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 被引量:225
1
作者 张京祥 邹军 +1 位作者 陈小卉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9-23,共5页
都市圈是国际上对现代城镇群体发展地区空间组织的基本模式 ,在中国也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对都市圈的有关基本概念、空间演化规律、职能与空间规划组织等有关内容进行了论述 ,并结合国情对我国都市圈地区的行政管理模式提出了设想。
关键词 都市圈 空间组织 中国 空间演化规律
下载PDF
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18
2
作者 崔功豪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23-26,35,共5页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城市社会地理格局中, 分异不仅出现在社会实体的分化, 而且这一结果已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居住空间予以表征。通过对空间分异的机制研究表明,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的转变、城市及房地产发展组织方式和规划方法以...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城市社会地理格局中, 分异不仅出现在社会实体的分化, 而且这一结果已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居住空间予以表征。通过对空间分异的机制研究表明,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的转变、城市及房地产发展组织方式和规划方法以及价值观的转化影响社会分化的空间化过程实现。在此基础上发现, 目前南京市已出现由6 个阶层聚居的居住空间分异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空间 聚居区 社会空间 分异特征 南京市
下载PDF
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规模的协调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139
3
作者 张春梅 张小林 +1 位作者 李红波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22,共7页
城镇化质量和规模是城镇化进程的2个方面,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认清其间的关系对健康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界定二者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测评指标体系对其进行测度,然后基于改进的象限图分类识别方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两者之... 城镇化质量和规模是城镇化进程的2个方面,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认清其间的关系对健康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界定二者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测评指标体系对其进行测度,然后基于改进的象限图分类识别方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江苏省城镇化质量和规模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逐渐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由城镇化质量滞后规模程度较大的滞后型经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协调型向城镇化质量超前规模程度较大的超前型转变;②江苏省城镇化质量和规模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存在着明显的苏南、苏中和苏北的空间分异。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江苏省城镇化规模滞后于城镇化质量的现象值得关注,同时要因地制宜地分类指导城镇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质量 城镇化规模 协调性 江苏省
下载PDF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61
4
作者 朱喜钢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46-50,共5页
回顾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所走过的历程 ,提出了五个阶段的学说并总结了各阶段的特征。同时也总结了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依据我国高速城市化阶段的客观需要 ,提出了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 高速城市化 城市规划 区域化 信息网络化 人文主义
下载PDF
发达地区城镇化质量的测度及其提升对策——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118
5
作者 张春梅 张小林 +1 位作者 李红波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0-55,共6页
在界定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民生、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构建发达地区城镇化质量综合测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评价法,对江苏省13个地市进行测评。结果显示:江苏省城镇化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存在苏南、苏中和苏北的空... 在界定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民生、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构建发达地区城镇化质量综合测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评价法,对江苏省13个地市进行测评。结果显示:江苏省城镇化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存在苏南、苏中和苏北的空间分布差异,且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分布在三大类型间没有变化而在组内变化明显;江苏省城镇化质量是由经济竞争度、民生幸福度、城乡统筹度和可持续发展度共同决定的,但贡献作用大小各异,且它们之间并不都存在对应的相关关系。同时,针对测评结果指出要以城镇化质量为导向进行城镇化建设,并因地制宜地给予各个城市分类指导,以使城镇化进程健康发展,以期为其他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质量 测评体系 发达地区 江苏省
原文传递
现代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机制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77
6
作者 张京祥 +1 位作者 朱喜钢 徐逸伦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30,4,共6页
