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艾灸热、光、烟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2
1
作者 唐娅妮 崔艺敏 +4 位作者 何轶帆 张宁 沛然 邢文文 刘奇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148-151,共4页
起效机制是针灸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近年关于艾灸效应的始动环节及艾灸热、光、烟作用机制等研究取得较大进展。艾灸热辐射作用主要体现在“温通”和“温补”效应两方面,艾灸光辐射作用与艾灸时产生的红外辐射波长、辐射能量范围、波峰... 起效机制是针灸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近年关于艾灸效应的始动环节及艾灸热、光、烟作用机制等研究取得较大进展。艾灸热辐射作用主要体现在“温通”和“温补”效应两方面,艾灸光辐射作用与艾灸时产生的红外辐射波长、辐射能量范围、波峰等密切相关,艾烟安全性主要围绕艾烟成分和临床安全性展开。本文就艾灸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予以整理,以期为深入探索艾灸作用机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灸 作用机制 热辐射 光辐射 艾烟 综述
下载PDF
激光散斑成像技术在针灸影响微循环研究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周洁 蔡定均 +3 位作者 周玉梅 庄艺 沛然 梁繁荣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93-1195,共3页
目的探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LSI)在针灸影响微循环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特点。方法通过检索、分析国内外与激光散斑技术和针灸影响微循环相关的研究。结果 LSI于近五年逐渐取代激光多普勒成为研究针灸影响微循环的新兴技术,并在研究经穴与... 目的探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LSI)在针灸影响微循环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特点。方法通过检索、分析国内外与激光散斑技术和针灸影响微循环相关的研究。结果 LSI于近五年逐渐取代激光多普勒成为研究针灸影响微循环的新兴技术,并在研究经穴与肝脏微循环、经穴与皮肤微循环等方面取得了成就。但尚未建立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方法。结论建议在经穴-脏腑相关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深入,进行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并将探讨将LSI技术运用于心脏等其他脏腑微循环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散斑 针灸 微循环
原文传递
留针时间与针刺效应关系概述 被引量:8
3
作者 卢筱潇 梁颖芯 +2 位作者 汤滴微 沛然 蔡定均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第24期25-26,共2页
研究《黄帝内经》中关于针刺的内容,探讨留针时间的源流和依据,分析《黄帝内经》和现代研究对留针的认识及针刺效应与留针时间的关系。目前关于留针时间与针刺效应关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尚缺乏深入系统的机制探索,应继续进行客观化实验研... 研究《黄帝内经》中关于针刺的内容,探讨留针时间的源流和依据,分析《黄帝内经》和现代研究对留针的认识及针刺效应与留针时间的关系。目前关于留针时间与针刺效应关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尚缺乏深入系统的机制探索,应继续进行客观化实验研究,并在循证医学模式指导下进行规范化临床研究。优化针灸治疗各种病症的最佳留针时间,以期提高临床疗效,促进针灸学的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留针时间 黄帝内经
下载PDF
针灸防治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何轶帆 唐娅妮 +4 位作者 崔艺敏 张宁 沛然 邢文文 刘奇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45-149,共5页
血管性痴呆是一种由缺血或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而引起的以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情感障碍等认知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发生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症,同时是目前唯一有可能预防的痴呆类型。虽然目前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并未完全阐明,但研... 血管性痴呆是一种由缺血或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而引起的以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情感障碍等认知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发生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症,同时是目前唯一有可能预防的痴呆类型。虽然目前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并未完全阐明,但研究证实胆碱能通路受损、氧化应激反应、炎性反应和神经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参与了血管性痴呆的发病,而针灸能够通过调节胆碱能系统神经递质、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调节突触可塑性等机制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学习记忆能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文章就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和近年来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展开综述,并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针灸防治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针灸 综述
下载PDF
经络诊察研究及应用现状分析
5
作者 赵耀 张朴 +4 位作者 种文强 赵娴 张宁 刘奇 沛然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391-4394,共4页
