaCS浓度14g/L,PPS浓度5g/L,该条件下所制微胶囊最大载药量为59.02%,最大包封率为89.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氨基水杨酸 锐孔 聚合法 微胶囊 载药量 包封率
原文传递
PEC载药微胶囊的自组装及缓释性能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栋 苏婷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5-32,共8页
为探讨多糖类生物质材料的高效利用,文中以纤维素硫酸钠-氯化壳聚糖-三聚磷酸钠(NaCS-CHC-STPP)微胶囊为核心/模板,以1%NaCS和0.5%CHC作为自组装的聚电解质溶液,采用层层自组装法制备了具有4层膜层结构的PEC4微胶囊,探究了自组装膜层结... 为探讨多糖类生物质材料的高效利用,文中以纤维素硫酸钠-氯化壳聚糖-三聚磷酸钠(NaCS-CHC-STPP)微胶囊为核心/模板,以1%NaCS和0.5%CHC作为自组装的聚电解质溶液,采用层层自组装法制备了具有4层膜层结构的PEC4微胶囊,探究了自组装膜层结构对微胶囊的缓释性能影响。通过数码单反相机、扫描电子显微镜、Zeta电位分析等对PEC微胶囊的膜层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在模拟结肠液中对载药微胶囊的释放性能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与模板相比(n=0),经层层自组装后得到的微胶囊形貌圆润,内部结构更加致密(1≤n≤3)。Zeta电位分析表明,随NaCS与CHC的交替组装,电位呈现规律性变化。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表明CHC与NaCS发生了化学反应。释放研究表明,随着自组装PEC膜层结构的增加(1≤n≤2),载药微胶囊的缓释给药效果得到明显提升,释放过程中微胶囊逐渐变褶皱、粗糙,伴有微孔结构。该研究结果可以为生物质材料构建缓释型药物递送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纤维素硫酸钠 氯化壳聚糖 层层自组装 缓释
下载PDF
合成条件对高硅SSZ-13分子筛膜单气体渗透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朱美华 袁晓蕾 +5 位作者 梁丽 张世坤 王贺礼 张飞 陈祥树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62-568,共7页
采用2次水热合成法在多孔莫来石支撑体外表面上制备高硅SSZ-13分子筛膜,考察了合成溶胶中的Si/Al比、晶化时间、晶化温度、H_2O/SiO_2比对合成高硅SSZ-13分子筛膜的单气体渗透性能的影响.高硅SSZ-13分子筛膜的CO_2和CH_4的单气体渗透性... 采用2次水热合成法在多孔莫来石支撑体外表面上制备高硅SSZ-13分子筛膜,考察了合成溶胶中的Si/Al比、晶化时间、晶化温度、H_2O/SiO_2比对合成高硅SSZ-13分子筛膜的单气体渗透性能的影响.高硅SSZ-13分子筛膜的CO_2和CH_4的单气体渗透性能依赖于合成溶胶中的Si/Al比,Si/Al比越高,越有利于气体分离.其次,合成溶胶中H_2O/SiO_2比和晶化条件也能够影响分子筛晶体形貌、分子筛层厚度以及分子筛膜的单气体渗透性能.当合成溶胶的摩尔配比为1.000 SiO_2∶0.100 Na2O∶0.100 TMAda OH∶80.000H_2O∶0.005 Al_2O_3,晶化时间和温度分别为48 h和160℃时,制备的高硅SSZ-13分子筛膜具有最佳的单气体渗透性能,对CO_2的渗透速率可达到3.0×10-7mol·m-2·s-1·Pa-1,CO_2/CH_4的理想选择性为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硅SSZ-13分子筛膜 Si/Al比 CO2/CH4气体分离
下载PDF
负载盐酸阿霉素的氯化壳聚糖-海藻酸微粒的制备及释药性能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彩霞 +1 位作者 夏智超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15,共9页
采用均质乳化法制备了氯化壳聚糖-海藻酸微粒,以盐酸阿霉素为模型药物,分别以Ca^(2+),Zn^(2+)和Cu^(2+)3种金属阳离子为交联剂,探究了3种交联剂形成的微粒对药物装载能力及释放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负载有盐酸阿霉素的氯化壳聚糖-海藻... 采用均质乳化法制备了氯化壳聚糖-海藻酸微粒,以盐酸阿霉素为模型药物,分别以Ca^(2+),Zn^(2+)和Cu^(2+)3种金属阳离子为交联剂,探究了3种交联剂形成的微粒对药物装载能力及释放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负载有盐酸阿霉素的氯化壳聚糖-海藻酸钙、氯化壳聚糖-海藻酸锌、氯化壳聚糖-海藻酸铜3种微粒,其形貌圆整,大小均一,平均粒径分别为2.56μm,2.78μm和1.81μm,包封率分别为97.22%,98.01%和41.29%。在pH=6.8的PBS溶液中恒温恒速进行药物释放,3组微粒都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且金属阳离子的种类对包封率及缓释效果都具有显著性影响。研究表明,3种金属阳离子均可用作制备微粒的交联剂,考虑到毒性,以Ca^(2+)和Zn^(2+)为交联剂制得的微粒适宜作为药物微载体,可为盐酸阿霉素药物载体的设计提供良好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阿霉素 微粒 交联剂 海藻酸钠 氯化壳聚糖
下载PDF
1株新型小球藻病毒的分离
7
作者 程凯 +3 位作者 许丽娜 王媛媛 赵以军 许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5-108,共4页