通过住宅市场空间分异研究体系的建立 ,认为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社会阶 (层 )级分化结果通过市场宏观控制、个体择居行为心理的局部调整而实现的空间化过程。因此 ,居住空间分异机制可以从对住房市场空间分化及个体择居行为机制两个方面... 通过住宅市场空间分异研究体系的建立 ,认为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社会阶 (层 )级分化结果通过市场宏观控制、个体择居行为心理的局部调整而实现的空间化过程。因此 ,居住空间分异机制可以从对住房市场空间分化及个体择居行为机制两个方面来理解。从五个方面具体分析影响城市住宅市场分化的机构、各种机构对城市居住空间、社会空间分异的影响力 :(1)政府作为土地所有者及其作用形态 ;(2 )城市建筑商、地产开发商的发展方式 ;(3)金融信贷业对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的空间非均衡的影响 ;(4 )地产物业机构对邻里的操纵和强化 ;(5 )城市规划思想与方法的影响。并认为影响我国城市社会地理空间分异的宏观背景是 :(1)国内自 1978年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它确定我们的主要研究框架 ;(2 )自 80年代末期开始强化的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造就的新国际劳动分工 ;(3)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及其影响下的经济结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 机构 社会空间
下载PDF
城市密集区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机制——从城市群到大都市带 被引量:64
7
作者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5-20,共6页
本文简要地综合了中外城市地理学界、规划学界对城市密集区空间组织自本世纪中叶的认识与研究,理论及实践成果,并且针对从城市群向大都市带演变的理论上及实践上的空白。
关键词 城市密集区 城市群 大都市带 一体化区域
下载PDF
新时期南京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93
8
作者 宋伟轩 朱喜钢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85-694,共10页
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利用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分析具有明显的"时滞性"缺陷。城市更新与城市扩张过程中,中国城市中大量出现的封闭社区等新生城市空间形式改变着以往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表现出一些新的城... 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利用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分析具有明显的"时滞性"缺陷。城市更新与城市扩张过程中,中国城市中大量出现的封闭社区等新生城市空间形式改变着以往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表现出一些新的城市社会空间特征。房地产市场数据能够直接反映住宅供给环境的改变,并可以间接预测出城市居住分异结构及趋势。通过宏观层面对南京1998-2008年期间新建的1075个城市居住社区属性特征的调查研究,结合微观层面对案例社区居民访谈与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探讨南京居住空间分异过程、特征与演化机制。从南京居住分异的社会空间特征来看,新时期(1998年至今)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居住分异过程使得城市社会空间出现新圈层结构;封闭社区的大量崛起导致城市社会空间碎片化与公共空间私有化;现代社区组织模式和生活方式转变加剧了社区邻里关系淡漠。通过对南京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揭示出新时期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动力模型的一般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封闭社区 居住空间分异 社会空间碎片化
原文传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域结构演变与持续发展研究——以南京都市区为例 被引量:35
9
作者 任东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8-113,共6页
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域结构空间重组的基本特征,指出除少数高科技产业健康发展的内陆城市外,我国城市原有格局将长期存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南京都市区内部地域结构特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途径。
关键词 城市地域结构 南京都市区 持续发展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的空间均衡状态及其时间演变 被引量:70
10
作者 马志飞 尹上岗 +2 位作者 乔文怡 李在军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69-876,共8页
为正确认识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分布的现状,以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均衡状态及其时间演变趋势为研究内容,采用中国338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运用核密度估计、基尼系数及其分解和LISA时间路径分析等方法,构建国家-区域-市域3个层次的空间均衡分析... 为正确认识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分布的现状,以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均衡状态及其时间演变趋势为研究内容,采用中国338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运用核密度估计、基尼系数及其分解和LISA时间路径分析等方法,构建国家-区域-市域3个层次的空间均衡分析框架,定量刻画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均衡状态及其时间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医疗卫生资源的空间分布正在走向均衡;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在三大区域之间的交错程度较高且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在东部沿海到中部地区的过渡地带存在集中分布的低低集聚区,即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同样存在"京汕低谷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卫生 空间均衡状态 时间演变
下载PDF
域市社会空间分异的研究领域及其进展 被引量:42
11
作者 《城市规划汇刊》 CSSCI CSCD 1999年第3期23-26,共4页