经络诊察是通过探索经脉循行体表的病理改变与疾病发生的相关规律,以协助医师诊疗疾病方法。传统经络诊察方法主要有审、切、循、扪、按;诊察内容包括诊脉和诊皮肤。现代经络诊察方法多样,以王居易经络诊察法为主,在人体生殖、运动、消... 经络诊察是通过探索经脉循行体表的病理改变与疾病发生的相关规律,以协助医师诊疗疾病方法。传统经络诊察方法主要有审、切、循、扪、按;诊察内容包括诊脉和诊皮肤。现代经络诊察方法多样,以王居易经络诊察法为主,在人体生殖、运动、消化等系统及其他特殊疾病中均有应用。通过经络诊察法可提高医生对疾病的病位、病性、病经、病穴、病期及其相关性的认识,指导针灸临床。文章就经络诊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进行整理、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诊察 研究进展 应用现状
原文传递
神经炎症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及针灸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6
作者 雷露 沛然 +4 位作者 赵耀 梁越 乔海法 刘奇 张宁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8-1035,共8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炎症是AD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AD神经炎症的产生与脑内Aβ沉积、Tau异常磷酸化、神经胶质细胞活化及炎症小体的激活等密切相关。针灸对AD神经炎症具有较好的改善...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炎症是AD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AD神经炎症的产生与脑内Aβ沉积、Tau异常磷酸化、神经胶质细胞活化及炎症小体的激活等密切相关。针灸对AD神经炎症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可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极化、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等途径缓解神经炎症,进而延缓AD病理进程。本文就AD的神经炎症机制及针灸调控AD神经炎症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针灸防治AD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炎症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中医治疗炎症性肠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雷露 沛然 +3 位作者 张宁 梁越 赵耀 赵娴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16-120,F0003,共6页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非特异性肠道疾病,是直肠癌的高发因素之一,且国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现临床治疗IBD以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药物为主,具有一定局限性,治疗手段亟待提升,而中医在改善体质、预防复发、减少副作用等方面独具优势...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非特异性肠道疾病,是直肠癌的高发因素之一,且国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现临床治疗IBD以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药物为主,具有一定局限性,治疗手段亟待提升,而中医在改善体质、预防复发、减少副作用等方面独具优势。本文从调节肠道免疫炎症平衡、维持肠道菌群稳态、保护肠道黏膜、抑制氧化应激等方面阐述中医治疗IBD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提升中医治疗IBD的证据质量,为中医治疗IBD提供更严谨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机制 中医药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基于“肺合大肠”理论探讨针灸调控肠道菌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朴 张宁 +2 位作者 赵娴 刘奇 沛然 《针灸临床杂志》 2023年第8期1-5,共5页
“肺合大肠”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阐述了肺与大肠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生理上相互作用和经络上相互络属的表里关系。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发生紊乱时,会出现多种炎性反应,免疫系统遭到抑制,出现肺部疾患。针灸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 “肺合大肠”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阐述了肺与大肠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生理上相互作用和经络上相互络属的表里关系。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发生紊乱时,会出现多种炎性反应,免疫系统遭到抑制,出现肺部疾患。针灸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对呼吸系统疾病发挥效应。本研究结合中医理论及现代实验研究,基于肺合大肠理论与呼吸系统疾病和肠道菌群的对应关系探讨针灸调控肠道菌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行性以及针灸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提供新的中医诊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肺合大肠 肠道菌群 呼吸系统疾病 理论探讨
下载PDF
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交互作用及其在阿尔兹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裴慧 张宁 +2 位作者 赵娴 刘奇 沛然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1期93-97,共5页
