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7年7月8日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 被引量:61
1
作者 郑媛媛 张小玲 +6 位作者 朱红芳 金印 方翔 张娇 张雪晨 袁松 施帅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7,I0001,共6页
利用雷达、卫星、闪电定位仪及NCEP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8日在安徽沿淮西部出现的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造成特大暴雨的强对流回波带与近地面层925hPa辐合区位置一致,而且回波单体移向与回波带走向一致,另外发现该中... 利用雷达、卫星、闪电定位仪及NCEP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8日在安徽沿淮西部出现的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造成特大暴雨的强对流回波带与近地面层925hPa辐合区位置一致,而且回波单体移向与回波带走向一致,另外发现该中尺度对流雨团(rainstorms)属于后向传播,其传播方向和单体的移动方向相反,使得强回波在特定区域保持相对静止,造成特大暴雨;逐时降水极值基本出现在对流发展旺盛和对流回波发生合并时。另外通过分析单多普勒雷达反演二维风场发现,中低层气旋性切变的维持是强降水形成和维持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后向传播 多普勒雷达 二维风场
下载PDF
沿淮湖泊洼地区域暴雨洪涝风险评估 被引量:33
2
作者 盛绍学 石磊 +2 位作者 刘家福 金印 刘荆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16-422,共7页
根据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基本原理,从暴雨洪涝致灾因子危险性及承灾体易损性出发,以沿淮湖泊洼地区域为示范研究区,综合考虑降水量、径流量、地形与河网密度、土地利用数据、人口及经济数据等指标,利用GIS的数据处理功能,运用标准化方法对... 根据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基本原理,从暴雨洪涝致灾因子危险性及承灾体易损性出发,以沿淮湖泊洼地区域为示范研究区,综合考虑降水量、径流量、地形与河网密度、土地利用数据、人口及经济数据等指标,利用GIS的数据处理功能,运用标准化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的多源栅格数据;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影响指标因子权重,采用ARCGIS9.2的ModelBuilder建模工具建立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地图代数功能及综合指数法,得出洪水灾害综合风险等级评价图;并利用2003年沿淮湖泊洼地区域暴雨洪涝淹没面积数据验证暴雨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结果;统计分析发现,洪涝淹没区有60.66%位于高风险区,33.29%位于中高风险区,6.05%位于中风险区;结果表明,沿淮湖泊洼地区域暴雨洪涝中高风险及高风险区的准确度达93.95%,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风险评估精度较高。模型的建立及风险区划图的制作,对暴雨洪涝灾害宏观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洪涝 风险评估 淮河流域 湖泊洼地
原文传递
淮河流域汛期面雨量多模式预报检验评估 被引量:29
3
作者 刘静 金印 +1 位作者 张晓红 王皓 《暴雨灾害》 2014年第1期58-64,共7页
基于站点观测资料和四个数值模式预报资料,以2011—2012年汛期(6—8月)为例,评估四个模式对淮河流域15个子单元客观面雨量预报效果。这四个模式为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简称ECMWF)... 基于站点观测资料和四个数值模式预报资料,以2011—2012年汛期(6—8月)为例,评估四个模式对淮河流域15个子单元客观面雨量预报效果。这四个模式为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简称ECMWF)全球模式、日本气象厅(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简称JMA)全球模式、安徽省气象台业务中尺度模式MM5(Mesoscale Model Version 5)和WRF(Weather Research&Forecasting)。15个子单元面雨量预报值采用网格算术平均法计算,面雨量实况值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检验评估采用平均绝对误差、模糊评分、正确率以及TS评分。检验评估结果表明:1)ECMWF预报效果整体上优于其他模式,尤其是在小雨到大雨等级优势明显;JMA、MM5以及WRF的预报效果依次降低。2)各模式预报效果均表现出随降水等级(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增大而下降的趋势。3)随预报时效(24、48、72 h)延长,各模式预报效果逐渐下降。4)分析典型个例发现,ECMWF、JMA及WRF对于24 h预报时效的强、弱降水过程,预报效果存在较明显差异,对于强降水过程预报等级偏小;MM5对于强、弱过程预报等级均有所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面雨量预报 数值模式 预报检验
下载PDF
2018年初安徽省两次罕见大暴雪过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3
4
作者 姚晨 杨祖祥 +1 位作者 朱月佳 金印 《暴雨灾害》 2018年第5期401-409,共9页
