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086
1
作者 卢贤义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6-55,共10页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选取了 70家处于财务困境的公司和 70家财务正常的公司为样本 ,首先应用剖面分析和单变量判定分析 ,研究财务困境出现前 5年内各年这二类公司 2 1个财务指标的差异 ,最后选定 6个为预测指标 ,应用Fisher...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选取了 70家处于财务困境的公司和 70家财务正常的公司为样本 ,首先应用剖面分析和单变量判定分析 ,研究财务困境出现前 5年内各年这二类公司 2 1个财务指标的差异 ,最后选定 6个为预测指标 ,应用Fisher线性判定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三种方法 ,分别建立三种预测财务困境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 :(1 )在财务困境发生前 2年或 1年 ,有 1 6个财务指标的信息时效性较强 ,其中净资产报酬率的判别成功率较高 ;(2 )三种模型均能在财务困境发生前做出相对准确的预测 ,在财务困境发生前 4年的误判率在 2 8%以内 ;(3)相对同一信息集而言 ,Logistic预测模型的误判率最低 ,财务困境发生前 1年的误判率仅为 6 .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务困境 财务指标 预测模型 上市公司 中国
原文传递
管理层权力、私有收益与薪酬操纵 被引量:1070
2
作者 权小锋 文芳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73-87,共15页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国有企业高管"天价薪酬"与"零薪酬"并存的乱象,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国企高管薪酬改革的制度背景,选取2004—2007年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我国国企高管是否通过其权力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国有企业高管"天价薪酬"与"零薪酬"并存的乱象,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国企高管薪酬改革的制度背景,选取2004—2007年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我国国企高管是否通过其权力影响而获取私有收益,并探讨其进行薪酬操纵的行为策略和薪酬结构的价值效应。研究发现:(1)国有企业高管的权力越大,其获取的私有收益越高,但中央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高管偏好隐性的非货币性私有收益,而地方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高管更偏好显性的货币性私有收益;(2)从薪酬业绩敏感性来看,管理层权力越大,薪酬与操纵性业绩之间的敏感性越大,表明随着权力增长,管理层会倾向利用盈余操纵获取绩效薪酬;(3)通过对实际薪酬的分解,发现激励薪酬具有正面的价值效应,而操纵性薪酬具有负面的价值效应。研究还发现,拓宽高管激励渠道,转变控制策略的内部治理机制以及聘请高质量审计服务、提高机构持股比例的外部监管机制可以有效抑制国企高管的薪酬操纵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层权力 国有企业 私有收益 操纵性薪酬
原文传递
我国证券市场效率的分析 被引量:317
3
作者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3-19,48,共8页
实践中,投资者都力图获取最大的收益,或追求超出平均收益的收益。从理论上来说,若证券市场上的有关信息对每个投资者都是均等的,而且每个投资者都能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及时地进行理性的投资决策,那么任何投资者都不能获得超额收益。这... 实践中,投资者都力图获取最大的收益,或追求超出平均收益的收益。从理论上来说,若证券市场上的有关信息对每个投资者都是均等的,而且每个投资者都能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及时地进行理性的投资决策,那么任何投资者都不能获得超额收益。这种市场被称为“有效市场”。由此可见,证券市场效率的高低是衡量证券市场信息分布和流速、交易透明度和规范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证券市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在我国,证券市场弱型效率的研究刚开始,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目前,对我国证券市场是否达到弱型效率这一问题仍有争议。1994年俞乔在《经济研究》发表研究上海和深圳股市弱型效率的论文,分析上海和深圳的股市综合指数自1990年12月29日至1994年4月28日的变动趋势,其实证研究表明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证券市场效率 金融市场
原文传递
企业社会责任与股价崩盘风险:“价值利器”或“自利工具”? 被引量:597
4
作者 权小锋 尹洪英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9-64,共16页
企业推行社会责任究竟体现管理层的"自利工具"还是股东的"价值利器"?这成为近年来财务学和管理学交叉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中国资本市场的环境和制度背景,从非对称风险这一独特视角,系统分析与检验了企业社会... 企业推行社会责任究竟体现管理层的"自利工具"还是股东的"价值利器"?这成为近年来财务学和管理学交叉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中国资本市场的环境和制度背景,从非对称风险这一独特视角,系统分析与检验了企业社会责任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客观表现与传导路径。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呈显著正向关系,表明中国上市公司推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加剧了股价的崩盘风险,可见存在"社会责任的崩盘效应";其次,截面分组发现社会责任的崩盘效应仅在强制披露和未进行第三方信息鉴证的公司存在;最后,路径检验发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崩盘效应存在完全的投资路径、部分的信息路径,但不存在会计路径和税收路径。总之,本文验证了我国上市公司推行企业社会责任体现了"工具特征"而非"创值特征"的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股价崩盘风险 工具假说 价值假说
