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肺保护性策略在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并发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6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分两组,观察组用肺保护性机械通气,调整PIP使VT保持6~8 ml/kg,调整FIO2和PEEP,使SPO2维持在85%~95%,呼吸频率为40~60次/...目的探讨肺保护性策略在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并发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6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分两组,观察组用肺保护性机械通气,调整PIP使VT保持6~8 ml/kg,调整FIO2和PEEP,使SPO2维持在85%~95%,呼吸频率为40~60次/min,调整呼吸机相关参数,通常以调节FiO2和呼吸频率为主,潮气量基本保持不变。对照组用传统机械通气。对照组潮气量10~15 ml/kg,气道峰压(PIP)〈25 cm H20,呼气末正气(PEEP)5.0±1.5 cm H20,呼吸频率(R)40~60次/min;并观察两组并发症,用氧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结果:肺保护性策略组急性肺损伤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常规通气组。结果PDA、IVH发生率、病死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VALI、IVH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应用肺保护性策略进行机械通气,可以减少相关并发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和住院时间。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肺保护性策略在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并发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6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分两组,观察组用肺保护性机械通气,调整PIP使VT保持6~8 ml/kg,调整FIO2和PEEP,使SPO2维持在85%~95%,呼吸频率为40~60次/min,调整呼吸机相关参数,通常以调节FiO2和呼吸频率为主,潮气量基本保持不变。对照组用传统机械通气。对照组潮气量10~15 ml/kg,气道峰压(PIP)〈25 cm H20,呼气末正气(PEEP)5.0±1.5 cm H20,呼吸频率(R)40~60次/min;并观察两组并发症,用氧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结果:肺保护性策略组急性肺损伤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常规通气组。结果PDA、IVH发生率、病死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VALI、IVH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应用肺保护性策略进行机械通气,可以减少相关并发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和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