以常见淡水普通小球藻为材料,用反冲超滤法从自然水体中分离到1株能裂解普通小球藻的病毒,并用空斑法对病毒进行了纯化,命名为WH-1株.电镜观察显示,WH-1株病毒为球形多面体结构,直径约为21 nm;噬藻斑显示,64 h后所形成的空斑直径约为3 ... 以常见淡水普通小球藻为材料,用反冲超滤法从自然水体中分离到1株能裂解普通小球藻的病毒,并用空斑法对病毒进行了纯化,命名为WH-1株.电镜观察显示,WH-1株病毒为球形多面体结构,直径约为21 nm;噬藻斑显示,64 h后所形成的空斑直径约为3 mm.由于与已报道的小球藻病毒株具有明显的差异,认为WH-1株是一种新型的小球藻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小球藻病毒 分离
下载PDF
Xanthomonas maltophilia转化制备熊去氧胆酸及中间产物
8
作者 刘彩霞 王静 +2 位作者 王栋 迎超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4-61,共8页
以野生型嗜麦芽黄单胞菌(Xanthomonas maltophilia)为出发菌株,鹅去氧胆酸/β-环糊精包合物为反应底物,利用嗜麦芽黄单胞菌在液体发酵过程中产生的7α-羟基类固醇脱氢酶和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全细胞酶法催化制备熊去氧胆酸及中间产物... 以野生型嗜麦芽黄单胞菌(Xanthomonas maltophilia)为出发菌株,鹅去氧胆酸/β-环糊精包合物为反应底物,利用嗜麦芽黄单胞菌在液体发酵过程中产生的7α-羟基类固醇脱氢酶和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全细胞酶法催化制备熊去氧胆酸及中间产物。对嗜麦芽黄单胞菌形态鉴定,酶活测定并优化,制定产物检测方法。表明嗜麦芽黄单胞菌为杆状、单鞭毛、革兰氏阴性菌。菌株破碎后,SDS-PAGE分析表明在26-33 kDa之间存在蛋白条带,测定7α-羟基类固醇脱氢酶和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酶活分别为79 U/mL、35 U/mL;优化显示,温度为35°C、pH值为9.0、添加30%甲醇时酶的活性提升;转化后UDCA得率为17.2 mg/L,7K-LCA得率为18.2 mg/L。作为一种野生型的底盘转化菌种,该研究为全细胞催化制备熊去氧胆酸及其中间产物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麦芽黄单胞菌 7α-羟基类固醇脱氢酶 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 鹅去氧胆酸 全细胞催化 熊去氧胆酸
下载PDF
茅草菇菌丝球对铬黑T的脱色降解性能及毒性评价 被引量:2
9
作者 赵锦 王晓慧 +3 位作者 王栋 陈彦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13-1523,共11页
【目的】利用真菌茅草菇菌丝球对染料铬黑T(EBT)进行脱色和降解,探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染料脱色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探究真菌的最佳脱色能力,分光光度法测定真菌酶活,小麦种子萌发、大肠杆菌接触抑制试验及... 【目的】利用真菌茅草菇菌丝球对染料铬黑T(EBT)进行脱色和降解,探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染料脱色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探究真菌的最佳脱色能力,分光光度法测定真菌酶活,小麦种子萌发、大肠杆菌接触抑制试验及秀丽隐杆线虫毒性试验测定脱色前后废水的毒性。【结果】茅草菇菌丝球受摇床温度和转速影响较小,在pH 5、28℃、120 r/min下,400 mg/L的EBT溶液脱色率为97.14%。研究表明,茅草菇菌丝球在脱色过程中主要分泌3种木质素酶,即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漆酶,其最大酶活分别为(134.15±9.93)、(64.1±2.98)和(12.43±0.34)U/L。推断了染料降解的潜在路径,证实EBT的去除是通过生物吸附与降解的协同作用实现的。最后对脱色后的染料废水进行了多级毒性评价,包括植物毒性、微生物毒性和动物毒性,结果表明,脱色后的染料废水毒性显著降低。【结论】该研究对探讨生物法处理工业染料废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发酵 染料脱色 木质素酶 毒性评价
原文传递
一株海洋牟勒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病毒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被引量:3
10
作者 程凯 +3 位作者 杨季芳 陈吉刚 赵以军 许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55-459,共5页
以海洋赤潮藻为材料,从宁波市象山港附近海域采取水样,经反冲超滤法对水样进行浓缩处理后,用其对培养的赤潮藻细胞进行感染,分离到了一株能裂解牟勒氏角毛藻的病毒,经反复的液体感染,建立了稳定的藻病毒-宿主藻系统,命名为牟勒氏角毛藻... 以海洋赤潮藻为材料,从宁波市象山港附近海域采取水样,经反冲超滤法对水样进行浓缩处理后,用其对培养的赤潮藻细胞进行感染,分离到了一株能裂解牟勒氏角毛藻的病毒,经反复的液体感染,建立了稳定的藻病毒-宿主藻系统,命名为牟勒氏角毛藻病毒。该病毒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稀释108倍以后仍然具有明显的感染效果。病毒纯化后,电镜观察显示此株病毒为球形多面体结构,直径约为58nm;电镜切片观察显示,感染后的藻细胞中充满了大量的游离的和组装好尚未释放的病毒粒子。经宿主范围鉴定,此株病毒具有严格的宿主专一性。通过分子生物学初步鉴定,其基因组大小约为23kb。此株病毒尚未有报道,是一种新发现的海洋藻类病毒,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勒氏角毛藻 病毒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