原文传递
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553
5
作者 超鹏 +1 位作者 程静雅 王璐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5-119,160,共16页
本文研究风险投资机构对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效果,结果发现:风险投资的加入不仅可以抑制公司对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而且可以增加公司的短期有息债务融资和外部权益融资,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现金流短缺所导致的投资不... 本文研究风险投资机构对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效果,结果发现:风险投资的加入不仅可以抑制公司对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而且可以增加公司的短期有息债务融资和外部权益融资,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现金流短缺所导致的投资不足问题。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不同特征的风险投资机构均可起到抑制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的作用,但只有高持股比例、高声誉、联合投资或非国有背景的风险投资机构才能够显著地改善外部融资环境,缓解现金短缺公司的投资不足问题。综合本文研究结果,作者认为企业上市后仍然可以利用风险投资机构的监督职能、声誉资源和融资关系网络来解决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而促进企业投融资行为的规范化和理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投资 过度投资 投资不足 外部融资
原文传递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被引量:246
6
作者 肖作平 《证券市场导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39-44,共6页
资本结构问题己不仅仅是财务理论的研究课题,也日益成为我国股份制公司经理所面临的决策问题。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有助于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实现公司理财目标。
关键词 中国 公司治理结构 股权结构 企业规模 债务水平 上市公司 资本结构 影响因素 实证研究
下载PDF
我国证券市场过度反应了吗? 被引量:184
7
作者 沈艺峰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1-26,共6页
一、引言最近,我国证券市场过度反应问题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张人骥、朱平方和王怀芳在《经济研究》1998年第5期发表的“上海证券市场过度反应的实证反应”(以下简称张文),通过对上海证券交易所48家上市公司在1993年... 一、引言最近,我国证券市场过度反应问题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张人骥、朱平方和王怀芳在《经济研究》1998年第5期发表的“上海证券市场过度反应的实证反应”(以下简称张文),通过对上海证券交易所48家上市公司在1993年6月—1996年4月间722个交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证券市场 过度反应 证券交易
原文传递
高管薪酬:激励还是自利?——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被引量:384
8
作者 育辉 《会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40-48,共9页
近年来中国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增长迅速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收集了2004-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前三名高管的薪酬水平,考察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高管控制权、政府管制及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高管薪酬仅与ROA显著正相关,... 近年来中国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增长迅速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收集了2004-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前三名高管的薪酬水平,考察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高管控制权、政府管制及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高管薪酬仅与ROA显著正相关,但与资产获现率(经营净现金/总资产)及股票收益率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高管的薪酬水平随着其控制权的增加而显著提高。(3)对比国有公司,非国有公司的高管更容易利用其控制权来提高自身的薪酬水平。(4)高管高薪并未有效降低公司的代理成本,反而提高了代理成本。本文的研究结果证实了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管在其薪酬制定中存在明显的自利行为,且这种自利行为降低或者消除了薪酬的激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管薪酬 绩效薪酬敏感度 管理层激励 管理层自利行为 公司治理