本文借鉴西方有关理论与实践基础,对我国近来城市社会空间的地理学研究进展和领域作了综述,注意研究领域的发展和新动向。从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入手,将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地理学研究归纳为五个方面:①社会结构分异:②居民感知与行... 本文借鉴西方有关理论与实践基础,对我国近来城市社会空间的地理学研究进展和领域作了综述,注意研究领域的发展和新动向。从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入手,将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地理学研究归纳为五个方面:①社会结构分异:②居民感知与行为的空间分异;③组织的空间分异;④土地利用的分异;⑤物质环境的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会空间 社会空间统一体 分异 地理学
原文传递
试论新时期区域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被引量:36
12
作者 张京祥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13-517,526,共6页
区域规划正重新成为全球性的新热潮并以崭新的姿态出现。本文考察了区域规划再兴的宏观背景 ,阐述了新区域规划的基本特征、规划应对的理念及区域规划的制度保障体系 。
关键词 区域规划 制度保障体系 中国 城市规划 资源配置 空间布局 规划理念 规划编制
下载PDF
中国城城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流动规律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45
13
作者 马志飞 尹上岗 +2 位作者 张宇 李在军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26-936,共11页
在人口城城流动日益成为中国人口流动的重要形式背景下,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和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别探讨城城流动人口空间流动的结果、过程和成因,也就是探讨城城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流动轨迹及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城城流动人口倾向... 在人口城城流动日益成为中国人口流动的重要形式背景下,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和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别探讨城城流动人口空间流动的结果、过程和成因,也就是探讨城城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流动轨迹及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城城流动人口倾向于向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流动,同时在流动过程中会考虑空间的邻近;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以及高水平教育医疗设施的差距是诱发城城人口流动的内在动力,而在实际的流动过程中会综合考虑由于空间摩擦而产生的金钱成本、心理压力等障碍;同时,已有城城流动人口存量会通过减少适应流入地的成本、提供相应的生活和就业信息等方式降低流动成本,刺激城城流动人口按照已有路径流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人口流动的阶段划分,认为中国人口流动仍然处于从小城镇进入大城市的阶段。在这一时间节点上,依据人口流动的自然规律,鼓励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并通过发展副中心和卫星城等形式疏散中心区功能,推动城市郊区化发展才符合城市发展的自然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城流动人口 空间分布 流动规律 形成机制
原文传递
中西方城市中产阶级化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1
14
作者 罗艳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0-35,共6页
辨析了西方中产阶级化原理及特征,剖析了中国的中产阶级化过程,分析了中国中产阶级化产生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并对中西方城市的中产阶级社会化与空间化在表现形式与动力机制等方面做了对比研究,强调中国的中产阶级化与西方的中产阶级化过... 辨析了西方中产阶级化原理及特征,剖析了中国的中产阶级化过程,分析了中国中产阶级化产生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并对中西方城市的中产阶级社会化与空间化在表现形式与动力机制等方面做了对比研究,强调中国的中产阶级化与西方的中产阶级化过程尽管发展阶段与表现形式存在差异,但中西方城市中产阶级化具有异源同质性。指出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中产阶级化会越来越具有国际化特征,与西方的中产阶级化后续演替具有相当的类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产阶级化 中国城市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层次 被引量:31
15
作者 任东明 +1 位作者 杨荫凯 舒晓斌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5,共5页
本文系统总结国外城市社会地理学自 6 0年代以来的发展 ,作者认为激进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应当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城市地域内人地关系——人类与他们生活的物质、社会环境的关系构成研究城市... 本文系统总结国外城市社会地理学自 6 0年代以来的发展 ,作者认为激进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应当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城市地域内人地关系——人类与他们生活的物质、社会环境的关系构成研究城市社会地理的基础。人 (个体与群体 )与周围的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 (Interacting)的连续过程 ,就是社会空间统一体 :一方面 ,人创造、调整城市空间 ,同时他们生活工作的空间又是他们存在的物质、社会基础。邻里、社区可改变、创造和保持定居者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 ;另一方面 ,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这些派生之物也不可避免地影响邻里和社区 ,而且连续的城市过程产生变化的城市空间 ,使经济、人口、社会和科技力量在不同水平上相互作用得以延续和发展。本文系统介绍了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的发展沿革 ,然后指明城市居住空间研究的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空间统一体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理论基础 研究层次
下载PDF
欠发达地区聚落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以安徽省宿州地区为例 被引量:42
16
作者 李红波 张小林 +1 位作者 江国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11-716,共6页
