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纪实还是虚构——贾樟柯的叙事困境 被引量:8
1
作者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0-108,共9页
贾樟柯一直试图以纪实的方式呈现出现代化进程中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落实到电影中,就是一再地使用长镜头、空镜头,看似"冷眼旁观"地表现他的叙事对象,由此造就了一种缓慢、沉闷、琐碎、无聊到让人刺痛的光影世界。然而,纪实在... 贾樟柯一直试图以纪实的方式呈现出现代化进程中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落实到电影中,就是一再地使用长镜头、空镜头,看似"冷眼旁观"地表现他的叙事对象,由此造就了一种缓慢、沉闷、琐碎、无聊到让人刺痛的光影世界。然而,纪实在技术和理论上存在太多无可规避的漏洞和困境。深陷于纪实困境的贾樟柯在一种纪实的幻觉中放弃对于"精神锈斑"的警惕,下意识、心安理得地虚构着,于是,他所叙述出来的可能只是一些早已被无数次的叙事行动所认定的前理解、前判断,貌似先锋的叙事实践不过还是一些旧调重弹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实践 贾樟柯 纪实 困境 虚构 现代化进程 生活状态 普通人
原文传递
詹姆逊“民族寓言”说之再检讨——以“近代的超克”为参照兼及“政治知识分子” 被引量:5
2
作者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87-200,共14页
詹姆逊《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一文以鲁迅为例阐发"民族寓言"说,此后,"民族寓言"说成了"第一世界"观察"第三世界"以及"第三世界"自我省思的最重要的理论借镜。不... 詹姆逊《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一文以鲁迅为例阐发"民族寓言"说,此后,"民族寓言"说成了"第一世界"观察"第三世界"以及"第三世界"自我省思的最重要的理论借镜。不过,学术界很少注意到,"民族寓言"说和日本鲁迅研究大家竹内好的"近代的超克"论在文学(文化)与政治的关系和重建主体性这两个核心观点上具有极强的相似性,而相似性的背后,则是他们对于介入的、批判的"政治知识分子"的呼唤。正因为热衷于介入和批判,他们共同关注到了兼具知识分子与斗士双重身份的鲁迅。这种看重政治性、忽略审美性的征用手法恰恰反映了第三世界文艺在进入第一世界视野时的一种普遍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寓言” “近代的超克” 鲁迅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书画线条美学的后现代阐释
3
作者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6,共9页
中国传统书画中的线条并不致力于逼真地描摹事物,也不遵循透视的基本规律,而是注重神韵灵性,拥有独特的节奏韵律,并呈现出自由不羁、流动随性的特质。这对于西方本质主义、二元对立的思想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和颠覆性。线条的背后是中西思... 中国传统书画中的线条并不致力于逼真地描摹事物,也不遵循透视的基本规律,而是注重神韵灵性,拥有独特的节奏韵律,并呈现出自由不羁、流动随性的特质。这对于西方本质主义、二元对立的思想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和颠覆性。线条的背后是中西思维模式的不同,西方认知世界时需要外在的、超越的价值来选择优劣、判断正误;中国文化却遵循内在性标准,即事物不孤立于世界之中,也不超拔于世界之外,而是以不同的韵律跳跃、舞蹈,彼此交互、形成共振,因而更注重有无转化、互利共生的维度,将他者纳入自我之中,自我内部蕴藏的多重力量会相互角逐,让世界不被凝滞和僵化。在中西对照中,中国传统书画的线条美学在法国后现代理论思潮中展现出强大的批判性和先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书画 线条美学 朱利安 批判性 先锋性
原文传递
复数的瞬间:“刺点”中的时间机制 被引量:5
4
作者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1-90,共10页
罗兰·巴特在《明室》中提出,“刺点”之所以能跳出“知面”刺痛人心是因为它内部蕴藏着复杂而多样的时间维度;德里达对此也非常关注,在《罗兰·巴特之死》中,他从他者、隐喻、时间三个角度补充了“刺点”中时间的运作机制。但... 罗兰·巴特在《明室》中提出,“刺点”之所以能跳出“知面”刺痛人心是因为它内部蕴藏着复杂而多样的时间维度;德里达对此也非常关注,在《罗兰·巴特之死》中,他从他者、隐喻、时间三个角度补充了“刺点”中时间的运作机制。但两人都点到为止,借助柏格森和德勒兹的时间理论进一步探索会发现,“刺点”的内部分层不是扁平的点,而是一个复杂的多元体。“刺点”中时间线以多元方式存在,每一层都不均等地存在多条时间线;同一条时间线也不均等地混合了多种符号,而不同的时间线之间结合的方式也同样随机而多样。可以说,“刺点”不是物理空间中的广延,而是脱离时间秩序、具有爆破力的强度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点 知面 时间 罗兰·巴特
