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议民族生态博物馆的集群化发展——对广西“1+10”生态博物馆模式的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8
1
作者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0-63,共4页
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集群化发展模式是博物馆系统的创造性尝试,为我国其他地区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提供了范例。回顾十余年来在经营发展等方面取得的经验,集群化符合民族生态博物馆发展的内在需求,它促进专业人才的互动... 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集群化发展模式是博物馆系统的创造性尝试,为我国其他地区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提供了范例。回顾十余年来在经营发展等方面取得的经验,集群化符合民族生态博物馆发展的内在需求,它促进专业人才的互动、展示功能的提升和旅游产业的升级。民族生态博物馆宜立足于集群化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建立体系,以理事会为最高领导机构;完善机制,为集群化发展提供保障;循序渐进,逐步推进集群化发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 民族文化遗产 集群化发展
下载PDF
传统藏式家具审美特征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52,112,113,共12页
传统藏式家具自成体系,独具雪域风格,其审美特征可以归纳为"建筑化"的外部造型、"密码化"的色彩运用和"多元化"的装饰纹样。藏族房屋的建筑形式对传统藏式家具的造型具有启发性,使其外观造型具有"... 传统藏式家具自成体系,独具雪域风格,其审美特征可以归纳为"建筑化"的外部造型、"密码化"的色彩运用和"多元化"的装饰纹样。藏族房屋的建筑形式对传统藏式家具的造型具有启发性,使其外观造型具有"建筑化"特征,传统藏式家具甚至可以视为藏族建筑的缩微版;色彩如同是青藏高原上特有的"密码",也是传统藏式家具给人的第一印象,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便成为传统藏式家具重要审美特征之一;而透过传统藏式家具"多样化"的装饰纹样,我们可以参悟家具制作者不朽的匠人精神,同时也可以窥见藏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审美特征的形成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并涉及到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方面,通过对传统藏式家具造型、色彩和纹样的分析,可以探究其审美特征的形成原因,即就近取材,适合藏人生活方式;宗教寓意,劝诫藏人从善弃恶;文化交融,寄托藏人美好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藏式家具 家具工艺 审美特征
下载PDF
《汉宫乞巧图》考鉴 被引量:4
3
作者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8-110,共13页
《汉宫乞巧图》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为明人仿仇英之作,虽非仇英真迹,却也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大型明代风俗画卷。七夕乞巧是古代画家热衷描绘的题材,流传至今的历代画作亦有多卷,《汉宫乞巧图》是其中年代较早、尺寸较大、... 《汉宫乞巧图》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为明人仿仇英之作,虽非仇英真迹,却也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大型明代风俗画卷。七夕乞巧是古代画家热衷描绘的题材,流传至今的历代画作亦有多卷,《汉宫乞巧图》是其中年代较早、尺寸较大、保存较为完好的设色图卷,颇具代表性。通过研究此长卷可以还原七夕乞巧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探究七夕乞巧与古代女性的密切关系,描绘出中国古代女性的生活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宫乞巧图 七夕乞巧 磨喝乐
原文传递
国博藏“供春”款树瘿壶疑云
4
作者 韩笑 《中国拍卖》 2024年第1期55-65,共11页
至明朝,中国的饮茶之风由唐宋以来的华丽精致转变为自然淳朴,所饮之茶也由团茶转变为散茶。因此,“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适合冲泡的宜兴紫砂异军突起,盛极一时,士人品饮多以陶壶为风尚。在明人周高起(1596—1645)所著的第一部紫砂壶... 至明朝,中国的饮茶之风由唐宋以来的华丽精致转变为自然淳朴,所饮之茶也由团茶转变为散茶。因此,“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适合冲泡的宜兴紫砂异军突起,盛极一时,士人品饮多以陶壶为风尚。在明人周高起(1596—1645)所著的第一部紫砂壶专著《阳羡茗壶系》一书中,有云: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至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兴紫砂 团茶 品饮 散茶 周高起 紫砂壶 冲泡