以欠发达地区——皖北宿州地区的聚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计算了5个景观格局指标。用ArcGIS软件计算了形状指数、景观类型空间邻接比例、最邻近指数、最近距离以及聚落的耕作半径,分析了该区聚落景观的空间格局特... 以欠发达地区——皖北宿州地区的聚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计算了5个景观格局指标。用ArcGIS软件计算了形状指数、景观类型空间邻接比例、最邻近指数、最近距离以及聚落的耕作半径,分析了该区聚落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耕地是宿州地区的景观基质,聚落是宿州地区分布最广、斑块数目最多的景观类型;耕地是影响农村聚落分布格局的重要因子;农村聚落分布受中心城镇影响明显;用缓冲区的方法求取耕作半径在耕地分布均匀地区较为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 空间格局 影响因子 欠发达地区
下载PDF
哈大交通经济带形成与演化的时空模式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杨荫凯 张文尝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05-109,122,共6页
哈( 尔滨) 大( 连) 交通经济带是我国形成历史早、吸引范围广、区域特征明显、发育阶段完善的沿路型交通经济带。自19 世纪末以来,哈大交通经济带历经起步、初成、扩张、延展4 个阶段,发展成为我国东北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及产... 哈( 尔滨) 大( 连) 交通经济带是我国形成历史早、吸引范围广、区域特征明显、发育阶段完善的沿路型交通经济带。自19 世纪末以来,哈大交通经济带历经起步、初成、扩张、延展4 个阶段,发展成为我国东北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及产业最为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集聚──扩散行为最为活跃的空间地域综合体。本文在简要陈述交通经济带理论的基础上,以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客观审视了哈大交通经济带在特定演化阶段的空间模式及其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经济带 地域分工 时空模式 哈尔滨市 大连市
下载PDF
城市滨水空间生产的效益与公平——以南京为例 被引量:34
18
作者 宋伟轩 朱喜钢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6-71,共6页
西方空间生产等相关理论深刻揭示了城市空间与社会关系之间辩证互动的机理。本文将空间生产理论引入我国城市滨水空间开发的探讨之中,认为我国城市滨水空间正在面临不断被私有化的危险。对我国滨水空间生产的现状进行反思,认为社会主义... 西方空间生产等相关理论深刻揭示了城市空间与社会关系之间辩证互动的机理。本文将空间生产理论引入我国城市滨水空间开发的探讨之中,认为我国城市滨水空间正在面临不断被私有化的危险。对我国滨水空间生产的现状进行反思,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空间生产应该追求经济效益、社会公平与空间正义三者的平衡。以南京为例,分析了南京滨水空间生产的现状,同时揭示了中国城市普遍存在的滨水空间私有化倾向。针对这种倾向,提出我国滨水空间生产的规划建议,倡导建立城市规划白线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滨水空间 城市白线 南京
下载PDF
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的影响——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 被引量:32
19
作者 尚正永 卢晓旭 +1 位作者 张小林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1-67,共7页
分析了淮安市行政区划调整及其对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的影响过程,将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的影响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引导性调整,即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影响着城市的地域结构特征。1964年淮阴县与清江市的县市分... 分析了淮安市行政区划调整及其对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的影响过程,将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的影响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引导性调整,即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影响着城市的地域结构特征。1964年淮阴县与清江市的县市分治,1971年淮阴县政府驻地北迁王营镇,牵引了淮安主城市区近30年的南北向发展。2001年的"三淮一体"行政区划调整,又引导着主城区东南向扩张与楚州城区的北向发展,并在两个城区之间形成新产业空间与生态新城,强烈地影响着城市的地域结构。二是适应性调整,即在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通过行政区划调整的手段,能够破解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矛盾。2001年的"三淮一体"行政区划调整,将原淮阴县城并入主城区,不仅解决了"市县同城"问题,为城市空间扩张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也适应了市区与县城连为一体的现实。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地域结构演变影响的作用机理主要为三个方面,即通过改变城市辖区范围,进而改变城市经济规模与发展能力影响城市地域结构,通过城市规划工具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通过城镇原来的空间格局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区划调整 城市地域结构 引导性调整 适应性调整 淮安市
原文传递
基于小尺度五普数据的南京旧城区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31
20
作者 小慧 +3 位作者 Chen Guo Hammel J D 刘咏梅 刘丹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96-1205,共10页
尽管第五次人口普查所反映的社会空间结构特征已经是12 a前的事实,国内外学者也针对2000年的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做了一定的研究,但是,此类研究要么局限于全域性社会空间统计分析;要么限于县区、街道尺度展开的局域性地理空间分析研... 尽管第五次人口普查所反映的社会空间结构特征已经是12 a前的事实,国内外学者也针对2000年的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做了一定的研究,但是,此类研究要么局限于全域性社会空间统计分析;要么限于县区、街道尺度展开的局域性地理空间分析研究。居委会(社区)这一核心统计尺度的普查数据一直没有被有效地挖掘利用。以南京旧城区为研究案例,首次通过匹配内城区居委会地图和第五次人口普查长短表数据,深度挖掘、揭示居委会尺度下的南京旧城区社会空间隔离特征,并指出:①新世纪南京市城市社会空间转型与分异是计划体制时期社会空间建构力量与市场分化力量混合的结果,相对于上海、北京和广州而言,南京城市制度性力量显示了强劲的路径依赖特征、学习性与适应性;②小尺度社会空间分析挖掘出大尺度无法辨析的学区中产阶层化(jiaoyufication)区域和转型期崛起的新城市精英社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尺度 第五次普查数据 南京旧城区 社会空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