利用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地基GPS/MET水汽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双偏振雷达资料,对2018年1月3—4日和24—28日先后发生在安徽的两次暴雪过程(以下简称"0103"过程和"0124"过程)的环流背景... 利用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地基GPS/MET水汽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双偏振雷达资料,对2018年1月3—4日和24—28日先后发生在安徽的两次暴雪过程(以下简称"0103"过程和"0124"过程)的环流背景与动力、热力、水汽输送条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次过程降水相态转变过程中大气温度变化的异同。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都发生在500 h Pa高空槽东移、低层切变线东伸的环流背景下,且在700 h Pa存在西南急流和逆温层;850 h Pa温度场上可见明显温度锋区,大气斜压性强;大气可降水量峰值出现在强降雪时段;暴雪过程伴随暖平流增强,暴雪区位于低层冷平流和高层暖平流叠加区域。(2)两次过程的不同点是,"0103"过程先有暖湿气流增强北上,暖湿输送强,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层结,动力辐合区深厚,降雪的对流性特征明显,而"0124"过程先有低层冷空气南下形成冷垫,垂直运动发展厚度、暖湿气流强度均不如"0103"过程;强冷空气在华东沿海形成高压,使西风槽东移较慢,造成"0124"过程降雪持续时间长。(3)双偏振雷达整体上正确识别出了两次过程中降水粒子相态,其降水粒子分类产品对预报员开展降雪短临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冷暖平流 逆温层 GPS水汽 降水相态 双偏振雷达 降水粒子
下载PDF
基于GLEAM模型的淮河流域地表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3
5
作者 杨秀芹 王国杰 +1 位作者 金印 李雅琴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3-139,共7页
蒸散发是连接地表水循环和能量循环的纽带,淮河流域地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分析对深入理解中国气候过渡带水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价值。该文基于流域水量平衡原理,利用流域水文数据对淮河流域GLEAM产品进行精度验证;并利用GLEA... 蒸散发是连接地表水循环和能量循环的纽带,淮河流域地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分析对深入理解中国气候过渡带水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价值。该文基于流域水量平衡原理,利用流域水文数据对淮河流域GLEAM产品进行精度验证;并利用GLEAM(global land-surface evaporation:the Amsterdam methodology)产品分析1980-2011年淮河流域地表蒸散发年际和年内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及其水资源二级分区的降水实测值与GLEAM产品估算结果比较,平均相对偏差为8.0%,相关系数高达0.94,GLEAM产品对于淮河流域的模拟精度较高;2)淮河流域1980-2011年多年平均年地表蒸散量为673 mm;3)淮河流域多年平均年地表蒸散量空间变化范围为528~848 mm,空间差异显著,呈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淮河以南地表蒸散量大于淮河以北地表蒸散量,四个季节地表蒸散发具有类似的空间分布特征;4)近32 a淮河流域平均的年地表蒸散量变化范围为588.6~767.8 mm,且存在显著的上升趋势;地表蒸散量的季节变化大致呈单峰型分布,峰值出现在8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且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夏季(272.0 mm)>春季(191.4 mm)>秋季(144.3 mm)>冬季(65.0 mm);5)基于栅格尺度年地表蒸散量的变化速率主要受春季主导,依次为夏季、秋季,冬季的影响最小,淮河流域大部分区域地表蒸散发量呈增加趋势。该研究可为淮河流域洪涝、干旱等极端水文气象事件的监测与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该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及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蒸散量 土壤 淮河流域 GLEAM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冷空气影响台风暴雨的中尺度分析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19
6