原文传递
“卢仝烹茶”的文化意象
5
作者 韩笑 《中国拍卖》 2024年第10期58-67,共10页
中国茶文化在唐代的形成,有卓越贡献者莫过于陆羽和卢仝。诚如明人文尚宾所言:“茗饮之尚从来远矣,乃世独称陆羽、卢仝。岂独品藻之精、烹啜之宜,抑亦其清爽雅适之致,与真常虚静之旨有所契合耶。”特别是卢仝《七碗茶歌》一出,后人竞相... 中国茶文化在唐代的形成,有卓越贡献者莫过于陆羽和卢仝。诚如明人文尚宾所言:“茗饮之尚从来远矣,乃世独称陆羽、卢仝。岂独品藻之精、烹啜之宜,抑亦其清爽雅适之致,与真常虚静之旨有所契合耶。”特别是卢仝《七碗茶歌》一出,后人竞相引用传唱,“卢仝烹茶”也经常出现在各类艺术形式中,由此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仝 七碗茶 文化意象 虚静 中国茶文化 陆羽 贡献者
原文传递
藏戏服饰色彩特征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6-140,共5页
藏戏服饰是藏戏艺术内涵外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在色彩方面蕴含独特的美学原则和审美观念,彰显了藏族民众超凡的艺术表现力。藏戏服饰色彩特征可以归纳为深刻的宗教涵义、浓郁的民间审美、严格的程式法则和强烈的视觉冲击。
关键词 服饰色彩 藏戏服饰 藏戏艺术
原文传递
博特罗的魔幻现实主义艺术 被引量:3
7
作者 陈聪景 《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66-71,共6页
哥伦比亚著名画家、雕塑家费尔南多·博特罗出身贫寒,一生都在坎坷中奋斗,幸运的是他选择了魔幻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创造性地以肥硕作为艺术作品的基调,成为异军突起的拉美艺术家的杰出代表。多年来,博特罗始终坚持这种夸张的艺术风格... 哥伦比亚著名画家、雕塑家费尔南多·博特罗出身贫寒,一生都在坎坷中奋斗,幸运的是他选择了魔幻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创造性地以肥硕作为艺术作品的基调,成为异军突起的拉美艺术家的杰出代表。多年来,博特罗始终坚持这种夸张的艺术风格,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他从不试图去改变。也正是这份坚持,博特罗带领着一众憨态可掬的"胖子"跻身神圣的艺术殿堂,成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艺术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特罗 魔幻现实主义 拉美艺术
原文传递
普洱绝版木刻的本土特色
8
作者 《大舞台》 2015年第5期9-10,共2页
历经30余年发展的普洱绝版木刻,是一种具有普洱"本土特色"的版画样式,更是当代艺术在有"世界茶源"之称的普洱创造的时代传奇。本文对普洱绝版木刻的本土特色展开探究,旨在加深大众对这一经典艺术形式的认识与了解。
关键词 普洱 绝版木刻 本土特色
原文传递
娘本唐卡艺术风格分析
9
作者 刘蕙子 《大舞台》 2015年第4期48-49,共2页
在唐卡绘制的三十多年里,娘本以"热贡艺术"为根基,坚守传统绘画风格,广纳百家之长,苦心钻研,勇于尝试,巧妙地借鉴汉地工笔画的绘制技艺,成就了其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 娘本 唐卡 艺术风格
原文传递
国博志愿者是如何炼成的 被引量:1
10
作者 《中国社会工作》 2018年第7期53-54,共2页
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是中华文化的“祠堂”和“祖庙”,也是“中国梦”的发源地。作为拥有无数珍贵文物和每年数百万观众的国家级博物馆,汉靠职工开展服务是远远不够的,在国博的每一个角落里,都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
关键词 志愿者 中国国家博物馆 何炼成 中华文化 珍贵文物 发源地 中国梦 国家级
原文传递
当代国瓷:醴陵釉下五彩瓷
11
作者 《理财(经济)》 2015年第9期40-44,共5页
醴陵.位于湖南东部,与江西接壤,其东、南、北三面为罗霄山脉所盘纤,独西境为平野。渌水横贯东西,奔泻人湘。此地瓷土资源丰富,加之林木繁茂,燃料充足,是制瓷的理想场所。醴陵窑因创烧釉下五彩瓷器而声誉颇著,是湖南继长沙窑后... 醴陵.位于湖南东部,与江西接壤,其东、南、北三面为罗霄山脉所盘纤,独西境为平野。渌水横贯东西,奔泻人湘。此地瓷土资源丰富,加之林木繁茂,燃料充足,是制瓷的理想场所。醴陵窑因创烧釉下五彩瓷器而声誉颇著,是湖南继长沙窑后的又一名窑,也是中国彩瓷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彩瓷器 醴陵 当代 湖南东部 资源丰富 长沙窑 燃料
下载PDF
大美木艺——明清家具的“六美”
12
作者 李秀娜 《艺术品鉴》 2014年第6期176-184,共9页
明清家具,因其能够完整地体现设计者的思想与气质,体现时代的特征与气息,富有特殊的文化艺术内涵,而被人们誉为明清"美的缩影"。概括言之,明清家具殆有"六美"。材质美——"一两紫檀一两黄金"考究的明清家... 明清家具,因其能够完整地体现设计者的思想与气质,体现时代的特征与气息,富有特殊的文化艺术内涵,而被人们誉为明清"美的缩影"。概括言之,明清家具殆有"六美"。材质美——"一两紫檀一两黄金"考究的明清家具,多用贵重而坚实的硬性木材制成。它们或色泽沉穆雅静,如乌木黝如纯漆、浑然一色,紫檀从褐紫到浓黑、致密凝重;或花纹生动瑰丽,如黄花梨委婉迂回、变幻莫测,鸡翅木环围点簇、绚丽斑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家具 木艺 材质美 点簇 鸡翅木 如黄 明式家具 四出头官帽椅 百宝嵌 托泥