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的相互作用是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二者通过释放信号分子,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损伤或损伤期间建立自分泌反馈以及双向对话,实现紧密的相互调节... 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的相互作用是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二者通过释放信号分子,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损伤或损伤期间建立自分泌反馈以及双向对话,实现紧密的相互调节,其在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病理改变中具有重要作用。星形胶质细胞可调节小胶质细胞的表型以及小胶质细胞的迁移和吞噬;小胶质细胞也可以影响星形胶质细胞的固有免疫功能,调控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文章就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其在AD中的作用机制予以整理、探讨,以期为深入认识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相互关系,及其在AD中发挥的作用提供参考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阿尔兹海默病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基于全长转录组研究电针对去卵巢脂质代谢紊乱大鼠雌激素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10
作者 屈艳伟 王小刚 +5 位作者 李悦 惠建荣 刘奇 张宁 沛然 赵娴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32-1536,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去卵巢脂质代谢紊乱大鼠肝组织形态结构、雌二醇(E2)及雌激素受体(ER)α、ERβ表达的影响,对大鼠肝脏中雌激素相关差异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电针调节雌激素水平进而改善脂质代谢紊乱提供依据。方法:选用SD雌性大鼠5... 目的:观察电针对去卵巢脂质代谢紊乱大鼠肝组织形态结构、雌二醇(E2)及雌激素受体(ER)α、ERβ表达的影响,对大鼠肝脏中雌激素相关差异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电针调节雌激素水平进而改善脂质代谢紊乱提供依据。方法:选用SD雌性大鼠55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电针组,各11只。空白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均以高脂饲料喂养。电针组选穴足三里、内关、三阴交、肝俞、丰隆(双侧)治疗。治疗结束后,对肝脏组织进行HE和油红O染色分析;ELISA检测血清E2含量以及肝脏ERα、ERβ表达水平;运用DAVID数据库对肝脏组织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富集分析,STRING数据库构建基因互作网络,对雌激素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肝组织出现明显的结构破坏和脂肪堆积,血清E2含量减少(P<0.05),肝脏ERα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西药组肝组织结构破坏和脂肪堆积程度降低;电针组E_(2)含量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针组ERα、ERβ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脏转录组测序结果提示,组间差异表达基因在雌激素信号通路等均有富集,并且雌激素信号通路相关的基因间彼此存在互作关联。结论:电针对去卵巢脂质代谢紊乱大鼠有较好的治疗效应,其可能是通过对雌激素及其受体以及雌激素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雌激素 脂质代谢 雌激素受体 全长转录组 动物模型 生物信息学
原文传递
神经胶质细胞与突触可塑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宁 谢璐霜 +1 位作者 刘奇 沛然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40-1344,共5页
突触可塑性与神经系统的发育、损伤后修复等密切相关。神经胶质细胞通过能量物质传递、信号转导通信等方面与神经元保持密切交流,是促进突触可塑性的重要途径。星形胶质细胞在形态上和功能上均与突触联系密切,是调控突触可塑性的重要影... 突触可塑性与神经系统的发育、损伤后修复等密切相关。神经胶质细胞通过能量物质传递、信号转导通信等方面与神经元保持密切交流,是促进突触可塑性的重要途径。星形胶质细胞在形态上和功能上均与突触联系密切,是调控突触可塑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小胶质细胞与突触进行双向信息交互,是发育和成年期突触可塑性的关键调节因子;少突胶质细胞参与髓鞘形成,为突触传递提供代谢底物,是促进突触可塑性的潜在力量。就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以及少突胶质细胞与突触可塑性关系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认识神经胶质细胞与突触可塑性的相互关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 少突神经胶质 突触 小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可塑性
下载PDF
历代疫病流行与中医防治概况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宁 陈志强 +1 位作者 种文强 沛然 《现代中医药》 CAS 2022年第4期65-69,共5页
目的总结、探讨历代以来疫病流行情况及中医防治概况,以期为中医防治疫病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中国古代关于疫病的认识及其流行概况进行梳理;对中医防治疫病特点进行总结、探讨;并且,就中医药在治疗新型冠状... 目的总结、探讨历代以来疫病流行情况及中医防治概况,以期为中医防治疫病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中国古代关于疫病的认识及其流行概况进行梳理;对中医防治疫病特点进行总结、探讨;并且,就中医药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19,COVID-19)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的中医基本病理因素、病位、治疗原则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政治局势变动、战争、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是影响古代疫情发生的重要因素。先秦两汉时期疫病学说奠定基础,晋隋唐时期是疫病学和温病学的发展阶段,金元时期是重要成长阶段,明清时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防治疫病理论体系。中医药对COVID-19与SARS的中医基本病理因素、病位、治疗原则等方面的认识较为接近,但在疾病传变及辨证施治方面医家各有不同。结论中国古代医家在对疫病防治的探索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千百年来中医药在疫病的预防、治疗以及预后等多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历代医家 文献研究 中医防治
下载PDF