原文传递
从政治实践话语到文化阐释策略——以詹姆逊对毛泽东思想的美学挪用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2-210,共9页
西方左翼运动在现实中遭遇挫折之后,其实践经验转化为一种文本阐释的方法,但甚少有研究这样追问:政治实践的失败,如何在话语实践中重新获得新生?本文试图以个案研究——詹姆逊对毛泽东思想的美学挪用——将这一转化的来龙去脉展现清楚,... 西方左翼运动在现实中遭遇挫折之后,其实践经验转化为一种文本阐释的方法,但甚少有研究这样追问:政治实践的失败,如何在话语实践中重新获得新生?本文试图以个案研究——詹姆逊对毛泽东思想的美学挪用——将这一转化的来龙去脉展现清楚,这一转化以三种方式表现出来:一是理论的旅行——通过文本的旅行而发生变异,二是实践的影响——通过语境的抽空而发生变形,三是对毛思想的化用——保留能指、转变所指。在詹姆逊的视域中,毛的思想和实践是一个进行理论反思的着力点,也是一个理想化了的"他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逊 毛泽东 政治无意识
下载PDF
论样板戏“英雄典型”及其艺术偏差——兼论样板戏实验的美学成本 被引量:4
6
作者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1-113,共13页
样板戏看似浑然一体,实则含混复杂,存在一个被逐步提纯、净化的过程,这一点,通过考察样板戏如何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就可以看得格外分明。早在1966年,《纪要》就已明确了无产阶级英雄典型的顶层设计——英雄形象应该具有红色题材、一... 样板戏看似浑然一体,实则含混复杂,存在一个被逐步提纯、净化的过程,这一点,通过考察样板戏如何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就可以看得格外分明。早在1966年,《纪要》就已明确了无产阶级英雄典型的顶层设计——英雄形象应该具有红色题材、一号主角、组织化身、高大全型这四个特点。揆诸样板戏的诸多英雄形象,柯湘最完美、典范地实现了这样的顶层设计,而《白毛女》、《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作品中的英雄形象与之则存在较多龃龉乃至矛盾。为了尽可能完满地实现顶层设计,这些样板戏一般都进行过反复的和大规模的修改,而修改的重心则是删除英雄身上的人情味、女性美和传奇性,从而使他们与党的意志保持高度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样板戏 无产阶级英雄典型 艺术偏差 美学成本
原文传递
“反现代的现代性”之考辩——兼论理论在双向旅行中的结构变化 被引量:5
7
作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02-211,共10页
自汪晖的《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详细地讨论了"反现代的现代性"之后,中国现代性问题便成为中国思想界左右之争的焦点,事实上,这一理论并非植根于中国,而是由西方左派理论家最先提出,影响了求学西方的中国学者,进... 自汪晖的《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详细地讨论了"反现代的现代性"之后,中国现代性问题便成为中国思想界左右之争的焦点,事实上,这一理论并非植根于中国,而是由西方左派理论家最先提出,影响了求学西方的中国学者,进而进入中国语境。本文聚焦于德里克、刘康、汪晖关于"反现代的现代性"的论述,比较中西文论不同语境中对中国问题的理解和阐释,德里克和刘康的理论是用中国理论反思西方,而汪晖将这一理论引回中国,在这双向旅行中,结构发生了微妙的翻转,用抽象的理论去证明中国的实践经验,使得原本西方左翼理论的批判性进入中国语境后不仅丧失了它的锋芒,反而披上了自我美化的外衣,原先西方理论的洞见随之变成解读中国经验的盲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现代的现代性 理论旅行 德里克 刘康 汪晖
下载PDF
作为异托邦的语言——福柯论话语体系与文学语言的辩证张力 被引量:1
8
作者 《中国文艺评论》 2023年第11期24-35,I0002,共13页
福柯认为我们身处于语言堆砌的世界,话语具有一种强大的构型能力,通过排列、运作、穿梭形成一个无所不包的有机系统。话语与权力密切相关,话语与权力编制成的巨大网络将我们笼罩其中。而现代文学语言,尤其是以萨德、鲁塞尔为代表的文学... 福柯认为我们身处于语言堆砌的世界,话语具有一种强大的构型能力,通过排列、运作、穿梭形成一个无所不包的有机系统。话语与权力密切相关,话语与权力编制成的巨大网络将我们笼罩其中。而现代文学语言,尤其是以萨德、鲁塞尔为代表的文学语言呈现出模棱两可、不可言说的异质性和僭越性,成为突破理性秩序、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窗口,但是低语依然无法脱离话语,“无话语的话语”终究是以话语的形式被表达出来的,不过是以异托邦的形式被保留,它不像乌托邦那样遥不可及,却又葆有了异质性的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柯 话语 文学语言