原文传递
“倘若子建多饮茶”-曹植的陶耳杯
13
作者 《艺术品鉴》 2016年第11期102-110,共9页
中国人对茶的认识,是从食用和药用开始的。最早利用茶叶“系咀嚼鲜叶,生煮羹饮”,“啜其汤,食其滓”,尤如令人煮菜汤,故有茗菜的说法。《晏子春秋》有载。
关键词 饮茶 耳杯 曹植 《晏子春秋》 中国人 食用 茶叶
原文传递
石湾公仔俏天下
14
作者 李秀娜 《艺术品鉴》 2014年第5期184-192,共9页
广东佛山的石湾窑在中国名窑之林中独树一帜,以其并不优越的陶土塑造出的超越诸多名窑的石湾陶塑艺术,最大限度地表现了岭南的地域文化,成就了中国陶器史上的一个巅峰。而迄于明清生产的大量以人物、动物等为造型的"石湾公仔"... 广东佛山的石湾窑在中国名窑之林中独树一帜,以其并不优越的陶土塑造出的超越诸多名窑的石湾陶塑艺术,最大限度地表现了岭南的地域文化,成就了中国陶器史上的一个巅峰。而迄于明清生产的大量以人物、动物等为造型的"石湾公仔",更是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陶艺史上的一朵奇葩。一石湾窑通常指广东佛山石湾江(东平河)东北岸,大帽岗以西,海口以东,澜石以北约2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该地陶土和岗砂蕴藏丰富,是烧窑的佳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湾 狭长地带 东北岸 窑变釉 大型建筑 艺术陶瓷 颜色釉 钧釉 于明 地域文化
原文传递
纤云弄巧话七夕——古画中的乞巧习俗
15
作者 《读者欣赏》 2020年第7期62-80,共19页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七夕节,又称乞巧,女儿节。在不同的时代,这个节日随着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演变产生了不同的风俗和节庆活动,人们求子、求福、乞寿、乞巧等祈愿联系在一起,慢慢演变成一个具有多重要意义的节日。
关键词 女儿节 七夕节 节庆活动 中国传统节日 乞巧 七月初七 求子 浪漫色彩
原文传递
在这希望的田野上
16
作者 泥一鸣 《读者欣赏》 2021年第5期89-103,共15页
伟大光荣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全部脱贫,832个贫困... 伟大光荣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对贫困 脱贫攻坚 农村贫困 人间奇迹 庄严宣告 摘帽 贫困村 现行标准
原文传递
何绍基——“有清二百余年一人”
17
作者 王建平 《文物天地》 2016年第3期94-99,共6页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猿叟,又作蝯叟,曾自署黑女庵主、耜真、九子山人、闽黔粤蜀使者等,另有黑女室、龙宝轩、宝薛轩、二岳居、二岳庵、惜道味斋等斋号。湖南道州人,故世亦称何道州。其书法结合碑帖两派,融汇四体...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猿叟,又作蝯叟,曾自署黑女庵主、耜真、九子山人、闽黔粤蜀使者等,另有黑女室、龙宝轩、宝薛轩、二岳居、二岳庵、惜道味斋等斋号。湖南道州人,故世亦称何道州。其书法结合碑帖两派,融汇四体,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风貌,被誉为"有清二百余年一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绍基 九子山 东门外 潇水 北碑 回腕 何凌汉 庵主 东洲 邓石如
原文传递
“有清二百余年一人”何绍基
18
作者 于建平 《艺术品鉴》 2016年第2期76-90,共15页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猿叟,又作蠼叟,曾自署黑女庵主、耜真、九子山人、闽黔粤蜀使者等。另有黑女室、龙宝轩、宝薛轩、二岳居、二岳庵、惜道味斋等斋号。湖南道州人,故世亦称何道州。其书法结合碑帖两派...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猿叟,又作蠼叟,曾自署黑女庵主、耜真、九子山人、闽黔粤蜀使者等。另有黑女室、龙宝轩、宝薛轩、二岳居、二岳庵、惜道味斋等斋号。湖南道州人,故世亦称何道州。其书法结合碑帖两派,融汇四体,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风貌,被誉为“有清二百余年一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绍基 书法 碑帖
原文传递
“过眼”,即存“印记”——读《过眼与印记:宋元以来书画鉴藏考》
19
作者 《艺术品》 2019年第11期108-108,共1页
清代一位鉴藏名家顾文彬在其鉴藏著录《过云楼书画记》自序中称:“书画之于人,子瞻氏目为烟云过眼者也。”对于书画作品的鉴藏,此种“烟云过眼”的理念为后世学者所推崇,想必朱万章亦是如此。其新著《过眼与印记:宋元以来书画鉴藏考》... 清代一位鉴藏名家顾文彬在其鉴藏著录《过云楼书画记》自序中称:“书画之于人,子瞻氏目为烟云过眼者也。”对于书画作品的鉴藏,此种“烟云过眼”的理念为后世学者所推崇,想必朱万章亦是如此。其新著《过眼与印记:宋元以来书画鉴藏考》一书便是立足于“过眼”,细述近年所寓目之宋元以来书画,除了为读者打造出一个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其实也在普及这种“烟云过眼”的书画鉴藏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瞻 书画作品 书画记 鉴藏 后世学者 顾文彬 印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