作者 姚晨 娄珊珊 金印 《暴雨灾害》 2019年第3期204-211,共8页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NCEP/NCAR 1°×1°6h间隔的FNL再分析资料、NCEP GFS 0.5°×0.5°6h间隔资料、多普勒雷达和中尺度地面自动站资料,对2014年“麦德姆”台风暴雨对流系统的天气背景、触发机制以及生消演变...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NCEP/NCAR 1°×1°6h间隔的FNL再分析资料、NCEP GFS 0.5°×0.5°6h间隔资料、多普勒雷达和中尺度地面自动站资料,对2014年“麦德姆”台风暴雨对流系统的天气背景、触发机制以及生消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并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进行侵入冷空气强度的数值敏感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强降水发生在“麦德姆”北上变性的过程中,冷空气的侵入使得台风热力结构改变,台风外围的大气斜压性增强,层结更不稳定,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2)对流系统的触发首先是由边界层内冷空气侵入造成的,冷空气与暖空气的对峙使得江淮东部辐合加强、降水回波稳定少动。(3)数值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冷空气侵入使台风外围层结更加不稳定,有利于产生深厚的垂直运动,使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生命史长、强度强。若入侵冷空气过弱,对流系统中的垂直运动弱,对流强度弱;若入侵冷空气过强,虽然对流系统中能发展出强的垂直运动,但垂直运动维持的时间短,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生命史短,不利于产生持续性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德姆”台风 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冷空气 数值敏感性试验
下载PDF
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Q矢量分析及落区预报 被引量:15
7
作者 汪克付 金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40-43,共4页
应用Q矢量分析方法对20次伴有暴雨的江淮梅雨锋过程进行分析,揭露了梅雨锋暴雨期对流层低层Q矢量散度场的分布特征以及与中、低空主要天气系统和暴雨带之间的时空配置关系,指出了Q矢量散度场对江淮梅雨锋暴雨的落区有较好的预报... 应用Q矢量分析方法对20次伴有暴雨的江淮梅雨锋过程进行分析,揭露了梅雨锋暴雨期对流层低层Q矢量散度场的分布特征以及与中、低空主要天气系统和暴雨带之间的时空配置关系,指出了Q矢量散度场对江淮梅雨锋暴雨的落区有较好的预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 梅雨锋 Q矢量分析 暴雨 落区预报
下载PDF
安徽省不同地形条件下汛期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8
作者 童金 魏凌翔 +2 位作者 金印 周昆 袁松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年第6期42-48,共7页
利用2011—2015年安徽省自动气象站的降水观测资料和静止气象卫星FY-2E的黑体辐射温度(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资料,分析了安徽省不同地形条件下汛期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中尺度对流活动的关系,并对短时极端强降水的时... 利用2011—2015年安徽省自动气象站的降水观测资料和静止气象卫星FY-2E的黑体辐射温度(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资料,分析了安徽省不同地形条件下汛期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中尺度对流活动的关系,并对短时极端强降水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2011—2015年不同地形条件下皖南山区为安徽省汛期短时强降水集中出现的区域,其次为大别山区和中东部丘陵地区,淮北平原发生最少。安徽省不同地形条件下汛期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月变化呈显著的单峰型,7月短时强降水发生最频繁,其他月份有所不同;候变化具有显著的多峰值—间断性发展的特点,主要集中出现在6月第1候至8月第6候之间,淮北平原变化最大,皖南山区则较均匀;日变化总体呈单峰型特征,午后15—19时最集中;皖南山区和中东部丘陵最明显;淮北平原和大别山区虽然仍以午后居多,但具有多峰值的特点,其中淮北平原除午后外,06—07时短时强降水发生较多;大别山区除午后外,02—03时和10时也为短时强降水发生的峰值。安徽省不同地形条件下汛期短时极端强降水分布较零散,没有明显的高发区,时间变化与短时强降水类似,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皖南山区7月短时极端强降水发生最多,尤其是7月第5候;淮北平原8月短时极端强降水发生最多,尤其是8月第6候;中东部丘陵7月短时极端强降水发生最多,候变化相对均匀。皖南山区和中东部丘陵短时极端强降水集中出现在午后16—19时,其中大别山区02时还有一个峰值,淮北平原短时极端强降水日变化无显著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 短时强降水 中尺度对流 黑体温度
下载PDF
JOPLE算法结合双偏振雷达在不同降水过程中的测雨效果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高玉芳 陈耀登 +2 位作者 DAVID Gochist KYOKO Ikeada 金印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1-367,共7页