近十年针灸治疗面肌痉挛临床研究概况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宁 陈志强 沛然 《湖南中医杂志》 2022年第4期196-199,204,共5页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以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时发时止的无痛强直或不规则抽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脑神经疾病,可引起患者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1]。其中典型HFS的痉挛症状多从眼轮匝肌阵发性痉挛开始,后逐步发展...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以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时发时止的无痛强直或不规则抽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脑神经疾病,可引起患者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1]。其中典型HFS的痉挛症状多从眼轮匝肌阵发性痉挛开始,后逐步发展至同侧面部以及眼睑、口角等;非典型HFS则从下部面肌开始,并逐渐向上发展,最后累及眼睑及额肌[2]。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女性多于男性[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针灸疗法 综述 学术性
原文传递
针灸治疗痿症之肺胃津伤证30例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传凤 沛然 +1 位作者 杨艳 周建伟 《四川中医》 2013年第12期137-138,共2页
目的:探讨"独取阳明"治疗痿证之肺胃津伤证的疗效。方法:对30例痿证患者根据"痿证独取阳明"治则,予以针刺疗法对30例患者进行治疗并对临床效果予以观察。结果:30例患者中治愈41例占13.3%,显效21例占70.0%,有效2例占... 目的:探讨"独取阳明"治疗痿证之肺胃津伤证的疗效。方法:对30例痿证患者根据"痿证独取阳明"治则,予以针刺疗法对30例患者进行治疗并对临床效果予以观察。结果:30例患者中治愈41例占13.3%,显效21例占70.0%,有效2例占6.7%,无效3例占10.0%,总有效率90.0%。结论:独取阳明的方法治痿症之肺胃津伤证疗效显著,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取阳明 痿证 肺胃津伤证 针灸
下载PDF
以“君、臣、佐、使”遣药组方的理念探讨灸药并用的具体模式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洁 刘阳 +6 位作者 何敏 王蓓蕾 庄艺 沛然 周玉梅 蔡定均 梁繁荣 《湖南中医杂志》 2016年第5期117-118,共2页
通过临床观察和文献回顾,分析中药和灸法的各自特点,阐释针灸与中药结合的古今研究,尝试从中医辨证施治角度探讨灸药结合的的优势及具体方式,推导出"君、臣、佐、使"的灸药组方模式,将灸和经络穴位作为方药中的元素,即作为一... 通过临床观察和文献回顾,分析中药和灸法的各自特点,阐释针灸与中药结合的古今研究,尝试从中医辨证施治角度探讨灸药结合的的优势及具体方式,推导出"君、臣、佐、使"的灸药组方模式,将灸和经络穴位作为方药中的元素,即作为一味"药",进行遣药组方,使灸药发挥相须、相使等作用,以期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药结合 灸药并用 灸药组方
原文传递
内质网应激及其在脂质代谢紊乱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6
作者 王小刚 赵娴 +3 位作者 李悦 屈艳伟 张宁 沛然 《广西医学》 CAS 2022年第20期2422-2425,共4页
脂质代谢紊乱是由脂类及其代谢产物含量发生异常变化所导致的一种病理状态,可诱发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慢性疾病。内质网是真核细胞中重要的细胞器,在细胞生理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体内合成脂质与蛋白质的主要场所。脂质... 脂质代谢紊乱是由脂类及其代谢产物含量发生异常变化所导致的一种病理状态,可诱发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慢性疾病。内质网是真核细胞中重要的细胞器,在细胞生理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体内合成脂质与蛋白质的主要场所。脂质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缺氧和炎症反应等,均可破坏内质网稳态而引起内质网应激。本文聚焦脂质代谢紊乱状态下与内质网应激相关的肌醇需求酶1、激活转录因子6、蛋白激酶RNA样内质网激酶等通路,并对其与脂质代谢紊乱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认识内质网应激在脂质代谢紊乱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代谢紊乱 内质网应激 信号通路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综述
下载PDF
针灸调控脑能量代谢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袁懿芸 张利 +6 位作者 吴长乐 张宁 沛然 邢文文 乔海法 杨晓航 刘奇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9期1002-1007,1014,共7页
[目的]综述近年来针灸调控脑能量代谢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开展针灸调控脑能量代谢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通过总结近几年的相关文献,以脑能量代谢为主线,就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 [目的]综述近年来针灸调控脑能量代谢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开展针灸调控脑能量代谢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通过总结近几年的相关文献,以脑能量代谢为主线,就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神经元葡萄糖摄取、跨膜转运和氧化代谢等脑能量代谢过程,探讨针灸调控脑能量代谢途径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作用机制。[结果]针灸可以通过葡萄糖代谢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以及能量代谢等途径,调控相关蛋白的表达,保护脑能量代谢过程,改善神经退行性变,减轻疾病症状,从而发挥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作用。[结论]针灸作为一种替代辅助疗法,能够通过调控脑能量代谢途径来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脑能量代谢 神经退行性疾病 葡萄糖 摄取 跨膜转运 氧化代谢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