下载PDF
“社会主义新人”英雄化的两种时态——兼及浩然、柳青文学观比较 被引量:3
9
作者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26,48,共8页
从第一个“社会主义新人”(下简称“新人”)梁生宝(1959),经萧长春(1964)到“无产阶级英雄典型”(下简称“英雄”)高大泉(1972),这十三年的主流小说角色演变,可谓是“新人”英雄化的过程.与这段文学史相对应的是,当“新人”... 从第一个“社会主义新人”(下简称“新人”)梁生宝(1959),经萧长春(1964)到“无产阶级英雄典型”(下简称“英雄”)高大泉(1972),这十三年的主流小说角色演变,可谓是“新人”英雄化的过程.与这段文学史相对应的是,当“新人”沾染样板戏式的“英雄气”愈浓,原著小说赋予他的“人情味”也就愈淡,恐怕这很值得当代文学史家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人 英雄化 文学观 浩然 时态 柳青 “新人” 文学史家
原文传递
艺术的隐喻与潜能——德勒兹论巴洛克的“褶子”
10
作者 《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7-88,共12页
巴洛克艺术蕴藏着一种不断变化、不停运动、从无限到有限的潜在能量,德勒兹受莱布尼茨的影响提出了“褶子”理论,他认为世界是弯曲的,是由无数褶子构成的,每个褶子都包含着整个世界,他试图以一种新的思考模式来反思和取代笛卡尔以来的... 巴洛克艺术蕴藏着一种不断变化、不停运动、从无限到有限的潜在能量,德勒兹受莱布尼茨的影响提出了“褶子”理论,他认为世界是弯曲的,是由无数褶子构成的,每个褶子都包含着整个世界,他试图以一种新的思考模式来反思和取代笛卡尔以来的直线平面、身心二分的哲学认知。基于此,德勒兹从巴洛克建筑、绘画、文学、音乐等四个维度阐释了“褶子”一一一种从潜能到现实无限分化的运动过程;提出了“迷宫”诗学一一一种无限分叉、释放差异的美学诉求。事实上,巴洛克艺术代表了一种不同于理性主义的美学风格,它将潜在的、隐秘的世界展现出来,又不断地将清晰的世界打褶进去,它通过不同维度、多元视角探索着世界的可能,让世界呈现出多样性、无限性和共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洛克 德勒兹 莱布尼茨 本雅明 褶子
下载PDF
增殖的文学与拟像的世界——从《追忆似水年华》看德勒兹的哲学思想
11
作者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5-181,共17页
在解构思潮中,理论家几乎达成了一个共识:话语是由一系列符号编制成的网络,话语与知识、权力裹挟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密不透风的生产机器,但文学不同,文学可以通过人物的变形、语言的增殖冲破话语的防线,动摇逻格斯的掌控,释放未知的潜能... 在解构思潮中,理论家几乎达成了一个共识:话语是由一系列符号编制成的网络,话语与知识、权力裹挟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密不透风的生产机器,但文学不同,文学可以通过人物的变形、语言的增殖冲破话语的防线,动摇逻格斯的掌控,释放未知的潜能。德勒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探寻并发现了文学的增殖功能和逃逸潜能:普鲁斯特通过人物的复数化、叙事者的游离化将文学从单一独白变为多声部喧哗,由此德勒兹显示出与传统背离的哲学思想和全新的认知模式,他用繁复体代替同一性、拟像反对表象,将传统哲学建构的“一”的世界翻转为“多”的集合,从而探索一个肯定差异、发现多元和不断增殖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勒兹 增殖 拟像 普鲁斯特 繁复体
下载PDF
德勒兹“褶子”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曲折”美学
12
作者 《文艺争鸣》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2-98,共7页
在空间的维度里,中国文化是否能与西方文化互通?在时间的横轴上,传统文化是否能与现代理论对话?事实上,文化不应受东西、新旧的限定,关键在于重新将其激活,使其焕发新的活力。那么,如何重新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当我们置身于自己文... 在空间的维度里,中国文化是否能与西方文化互通?在时间的横轴上,传统文化是否能与现代理论对话?事实上,文化不应受东西、新旧的限定,关键在于重新将其激活,使其焕发新的活力。那么,如何重新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当我们置身于自己文化中时,往往会深陷其中而不自知,只有靠近他者、借助镜像才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的视域无法触及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德勒兹 理论对话 新的活力 文化互通