原文传递
CEO权力强度、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业绩的波动性——基于深交所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82
9
作者 权小锋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2-153,共12页
公司治理机制的效度不仅应该体现在提高公司业绩水平上,更应该体现在稳定公司业绩风险的作用上。本文选取2004-2008年深交所上市的374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公司业绩的波动性分析为切入点,分析CEO权力强度、信息披露质量对公司横向和... 公司治理机制的效度不仅应该体现在提高公司业绩水平上,更应该体现在稳定公司业绩风险的作用上。本文选取2004-2008年深交所上市的374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公司业绩的波动性分析为切入点,分析CEO权力强度、信息披露质量对公司横向和纵向业绩波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CEO权力强度越大,公司的经营业绩越高但公司经营业绩的风险也越大,表明赋予CEO更多的决策权力是一把"双刃剑";(2)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能有效降低公司业绩的波动性,并且信息披露质量越高,越能有效降低CEO权力强度加大的经营风险;(3)通过对不同股权性质企业的分析,发现国有企业CEO的权力强度对公司业绩波动性的影响显著地高于非国有企业CEO权力强度对公司业绩波动性的影响。信息披露质量对于CEO权力强度下公司经营风险的抑制效应在国有企业表现得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权力强度 信息披露质量 公司业绩波动性
下载PDF
半强制分红政策的市场反应研究 被引量:272
10
作者 李常青 魏志华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4-155,共12页
本文将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再融资资格与股利分配水平相挂钩的政策法规界定为"半强制分红政策",并以2008年10月9日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研究背景,首次考察了... 本文将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再融资资格与股利分配水平相挂钩的政策法规界定为"半强制分红政策",并以2008年10月9日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研究背景,首次考察了中国特殊的半强制分红政策的市场反应。实证结果表明,《决定》颁布期间资本市场整体呈倒U型走势,显示投资者对于半强制分红政策呈现出"预期—失望"的反应过程。进一步细分上市公司类型研究发现,计划再融资、高成长低自由现金流、高竞争低自由现金流的上市公司市场反应显著较差,显示半强制分红政策对有再融资需求或潜在的再融资需求的成长型以及竞争行业上市公司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认为,半强制分红政策可能存在"监管悖论"的局限性,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已有股利研究文献,也对完善我国股利政策法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强制分红政策 市场反应 股利政策 投资者保护
原文传递
企业高管自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草案的证据 被引量:236
11
作者 育辉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1-149,共9页
近年来,国内外对高管在薪酬激励方面表现出来的自利行为争议颇多。本文收集了我国82家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草案,研究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存在的问题,探讨股权激励计划中隐含的高管自利行为及特征,并分析影响企业高管自利程度的有... 近年来,国内外对高管在薪酬激励方面表现出来的自利行为争议颇多。本文收集了我国82家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草案,研究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存在的问题,探讨股权激励计划中隐含的高管自利行为及特征,并分析影响企业高管自利程度的有关因素。研究发现:(1)尽管拟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都较好,但这些公司在其股权激励方案的绩效考核指标设计方面都异常宽松,有利于高管获得和行使股票期权,体现出明显的高管自利行为。(2)从公司治理角度看,大股东持股比例对拟实施股权激励公司的高管自利行为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其他公司治理变量则对高管自利行为无显著影响,表明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对高管自利行为的约束作用有限。同时,国有或民营控股公司,高管在股权激励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中所隐含自利行为并无显著差异。(3)从公司财务状况、行业和规模看,高管自利程度都与其无关,表明公司财务状况好坏、行业差异和规模大小对高管自利程度并无影响。因此作者建议,应以"创值原则"和"现金原则"为中心来设计股权激励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同时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以抑制高管的自利行为,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权激励 绩效考核 高管自利行为 公司治理
原文传递
风险度量方法与金融资产配置模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被引量:83
12
作者 陈斌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30-38,共9页
