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维奇异p-Laplace方程的正解 被引量:12
1
作者 姚庆六 吕海 《数学学报(中文版)》 SCIE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255-1264,共10页
本文获得了一维奇异p-Laplace方程的Dirichlet边值问题(|y′|p-2y′)′+g(t,y)=0,y(0)=y(1)=0,P>1的两个正解存在定理.这一结论是通过使用Leray-Schauder非线性抉择及上下解方法建立的.
关键词 上下解 边值问题 P-拉普拉斯方程 正解 存在性
原文传递
英雄形象塑造与十七年《人民文学》的爱情叙事 被引量:3
2
作者 吕海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2-104,共3页
作为建国后十七年时期的权威文学期刊,《人民文学》集中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文学风貌。透过十七年间《人民文学》的英雄塑造和爱情描写,我们发现,通过“大众化”、“典型化”以及“两结合”等一系列叙事策略的转型,解放区文艺的创作原则和... 作为建国后十七年时期的权威文学期刊,《人民文学》集中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文学风貌。透过十七年间《人民文学》的英雄塑造和爱情描写,我们发现,通过“大众化”、“典型化”以及“两结合”等一系列叙事策略的转型,解放区文艺的创作原则和叙事范式得以确立,并在之后的文学实践中得到了彻底的贯彻和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人民文学》 英雄形象 爱情叙事
下载PDF
由“男尊女卑”到“男女平等”:“十七年文学”中两性伦理观的嬗变 被引量:2
3
作者 吕海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5-220,共6页
"十七年文学"中两性伦理观的转变主要有:在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方面,由"足不出户"到走出"闺房",女性开始从家庭走向社会;新政权的建立、新《婚姻法》的颁布,为女性追求自由婚恋提供了外部保障,传统包办婚... "十七年文学"中两性伦理观的转变主要有:在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方面,由"足不出户"到走出"闺房",女性开始从家庭走向社会;新政权的建立、新《婚姻法》的颁布,为女性追求自由婚恋提供了外部保障,传统包办婚姻形式被打破;传统贞操观在新旧政权交替过程中受到严重冲击,但"牌坊"的倒掉也必须符合阶级斗争的原则;一种"互帮互助"的新型夫妻关系,开始取代"夫唱妇随"的旧秩序,传统家庭格局逐步瓦解。至此,政治挂帅下的"男女平等"颠覆了传统"男尊女卑"的伦理秩序,并呈现出两性性别特征趋同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尊女卑' '男女平等' '十七年文学' 两性伦理观
下载PDF
对传统和现代的双重背离——十七年《人民文学》小说中的爱情描写
4
作者 吕海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90-93,共4页
透过十七年最为权威的文学刊物———《人民文学》,我们可以窥见十七年文学所具有的鲜明政治色彩,以及文学和政治之间的微妙关系。在背离传统伦理和现代理性的基础上,十七年文学建构了全新的革命伦理观念。它统摄了文学创作的全部过程,... 透过十七年最为权威的文学刊物———《人民文学》,我们可以窥见十七年文学所具有的鲜明政治色彩,以及文学和政治之间的微妙关系。在背离传统伦理和现代理性的基础上,十七年文学建构了全新的革命伦理观念。它统摄了文学创作的全部过程,使文学失去了自由表达的权利,而这一时期《人民文学》小说中的爱情描写也越来越偏离“文学是人学”的轨道,成为政治祭坛的牺牲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人民文学》 爱情描写 传统伦理 现代理性 双重背离
下载PDF
1990年代以来乡土文学叙述中的道德乌托邦
5
作者 庞秀慧 吕海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4-147,共4页
1990年代中国社会转型为文学的多元化选择提供了可能。乡土作家们以道德乌托邦为逝去的乡村世界唱起了挽歌,有的作家在乡土叙述中塑造出理想的新人形象,却因其所凭借的乌托邦理念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于乡土作家来说,道德乌... 1990年代中国社会转型为文学的多元化选择提供了可能。乡土作家们以道德乌托邦为逝去的乡村世界唱起了挽歌,有的作家在乡土叙述中塑造出理想的新人形象,却因其所凭借的乌托邦理念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于乡土作家来说,道德乌托邦是解救世风沦落的一种方案,但这种解救方案因其内在矛盾而呈现出多重价值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0年代 乡土文学 道德乌托邦
下载PDF
论十七年文学知识分子叙事伦理模式的生成
6
作者 吕海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8-151,共4页
十七年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是以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为前提的。在全新的社会制度下,知识分子虽然在理论上与工农兵具有法律上平等的社会地位,但在现实中他们又不得不接受"人民"的改造。在工农群众面前,我们能明显感觉到... 十七年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是以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为前提的。在全新的社会制度下,知识分子虽然在理论上与工农兵具有法律上平等的社会地位,但在现实中他们又不得不接受"人民"的改造。在工农群众面前,我们能明显感觉到知识分子的"道德自卑"和强烈的罪恶感。因此,自觉地向工农兵学习,成为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获得道德救赎的唯一出路。知识分子与工农兵的情感认同是一个时代的选择,也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义务和道德职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知识分子 叙事伦理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