原文传递
“死亡”·“空洞”·“迷宫”·“外界”——从雷蒙·鲁塞尔看德勒兹对福柯的接受和创化
13
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3-113,204,共12页
20世纪60年代,福柯对文学葆有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对鲁塞尔。他认为鲁塞尔通过制造读音相似、意义不同的句子展开情节,他离间了词与物的对应关系,让文字丧失表意的功能,成为一场自由嬉戏的游戏。语言不再是表象世界的工具,而成为它自己,... 20世纪60年代,福柯对文学葆有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对鲁塞尔。他认为鲁塞尔通过制造读音相似、意义不同的句子展开情节,他离间了词与物的对应关系,让文字丧失表意的功能,成为一场自由嬉戏的游戏。语言不再是表象世界的工具,而成为它自己,那么文学也不再叙述故事、表象事物,而是进入一个词语不断增殖的迷宫。德勒兹延续着福柯未完成的道路继续生发、不断改写,造就了新的隐喻:“作者之死”变为“欲望机器”,词语“空洞”化作“差异重复”,“迷宫”思想成就“褶子”诗学,“外界”空间转为曲线“逃逸”。德勒兹受福柯的影响,认为鲁塞尔是伟大的重复者,最大程度地将差异纳入其中,以此延展出他的差异思想,构建一种全新的迷宫诗学。于是,文学以背离自身的方式从话语的裂缝中绽出,承担了反抗主体、解构理性的重任,显现出无限的革命性和先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蒙·鲁塞尔 德勒兹 福柯 欲望机器 迷宫诗学
下载PDF
西方左翼怎样阐释中国马克思主义?——以德里克对《矛盾论》的解读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8-118,共11页
1938年,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 1938年,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 《矛盾论》 德里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阐释 左翼 西方 解读
原文传递
论张爱玲香港时期电影剧本的独特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2-87,共6页
张爱玲香港时期电影剧本与她散文、小说的风格大异其趣,甚至与她上海时期电影剧本也相去甚远,本文从封闭式和开放式、张扬之美和约束之美、"几何点"的时间感和"倏忽"的时间感三个方面,比较论述张爱玲香港时期电影... 张爱玲香港时期电影剧本与她散文、小说的风格大异其趣,甚至与她上海时期电影剧本也相去甚远,本文从封闭式和开放式、张扬之美和约束之美、"几何点"的时间感和"倏忽"的时间感三个方面,比较论述张爱玲香港时期电影剧本的独特性,试图勾勒出张爱玲隐匿多年的另一副面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电影剧本 独特性
下载PDF
“间距”/“之间”的能量——兼论中国古典美学之于朱利安的启示 被引量:3
16
作者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2-170,共9页
朱利安的"间距"/"之间"植根于法国解构思潮,它是当时法国哲学家共同关注的理论问题。"间距"如何在精彩纷呈的法国理论中脱颖而出?这得益于中国古典美学的启发,异质思想的催化使"间距"点石成金... 朱利安的"间距"/"之间"植根于法国解构思潮,它是当时法国哲学家共同关注的理论问题。"间距"如何在精彩纷呈的法国理论中脱颖而出?这得益于中国古典美学的启发,异质思想的催化使"间距"点石成金般地获得了全新的理论意义"。间距"意味着拉开一段距离,在"未思之处"发现"他者",反观自身"。间距"的能量为何?它可以破:破二元对立、本质主义、形而上学等一切僵化固定的思维模式。它更可以立:可以"游刃有余"(通畅)"、迂回进入"(自由)"、气韵生动"(生成)。中国古典文化经朱利安的调剂加工,成为批判西方思维的理论资源,同时,中国古典美学也因此被重新照亮和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利安 间距 之间
下载PDF
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当代批评形态研究综述(国内部分)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15年第2期78-91,429,共15页