关键词 风险度量 投资组合理论 资产配置模型 证券市场
原文传递
上市公司盈利信息报告、股价变动与股市效率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09
13
作者 黄志功 《会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2-17,共6页
上市公司盈利信息报告、股价变动与股市效率的实证研究●吴世农黄志功一、引言在一个有效的证券市场上,所有投资者都能同时地获得等同的信息,并做出相应理性的决策,因此,任何投资者都不可能利用“有关信息”获取超常收益。所谓的“... 上市公司盈利信息报告、股价变动与股市效率的实证研究●吴世农黄志功一、引言在一个有效的证券市场上,所有投资者都能同时地获得等同的信息,并做出相应理性的决策,因此,任何投资者都不可能利用“有关信息”获取超常收益。所谓的“有关信息”,一般分为“历史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市公司 盈利信息 股价变动 股市效率 实证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股票市场微观结构的特征分析——买卖报价价差模式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08
14
作者 屈文洲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6-63,共8页
本文根据股票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运用高频数据对我国深圳股票市场的买卖报价价差的变动模式进行实证分析 ,同时研究股票买卖报价价差的影响因素和成因 ,并建立和检验相应的模型 ,从而揭示我国股票市场的微观结构特征。
关键词 微观结构 买卖价差 影响因素 中国 股票市场 特征
原文传递
管理者行为与连续并购绩效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被引量:186
15
作者 超鹏 郑方镳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26-133,共8页
本文首先根据"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和学习行为的连续并购绩效的理论模型"得到3个推论:第一,管理者过度自信行为将导致连续并购绩效逐次下降;第二,管理者学习行为将导致连续并购绩效逐次上升;第三,当过度自信管理者具有学习能力... 本文首先根据"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和学习行为的连续并购绩效的理论模型"得到3个推论:第一,管理者过度自信行为将导致连续并购绩效逐次下降;第二,管理者学习行为将导致连续并购绩效逐次上升;第三,当过度自信管理者具有学习能力时,连续并购绩效的变化方向将取决于过度自信效应和学习效应何者占优。接着,本文设计了一套适于检验管理者过度自信和学习行为对连续并购绩效影响的实证方法,并收集我国资本市场1997~2005年间发生的1317起上市公司连续并购事件为样本展开实证检验,发现:(1)对比首次并购失败的公司,首次并购成功的公司其后各次并购的绩效将呈较显著的下降趋势,这表明管理者可能因首次并购成功而过度自信;(2)若管理者充分学习以往并购经验,则并购绩效将逐次上升,若管理者不充分学习,则并购绩效将逐次下降;(3)首次并购成功的公司,若管理者充分学习,则可避免并购绩效的逐次下降,若管理者仍不学习,则并购绩效将逐次显著下降;(4)首次并购失败的公司,若管理者充分学习,则并购绩效将逐次显著上升,若管理者仍不学习,则并购绩效将持续较差。这些实证结果都支持理论模型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司连续并购 管理者过度自信 行为学习理论
原文传递
我国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判定分析和实证研究 被引量:157
16
作者 李常青 余玮 《南开管理评论》 1999年第4期49-57,共9页
上市公司的兴衰引起投资者关注上市公司的业绩变动与成长性之间的关系。国外一些学者力图通过分折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预测或判断其成长性,为投资者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决策依据。在我国,对上市公司成长性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而且... 上市公司的兴衰引起投资者关注上市公司的业绩变动与成长性之间的关系。国外一些学者力图通过分折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预测或判断其成长性,为投资者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决策依据。在我国,对上市公司成长性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而且研究中存在分析指标单一、研究方法落后、理论依据不足等问题,因此这种研究一方面仍然基本上停留在事后总结的阶段,尚不能作到事前预测;另一方面难以全面、客观衡量上市公司的发展前景。本文在总结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从理论上提出:(1)上市公司成长的真正含义是ROE大于资本的平均成本和净利润增长;(2)影响成长性的五个关键因素是资产周转率、销售毛利率、负债比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期间费用率,并据此建立了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判定模型。同时,我们收集了我国深、沪两个证券市场的200家上市公司1996年度的有关财务数据,估算我国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判定模型,为预测我国上市公司成长性提供科学的工具。研究结果表明:由资产周转率、销售毛利率、负债比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期间费用率这五个区分变量所构成的判定模型,能够有效地判定或预测我国上市公司的成长性,明显误判率为4%。此外,判定模型的模4以结果表明:五个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市公司 成长 判定分折
下载PDF
资产的理性定价模型和非理性定价模型的比较研究——基于中国股市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45
17
作者 许年行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5-116,共12页