JOPLE(Joint Polarization Experiment)算法是反演降水的一种合成算法,适用于偏振雷达。基于雨量站的测雨数据,对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2008年8月9日强降雨和2009年7月3日有冰雹降水的过程进行对比,分析CHILL双偏振雷达结合JPOLE算法的... JOPLE(Joint Polarization Experiment)算法是反演降水的一种合成算法,适用于偏振雷达。基于雨量站的测雨数据,对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2008年8月9日强降雨和2009年7月3日有冰雹降水的过程进行对比,分析CHILL双偏振雷达结合JPOLE算法的测雨模式(简称RZK)与其他三种基于不同R(Z)关系的CHILL(简称RZDG、RZ88)、NEXRAD雷达测雨模式(简称KFTG)的测雨结果统计特征及测雨效果。结果表明:在强降雨过程中,RZK正确估测降雨位置525个,降雨量高估1 mm,测雨数据与雨量站测雨数据的相关系数为0.81,误报率低,测雨精度比其他模式好;在有冰雹的降雨过程中,RZK正确估测降雨位置604个,降雨量高估8 mm,测雨数据与雨量站测雨数据相关系数为0.71,与RZDG模式的测雨精度相当,但其FAR(虚假警报率)、CSI(临界成功指数)和H-K(汉森-奎伯斯技能得分)的STDEV值比其他模式的大;在两场降水中,四种测雨模式计算得到降雨数据的FAR值都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气象 降雨估测 CHILL双偏振雷达 JPOLE算法 MET模型
下载PDF
淮河流域汛期暴雨与西太平洋海温关系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倪 金印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4年第5期39-43,共5页
利用淮河流域172测站1960—2009年逐日气象资料和全球海温资料,通过对淮河流域汛期暴雨与前期西太平洋海温的相关分析来研究海温的变化对淮河流域汛期暴雨的影响。选取西太平洋海域(158°~170°E,8°~14°N)作为关... 利用淮河流域172测站1960—2009年逐日气象资料和全球海温资料,通过对淮河流域汛期暴雨与前期西太平洋海温的相关分析来研究海温的变化对淮河流域汛期暴雨的影响。选取西太平洋海域(158°~170°E,8°~14°N)作为关键海区,前一年5—6月作为关键时段,通过分析发现海温偏低(高)年,淮河流域的绝大部分地区的暴雨量减少(增加),淮河流域东北部呈现与其他地区反相的变化特征;在暴雨偏多(少)年,对应的前一年5—6月关键海区正好是海温偏高(低)。正是由于西太平洋关键海区持续的海温异常引起了次年汛期大气环流的异常,导致了淮河流域汛期暴雨的异常,这正是海温与暴雨具有很好相关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暴雨 海温 环流异常
下载PDF
气象遥感图像及格点场重采样插值方法 被引量:10
11
作者 金印 邱旭敏 +1 位作者 黄勇 张春莉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2013年第18期237-241,252,共6页
重采样插值方法是气象信息处理领域研究的问题之一。针对气象遥感图像,介绍了基于地图投影坐标转换的直接重采样插值方法和间接重采样插值方法;针对气象格点场,介绍了双线性插值方法和贝塞尔插值方法。以气象业务中不同分辨率的气象卫星... 重采样插值方法是气象信息处理领域研究的问题之一。针对气象遥感图像,介绍了基于地图投影坐标转换的直接重采样插值方法和间接重采样插值方法;针对气象格点场,介绍了双线性插值方法和贝塞尔插值方法。以气象业务中不同分辨率的气象卫星(FY2E和FY2D)遥感图像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降水预报场为例,分别对不同重采样插值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基于间接重采样的气象遥感图像最近邻点插值法的计算量小于邻点权重插值方法,而邻点权重插值方法的效果优于最近邻点插值方法;随着图像的分辨率提高,最近邻点插值法与邻点权重插值方法相比,计算量小的优势更加明显;对于高分辨率的气象遥感图像建议采用基于间接重采样的最近邻点法;对于气象格点场,贝塞尔插值方法的插值效果优于双线性插值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遥感图像 气象格点场 重采样 插值方法
下载PDF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气象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7
12
作者 赵青松 安晶晶 +1 位作者 金印 刘高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4期224-227,共4页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气象服务平台利用CIMISS(全国综合气象信息数据共享平台)系统提供的气象基础数据,采用气象数据标准化处理、气象预报集成应用、气象服务产品快速更新等关键技术,实现气象实况监测、预报预警和决策服务等综合信息的实时...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气象服务平台利用CIMISS(全国综合气象信息数据共享平台)系统提供的气象基础数据,采用气象数据标准化处理、气象预报集成应用、气象服务产品快速更新等关键技术,实现气象实况监测、预报预警和决策服务等综合信息的实时在线显示功能和综合信息推送功能,具有传播快、操作简易、易分享互动等特点,通过安徽气象服务微信公众号可为社会公众及防汛抗旱决策指挥部门提供全天候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气象服务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公众号 数据标准化 气象预报集成 气象服务产品
下载PDF
江淮地区两次持续性强降雪过程大气环流及低频特征 被引量:7
13
