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反就业歧视法规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10
1
作者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6-138,共3页
美国拥有较完善的反就业歧视法律和制度,其中有不少值得思考借鉴之处。本文从禁止歧视的形态、禁止歧视的理由、救济方式、许可、法律机构等各个角度简要介绍美国的反就业歧视法规则并探讨对我国的启示。我国社会对就业歧视现象已发展... 美国拥有较完善的反就业歧视法律和制度,其中有不少值得思考借鉴之处。本文从禁止歧视的形态、禁止歧视的理由、救济方式、许可、法律机构等各个角度简要介绍美国的反就业歧视法规则并探讨对我国的启示。我国社会对就业歧视现象已发展到不容忽视的地步,借鉴美国的有关法律规则,结合我国的国情,我们应该尽早制定出中国的比较完善的反就业歧视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就业歧视 规则 启示
原文传递
本土化视角下中国人权理念的形成 被引量:2
2
作者 《现代法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3-117,共15页
人权植根于各个具体的社会与文化的土壤之中,由地方性价值和知识、经验产生、发展而来,具有固有的本土属性。人权规范的有效性建立在与各个具体的本土的社会、价值和需求相契合的基础上,因而如何实现人权价值和规范的本土化发展,已成国... 人权植根于各个具体的社会与文化的土壤之中,由地方性价值和知识、经验产生、发展而来,具有固有的本土属性。人权规范的有效性建立在与各个具体的本土的社会、价值和需求相契合的基础上,因而如何实现人权价值和规范的本土化发展,已成国际人权发展的趋势。中华“以民为本”的文化传统中蕴含着“保障民众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本土人权文化基因,其作为本土人权文化资源,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引领下得到继承、创新,完成了内涵本质的历史性变革和超越,成为具有贯古通今中国特色的人权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 本土化 以民为本 以人民为中心
下载PDF
立法目的的历史性变革——从“立法治民”传统到“立法为民”原则的确立 被引量:5
3
作者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4-130,共7页
中华大地早期国家"立法设刑"的目的是"治民",统治者是治国理政的主体,民众是被治理的对象,法律则是治民的工具。在儒、法两家为主的先秦时期统治指导理论中,上述理念都是一致的。虽然自先秦以来,"以民为本&qu... 中华大地早期国家"立法设刑"的目的是"治民",统治者是治国理政的主体,民众是被治理的对象,法律则是治民的工具。在儒、法两家为主的先秦时期统治指导理论中,上述理念都是一致的。虽然自先秦以来,"以民为本"的民本主义思想一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据有一席之地,但即便是一直主张"以民为本""民贵君轻"的儒家,也从未认为民众不是居于受"治"的非主体地位,因而传统文化中的"以民为本"在历代统治者心目中仅仅是一种治国理政时的策略和手段,这种形成定势的传统思维作为历史积淀对新中国的法治进程一直发挥着负面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强调坚持人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本质上不同的"以民为本"的理念。将"立法为民"确立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性原则,写入了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确定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进一步确立了以"立法为民"作为立法目的这一新时代的新思维,完成了立法目的历史性大变革,在中国法治思想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大的历史意义,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必将发挥重大的现实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民为本” 立法“治民” 立法为民 人民主体地位
原文传递
人权概念和人权思想的中国话语阐释 被引量:4
4
作者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5-52,共8页
西方人权思想理论是西方历史文化的产物,产生于自身特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其提供的人权标准和定论对于多元文化的当今世界并不具有绝对普遍意义。对于什么是“人权”和“人权思想”等基本人权理论问题,不能完全按照西方人权理论的既定... 西方人权思想理论是西方历史文化的产物,产生于自身特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其提供的人权标准和定论对于多元文化的当今世界并不具有绝对普遍意义。对于什么是“人权”和“人权思想”等基本人权理论问题,不能完全按照西方人权理论的既定框架去认识和定论,应从中华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和中华文化传统以及当代实际相结合,运用中国自己的话语对其进行阐释。应当深入发掘、清楚了解先秦以来中华文化蕴含的“以民为本”思想所固有的人权属性及其在系统化、理论化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深刻认识其与保障民众生存权、发展权这一基本人权的紧密联系,充分体现“坚持把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的中国特色人权话语的历史厚重感,有力地增强中国人权话语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思想 生存权与发展权 以民为本 中华法文化
下载PDF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主权观与人权观的适时调整 被引量:3
5
作者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3-126,共4页
改革开放的前十年是中国主权观和人权观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中国从改革开放以后,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同时比较活跃地参与到联合国人权机构和国际人权事务活动中。由于国际人权活动既定的游戏规则是在战后欧美国家主导下制订的,与中国长... 改革开放的前十年是中国主权观和人权观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中国从改革开放以后,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同时比较活跃地参与到联合国人权机构和国际人权事务活动中。由于国际人权活动既定的游戏规则是在战后欧美国家主导下制订的,与中国长期坚持的主权观与人权观存在着固有的矛盾。中国的现代化战略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对主权观和人权观进行了必要的调适,在坚持维护主权与适应国际人权活动规则之间寻求平衡点,为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人权体系 中国主权观 中国人权观 集体权利 公民权利 改革开放初期
下载PDF
中国法文化中的“权利”意识与基本人权保障 被引量:3
6
作者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6期86-92,共7页