本文以 1 995年 2月— 2 0 0 2年 6月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 ,考察和对比三个定价模型———CAPM、三因素模型和特征模型。实证研究发现 :(1 )中国股市存在显著的“账面市值比效应”(BMEffect)和“规模效应”(SIZEEffect) ,但对于... 本文以 1 995年 2月— 2 0 0 2年 6月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 ,考察和对比三个定价模型———CAPM、三因素模型和特征模型。实证研究发现 :(1 )中国股市存在显著的“账面市值比效应”(BMEffect)和“规模效应”(SIZEEffect) ,但对于小公司则不存在“1月份效应” ;(2 )三因素模型比CAPM能更好地描述股票横截面收益的变化 ;(3 )基于“股票横截面收益是由公司特征决定”的非理性定价理论的特征模型不成立 ,而基于“股票横截面收益是由风险因素决定”的理性定价理论的三因素模型成立。这些发现说明 ,账面市值比和公司规模这二个变量代表的是一种“风险因素” ,并非“特征因素” ,因此中国股票横截面收益的变化取决于风险因素 ,而非特征因素。作者认为 ,导致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股市长期的同涨同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票市场 中国 BM 账面市值比 CAPM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上市公司 风险定价理论 股票价值
原文传递
公司环保信息披露与融资约束 被引量:160
18
作者 红军 刘啟仁 《世界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4-147,共24页
本文利用2009-2013年中国污染行业所有上市公司数据,检验了公司披露环保信息对融资约束的作用。结果发现:公司提高环保信息披露水平可以显著降低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作用在公司财务透明度低的情况下更显著,表明环保... 本文利用2009-2013年中国污染行业所有上市公司数据,检验了公司披露环保信息对融资约束的作用。结果发现:公司提高环保信息披露水平可以显著降低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作用在公司财务透明度低的情况下更显著,表明环保信息披露对财务信息披露具有补充作用。在考虑遗漏变量问题、变换环保披露水平和融资约束测度方式、采用工具变量和差分GMM方法估计等不同角度分析后,结论仍稳健。本文为分析"社会政治理论"与"经济披露理论"之间的争论提供了证据,丰富了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领域的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司环保信息 融资约束 财务透明度 投资-现金流模型
原文传递
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惯性策略”和“盈余惯性策略”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91
19
作者 超鹏 《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1-50,共10页
Jegadeesh和Titman(1993)的研究发现惯性策略可以获得显著的超常收益,这表明股票价格在较短期内存在继续朝同一方向变化的趋势,即存在“惯性现象”。对于这一现象,有效市场理论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本文对1997—2002年我国上海股市342... Jegadeesh和Titman(1993)的研究发现惯性策略可以获得显著的超常收益,这表明股票价格在较短期内存在继续朝同一方向变化的趋势,即存在“惯性现象”。对于这一现象,有效市场理论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本文对1997—2002年我国上海股市342家上市公司发行的A股进行“价格惯性策略”和“盈余惯性策略”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样本股票价格同样也存在短期的惯性现象,因为采用价格惯性策略,即买入前6个月高收益率的股票组合而卖出前6个月低收益率的股票组合,在组合形成后一年内可获得显著的差额收益;采用盈余惯性策略,即买入意外盈利的股票组合而卖出意外亏损的股票组合,在组合形成后半年内可获得显著的差额收益。这些发现验证了行为金融学提出的“反应不足模式”,这可能是因为投资者存在“保守性心理偏差”而对与价格变化和盈余变化相关的“公开信息”反应不足,或是因为与价格变化和盈余变化相关的“私有信息”在投资者中“扩散缓慢”导致反应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票市场 价格惯性策略 盈余惯性策略 中国 股票价格 有效市场理论 1997—2002年 行为金融学 反应不足模式
下载PDF
股票减持过程中的大股东掏空行为研究 被引量:147
20
作者 育辉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1-130,共10页
本文以2007—2009年被大股东减持的深交所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股票减持过程中的大股东掏空行为。研究发现:被减持上市公司在减持前30个交易日有显著的正累计超常收益,而在减持后30个交易日则出现显著的负累计超常收益;被减持上市公司倾... 本文以2007—2009年被大股东减持的深交所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股票减持过程中的大股东掏空行为。研究发现:被减持上市公司在减持前30个交易日有显著的正累计超常收益,而在减持后30个交易日则出现显著的负累计超常收益;被减持上市公司倾向于在减持前披露好消息,或将坏消息推迟至减持后披露;减持规模越大,大股东操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概率就越高;相比其他大股东,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信息操控更严重,获得的减持收益也更高。本文的研究证实了大股东,特别是控股股东,通过操控上市公司的重大信息披露来掏空中小股东利益的事实,为监管机构加强大股东行为的监督,提高中小投资者保护水平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小非”减持 大股东掏空 信息披露 内部人交易 公司治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