作者 童金 金印 魏凌翔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45-855,共11页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2018年1月江淮地区两次持续性强降雪过程的大气环流,研究了中高、低纬度系统(阻塞高压和南支槽)在持续性强降雪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探讨了阻高指数和南支槽指数正负位相的低频波动...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2018年1月江淮地区两次持续性强降雪过程的大气环流,研究了中高、低纬度系统(阻塞高压和南支槽)在持续性强降雪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探讨了阻高指数和南支槽指数正负位相的低频波动对中长期预报的可参考性。结果表明:(1)两次强降雪过程发生时大气环流持续异常,极涡呈"偶极型",中高纬度阻塞形势明显,地面冷高压强大,有利于强冷空气南下;低纬度副高、南支槽维持,有利于暖湿气流向江淮地区输送;冷暖空气交汇,出现明显的中高、低纬度系统协同作用;(2)强降雪过程主要是由中高纬度系统尤其是阻塞高压稳定维持和低纬度的南支槽相互配合造成的,两次过程均发生在阻高偏强、南支槽偏强且位势高度峰区和谷区相叠加的时间段;(3)两次持续性强降雪过程中,极涡位置、阻高和南支槽强度以及低层水汽条件、垂直环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两次过程的降雪范围、强度和类型具有不同特点;(4)阻高异常偏强(弱)或南支槽异常偏强(弱)有(不)利于持续性降雪过程发生;持续性强降雪发生时阻高和南支槽的差值指数(UI-STI)具有明显异常偏高的特征,对强降雪过程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5)阻高和南支槽指数具有显著的10~30天低频变化特征,其正负位相的低频波动可提前两周以上,为强降雪过程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强降雪 大气环流 阻塞高压 南支槽 低频特征
下载PDF
基于SVM分类的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预测模型 被引量:6
14
作者 吴有训 刘勇 +1 位作者 金印 余品忠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7-162,共6页
采用1959--2009年逐月74项大气环流特征量序列、500hPa月平均高度场和月平均海温场,计算与预报对象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量相关系数,选取预测因子;用主分量分析方法组合预测因子。用支持向量分类机方法分别建立山东淮河流域、河南淮河流... 采用1959--2009年逐月74项大气环流特征量序列、500hPa月平均高度场和月平均海温场,计算与预报对象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量相关系数,选取预测因子;用主分量分析方法组合预测因子。用支持向量分类机方法分别建立山东淮河流域、河南淮河流域、江苏淮河流域、安徽淮河流域共4个区域夏季降水短期气候预测模型。对2007--2009年夏季降水量SVM分类预测,4个区域的训练集回预测正确率为85%~99%,平均训练集回预测正确率91%;预测结果误差最大不超过1级,绝对值平均为0.4级。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和推广前景,可在气候预测业务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持向量分类机(SVM) 淮河流域 夏季降水 短期气候预测
原文传递
多部雷达联合估算淮河流域降水 被引量:6
15
作者 黄勇 胡雯 +1 位作者 何永健 金印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8-273,共6页
以淮河流域内6部CINRAD雷达基数据资料以及高密度自动雨量站观测资料为源,在应用多种方法进行降水估算和校准,并采用主成分集成方法进行集成应用的基础上,采用"先估算降水再拼图"和"重叠区域选取最大值"的方法来进... 以淮河流域内6部CINRAD雷达基数据资料以及高密度自动雨量站观测资料为源,在应用多种方法进行降水估算和校准,并采用主成分集成方法进行集成应用的基础上,采用"先估算降水再拼图"和"重叠区域选取最大值"的方法来进行整个流域的降水估算结果拼图,从而实现了整个淮河流域的降水估算。从2007年7月初降水过程应用结果来看,经过校准以后估算误差在45%以下,并且能够反映出缺少地面雨量观测站的区域的降水分布,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淮河流域降水估算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雷达 降水估算 先估算降水再拼图
下载PDF
安徽省土壤湿度时空变化规律分析及遥感反演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青青 张珂 +1 位作者 金印 李致家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4-118,共5页
为获取安徽省的土壤湿度时空信息,采用克里金法将站网实测多层土壤湿度数据插值为网格数据,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而建立遗传算法优化的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土壤湿度反演。该模型以风云3B卫星的亮温数据为主要输入,训... 为获取安徽省的土壤湿度时空信息,采用克里金法将站网实测多层土壤湿度数据插值为网格数据,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而建立遗传算法优化的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土壤湿度反演。该模型以风云3B卫星的亮温数据为主要输入,训练后对该模型验证并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壤湿度月均值波动较频繁,淮北平原和大别山区较其他区域干燥;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湿度增大且季节和空间差异变小;所有分区平均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日序列相关性达到0. 605,均方根误差为0. 056 m^3/m^3,说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演安徽省土壤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土壤湿度 时空变化 人工神经网络 微波遥感 土壤湿度卫星反演