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学理论家试图建立一种与新政治、新文艺相呼应的崭新的美学体系。20世纪50、80年代产生过两次重要的美学争论,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美学问题。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归纳出贯穿当代美学始终的基本问题是美的本质和美学研究方... 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学理论家试图建立一种与新政治、新文艺相呼应的崭新的美学体系。20世纪50、80年代产生过两次重要的美学争论,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美学问题。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归纳出贯穿当代美学始终的基本问题是美的本质和美学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50年代反映论和工具论的批评形态,80年代实践论和审美自律的批评形态。到了新时期以后,美学的基本问题日渐多元,如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资本主义、生态存在论、审美社会学、审美人类学等等,但尚未形成较为固定的批判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美学 基本问题 批评形态
原文传递
从样板戏“英雄”看《讲话》与“赵树理方向”及《逼上梁山》的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7-84,共8页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先后做了两次演讲,这在思想史上被简称为《讲话》。此后,无论在根据地还是共和国,《讲话》所表征的毛泽东文艺思想一直是中共制定文艺政策的终极依据。所以,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若想弄清这一时段的流...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先后做了两次演讲,这在思想史上被简称为《讲话》。此后,无论在根据地还是共和国,《讲话》所表征的毛泽东文艺思想一直是中共制定文艺政策的终极依据。所以,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若想弄清这一时段的流变,就须对《讲话》与文艺境况的关系做深入探究。这就是说,纵观中国文学百年,最具“中国特色”的时段,或许正是从1942年《讲话》发表到1972年“样板戏”定型这3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讲话》 赵树理小说 毛泽东文艺思想 文艺政策 文学史研究 林冲 延安文艺座谈会 中国文学 《小二黑结婚》 李有才板话
原文传递
张爱玲香港时期电影论——以上海时期电影为参照 被引量:1
19
作者 《淮阴工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57-60,共4页
张爱玲的电影剧本创作分上海时期和香港时期两个阶段,以上海时期为参照,能够看出香港时期剧本的特点———相同人物形象和相似题材都采用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张爱玲从人世的关切者猝然演变为笑闹的制造者。透过谐趣嬉闹的喜剧外表,可... 张爱玲的电影剧本创作分上海时期和香港时期两个阶段,以上海时期为参照,能够看出香港时期剧本的特点———相同人物形象和相似题材都采用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张爱玲从人世的关切者猝然演变为笑闹的制造者。透过谐趣嬉闹的喜剧外表,可以发现香港时期剧本有着张爱玲一以贯之的悲凉入骨的沧桑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电影剧本 香港时期 哀乐
下载PDF
为詹姆逊重绘台北地图?——再探台北本土性、全球化与后现代 被引量:1
20
作者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9-118,共10页
本文认为詹姆逊以对于台北本土性电影书写的诠释,试图为其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寻找一个注脚。尽管詹姆逊透过电影《恐怖分子》的阐释,为重绘台北的现代性经验提供了一种另类的、颇富潜力的分析模式,然而,由于詹姆逊并未十分遵守客体性优... 本文认为詹姆逊以对于台北本土性电影书写的诠释,试图为其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寻找一个注脚。尽管詹姆逊透过电影《恐怖分子》的阐释,为重绘台北的现代性经验提供了一种另类的、颇富潜力的分析模式,然而,由于詹姆逊并未十分遵守客体性优先原则,且选取的参照尺度是脱离台北经验的内地电影和西方文学,导致其结论难以令人信服。本文建议,一方面可以考虑吸收詹姆逊总体性亦即全球化语境的观察视角,另一方面,必须将台北放置在自身的历史文化脉络中加以考量,如此,才有可能达到一个对台北现代性如其所是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逊 台北 《恐怖分子》 全球化 本土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