中国古代社会具有自身的权利意识,但在实现自身权利的方式上具有“以‘不争’胜‘争’”“等差”和“重群体而轻个体”等大异于西方历史文化的特点。早在先秦时期就因遵循自然法则产生了必须保障民众生存权、发展权的“以民为本”治国思... 中国古代社会具有自身的权利意识,但在实现自身权利的方式上具有“以‘不争’胜‘争’”“等差”和“重群体而轻个体”等大异于西方历史文化的特点。早在先秦时期就因遵循自然法则产生了必须保障民众生存权、发展权的“以民为本”治国思想,且在民权保障的程序法则与制度操作方面体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民为本” 权利意识 生存权 发展权 权利保障意识
下载PDF
“天赋人权”的中国话语阐释及其蕴含的古代人权思想 被引量:2
7
作者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1-76,共6页
清末民初未经历过启蒙运动造成的社会变革的中国的知识界将"自然权利"翻译成"天赋人权"是不符合其本意的,但"天赋人权"的说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却蕴含着远比"自然权利"本义深邃得多的内容。先... 清末民初未经历过启蒙运动造成的社会变革的中国的知识界将"自然权利"翻译成"天赋人权"是不符合其本意的,但"天赋人权"的说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却蕴含着远比"自然权利"本义深邃得多的内容。先秦社会以君权为代表的国家权力就经历过"民赋"说到"天赋"说的演变。而先秦时已流传的"民本主义"思想就包含了对现代人权中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肯定。汉董仲舒在"独尊儒术"中对"君权天赋"说进行再建构,在先秦时期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敬天保民"思想基础上演绎出"天人感应"理论,为民众以"天赋民权"制衡"天赋君权"提出了儒家的方案。"儒术独尊"之后,君主能否顾及民众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成为社会與论判定王朝有"道"或是无"道"的重要依据,对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演进以及民族心理特征的构成,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赋人权 民本与民权 “君权天赋说”再建构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主权观和人权观的发展与成熟
8
作者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3-48,共6页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剧变,中国在国际人权活动中承受到重大压力。为争取主动权,中国调整了主权观,联合部分亚洲发展中国家提出"亚洲模式"和"人权相对性"来抵制欧美国家的干涉。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剧变,中国在国际人权活动中承受到重大压力。为争取主动权,中国调整了主权观,联合部分亚洲发展中国家提出"亚洲模式"和"人权相对性"来抵制欧美国家的干涉。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使自己的主权观发展日益成熟。待到90年代末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增长、维护主权的能力大提升之后,签署了两项关键的人权公约。进入21世纪后,中国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发展道路,努力为世界人权事业健康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价值观 人权相对性 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
下载PDF
新中国早期的主权观与人权观
9
作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3-117,共5页
主权与人权都是欧洲近代形成的游戏规则,从诞生起都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对"百年屈辱史"具有刻骨铭心之痛,加之长期存身于险恶的国际环境中,故而坚持近似于"威斯特伐利亚绝对主权"的观... 主权与人权都是欧洲近代形成的游戏规则,从诞生起都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对"百年屈辱史"具有刻骨铭心之痛,加之长期存身于险恶的国际环境中,故而坚持近似于"威斯特伐利亚绝对主权"的观点,把维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视为最根本的原则问题,作为一切对外政策的出发点。从最初决定"一边倒"到"反帝、反修"、以及后来的中美关系解冻,均系以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为出发点的举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不论从中华传统文化论,还是从社会现状和面临的紧迫任务而论,按欧洲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现代人权理论去强调约束政府权力、伸张公民个人权利,在当时的环境氛围中显然是不合拍的。中国表示支持《联合国宪章》中所提出的人权的基本原则,但强调的是集体人权,体现在对民族自决权的肯定,反对种族歧视、种族隔离等,把人权与民族解放运动联系为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权 人权 威斯特伐利亚绝对主权观
原文传递
先秦时期“以民为本”思想的源起和嬗变
10
作者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5-121,共7页
中华传统“以民为本”思想肇源于阶级分化之前的初民社会,以群体成员的生存和繁衍为一切活动目的的习惯法。社会发展进入“国家”阶段以后,这种攀附了“天意”习惯法的影响没有立即消除,必须保障民众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成为治理国... 中华传统“以民为本”思想肇源于阶级分化之前的初民社会,以群体成员的生存和繁衍为一切活动目的的习惯法。社会发展进入“国家”阶段以后,这种攀附了“天意”习惯法的影响没有立即消除,必须保障民众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随着阶级利益冲突的发展,统治集团不断削弱“以民为本”的社会影响力,促使其向着治理之“术”的方向转化,并扶持起商韩法家学说,从理论上否定其“从民之所欲”的传统。但“以民为本”思想在汉兴以后复苏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一直发挥着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民为本 生存权与发展权 以人民为中心 “治道”与“治术”
下载PDF
“以民为本”思想的人权属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4-108,共5页
保障民众生存与发展权这一基本人权是国家产生伊始就具有的职能之一。自先秦以来不断丰富发展、至汉代董仲舒对其进行系统化整合与理论化升华的"以民为本"的民本主义思想,就是要求代表国家的统治者在治国理政中必须保障民众... 保障民众生存与发展权这一基本人权是国家产生伊始就具有的职能之一。自先秦以来不断丰富发展、至汉代董仲舒对其进行系统化整合与理论化升华的"以民为本"的民本主义思想,就是要求代表国家的统治者在治国理政中必须保障民众生存权与发展权这一基本人权,故而具有明显的人权属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完成了"以民为本"思想内涵的划时代变革,将"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确立为治国理政的目的和原则,将落实人民发展的权利作为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民为本 国家职能 人权属性 生存权与发展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