下载PDF
基于Elman动态神经网络的降雨—径流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邵月红 林炳章 +1 位作者 金印 刘永和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3-228,共6页
采用Elman动态神经网络对沂沭河流域上游临沂子流域日径流量进行模拟。为了更好地检验该网络估测径流的精度,同时采用陆面水文过程模型TOPX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性线系数、相关系数、平均相对误差和平均相对均方根误差四个统计指数及流域... 采用Elman动态神经网络对沂沭河流域上游临沂子流域日径流量进行模拟。为了更好地检验该网络估测径流的精度,同时采用陆面水文过程模型TOPX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性线系数、相关系数、平均相对误差和平均相对均方根误差四个统计指数及流域径流过程。结果表明,Elman动态神经网络能够对日径流量进行较好的模拟,较好地捕捉洪峰流量和出现时间,为降雨径流模拟提供了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MAN神经网络 TOPX 降雨一径流
下载PDF
2011年6~8月淮河流域面雨量预报检验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静 金印 +1 位作者 张晓红 王皓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6期17698-17700,17707,共4页
利用2011年6~8月欧洲中心(ECMWF)、日本气象厅(JMA)、MM5、WRF、AREM的淮河流域面雨量预报产品与实况资料,采用误差分析、正确率、TS评分、模糊评分方法对各模式的预报效果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在2011年主汛期,MM5、ECMWF的数值模式... 利用2011年6~8月欧洲中心(ECMWF)、日本气象厅(JMA)、MM5、WRF、AREM的淮河流域面雨量预报产品与实况资料,采用误差分析、正确率、TS评分、模糊评分方法对各模式的预报效果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在2011年主汛期,MM5、ECMWF的数值模式预报效果相对优于其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数值模式 面雨量预报 检验
下载PDF
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大范围冻雨过程的温度层结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江杨 金印 +1 位作者 何志新 郭品文 《暴雨灾害》 2017年第6期566-572,共7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气象站观测资料与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WRF中尺度模式对2008年初中国南方地区冻雨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对该过程冻雨发生的地面与空间温度场层结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冻雨与其他降水相态的地面特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气象站观测资料与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WRF中尺度模式对2008年初中国南方地区冻雨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对该过程冻雨发生的地面与空间温度场层结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冻雨与其他降水相态的地面特征值区间存在重合,层结结构与逆温区中其他降水相态也较为相近,仅通过地面条件和有无"冷-暖-冷"层结结构来预报冻雨很可能造成较高的空报率;逆温梯度大值区(约1~2℃/层或3~5℃/km)能较好表征该过程冻雨区位置,且冻雨发生的逆温梯度值存在西高东低的差异,较大的逆温梯度是该过程中冻雨有别于其他降水相态垂直温度场的明显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雨 温度层结 逆温梯度 降水相态
下载PDF
基于误差分析的雷达估测降水集成方法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勇 金印 陈光舟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2010年第5期342-349,共8页
以淮河流域为对象,在假设Z-I关系法、平均校准法、最优插值法、卡尔曼滤波和最优插值联合校准法以及卡尔曼滤波校准法等五种降水定量估测模式对于不同的降水类型而言能力有所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对前期降水定量估测结果误差变化的分析,以... 以淮河流域为对象,在假设Z-I关系法、平均校准法、最优插值法、卡尔曼滤波和最优插值联合校准法以及卡尔曼滤波校准法等五种降水定量估测模式对于不同的降水类型而言能力有所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对前期降水定量估测结果误差变化的分析,以统计方差为判别标准来选取最佳的估算方法,进行多种估测结果的集成。对2007年7月上旬降水过程的应用结果分析表明:在降水强度较小的情况下,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集成方法,能够提高降水定量估测的能力;但是在降水强度较大的情况下,集成效果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估测降水 集成 误差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